却那边。却来者边。接物利生。曲为今时。权行方便。乃转身之妙用也。
三山来颂云。几曾岩畔把心灰。又到红尘走一回。不是白云惊梦破。何缘月色满高台。
洞宗三种功勳颂
正位一色 无影林中鸟不栖。空阶密密向边迟。寒岩异草何曾绿。正坐当堂失路迷。
大功一色 白牛雪里觅无踪。功尽超然体皓融。月影芦花天未晓。灵苗任运剪春风。
今时一色 髑髅识尽勿多般。狗口才开落二三。日用光中须急荐。青山只在白云间。
小参。汝等诸人既临法会。当以法为先。若不得法。所修何益。何者是法。即汝心是。古云:「即心是佛。即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故云:「万法从心生。」还知此心麽。即是目下历历孤明晃耀乾坤底。又古云:「心法无形。贯满十方。」此心在眼能见十方色。在耳能闻十方音。如是六门无不鉴觉。须自省悟。若不识此心。纵修十善亦非解脱。纵得大定亦非究竟。纵有辩才智慧只成乾慧。不免轮回。汝莫言但要空五蕴。便度一切苦厄。不知五蕴本空。苦厄何有。经不云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即心也。色受想行识亦心也。所以凡所见色。皆是见心。经云:「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心体。」此心一悟。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无智亦无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能如是。何虑不毕。若不悟者。但於心法无形贯满十方中参看。忽日参透。光超日月。大纳乾坤。方是入头处。管取有说话分。自然不被一切有无事缚。珍重。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册
无明慧经禅师语录)
又不知尊意。先知後行耶。先行後知耶。若先行後知。既未知如何行。若先知後行。则与贵知有而後践履。似为相近。惟不知所谓知者何物耳。苟非於知上原本清楚。遂谓要行。即有功勳。尽是有为。尽是臣种。虽饱无力。不离识情。假饶穷到玄玄玄极处。无无无尽头。都不许可。谓其知处先错。行亦无谓也。所以宗门大旨。知外无行。行外无知。知到极处即是行。行到极处即彻知。恁麽看来。知行合一。然亦不过强贴耳。岂不闻:「知之一字。众祸之门。」知尚不立。而况行耶。到此田地。唤作先知後行不得。先行後知不得。知行合一亦不得。非情识见解可到。阁下大须着眼始得。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册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
或问:「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心意识作麽生离」。识之一字。亦不恶。如教中说:「小乘灭识取证」。《深密经》:「第八种子识。为如来藏」。若说业种恒真。生怖难信。皆为凡愚而不开演。如《楞伽经》说:「第八业识。即如来藏。」《维摩》亦云:「尘劳之俦。为如来种。」又云:「未具佛性。亦不灭受而取证也。受既不灭。想识亦然。」如《楞严》「识性周遍」。《华严》以大悲行。从无作根本智起。不属五位〈注一〉之内。行相因果。专以佛果示悟众生。明佛果无二愚也。何心意识而可离乎。虽设行相法门。佛不说之。总令当位菩萨自说。佛但放光表之。然安立佛果行位。为悟大根众生。故将佛果直授为因。因即以果为因。果即以因为果。故不离本处。而充法界。一一身相及身毛孔。国刹重重。菩萨佛身互相摄入。杂类众生。身土相入。悉皆无碍。以此则知。佛果决无二愚可断。大根众生。以果为因。无愚可断愈明。况灭识耶。宗门中人。参究向上一路。更超出此根本法门一步。何云离心意识耶。曰:「宗门中说离心意识。理极深玄。非灭识也。谓单提句话头。大理不明。如临大敌。心意识要起。起不得。以此曰离。非断离之离」。如《圆觉》云:「知幻即离」。亦非有可离之离也。只此一句话头。能超教中无数方便。如天台一心三观。性恶即真。全性起修。乃至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若非妙悟。尽属识情。如黄叶止啼。终无得理。纵观理成就。未免楷定六即〈注二〉是非。只如智者大师。顿发圆机。止获五品。况诸未悟者乎。故吾宗门长处。才初发意。便不落阶级。只此一法门。最捷最径。便不与教中比论。况绝後再苏。而发明大理。更跳出理之窠臼者。故云:「如好坚树。一出土而逈压羣阴。如频伽鸟。虽在壳中。音声已逾众鸟矣。」所以宗门说法者。一语一言。雷轰电掣。三乘胆颤。十地魂惊。是真语者。实语者。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册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
〈注一〉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等菩萨位,合为五位。
〈注二〉六即:天台观行疏就佛而判六即:一、理佛,即理即位之佛,於三恶之众生身,无一毫之修善,唯具佛性者。二、名字佛,即名字即位之佛。宿福之人天,仅闻佛之名字者。三、观行佛,即观行即位之佛。四、相似佛,即相似即位之佛,於十信之位,彷佛证佛理而与真解同者。五、分证佛,即分真即位之佛,由初住至已上等觉,渐次破一品之无明,证一分之中道者。六、究竟佛,即究竟即位之佛,於妙觉之位,觉道究竟者。理佛即是名字佛,乃至即是究竟佛也。彼此六佛互相即,故云即。今但就佛而论六即,就实则十界悉具六即。
师乃云。本无如许多事。做来做去。便有如许多事。如今却从许多事中。减来减去。要到无许多事处。只尔寻常起灭者是生死。起灭若尽。即是本来清净底。无可指注。无可比拟。寒山子道:「吾心似秋月。碧潭澄皎洁。」直得皎皎地如秋月。尚恐不是。又道:「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既是无物。又作麽生说。所以道。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谓之逈绝无寄。一切处寄不得。个是遍底心。安向什麽处。净裸裸赤洒洒。丝毫立不得。只如适来上座子问:「湛而独存。十方普应。」向他道:「也无十方可应。」那时还有应底道理麽。混混地唤作大块。若是分晓汉。直是玲玲珑珑。不分晓汉。便见碌碌蔌蔌。要须如珠发光。光还自照。然虽是第二头〈注一〉事。却须在第二头辨。若有纤毫扰动。个时便随业流转。歇得尽处。无可歇者。即是菩提。胜净明心。不从人得。永嘉大师道:「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麽得。」岂不是八字打开。两手分付。珍重。
(摘录自:大正藏第 48 册 宏智禅师广录)
〈注一〉第二头:即是第二峰头、第二义。古徳云:「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
敏树禅师上堂云:「海龙山上通天彻地。少室峰前立雪成滞。若以眼见。佛祖觑之不及。若以耳闻。海口赞之不尽。所以善财参德云比丘於妙高峰顶不见。後於别峰相见。已落第二义也。若向者里恁麽去则千人万人罗笼不住。方为英俊衲僧参方上士。如或不然空游山水。百无所能。正好来吃老僧痛棒。致令直下桶底顿脱。三界平沉。得个休歇。便是安乐自在法门也。」
朝宗禅师有云:「妙高顶者不落言议、不涉思惟。当阳一提。直下便了。所以寻常上堂乃提纲撮要便白椎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以第一义即玅高顶。故今日小参不用此语。以小参即第二峰头。於无言处演言。无事处演事。乃落艹之谈。故落艹之谈正谈此玅高顶上之事。何为事。当人各各自己脚跟下有一段赤条条地不挂寸丝。内不属见闻觉知。外不属色香味触。父母未生时不曾带一物来。四大分散後亦不带一物去。都卢只是本地风光、本来面目。」
丽中昰问:「理则顿悟。事以渐除。理亦有渐悟底麽。」师云:「有。」事亦有顿除底麽。师云:「有。」复云:「理若无渐悟。则佛与众生。不由缘起。事若无顿除。则一切法。皆有根本。」又问:「悟之一字亦不立。敢问未悟不立。悟了不立。」师云:「月。」昰礼拜。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册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
但举几则古人臭烂葛藤刻的示人处。为诸人指个入路。昔日达磨初来此土。武帝问云:「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武帝精通教理。而教家以圣谛第一义。为极则故。举以问达磨。答云:「廓然无圣。」乃是用金刚王宝剑。当头一挥。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怎奈武帝不能领略。却在人我上较计。再问:「对朕者谁。」达磨也不与他论人论我。只奉个「不识」两字。直似铁壁千寻。窥伺无门。这公案乃宗门打头一节。若能从此悟入。便可归家稳坐。後渡江至少林九年。面壁而坐。正是渠正令全提彻底为人的所在。怎奈人多望崖而退。有个神光座主。却来乞安心。这老汉也把不住。乃为渠开一线道。「将心来。与汝安。」神光也太伶俐。便云:「觅心了不可得。」达磨云:「为汝安心竟。」神光便悟去。渠只道个「安心竟」。毕竟悟个甚麽。还会也未。如或未会。再看庞居士参石头。问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麽人。」石头便将手掩其口。这里人境俱夺〈注一〉。截断众流。正是用达磨金刚王宝剑也。庞居士从此有省。後参马祖。亦问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麽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这里夺境存人〈注一〉。傍通一线。亦是用金刚王宝剑也。居士遂大悟去。後来南泉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公案却似福州人吃茘枝相似。把皮都剥了。送在你口里。只要你吞下。大抵禅和。不能直下领略。都只在心上求。佛上求。见人说非心非佛。又疑毕竟是个甚麽物。南泉三处俱破。亦是用达磨金刚王宝剑也。诸仁者既「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道是个甚麽。於此未会。再看百丈下堂句。百丈一日上堂说法竟。众下堂。丈忽召云:「大众。」众回首。丈云:「是甚麽。」此是忽然提出「灵光独露。逈脱根尘」处。若从此证入。是为亲切。又罗山问岩头云:「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咄云:「是谁起灭。」就路还家。快便难逢。山正拟议间。岩急提云:「肯则未脱根尘。不肯则永沉生死。」夫不肯固永沉生死。肯因甚又落根尘。葢有能肯之心。是之谓根。有所肯之境。是之谓尘。心境对立非妄而何。以上所举百丈岩头葛藤。并向六根门头指出。可谓太近。但恐人只守着「昭昭灵灵」。认奴作郎。翻成太远。须知有岑大虫道底。大虫为亡僧作偈云:「眼前无一物。当下亦无人。荡荡金刚体。非妄亦非真。」人都于有见有闻处。说金刚体。渠独向无见无闻处。说金刚体。若能从无见无闻处认得。方能於有见有闻处认得也。然岑大虫。只就一髑髅言之。更须知有忠国师道底。僧问忠国师:「如何是古佛心。」国师云:「墙壁瓦砾。」僧云:「还说法也无。」国师云:「常说、炽然说、无间歇。」人都于有情上说古佛心。渠独向无情上说古佛心。若能于无情上认得。方能于有情上认得也。学者到此始知。这个无一物不是。无一处不周。无一时不现。故经云:「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然更有事在。诸人也不可不知。乾峯云:「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更须知有向上一窍。〈注二〉」老僧今日。不惜眉毛。为诸人注破。凡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一切万象。窒碍眼光。皆为法身之障。是谓一种病。或见诸法空。隐隐地见有法身之理。是谓法执不忘。亦是一种病。或虽透得法身。简点将来。或觉无可倚靠处。或觉无可主张处。或觉无可指示处。亦是法执不忘。是谓最後一种病。前一种病。是一种光不透脱。後二种病。亦是一种光不透脱。学者若能透向上一窍。则三种病二种光。不消一揑而破。始谓之参学事毕也。老僧今日。入泥入水。如泥里推车。四脚着地。步步区区。只要诸人得个入处。或有人笑老僧。不能直截为人。只管打葛藤。殊不知。老僧葛藤处。节节皆直截之法。师复笑云:「汝诸人更要直截底麽。老僧这里也有些。」拈拄杖。卓一卓云:「大众。珍重。」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册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注一〉人境俱夺、夺境存人:临济初至河北住院。见普化、克符二上座。乃谓曰:「我欲於此建立黄檗宗旨。汝可成褫我。」二人珍重下去。三日後。普化却上来问:「和尚三日前说甚麽。」济便打。三日後。克符上来问:「和尚三日前打普化作甚麽。」济亦打。至晚。小参云:「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我有时夺境不夺人。我有时人境两俱夺。我有时人境俱不夺。」又云:「如诸方学人来。山僧此间作三种根器断。如中下根器来。我便夺其境。而不除其法。如中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俱夺。如上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俱不夺。如有出格见解人来。山僧此间便全体作用。不历根器。大德。到者里。学人着力不通风。石火电光却蹉过了也。学人若眼目定动。即没交涉。」
古德又有云:「中下根人来。夺境不夺法。中上根人来。夺境夺法不夺人。上上根人来。人境俱夺。出格人来。人境俱不夺。如是者。谓之四料拣。还见麽。觌面便呈无碍境。交锋全露就中人。」
〈注二〉向上一窍:越州乾峯和尚上堂云:「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须是一一透得。始解归家稳坐。须知更有向上一窍在。」云门出。问:「庵内人为甚麽不知庵外事。」师呵呵大笑。门曰:「犹是学人疑处。」师曰:「子是甚麽心行。」门曰:「也要和尚相委。」师曰:「直须与麽始解稳坐。」门应喏喏。
师乃云。一切处收摄不得。一切时笼罩不下。所以道。劳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若是恁麽做底汉。直是普天匝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要且无空阙处。便劳笼不肯住。既劳笼不肯住。便呼唤不回头。不唯释迦老子。达磨大师恁麽做。若是尔妄想心尽。差别事消。蓦直恁麽去。恰恰地不堕第二念。正恁麽时。有甚麽向背。有甚麽物我。有甚麽彼此。直然混不得、类不齐。何故如此。在一切时一切处。惺惺历历地。不被它盖蔽却。不被它笼罩却。何处不是上座出身路子。所以道「万像之中独露身。唯人自肯乃方亲。昔年谬向途中觅。今日观来火里冰」。若恁麽辨得出。个时一丝一糁着不得。若有一毫头。便被三界碍。正恁麽时。也无三界可出。也无三界可入。混混地如一颗明珠相似。本色衲僧。当恁麽做。珍重。
(摘录自:大正藏第 48
册
宏智禅师广录)
上堂。洞山大师悟道偈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疎。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若能如是会。方得契如如。」此是洞山宗旨。绵密回互。皆从此偈中流出。不可不理会。诸昆仲此偈中有二句最严。「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渠者何物也。而正是我。我者复何物也。而不是渠。且道。是一个是两个。若向者里会去。始可有参学分。须知。此偈岂但曹洞宗旨。即五家应机接物。皆当向此句中印过始得。不然。在一机一境上。得些子解路。尽是掠虗头汉。有甚麽话会处。所以曹洞有三种渗漏。一者「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此不离即毒海也。二者「情渗漏」。情存向背。见处偏枯。此向背即偏枯也。三者「语渗漏」。体妙失宗。机昧终始。此体妙即机昧也。若据此三种渗漏。学者明晦。如见肺肝。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册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
或问:「顿悟必假渐修。诸师多备言之。唯中峰不许渐修之说。谓习气未除。只是悟心未圆。须力求其彻悟可也。二说未知孰是。」曰:「悟心既圆。命根顿断。虽有习气未除。但得正见不昧。习气自然渐泯。不可别有修习。譬如伐树者。既断其根。则枝叶虽存。不日消落。不必别有消落之法。若悟心未圆。则命根未断。习气横生。遏治罔效。故须力求其彻悟可也。又详中峯之意。亦非全不许渐修。乃缘当时善知识。才得入头。便云彻证。及乎习气不除。却归於渐修之未到。故中峰吃紧而作是说耳。」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册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答韩犹龙文学
古人云:「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从上大手眼尊宿行履。大都如此。总是见彻根源。绝诸渗漏。若犹有个保任在。则能保者。是个什麽。所保者又是个什麽。本是一心。却成两立。更有个平常。有个不可思议。有个昭昭灵灵。有个见闻寂寂。总是识情生死根本。所以山僧常道:「凡笔所画者。都是画不是笔。眼所见者。都是物不是眼。心所知者。都是境不是心。」谙得此意。敢保掉臂而行矣。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册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
上堂。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则灵。见闻觉知。是载道之器。道不即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动静起止。是圣所行处。圣不即动静起止。亦不离动静起止。若得大转变。方有语话分。诸昆仲。若以见为见。有见有不见。以无见为无见。此即成断见。若欲具正见。无见无不见。若以动为动。妄心弥更动。以无动为无动。此人非佛种。若欲知不动。动上有不动。会得此意。纵万境纷纭之际。而恬然寂然。所以肇公云:「江河兢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丽天而不周。」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册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
上堂。天晴日头出。雨洒偕〈注一〉前湿。分明举似人。只恐信不及。诸昆仲。开眼见明。闭眼见暗。一等是见。因甚被明暗迁移。若要顿明此事。除是不造生死业始得。如何是生死业。厌烦恼趋菩提。是生死业。求大涅盘是生死业。分科列目。敷文演义。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穷玄究妙。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乃至陞堂入室。问来答去。尽是生死业。若要脱此生死业。直须兀兀腾腾。恁麽过时。夏则排窻。冬则附炉。饥则吃饭。寒则添衣。若以世法商量。便成渗漏。更将佛法理会。正是眼中着屑。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册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
〈注一〉偕:疑〝阶〞字之误。
诸昆仲。此事不从功行得。不从修证得。不从思维得。不从禅定得。饶你将自己身心炼得如枯木寒灰。百年在定。终如一个死人。於本分事中。全无交涉。所以道:「直饶到澄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此犹是生死岸头事。」诸昆仲。直须向花柳街前。逴得九衢春色。芙蓉岸上。带来八面秋风。始能应用无亏。随缘自在底日子。诸昆仲。还知博山今日底行履处麽。良久云:「只有一双穷相手。未曾轻揖等闲人。」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册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
示众。如今要见自心。作麽生见。且那个是心。若道只这推穷寻逐的是心。又遭佛诃斥。推穷寻逐的。决定不是心。此但妄识。识有生灭。心无生灭。生灭属识不属心。众生从无始劫来。不得道者。为妄识所惑。流转生死。诸佛菩萨。悟真心者。则不被生死之所流转。真心处垢不垢。处净不净。处生不生。处灭不灭。譬如随色摩尼宝珠。若人得之。无不成佛。
(摘录自:卍续藏第 71
册
楚石梵琦禅师语录)
师乃云。诸兄弟。若是此一段事。且须分晓始得。汝若分晓去。便能超毘卢、越释迦。作净妙法身。出金刚眼孔。儞但歇去。歇得尽时。灵然不昧。更须退步就己。方能彻底相应。个时若有独在之照。犹带功在。岂不见道:「子归就父。为什麽父全不顾。」理合如斯。父子之恩何在。始成父子之恩。如何是父子之恩。刀斧斫不开。又云:「诞生王子。是须有父。才转身时。即不见有。」那时唤作玅尽冥符。若是卓卓地体得。向个里移一步。如珠发光。光还自照。却有个绍底道理。又须回头窥本位。颐位却回头。便能濶步过今时。天明不觉晓。分照不落影。垂应不涉缘。着得个身。向闹浩浩中。洒然不被物杂。所以道:「即此见闻非见闻。更无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诸兄弟参禅汉。敲骨打髓。是恁麽地做。
(摘录自:大正藏第 48
册
宏智禅师广录)
或谓:「宗门但贵知见。不尚操履。」不知。所谓但贵知见者。以知见外。别无操履也。若别有操履。则其知见。犹未真在。此如暗室中。忽然一灯。但贵灯明。岂更除暗。若有暗可除。则其明亦未明矣。近日缁流类。多以狂解当之。贪嗔炽然。乃曰:「我宗门中。但贵知见。不尚操履。」此则波旬之见。入地狱如箭射矣。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册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进云:「某甲向道已久。无柰种种情念。终难排遣。」师云:「此未是根源话。然试问居士。假如梦中觉梦。还是梦麽。」进云:「毕竟是梦。」师云:「醒来梦中心境。还用排遣麽。」进云:「不用排遣。」师云:「根源上明了。亦复如是。一切情念。不除自尽。」进云:「情念尽时。岂非空无所有。」师云:「若无所有。又成断灭去也。就者里体验看。」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册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
寂静中做工夫者。以寂静为究竟。他且不是你寂静中。究竟底物。愦閙中作主宰者。以愦閙为得意。他且不是你愦閙中。得意底物。经教中领覧者。以经教为根本。他且不是你经教中。领覧得底物。师友中讲磨者。以师友为渊源。他且不是你师友中。讲磨得底物。此无形段。金刚大士。从尘点劫来。直至而今。如潜泉鱼。鼓波而自跃。你拟向东边讨他。他向西边立地。你拟向南边讨他。他向北边立地。教他与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一切人。与他安名立字。即不得。一切处一切时。与你万像为主。万法为师。此其是也。自非上根利智。具杀人不眨眼底手段。将第八识断一刀。岂有成办时节。
(摘录自:卍续藏第 71
册
元叟行端禅师语录)
示众。诸仁者。圣人全体。即是凡夫。而凡夫不知。凡夫全体。即是圣人。而圣人不识。不识故念念纯真。不知故头头属妄。诸佛出世。祖师西来。全妄即真。全凡即圣。何人皮下无血。谁家竈里无烟。有时踢出脚尖头。露迥迥地。针劄不入。有时摊开手面上。风飒飒地。水洒不着。无一尘不摄。无一刹不周。无一体不该。无一根不备。能巧能拙。能隐能显。能大能小。能合能开。且道是什麽物恁麽奇特。喝一喝。
(摘录自:卍续藏第 71
册
楚石梵琦禅师语录)
往往士大夫。多於不意中。得个瞥地处。却於如意中打失了。不可不使公知。在如意中。须时时以不如意中时节在念。切不可暂忘也。但得本莫愁末。但知作佛。莫愁佛不解语。这一着子。得易守难。切不可忽。须教头正尾正〈注一〉。扩而充之。然後推己之余以及物。左右所得。既不滞在一隅。想於日用中。不着起心管带。枯心忘怀也。近年已来禅道佛法衰弊之甚。有般杜撰长老。根本自无所悟。业识茫茫无本可据。无实头伎俩。收摄学者。教一切人如渠相似。黑漆漆地紧闭却眼。唤作默而常照。彦冲被此辈教坏了。苦哉苦哉。这个话。若不是左右悟得狗子无佛性。径山亦无说处。千万捋下面皮。痛与手段救取这个人。至祷至祷。然有一事。亦不可不知。此公清净自居。世味澹薄。积有年矣。定执此为奇特。若欲救之。当与之同事令其欢喜心不生疑。庶几信得及。肯转头来。净名所谓「先以欲钩牵。後令入佛智」是也。黄面老子云:「观法先後以智分别。是非审定不违法印。次第建立无边行门。令诸众生断一切疑。」此乃为物作则。万世楷模也。况此公根性与左右逈不同。生天定在灵运前。成佛定在灵运後者也。此公决定不可以智慧摄。当随所好摄。以日月磨之。恐自知非。忽然肯舍。亦不可定。若肯转头来。却是个有力量底汉。左右亦须退步让渠出一头始得。比暐禅归。录得渠答紫岩老子一书。山僧随喜读一遍。赞叹欢喜累日。直是好一段文章。又似一篇大义。末後与之下个谨对。不识左右以谓如何。昔达磨谓二祖曰:「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二祖种种说心、说性俱不契。一日忽然省得达磨所示要门。遽白达磨曰:「弟子此回始息诸缘也。」达磨知其已悟。更不穷诘。只曰:「莫成断灭去否。」曰:「无。」达磨曰:「子作麽生。」曰:「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达磨曰:「此乃从上诸佛诸祖所传心体。汝今既得。更勿疑也。」彦冲云:「夜梦昼思十年之间。未能全克。或端坐静默一空其心。使虑无所缘。事无所托。颇觉轻安。」读至此不觉失笑。何故。既虑无所缘。岂非达磨所谓内心无喘乎。事无所托。岂非达磨所谓外息诸缘乎。二祖初不识达磨所示方便。将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可以说心说性说道说理。引文字证据。欲求印可。所以达磨一一列下。无处用心。方始退步思量。心如墙壁之语。非达磨实法。忽然於墙壁上。顿息诸缘。即时见月亡指。便道:「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此语亦是临时被达磨拶出底消息。亦非二祖实法也。杜撰长老辈。既自无所证。便逐旋揑合。虽教他人歇。渠自心火熠熠。昼夜不停。如欠二税百姓相似。彦冲却无许多劳攘。只是中得毒深。只管外边乱走。说动说静。说语说默。说得说失。更引周易内典。硬差排和会。真是为他闲事长无明。殊不思量一段生死公案。未曾结绝。
>。作麽生折合去。不可眼光欲落未落时。且向阎家老子道:「待我澄神定虑少时。却去相见」。得麽。当此之时。纵横无碍之说。亦使不着。心如木石亦使不着。须是当人生死心破始得。若得生死心破。更说甚麽澄神定虑。更说甚麽纵横放荡。更说甚麽内典外典。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一证一切证。如斩一结丝。一斩一时断。证无边法门亦然。更无次第。左右既悟狗子无佛性话。还得如此也未。若未得如此。直须到恁麽田地始得。若已到恁麽田地。当以此法门兴起大悲心。於逆顺境中和泥合水。不惜身命不怕口业。拯拔一切以报佛恩。方是大丈夫所为。若不如是。无有是处。彦冲引孔子称「易之为道也屡迁」。和会佛书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一贯。又引「寂然不动」。与土木无殊。此尤可笑也。向渠道。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故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谓此广大寂灭妙心。不可以色见声求。应无所住。谓此心无实体也。而生其心。谓此心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孔子称「易之为道也屡迁」。非谓此也。屡者荐也。迁者革也。吉凶悔吝生乎动。屡迁之旨。返常合道也。如何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合得成一块。彦冲非但不识佛意。亦不识孔子意。左右於孔子之教出没如游园观。又於吾教深入阃域。山野如此杜撰。还是也无。故圭峯云:「元亨利贞乾之德也。始於一气。常乐我净佛之德也。本乎一心。专一气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此老如此和会。始於儒释二教。无偏枯无遗恨。彦冲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易之屡迁。大旨同贯。未敢相许。若依彦冲差排。则孔夫子与释迦老子。杀着买草鞋始得。何故。一人屡迁。一人无所住。想读至此。必绝倒也。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册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良由不知众生心中圆净湛然元无污染。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一妄瞥兴。万缘各立。外则妄见山河大地、明暗色空。内则妄见四大五蕴、见闻知觉。乃至八万四千尘劳及与菩提真如、涅盘佛性等相。皆不出此一妄而有。然此妄念若欲去除。直须是工夫纯熟。脱落根蒂。坐断圣凡。划然开悟。不然。直饶儞见超二祖。慧过阿难。正坐在第八识中。以识去识。以妄遣妄。如避身影於日中。灭眼华於空里。徒自劳神。转成差别。所以从上诸老宿不柰伊何。拈出一把折柄刀。刺在伊命根上。待伊捱到转身不得处。奋命一挨。卒地断、爆地折。妄消想灭。见谢执忘。便见森罗万象廓尔平沉。闻见觉知当处解脱。乃至并并百千世界融归一心。自然法法全真。头头显露。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册
中峰和尚广录)
答张提刑(阳叔)
众生颠倒。迷己逐物。耽少欲味。甘心受无量苦。逐日未开眼时。未下床时。半惺半觉时。心识已纷飞。随妄想流荡矣。作善作恶。虽未发露。未下床时。天堂地狱在方寸中。已一时成就矣。及待发时。已落在第八。佛不云乎:「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等事」。於此识得破。便唤作无人无我。知天堂地狱不在别处。只在当人半惺半觉未下床时方寸中。并不从外来。发未发觉未觉时。切须照顾。照顾时亦不得与之用力争。争着则费力矣。祖不云乎:「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才觉日用尘劳中渐渐省力时。便是当人得力之处。便是当人成佛作祖之处。便是当人变地狱作天堂之处。便是当人稳坐之处。便是当人出生死之处。便是当人致君於尧舜之上之处。便是当人起疲氓於凋瘵之际之处。便是当人覆荫子孙之处。到这里说佛说祖、说心说性、说玄说妙、说理说事、说好说恶。亦是外边事。如是等事。尚属外矣。况更作尘劳中先圣所诃之事耶。作好事尚不肯。岂肯作不好事耶。若信得此说及永嘉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不是虚语。请依此行履。始终不变易。则虽未彻证自己本地风光。虽未明见自己本来面目。生处已熟。熟处已生矣。切切记取。才觉省力处。便是得力处也。妙喜老汉。每与个中人说此话。往往见说得频了多忽之。不肯将为事。居士试如此做工夫看。只十余日便自见得。省力不省力。得力不得力矣。如人饮水冷煖自知。说与人不得。呈似人不得。先德云:「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自证自得自信自悟处。除曾证曾得已信已悟者。方默默相契。未证未得未信未悟者。不唯自不信。亦不信他人有如此境界。老居士天资近道。现定所作所为。不着更易。以他人较之。万分中已省得九千九百九十九分。只欠喷地一发便了。士大夫学道。多不着实理会。除却口议心思。便茫然无所措手足。不信无措手足处正是好处。只管心里要思量得到。口里要说得分晓。殊不知。错了也。佛言:「如来以一切譬喻。说种种事。无有譬喻能说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绝不思议故。信知思量分别障道必矣。若得前後际断。心智路自绝矣。若得心智路绝。说种种事。皆此法也。此法既明。即此明处便是不思议大解脱境界。只此境界亦不可思议。境界既不可思议。一切譬喻亦不可思议。种种事亦不可思议。只这不可思议底。亦不可思议。此语亦无着处。只这无着处底。亦不可思议。如是展转穷诘。若事若法。若譬喻若境界。如环之无端。无起处无尽处。皆不可思议之法也。所以云:「菩萨住是不思议。於中思议不可尽。入此不可思议处。思与非思皆寂灭。」然亦不得住在寂灭处。若住在寂灭处。则被法界量之所管摄。教中谓之法尘烦恼。灭却法界量。种种殊胜一时荡尽了。方始好看「庭前柏树子、麻三斤、乾屎橛、狗子无佛性、一口吸尽西江水、东山水上行」之类。忽然一句下透得。方始谓之法界无量回向。如实而见。如实而行。如实而用。便能於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成就种种法。破坏种种法。一切由我。如壮士展臂。不借他力。师子游行。不求伴侣。种种胜妙境界现前。心不惊异。种种恶业境界现前。心不怕怖。日用四威仪中。随缘放旷。任性逍遥。到得这个田地。方可说无天堂无地狱等事。永嘉云:「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此老若不到这个田地。如何说得出来。此语错会者甚多。苟未彻根源。不免依语生解。便道「一切皆无」拨无因果。将诸佛诸祖所说言教。尽以为虚。谓之诳惑人。此病不除。乃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佛言:「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若不着有便着无。若不着此二种。便於有无之间抟量卜度。纵识得此病。定在非有非无处着到。故先圣苦口叮咛。令离四句绝百非。直下一刀两段。更不念後思前。坐断千圣顶。四句者。乃「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是也。若透得此四句了。见说一切诸法实有。我亦随顺与之说有。且不被此实有所碍。见说一切诸法实无。我亦随顺与之说无。且非世间虚豁之无。见说一切诸法亦有亦无。我亦随顺与之说亦有亦无。且非戏论。见说一切诸法非有非无。我亦随顺与之说非有非无。且非相违。净名云:「外道六师所堕。汝亦随堕。」是也。士大夫学道。多不肯虚却心听善知识指示。善知识才开口。渠已在言前一时领会了也。及至教渠吐露尽。一时错会。正好在言前领略底。又却滞在言语上。又有一种。一向作聪明说道理。世间种种事艺。我无不会者。只有禅一般我未会。在当官处。呼几枚杜撰长老来。与一顿饭吃却了。教渠恣意乱说。便将心意识。记取这杜撰说底。却去勘人。一句来一句去。谓之厮禅。末後我多一句。你无语时。便是我得便宜了也。及至撞着个真实明眼汉。又却不识。纵然识得。又无决定信。不肯四楞塌地放下。就师家理会。依旧要求印可。及至师家於逆顺境中示以本分钳鎚。又却怕惧不敢亲近。此等名为可怜愍者。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册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古人真切於此事上。曾不待一切方便言语之所启发。自然卓卓地不肯虚丧寸阴。如大死人。如陷千尺井之求出。又如倒悬之求解。曾何有第二念驰骤目前虚妄声色者哉。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册
中峰和尚广录)
祖师云。儞若住心看静。举心外照。摄心内澄。凝心入定。如是之流皆是造作。是儞如今与麽听法底人。作麽生拟修他、证他、庄严他。渠且不是修底物。不是庄严得底物。若教他庄严一切物即庄严得。儞且莫错。道流。儞取这一般老师口里语。为是真道。是善知识不思议。我是凡夫心。不敢测度他老宿。瞎屡生。儞一生秖作这个见解。辜负这一双眼。冷噤噤地。如冻凌上驴驹相似。我不敢毁善知识。怕生口业。道流。夫大善知识。始敢毁佛毁祖。是非天下。排斥三藏教。骂辱诸小儿。向逆顺中觅人。所以我於十二年中。求一个业性。知〈注一〉芥子许不可得。若似新妇子禅师。便即怕趁出院。不与饭吃。不安不乐。自古先辈。到处人不信。被递出始知是贵。若到处人尽肯。堪作什麽。所以师子一吼野干脑裂。道流。诸方说有道可修。有法可证。儞说证何法修何道。儞今用处欠少什麽物。修补何处。後生小阿师不会。便即信这般野狐精魅。许他说事。系缚人。言道理。行相应护惜三业始得成佛。如此说者如春细雨。古人云:「路逢达道人。第一莫向道。」所以言「若人修道道不行。万般邪境竞头生。智剑出来无一物。明头未显暗头明」。所以古人云:「平常心是道。」大德。觅什麽物。现今目前听法无依道人。历历地分明。未曾欠少。儞若欲得与祖佛不别。但如是见。不用疑误。儞心心不异。名之活祖。心若有异。则性相别。心不异故。即性相不别。(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册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注一〉: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为〝知〞
古尊宿语录、天圣广灯录、五家语录为〝如〞
学者未有不言为生死事大者。逮叩其何为生死。例是茫然无所加对。或有谓以其不知所以致问。即从容告之曰:「尔既不知生死为何等事。今发心为生死得无妄乎。夫生死事大。苟不知生死之理徒加参学。譬如辟谷之人遣其耕获。虽勉从命令将不旋踵而退惰矣。何则。辟谷既忘饥馁。而禾黍亦何所用哉。犹学者既昧生死之端绪。则参学亦奚以为。或者强谓「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是谓生死」。斯实狂言。纵使知来知去。即其所知宛是生死。以生死脱生死无是理也。须知生死元无体性。因迷自心妄逐轮回宛然成有。譬如积寒结水成冰。寒气忽消。冰复成水。积迷於心妄结生死。所迷既悟心体湛然。欲觅生死如睡觉人求梦中事。安有复得之理。当知生死本空由悟方觉。涅盘本有以迷惘知。或不能洞悟自心。而欲决了生死。是犹不除薪火而欲鼎之不沸。理岂然哉。了生死莫亲於悟心。悟心莫先於立志。忘寒暑、废寝食、空情妄。此一念子於动静处。如坚兵严城之不可犯。阅古人话之正志。如是壁立万仞。则开悟可坐立而待。既悟已不但死生之空寂。虽涅盘亦无地可寄。如其不尔。奈何生死与迷妄交结。远从旷劫至未来际。其流转无丝发之间。谓生死事大。岂虚语哉。」(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册
中峰和尚广录)
古人淳诚无一点勉强。其於领荷之际。如获旧物。如久忘忽记。了不加一毫外物。浑仑是一聚。自家宝藏信手拈来。用之不竭。今人脚跟浮浅。於所学时便自立脚不稳。其偷心念念起灭。必强作主宰。仅可趣向。不尔。则不觉不知。为情妄境缘转移将去。搀夺将去。百种计较。万般施设。终不自由。盖从脚跟下先涉了一种勉强。彻底打在骨董袋中。及至领荷之际。未免叉手向古人背後听其处分。要如香象渡河。如师子游行。如大鹏展翮。终不能得。既不得到此地位。则於生死之际。未免踌躇。故前辈古人。惟贵当人自信自肯。自能放手放脚。向百尺竿头。万仞崖顶。放身舍命。然後一切处平常。一切处脱略。一切处安稳。一切处庆快。岂属强为。法如是故。释迦佛只是个心中无事底凡夫。以其熏炼成熟。而百种神异自然出现。於出现之顷。而佛心中亦只闲闲地。终不言我有神异。而矜夸鼓惑於人。若尔。即外道等也。岂佛之谓哉。是谓大人境界。又谓象龙负荷。非驴马所堪。苟具此志。则今人即古人。苟不具此志。则古人即今人。盖时缘不以古今为间。根性不以生佛为殊。志乎在学者。不可斯须忽忘之也。(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册
中峰和尚广录)
苟念念不退初心。把自家心识缘世间尘劳底。回来抵在般若上。虽今生打未彻。临命终时。定不为恶业所牵流落恶道。来生出头。随我今生愿力。定在般若中。现成受用。此是决定底事。无可疑者。众生界中事不着学。无始时来习得熟。路头亦熟。自然取之左右逢其原。须着拨置。出世间学般若心。无始时来背违。乍闻知识说着。自然理会不得。须着立决定志与之作头抵〈注一〉。决不两立。此处若入得深。彼处不着排遣。诸魔外道自然窜伏矣。生处放教熟。熟处放教生。政为此也。日用做工夫处。捉着欛柄。渐觉省力时。便是得力处也。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册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注一〉头抵:与其对抗。
答曾侍郎(天游)○(问书附)
公处身富贵。而不为富贵所折困。非夙植般若种智。焉能如是。但恐中忘此意。为利根聪明所障。以有所得心在前顿放。故不能於古人直截径要处一刀两段直下休歇。此病非独贤士大夫。久参衲子亦然。多不肯退步就省力处做工夫。只以聪明意识计较思量。向外驰求。乍闻知识向聪明意识思量计较外示以本分草料。多是当面蹉过。将谓从上古德。有实法与人。如「赵州放下着〈注一〉、云门须弥山」之类是也。岩头曰:「却物为上。逐物为下。」又曰:「大统纲宗。要须识句。」甚麽是句。百不思时唤作正句。亦云居顶。亦云得住。亦云历历。亦云惺惺。亦云恁麽时。将恁麽时等破一切是非。才恁麽便不恁麽。是句亦剗。非句亦剗。如一团火相似。触着便烧。有甚麽向傍处。今时士大夫。多以思量计较为窟宅。闻恁麽说话。便道莫落空否。喻似舟未翻先自跳下水去。此深可怜愍。近至江西见吕居仁。居仁留心此段因缘甚久。亦深有此病。渠岂不是聪明。宗杲尝问之曰:「公怕落空。能知怕者是空耶。是不空耶。试道看。」渠伫思欲计较祗对。当时便与一喝。至今茫然。讨巴鼻不着。此盖以求悟证之心。在前顿放。自作障难。非干别事。公试如此做工夫。日久月深。自然筑着磕着。若欲将心待悟。将心待休歇。从脚下参到弥勒下生。亦不能得悟。亦不能得休歇。转加迷闷耳。平田和尚曰:「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又古德曰:「此事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通。」此是第一等入泥入水。老婆说话。往往参禅人。只恁麽念过。殊不子细看是甚道理。若是个有筋骨底。聊闻举着。直下将金刚王宝剑。一截截断此四路葛藤。则生死路头亦断。凡圣路头亦断。计较思量亦断。得失是非亦断。当人脚跟下。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岂不快哉。岂不畅哉。不见昔日灌谿和尚初参临济。济见来便下绳床。蓦胸擒住。灌谿便云:「领领。」济知其已彻。即便推出。更无言句与之商量。当恁麽时。灌谿如何思量计较祗对得。古来幸有如此牓样。如今人总不将为事。只为麤心。灌谿当初若有一点待悟待证待休歇底心在前时。莫道被擒住便悟。便是缚却手脚。遶四天下拕一遭。也不能得悟。也不能得休歇。寻常计较安排底是识情。随生死迁流底亦是识情。怕怖慞惶底亦是识情。而今参学之人。不知是病。只管在里许。头出头没。教中所谓:「随识而行不随智」。以故昧却本地风光本来面目。若或一时放得下。百不思量计较。忽然失脚蹋着鼻孔〈注二〉。即此识情。便是真空妙智。更无别智可得。若别有所得。别有所证。则又却不是也。如人迷时唤东作西。及至悟时即西便是东。无别有东。此真空妙智。与太虚空齐寿。只这太虚空中。还有一物碍得他否。虽不受一物碍。而不妨诸物於空中往来。此真空妙智亦然。生死凡圣垢染。着一点不得。虽着不得。而不碍生死凡圣於中往来。如此信得及见得彻。方是个出生入死得大自在底汉。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册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注一〉赵州放下着:僧问〈赵州真际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师云:「放下着。」
〈注二〉蹋着鼻孔:会得本有之物。
心与识一体而异名。悟则会识归心。迷则转心为识。何谓心。灵知不昧之谓也。何谓识。依灵知而妄起分别之谓也。今之学者极其玄辩。多认识神。而不自知灵知之心体。虽曰灵知。而实无有所知者。所以古人谓:「镜不自照。火不自烧」。若自照则不能照物。自烧则不能烧物。心之体亦然。虽曰灵知。若自存其所知。则不知一切也。苟存其所知。所知者即识神耳。非心体也。识乃生死变易之具。既认之。则安有了生死之期耶。
心之至体。无可见。无可闻。无可知。无可觉。乃至无可取舍。但有可为皆虚妄颠倒。既不可以见闻知觉。则学人何以超入而证之。但远离一切见闻知觉。乃至能离所离。一齐空寂。则灵知心体。宛然显露於见闻知觉之间。故古人默契而神会。自然诸缘无碍矣。然欲离见闻知觉等病。只个欲离之念。早是增加其病耳。於是古人别资一种善巧方便。将个无义味话头。抛向学人面前。令其究竟。但知体究话头。则与见闻知觉等不期离而自离矣。传灯录诸祖。皆不因看话头起疑情。而各於言下顿悟无生者。盖其为生死大事之心真切。脚未跨门。则早有一种无常生死大事之念梗塞于心中。卒莫之自决。虽三千里五千里。拨草瞻风。孜孜只欲洞明自己而已。或十年二十年不能自决。则所疑之生死愈久愈坚。决不肯斯须忘念。有如是智力。又何患其不发明哉。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册
中峰和尚广录)
中峰和尚遗诫门人
佛法无儞会处。生死无儞脱处。一报之身如风灯石火。念念如救头然。尚无儞了办处。着甚死急。平地上讨许多忙乱。眨得眼来。早已四五十岁了也。儞唤甚麽作佛法。任儞以百千聪明。一一把他三乘十二分教。乃至一千七百则陈烂葛藤。及与百氏诸子。从头解注得盛水不漏。总是门外打之遶。说时似悟。对境还迷。此事向道。无儞会处。儞转要会。转不相应。儞莫见与麽说,便拟别生知解。直饶向千人万人拶不入处。别有生机。总不出个要会的妄念。惟有具大信根。向己躬下真参实悟。乃能荷负。儞若作荷负想。依旧没交涉。故古教谓:「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册
中峰和尚广录)
答曾侍郎(天游)○(问书附)
细读来书。乃知。四威仪中无时间断。不为公冗所夺。於急流中常自猛省。殊不放逸。道心愈久愈坚固。深惬鄙怀。然世间尘劳。如火炽然。何时是了。正在闹中。不得忘却竹椅蒲团上事。平昔留心静胜处。正要闹中用。若闹中不得力。却似不曾在静中做工夫一般。承有前缘驳杂今受此报之叹。独不敢闻命。若动此念。则障道矣。古德云:「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净名云:「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老胡云:「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就一切事法。」又云:「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岂欺人哉。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实相。离生灭而求寂灭。好静恶闹时正好着力。蓦然闹里撞翻静时消息。其力能胜竹椅蒲团上千万亿倍。但相听。决不相误。又承。以老庞两句〈注一〉。为行住坐卧之铭箴。善不可加。若正闹时生厌恶。则乃是自扰其心耳。若动念时只以老庞两句提撕。便是热时一服清凉散也。公具决定信。是大智慧人。久做静中工夫。方敢说这般话。於他人分上则不可。若向业识茫茫增上慢人前如此说。乃是添他恶业担子。禅门种种病痛。已具前书。不识。曾子细理会否。
又。
承谕。「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可以入道。」是方便门。借方便门以入道则可。守方便而不舍则为病。诚如来语。山野读之不胜欢喜。踊跃之至。今诸方漆桶辈。只为守方便而不舍。以实法指示人。以故瞎人眼不少。所以山野作辩邪正说以救之。近世魔强法弱。以湛入合湛为究竟者。不可胜数。守方便不舍为宗师者。如麻似粟。山野近尝与衲子辈。举此两段。正如来书所说。不差一字。非左右留心般若中念念不间断。则不能洞晓从上诸圣诸异方便也。公已捉着欛柄矣。既得欛柄在手。何虑不舍方便门而入道耶。但只如此做工夫。看经教并古人语录。种种差别言句。亦只如此做工夫。如「须弥山、放下着、狗子无佛性话、竹篦子话、一口吸尽西江水话、庭前柏树子话」。亦只如此做工夫。更不得别生异解、别求道理、别作伎俩也。公能向急流中。时时自如此提掇。道业若不成就。则佛法无灵验矣。记取记取。承夜梦焚香入山僧之室甚从容。切不得作梦会。须知是真入室。不见舍利弗问须菩提:「梦中说六波罗蜜。与觉时同别。」须菩提云:「此义幽深。吾不能说。此会有弥勒大士。汝往彼问。」咄。漏逗〈注二〉不少。雪窦云:「当时若不放过。随後与一剳。谁名弥勒。谁是弥勒者。便见氷消瓦解。」咄。雪窦亦漏逗不少。或有人问:「只如曾待制夜梦入云门之室。且道。与觉时同别。」云门即向他道:「谁是入室者。谁是为入室者。谁是作梦者。谁是说梦者。谁是不作梦会者。谁是真入室者。」咄。亦漏逗不少。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册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注一〉老庞两句:老庞两句即庞蕴居士所云:「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
〈注二〉漏逗:透漏、泄漏。
秀州华亭船子德诚禅师。节操高邈。度量不羣。自印心於药山。与道吾云岩为同道交。洎离药山。乃谓二同志曰:「公等应各据一方。建立药山宗旨。予率性疎野。惟好山水。乐情自遣。无所能也。他日後知我所止之处。若遇灵利座主。指一人来。或堪雕琢。将授生平所得。以报先师之恩」。遂分携。至秀州华亭。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之众。时人莫知其高蹈。因号船子和尚。一日泊船岸边闲坐。有官人问:「如何是和尚日用事。」师竪桡子曰:「会麽。」官人曰:「不会。」师曰:「棹拨清波。金鳞罕遇。」道吾後到京口。遇夹山上堂。僧问:「如何是法身。」山曰:「法身无相。」曰:「如何是法眼。」山曰:「法眼无瑕。」道吾不觉失笑。山便下座。请问道吾:「某甲适来只对这僧话。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吾曰:「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师在。」山曰:「某甲甚处不是。望为说破。」吾曰:「某甲终不说。请和尚却往华亭船子处去。」山曰:「此人如何。」吾曰:「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和尚若去。须易服而往。」山乃散众。束装直造华亭。船子才见便问:「大德住甚麽寺。」山曰:「寺即不往〈注一〉。住即不似。」师曰:「不似似个甚麽。」山曰:「不是目前法。」师曰:「甚处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鈎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师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师曰:「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山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师曰:「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山乃掩耳。师曰:「如是如是。」遂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已得。他後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山乃辞行。频频回顾。师遂唤闍黎。山乃回首。师竪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芙蓉楷云。法身者。理妙言玄。顿超终始之患。诸仁者。莫是幻身外别有法身麽。莫是幻身便是法身麽。若也恁麽会去。尽是依他作解。明〈注二〉昧两岐。法眼未得。通明不见。僧问夹山:「如何是法身。」山云:「法身无相。」如何是法眼。山云:「法眼无瑕。」所以道吾云:「未有师在。」忽有人问老僧。如何是法身。羊便乾处卧。如何是法眼。驴便湿处尿。更有人问。作麽生是法身。买帽相头。作麽生是法眼。坑坎堆阜。若点检将来。夹山只是学处不玄。如流俗闺合里物。不能舍得。致使情关固闭。识锁难开。老僧今日若不当阳显示。後学难〈注三〉以知归。劝汝诸人。不用求真。惟须息见。诸见若息。昏雾不生。自然智监洞明。更无他物。诸仁者还会麽。良久云:「珠中有火君须信。休向天边问太阳。」(摘录自:卍续藏第 83
册
指月录)
〈注一〉: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五灯全书、禅宗正脉为〝寺即不住〞。
指月录为〝寺即不往〞
编者私见以〝寺即不住〞为佳。
〈注二〉:指月录为〝明〞。
禅宗正脉、禅宗颂古聨通集、宗鉴法林、禅林类聚、佛教大藏经为〝蒙〞
。
编者私见以〝明〞为佳。
〈注三〉:指月录为〝难〞。
禅宗正脉、禅宗颂古聨通集、宗鉴法林、佛教大藏经为〝何〞。
参禅悟与未悟。盖由根性利钝之等差。如根性果钝。但以不退转深心待之。不患其不悟也。虽具此坚密之志。而不能遣除业习。则坚密之志亦未可凭。何谓业习。或遇顺则恣情而喜。遇逆则信情而怒。遇爱则徇情而着。遇憎则极情而离。遇是则尽情而称。遇非则任情而毁。乃至善恶取舍。种种分别。通名业习。如是业习。不系根性。皆情妄所迁。本色道流。悉当屏尽。业习净处。道力益坚。积久不休。不悟何待。盖情妄业习之弊。历刦迨今。愈增迷倒。远背悟明。若不屏之。徒学奚益。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册
中峰和尚广录)
西京光宅寺慧忠国师
有僧问:「若为得成佛去。」师曰:「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脱。」问:「作麽生得相应去。」师云:「善恶不思自见佛性。」问:「若为得证法身。」师曰:「越毘卢之境界。」曰:「清净法身作麽生得。」师曰:「不着佛求耳。」问:「阿那个是佛。」师曰:「即心是佛。」曰:「心有烦恼否。」师曰:「烦恼性自离。」曰:「岂不断耶。」师曰:「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盘。」问:「坐禅看静。此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
(摘录自:大正藏第 51
册
景德传灯录)
太末虫处处能泊。而不能泊於火焰之上。众生心处处能缘。而不能缘於般若之上。火固不可泊。余不知般若果何物而独不能缘耶。使般若果不可缘。则众生成佛之理无有是处。或谓不然。众生为妄所惑。堕落生死流染世间。识想交驰。善恶分别。皆徧计成就。纵有知觉亦成戏论。远经多劫。近及今生。从迷入迷。曾未休息。夫般若者。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识相。离思惟相。乃至见闻觉知徧计分别种种离故。能离所离亦皆远离。尔时般若觌体成就。所谓不能缘者。由真妄各立。不相入故。譬如明暗二体相倾。欲合为一。纵有神变其可得乎。虽然。殊不知法无异相。动念则乖。理绝多途。举心则隔。徧十方是般若体。尽大地是光明幢。不间一尘。触处圆净。纤尘未尽。万劫难明。欲得现前。当依智用会。须拔能所根於一念末萌之际。空人我见於寸心不动之时。念念破无明、离妄想、断攀缘、泯闻见。奋起此志如金刚王宝剑横按当轩。遇物即杀。昼夜六时炽然无间。久久心境寂。人法空。意识消。伎俩尽。和手中欛柄子一时打脱。始知众生心外无般若。智亦何依。般若外无众生心。缘将安寄。即众生心非般若。青出於蓝。即般若非众生心。冰生於水。即众生心即般若。廓尔圆明。非般若非众生心。泯然无寄。然後动一尘则万法彰。歛一念则十虚殒。卷舒与夺任意纵横。生死去来於法自在。事虽与麽。若约祖师门下衲僧面前。犹未有语话分在。奇哉此道。岂古人独有而我独无耶。丁此丛林日晚。光影如流。努力勤参。决不相赚。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册
中峰和尚广录)
答李参政(汉老)○(问书附)
示谕:「自到城中。着衣吃饭。抱子弄孙。色色仍旧。既亡拘滞之情。亦不作奇特之想。宿习旧障亦稍轻微」。三复斯语。欢喜跃跃。此乃学佛之验也。傥非过量大人於一笑中百了千当。则不能知吾家果有不传之妙。若不尔者。疑怒二字法门。尽未来际终不能坏。使太虚空为云门口。草木瓦石皆放光明助说道理。亦不柰何。方信此段因缘不可传不可学。须是自证自悟自肯自休方始彻头。公今一笑。顿亡所得。夫复何言。黄面老子曰:「不取众生所言说。一切有为虚妄事。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着无言说。」来书所说。既亡拘滞之情。亦不作奇特之想。暗与黄面老子所言契合。即是说者名为佛说。离是说者即波旬说。山野平昔有大誓愿。宁以此身代一切众生受地狱苦。终不以此口将佛法以为人情瞎一切人眼。公既到恁麽田地。自知此事不从人得。但且仍旧更不须问「大法明未明。应机碍不碍」。若作是念。则不仍旧矣。承过夏後方可复出。甚惬病僧意。若更热荒驰求不歇。则不相当也。前日见公欢喜之甚。以故不敢说破。恐伤言语。今欢喜既定。方敢指出此事。极不容易。须生惭愧始得。往往利根上智者。得之不费力。遂生容易心。便不修行。多被目前境界夺将去。作主宰不得。日久月深迷而不返。道力不能胜业力。魔得其便。定为魔所摄持。临命终时亦不得力。千万记取。前日之语。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则渐除因次第尽。行住坐卧切不可忘了。其余古人种种差别言句。皆不可以为实。然亦不可以为虚。久久纯熟。自然默默契自本心矣。不必别求殊胜奇特也。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册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京兆兴善寺惟宽禅师
侍郎白居易尝问曰:「既曰禅师。何以说法。」师曰:「无上菩提者。被於身为律。说於口为法。行於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譬如江湖淮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云何於中妄起分别。」曰:「既无分别。何以修心。」师曰:「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一切勿念起。」曰:「垢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师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曰:「无修无念。又何异凡夫邪。」师曰:「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离此二病。是曰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执着。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云尔。」
僧问:「道在何处。」师曰:「只在目前。」曰:「我何不见。」师曰:「汝有我故。所以不见。」曰:「我有我故即不见。和尚还见否。」师曰:「有汝有我。展转不见。」曰:「无我无汝还见否。」师曰:「无汝无我。阿谁求见。」
(摘录自:卍续藏第 80
册
五灯会元)
答富枢密(季申)
窃知。日来以此大事因缘为念。勇猛精进纯一无杂。不胜喜跃。能二六时中炽然作为之际。必得相应也未。寤寐二边得一如也未。如未。切不可一向沈空趣寂。古人唤作黑山下鬼家活计。尽未来际无有透脱之期。昨接来诲。私虑左右必已耽着静胜三昧。及询直阁公。乃知果如所料。大凡涉世有余之士。久胶於尘劳中。忽然得人指令向静默处做工夫。乍得胸中无事。便认着以为究竟安乐。殊不知。似石压草。虽暂觉绝消息。奈何根株犹在。宁有证彻寂灭之期。要得真正寂灭现前。必须於炽然生灭之中蓦地一跳跳出。不动一丝毫。便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临机纵夺杀活自由。利他自利无施不可。先圣唤作无尽藏陀罗尼门。无尽藏神通游戏门。无尽藏如意解脱门。岂非真大丈夫之能事也。然亦非使然。皆吾心之常分耳。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册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示无相居士(邓直殿子立)
参禅人。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但虚却心。不用向声名句义上求玄妙求悟入。若起此心。即障却自己正知见。永劫无有入头处。盘山云:「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不可忽。净名云:「法过眼耳鼻舌身意。」欲彻此法。先须屏除六根门头。使无少过患。何为过患。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而不能远离。於经教及古德言句上。求知见觅解会者是。苟能於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於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德山见僧入门便棒。临济见僧入门便喝。诸方尊宿。唤作劈面提持直截分付。妙喜唤作第一等拕泥带水。直饶向一棒一喝下。全身担荷得。已不是丈夫汉。被他蓦头浇一杓恶水了也。况於一棒一喝下。求奇特觅妙会。乃是不唧〈注一〉中。又不唧者。
上士闻道。如印印空。中士闻道。如印印水。下士闻道。如印印泥。此印与空水泥无差别。因上中下之士故。有差别耳。如今欲径入此道。和印子击碎。然後来与妙喜相见。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册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注一〉不唧:没有智慧之钝汉。
只要儞不知不觉推门落臼。於一切法中。做个平常无事汉。所谓涅盘生死、六凡四圣。至於百千差别法义。更不在人重下注脚。又何一棒一喝而不能了哉。这里儞若将毫厘心识领略解会。岂但不识古人行棒用喝处。而亦自家一个本命元辰。长是黑漫漫地。纵使勉强向他一棒一喝上说得依稀。用得彷佛。少间蓦忽遇着些子差别逆顺境界顿在面前。未免情存取舍。意涉爱憎。一时区处不下。便向他古人语言窠臼上着到。正恁麽时。总唤作一棒得麽。总唤作一喝得麽。总不唤作棒喝得麽。若唤作棒喝。则未免被棒喝碍。不唤作棒喝。亦未免被棒喝碍。既为此碍。则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至於微细尘毛。未有不能为碍者。万仞铁围可使消殒。只这一种碍,你若不真个在这里推托得去。管取要碍人堕生入死。轮回无间在。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册
中峰和尚广录)
涌泉景欣禅师
涌泉景欣禅师云:「我四十九年在这里。尚自有时走作。汝等诸人莫开大口。见解人多。行解人万中无一个。见解言语总要知通。若识不尽。敢道轮回去在。为何如此。盖为识漏未尽。汝但尽却今时。始得成立。亦唤作立中功。转功就他去。亦唤作就中功亲它去。我所以道。亲人不得度。渠不度亲人。恁麽譬喻尚不会。荐取浑仑底。但管取性乱动舌头。不见洞山道:「相续也大难。」汝须知有此事。若不知有〈注一〉。啼哭有日在。」
(摘录自:卍续藏第 83 册 指月录)
〈注一〉知有:洞宗四知有
不知有
业识茫茫。无本可据。
知有
一念回光。即同本得。
知有了却不知有 及到无心无也无。
不知有後真知有 始信南泉唤作牛。
兄弟家千生万受。做尽伎俩。终不奈何者。盖为其不曾发起真心而然也。夫真心者。触境便有。不待思惟分别者是也。譬如闻人恶骂。声才入耳。瞋心忿然。当下身心境界见闻知觉皆瞋也。至於忘餐废寝形於梦寐。乃至结冤怀恨终身不能暂忘。瞋乎八万尘劳之一尘耳。一麈既尔。诸尘皆然。互相涉入。鈎锁连环。结成生死。流入无穷。学道要了个事。须是闻人说着生死二字。便如闻人恶骂相似。更不待牵经引教作意思惟。愤愤于怀推托不去。如不顿悟。死亦不休。操志如此。何大事之不了耶。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册
中峰和尚广录)
温州瑞鹿寺本先禅师
大凡参学未必学问话是参学。未必学拣话是参学。未必学代语是参学。未必学别语是参学。未必学捻破经论中奇特言语是参学。未必捻破祖师奇特言语是参学。若於如是等参学。任儞七通八达。於佛法中傥〈注一〉无见处。唤作乾慧之徒。岂不闻古德道:「聪明不敌生死。乾慧岂免苦轮。」诸人若也参学。应须真实参学始得。行时行时参取。立时立时参取。坐时坐时参取。眠时眠时参取。语时语时参取。默时默时参取。一切作务时。一切作务时参取。既向如是等时参。且道参个甚人。参个甚麽语。到这里。须自有个明白处始得。若不如是。唤作造次之流。则无究了之旨。
(摘录自:卍续藏第 80 册 五灯会元)
〈注一〉:禅宗正脉、五灯会元、五灯全书为〝傥〞
指月录为〝倘〞
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
上堂。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他高尚之士。不同常流。今时不能自成自立。虚度时光。诸子莫错用心。无人替汝。亦无汝用心处。莫就他觅。从前只是依他解。发言皆滞。光不透脱。只为目前有物。(摘录自:卍续藏第 83
册
指月录)
示妙心居士(孙通判长文)
若夙曾种得善根种子。只向信得及处看。看来看去内无所住、外无所缘。不觉不知打失布袋。当恁麽时。方知庞居士道:「无念清凉寺。蕴空真五台。对境心无垢。当情心死灰。妙理於中现。优昙空里开。无求真法眼。离相即如来。若能如是学。不动出三灾。」是真语实语不诳不妄。然虽如是。莫见恁麽道。便向无作无为处。闭眉合眼做死模样。谓之默而常照。硬捉住个猢狲绳子。怕他勃跳。古德唤作「落空亡外道魂不散死人」。真实要绝心生死、浣心垢浊、伐心稠林。须是把这猢狲子一棒打杀始得。若一向紧紧地。把定绳头。将心调伏。我说是人。执之失度。真可怜愍。正眼观之。尽是天魔外道魍魉妖精。非吾眷属。此事要得浑钢打就、生铁铸成底担荷。若有心担荷。则又蹉过也。古人不得已。见儞迷却路。为儞作个指路头主人而已。亦无禅道佛法可以传授。才说有传有授。便是邪法。何以故。不见金刚经中道:「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又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着实而论。说真如佛性。说菩提涅盘。说理说事。说邪说正。尽是非法。那堪更说有玄有妙可以传可以授乎。不见先德有言:「说个学道。早是接引之辞耳。」又何曾教儞起模画样。特地驰求来。所以云:「拟将心意学玄宗。状似西行却向东。」临济云:「儞但歇得念念驰求心。则与释迦老子不别。」七地菩萨求佛智心未歇。谓之法尘烦恼。既有决定志。必有决定得入手时。且那个是得入手时。喷地一发心意识灭绝气息时是。佛言「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要识这些道理。便是善财闻弥勒弹指之声。楼阁门开。善财心喜。入已还闭。香严闻击竹作声。忽然契悟。便解道:「一击亡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之类是也。自家悟处、自家安乐处、自家得力处。他人不知。拈出呈似人不得。除已悟、已安乐、已得力者。一见便默默相契矣。疑情未破。但只看个古人入道底话头。移逐日许多作妄想底心来话头上。则一切不行矣。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只这一字。便是断生死路头底刀子也。妄念起时。但举个「无」字。举来举去。蓦地绝消息。便是归家稳坐处也。此外别无奇特。前所云难进底一步。不觉蓦然过矣。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册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一切佛法是自心具足。心外别无佛法可求。纵使求得。亦非谛当。皆是妄想情识。非究竟法也。当知自心无圣凡。离圣凡之量则与自心相应。自心无憎爱。离憎爱之分则与自心相应。自心无取舍。离取舍之情则与自心相应。自心乃至无一切善恶动静造作等。能一切俱离则与自心相应。然而说个离圣凡憎爱等。最是不许将一种心去特地离它。只个离处。宛然生灭。或不用心又如何说个离底道理。所以古人云:「神光独耀。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但知道自心无圣凡之间。也是知解。又知道离圣凡之量。也落知解。当知此个离之之理。亦不属用心。但是悟明时。不待离而自然不着不执矣。只个不执不着之念是名曰离。如今此心未曾悟明。只消将个四大分散时。向何处安身立命话。置之日用中默默自看。都不与作一切想。亦不要作修行想。才作此想。便被个修行名字笼络在圣见中。於都不作想处。依旧默默参取所参话头。久之纯熟。忽然开悟。如久忘忽记。那时情妄空。知解泯。一个自心全体独露。随处自在。百千念虑。同时休息。百千缘境。当念俱离。安乐法门无越此也。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册
中峰和尚广录)
示智通居士(黄提宫伯成)
莫爱诸方奇言妙句。宗师各自主张。密室传授底。古人公案之类。此等杂毒。收拾在藏识中。劫劫生生取不出。生死岸头非独不得力。日用亦被此障碍。道眼不得明彻。古人不得已。见汝学者差别知解多而背道泥语言。故以差别之药。治汝差别之病。令汝心地安乐到无差别境界。今返以差别语言为奇特。执药为病。可不悲夫。
古德云:「佛是众生药」。有众生病即用。无众生病用药。即药返为病。甚於有病者。前所云:「杂毒不可收拾在藏识中。」亦此之谓也。
日用尘劳中。种种不如意事。是众生病。一念回光返照。是佛药。苟能於佛於众生。直下不生分别。则病瘥药除。始契得庞公所谓:「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之语矣。(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册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天台国清寺师静上座
师因覩教中幻义。乃述一偈。问诸学流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诸过恶应无咎。云何所作业不忘。而藉佛慈兴接诱。」时有小静上座答曰:「幻人兴幻幻轮围。幻业能招幻所持。不了幻生诸幻苦。觉知如幻幻无为。」
(摘录自:卍续藏第 83
册
指月录)
示妙证居士(聂寺丞)
佛是无事底人。住世四十九年。随众生根性。应病与药。权实顿渐。半满偏圆。说一大藏教。皆无事法也。众生无始时来。为心意识之所流转。流转时浑不觉知。故佛在般若会上。说诸法空相。谓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皆空徒有名字而已。到究竟处。名字亦空。空亦不可得。若人夙有善根种性。只向不可得处。死却心意识。方知释迦老子道:「始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於是二中间。未甞说一字。」是真实语。
禅不在静处。不在闹处。不在思量分别处。不在日用应缘处。然虽如是。第一不得舍却「静处、闹处、日用应缘处、思量分别处」参。忽然眼开。都是自家屋里事。
今时士大夫学道。多是半进半退。於世事上不如意。则火急要参禅。忽然世事遂意。则便罢参。为无决定信故也。禅乃般若之异名。梵语般若。此云智慧。当人若无决定信。又无智慧。欲出生死。无有是处。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册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示清净居士(李堤举献臣)
此事许聪明灵利汉担荷。若使聪明灵利则无担荷分。聪明灵利者虽易入。而难保任。盖入处不甚深。而力弱故也。聪明灵利者。才闻善知识说着个中事。便眼目定动。早将心意识领解了也。似此者自作障碍。永劫无有悟时。外鬼作殃犹可治。此乃家亲作祟。不可禳祷也。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此之谓也。
士人博览群书。本以资益性识。而返以记持古人言语。蕴在胸中。作事业资谈柄。殊不知圣人设教之意。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看读佛教亦然。当须见月亡指。不可依语生解。古德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有志之士。读书看教能如是。方体圣人之意少分也。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册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示智通居士(黄提宫伯成)
但得本。莫愁末。空却此心是本。既得本则种种语言种种智慧。日用应物随缘。七颠八倒。或喜或怒。或好或恶。或顺或逆。皆末也。於随缘处能自觉知。则无少无剩。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册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心非妙悟而莫知。悟非情尽而不了。情非工夫而莫忘。工夫非正信而不立。盖学道以正信为根本也。谓信者何。最初要信自心是佛。惟佛即心。旷大劫来本来成就。今更别不假再成也。灵山之密付付此也。少室之单传传此也。古今之擧扬擧扬此也。前辈大达之士。往往皆是於一音未吐。一念未萌已前。两肩荷负。一往直前。如素贫人顿居宝所。而不惊不畏者。盖信根纯熟故也。其次要信道。我若不毕其形命。取证斯道。昧此心佛於无明界中。妄受轮转缠缚苦轮。沈坠三有。尽未来际。卒未有自了之日。是故从上佛祖。眼不耐见。强出头来。设百千方便。以起其信心。俾其各各自证自悟而後已。昔有芙蓉训禅师。问归宗和尚:「学人不识佛。乞师指示。」宗云:「说与你恐你不信」。训云:「和尚重言焉敢不信」。宗云:「即汝便是」。训云:「如何保任」。宗云:「一翳在目。空华乱坠。」训於言下大悟。者个便是信自心是佛底样子。当知者个信字。岂苟然哉。乃积劫於般若法中。熏炼纯熟。一历耳根。永不退转。是谓决定信也。学道人不问悟不悟。但只要信心决定。心既决定。更无有不相应者。但是有祖以来。契证此道者。更无有一人无此决定信心。所以古德谓:「参须实参。悟须实悟。」或不实参实悟总是虚妄生死根本。所云实者。即决定也。既有决定参学之志。则有决定悟明之时。所悟既决定。则成佛决定无疑矣。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册
中峰和尚广录)
上堂。汝诸人如在大海底坐。没头浸却了。更展手问人乞水吃。夫学般若菩萨。须具大根器。有大智慧始得。若有智慧。即今便出脱得去。若是根机迟钝。直须勤苦耐志。日夜忘疲。无眠失食。如丧考妣相似。恁麽急切。尽一生去。更得人荷挟。尅骨究实。不妨易得构去。且况如今谁是堪任受学底人。仁者。莫只是记言记语。恰似念陀罗尼相似。蹋步向前来。口里哆哆和和地。被人把住诘问着。没去处。便嗔道:「和尚不为我答话」。恁麽学事。大苦。知麽。有一般坐绳床和尚。称善知识。问着便摇身动手。点眼吐舌瞪视。更有一般。说昭昭灵灵。灵台智性。能见能闻。向五蕴身田里作主宰。恁麽为善知识。大赚人。知麽。我今问汝。汝若认昭昭灵灵是汝真实。为甚瞌睡时又不成昭昭灵灵。若瞌睡时不是。为甚麽有昭昭灵灵时。汝还会麽。这个唤作认贼为子。是生死根本。妄想缘气。汝欲识根由麽。我向汝道「昭昭灵灵。只因前尘色声香等法而有分别。便道此是昭昭灵灵。若无前尘。汝此昭昭灵灵同于龟毛兔角」。仁者。真实在甚麽处。汝今欲得出他五蕴身田主宰。但识取汝秘密金刚体。古人向汝道:「圆成正徧。徧周沙界。」我今少分为汝。智者可以譬喻得解。汝还见南阎浮提日麽。世间人所作兴营养身活命。种种心行作业。莫非皆承日光成立。只如日体还有许多般心行麽。还有不周遍处麽。欲识金刚体。亦须如是看。只如今山河大地、十方国土、色空明暗、及汝身心。莫非尽承汝圆成威光所现。直是天人群生类。所作业次受生果报。有情无情。莫非承汝威光。乃至诸佛成道。接物利生。莫非尽承汝威光。只如金刚体还有凡夫诸佛麽。有汝心行麽。不可道无便得当去也。知麽。汝既有如是奇特当阳出身处。何不发明取。因何却随他向五蕴身田中鬼趣里作活计。直下自谩去。忽然无常杀鬼到来。眼目譸张身见命见。恁麽时大难支荷。如生脱龟殻相似。大苦。
(摘录自:卍续藏第 73
册
玄沙师备禅师语录)
或者以所知为问。曰:「仆尝积学半生。凡佛祖言教渔猎殆尽。每临文对卷未尝无所知。独不能剪情缚於见闻之初。乾识浪於爱憎之表者何也。」幻曰:「子槩言所知而不能择其至者。有灵知焉。有真知焉。有妄知焉。夫灵知之谓道。真知之谓悟。妄知之谓解。言所知则一也。谓灵谓真谓妄则日劫相倍矣。学者不揣其理。泛於所知。妄生执着。引起是非。不惟汨丧道源。而亦沈埋自己。如裴公谓:「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此言灵知之知。此知於圣凡迷悟无所间然。心体本具了无加损者也。如《华严》谓:「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如《圆觉》谓:「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等。此言真知。端从悟入。苟非迷云豁开。斩绝见量。不动神情如久忘忽记。当念解脱。立处皆真。自余决不可偶然也。又《圆觉》谓:「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又云:「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惟益多闻。增长我见」等。此皆痛指依通妄知之谓也。其妄知者虽深穷至理。洞彻性源。使终日肆悬河之辩。即其所辩而与之俱迷。政不待辩後而迷也。故迦文於雪山示其悟迹。末後於百万众前拈一枝华显其悟理。已而诸祖门庭其设施虽万不同。皆近之如火聚。触之如太阿。闻之如雷霆。饮之如蛊毒。至若语默动静了无缝罅与人作蹊径者。良有以也。然宗门中尚不许向悟处垛跟。乃非之为法尘。斥之为见刺。必欲其两忘迷悟。混入灵源而後已。或未至此。则以其所知动形诸妄。如瞽者执炬而复昼行。不惟无益於明。使久不掷去。将见火其所执之手矣。余亦昧真知者而不能逃妄知之责。因其致问故说此以自警。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册
中峰和尚广录)
问:「如何是佛魔。」师云:「儞一念心疑处是魔。儞若达得万法无生。心如幻化。更无一尘一法。处处清净是佛。然佛与魔是染净二境。约山僧见处。无佛无众生。无古无今。得者便得。不历时节。无修无证无得无失。一切时中更无别法。设有一法过此者。我说如梦如化。山僧所说。皆是道流即今目前孤明历历地听者。此人处处不滞。通贯十方。三界自在。入一切境差别不能回换。一刹那间透入法界。逢佛说佛。逢祖说祖。逢罗汉说罗汉。逢饿鬼说饿鬼。向一切处游履国土教化众生。未曾离一念。随处清净。光透十方。万法一如。道流。大丈夫儿今日方知本来无事。秖为儞信不及。念念驰求。舍头觅头。自不能歇。如圆顿菩萨。入法界现身。向净土中厌凡忻圣。如此之流。取舍未忘。染净心在。如禅宗见解。又且不然。直是现今更无时节。山僧说处皆是一期药病相治。总无实法。若如是见得。是真出家。日消万两黄金。道流。莫取次被诸方老师印破面门。道我解禅解道。辩似悬河。皆是造地狱业。若是真正学道人。不求世间过。切急要求真正见解。若达真正见解圆明。方始了毕。」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册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上堂。佛道闲旷。无有程途。无门解脱之门。无意道人之意。不在三际。故不可昇沉。建立乖真。非属造化。动则起生死之本。静则醉昏沉之乡。动静双泯。即落空亡。动静双收。颟顸佛性。必须对尘对境如枯木寒灰。临时应用。不失其宜。镜照诸像。不乱光辉。鸟飞空中。不杂空色。所以十方无影像。三界绝行踪。不堕往来机。不住中间意。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相交。句句无前後。如壮士展臂。不藉他力。师子游行。岂求伴侣。九霄绝翳。何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若到这里。体寂寂。常的的。日赫焰。无边表。圆觉空中不动摇。吞烁乾坤逈然照。夫佛出世者。元无出入。名相无体。道本如如。法尔天真。不同修证。只要虗闲。不昧作用。不涉尘泥。个中纤毫道不尽。即为魔王眷属。句前句後。是学人难处。所以一句当天。八万门永绝生死。直饶得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处。如火销氷。终不却成氷。箭既离弦。无返回势。所以牢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若到这里。步步登玄。不属邪正。识不能识。智不能知。动便失宗〈注一〉。觉即迷旨。二乘胆颤。十地魂惊。语路处绝。心行处灭。直得释迦掩室於摩竭〈注二〉。净名杜口于毗耶〈注三〉。须菩提唱无说而显道。释梵绝听而雨花〈注四〉。若与麽现前更疑何事。没栖泊处。离去来今。限约不得。心思路绝。不因庄严。本来真净。动用语笑。随处明了。更无欠少。今时人不语个中道理。妄自涉事涉尘。处处染着。头头系绊。纵悟则尘境纷纭。名相不实。便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闭目藏睛。终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的死人。冥冥漠漠。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这里分别则不然也。不是隈门傍户。句句现前。不得商量。不涉文墨。本绝尘境。本无位次。权名个出家儿。毕竟无踪迹。真如凡圣、地狱人天、只是疗狂子之方。虗空尚无改变。大道岂有昇沉。悟则纵横不离本际。若到这里。凡圣也无立处。若向句中作意。则没溺杀人。若向外驰求。又落魔界。如如向上。没可安排。恰似焰炉不藏蚊蚋。此理本来平坦。何用剗除。动静扬眉。是真解脱道。不强为意度。建立乖真。若到这里。纤毫不受。指意则差。便是千圣出头来。也安一字不得。久立。珍重。
(摘录自:卍续藏第 73 册 玄沙师备禅师语录)
〈注一〉:玄沙师备禅师语录为〝宜〞。
指月录、五灯会元、五灯严统、禅宗正脉、玄沙师备禅师广录为〝宗〞。
编者私见以〝宗〞为佳。
〈注二〉释迦掩室於摩竭:释论第七卷云。佛得道後五十七日寂不说法。自言:「我法甚深难解。一切众生缚着世法无能解者。不如嘿嘿然入涅盘也。」
〈注三〉净名杜口于毗耶: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
……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於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注四〉须菩提唱无说而显道。释梵绝听而雨花:须菩提尊者在岩中宴坐。诸天雨花赞叹。者曰:「空中雨花赞叹。复是何人。云何赞叹。」天曰:「我是梵天。敬重尊者善说般若。」者曰:「我於般若未甞说一字。云何赞叹。」天曰:「如是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
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此话流布丛林。古今之下。鲜有不随於意识者。尽谓着衣吃饭、动静语默。一一天真。离此天真之外。拟涉念虑。早是不平常了也。古人道个平常心是道。两手分付。只贵一切平常。佛法世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乃引张拙秀才谓:「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华。」是平常心。庞居士谓:「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谐。」是平常心。三祖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平常心。马大师谓:「见色便见心。无色心不现。」是平常心。又古德谓:「翠竹真如。黄华般若。」是平常心。但是古人凡说到日用本来具足。不离见闻觉知处。皆配之为平常心。若然。则总不出个意识抟量。盖南泉实不於此处蹲坐。而从上古人亦不向这里垛跟。但是不曾亲向赵州未问,南泉未答以前荐得。拟生寸念。徇其语默引起意解。彻底不平常了也。更若广引古人垂手利生方便接引处一言半句。以之取证。转见崖州万里。或谓:「即今对物遇境。不起一念。」是平常心。或谓:「虽举念动情。而不住诸相。」是平常心。或谓:「有无不隔。闻见混融。」是平常心。或谓:「寒则添衣。热则摇扇。」是平常心。或谓:「繁兴大用。举必全真。细语麤言皆第一义。」是平常心。或谓:「古人痛棒热喝。擎叉辊球。机无停滞。道出常情。」是平常心。乃至种种作为。种种思想。种种凑泊。要与个平常心相似。无异掩耳偷铃。自取欺诳。但是玄言圣量。妙理真诠。总不与平常心相应。况是迷惑贪妄。颠倒情识。而能远契平常心者乎。当知平常心不属知、不属解、乃至不属一切和会领略。拟涉知涉解则安有平常之理乎。昔雪山夜睹明星〈注一〉。是悟此平常心。迦叶破颜笑〈注二〉。二祖礼三拜〈注三〉。是明此平常心。至若太原闻角、灵云见桃。凡一机一境有契有证者。莫不皆契此平常心。今日要与此个平常心觌体无间。须是亲如他佛祖瞥地一回。则信手拈来。无一毛头不与平常心相应。虽迦文放眉间照万八千土之光。出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之广长舌相。与夫纳须弥山於芥子。建宝王刹於毛端。甚而至於横身火聚。阔步刀山。亦未有一事不与平常心相应者,但迷人不知。而自见等差。於等差中。更莫有不自此平常心显现。乃知无边众生虽重迷极障。於无尽苦趣。动经尘劫。未得弃离。亦未尝有丝毫不出此平常心者也。特自昧而不觉耳。南泉又谓:「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这一络索。将谓尽力扶持。殊不知破荡不胜其夥矣。争似永嘉道个「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与此平常心差近。且孰为绝学。孰为无为。殆不容舌也。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册 中峰和尚广录)
〈注一〉夜睹明星:世尊在雪山。覩明星大悟。叹曰:「奇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注二〉迦叶破颜笑: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
〈注三〉二祖礼三拜:初祖菩提达磨大师。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
当晚小参。大道只在目前。要且目前难覩。欲识大道真体。不离声色言语。举起拂子云:「这个是色」。击禅床云:「这个是声」。山僧只今口吧吧地是言语。那个是大道真体。喝一喝云:「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无妨分不分。」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册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药不专治。病无必死。其用舍安危之要。在医者之得失耳。苟得其要以寒破寒、以热攻热。俱无实实虚虚之谬。不得其要而或误投毫发。虽病未危而药危之矣。世无卢扁。使万金神药亦能杀人。其利害有如此者。佛称三界大医王。纯以无上神药治法身之病。其对证投机之顷。顺用逆施迎刃而解。世云神圣工巧。殆不可同日语也。余因阅《圆觉经》。文殊首以「本起因地」为问。乃答以「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普贤以「以幻修幻」为问。乃答以「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普眼以「修行渐次」为问。乃答以「先依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徧观四大及与根尘虚妄和合。然後身心根尘与幻俱灭。便能显发无方清净」。弥勒以「修佛菩提几种差别」为问。答以「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清净慧以「凡圣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为问。答以「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至若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於诸妄心亦不息灭」。威德自在以「方便渐次」为问。答以「当修三种净观。谓寂静奢摩他。如幻三摩鉢提。寂灭禅那等」。辨音以「圆觉门有几修习」为问。答以「二十五种清净妙轮。即前三观交互单复云云」。净诸业障以「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为问。乃答以「不了四相不成圣果」。又云「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圆觉以「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为问。答以「建立三期求哀忏悔。复以三种净观随学一事」。已上皆大悲愿王普告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净治觉体之善见妙药也。如何独答普觉所问一章之中指出四病。谓「作止任灭」。则前所谓善见神乐者。俱不能逃此四病所摄。何则。自远离诸幻与坚持禁戒建立三期等岂非作耶。自先断贪欲及除爱渴与宴坐静室修奢摩他等。岂非止耶。自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及於诸妄心亦不息灭等。岂非任耶。自永断无明及四大六根虚妄和合与幻俱灭等。岂非灭耶。原夫法身流转五道而为众生者。由内熏三毒。外迷四倒。转入无边生死海中。如来不指三毒四倒为病。而反指作止任灭为病者。何耶。且作止任灭固不足以诣圆觉之阃域。亦必取证圣道之渐。望三毒四倒。何翅天渊之间哉。对此不能无疑於圣人之言。乃为之解曰:「岂不闻一时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正当入时。上同诸佛。下与众生及十法界中有无情等同时俱入。自昔至今不起于座。就中无主无伴。离圣离凡。身心混融。性相平等。良由十二大士未忘境智。瞥兴问端。是非锋起。故如来据大圆觉。纵其所问。广说证修。即作止任灭俱指为药。至普觉章将收玄唱。斥作止任灭均名是病。即病一言取舍俱夺。苟知纵而不知夺。混圆觉於问答之场。或知夺而不知纵。堕圆觉於泯默之地。当知纵亦药也。夺亦药也。即其纵之之薬。治三毒四倒之正病。以其夺之之药。治作止任灭之助病。岂不闻世之疗色身之病者乎。凡初感正病之顷。则指方以对治。及执其所投之药而过之。由是不病於元感之正病。而病於药之所助。则卒无如之何也。惟药致病非庸医所知。故知作止任灭之药病。非如来洞监其源。则孰能指也。当知觉有二义。有觉妄之觉。有灵明之觉。觉妄之觉能对治一切垢染及世出世间种种见闻尘习者是也。灵明之觉亦名本觉、亦名圆觉。体离凡圣。迹绝自他。双泯色空。两忘能所。穷今亘古湛寂不摇。靡间一尘觌体圆净。虽菩提涅盘真如般若。到此俱名是病。又何作止任灭之不病哉。」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册 中峰和尚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