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门开示录辑要

禅门正法。明灯留世。龙象辈出。佛法大兴。

耘法师序

  佛教在东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而禅宗经历唐宋之孕育,逐渐成为中国佛教主流宗派,最後是近代东方哲学主要代表者。唐、宋、元、明、清以来,儒雅士人无不多少涉猎禅宗,盖以禅宗用通俗话之语录及诗文以播其化,既平易近人,又富饶兴味之所致也。

  禅宗参禅的方法在唐代尚不拘一定式,之後演变形成临济、曹洞等五宗派,至北宋以後方以「参话头」为禅门多数的参禅之道。历代禅德大善知识的开示及警策,後人搜编成册,有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乃至明末清初的宗门拈古汇集、宗监法林等,这些只是方便学人参禅时应有知见,提示实际行修之要点,其重点是要实际真实去自我修心养性,体解大道,而不是一味在追求禅学知识累积!

  参禅之道,临济、曹洞等五家宗派各有旨要,基本上首先要「真切起疑情」,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此「疑」不是否定,怀疑不信,而是探讨究竟自性的真实面目之意念。次则虽一但能作上工夫有所解悟,不可以少为足,当自恒时审察「工夫得力否?但於三处验。」,这其中「宿习」为重点,自我是否宿习已轻微而能排遣,盖众生因惑、业、苦而轮回三界,若宿习烦恼不除,业障不销,何以能出离三界而证得无上菩提,究竟常乐我净呢?虽参禅工夫能得力,尚须千洗百炼,以至身心轻安,进而般若智慧成就,廓尔圆明,泯然无寄,则「卷舒与夺任意纵横,生死去来於法自在」。

  时值末法,文明虽昌盛进步,相对地环境更混杂,充满诱惑,故欲摄心静定来参禅,并非易事,时时考验行者意志力,是否不轻易为外面环境牵缠、干扰影响?又若因福德因缘不足,无始业障时而显现,这些因素都也会导致参禅不得力,使不上工夫。

  禅宗之曹洞宗立正偏五位宗旨,其旨要包含着参同契之明中有暗,暗中有明的回互之义,宝镜三昧之夜半正明,天晓不露的义理,五位功勳之向奉,以及超越相对差别念之一色境,法身转却而不落尊贵等纲要。此阐述行者十二时中参禅时,当觉照自心内外境,要事理分明圆融回互无碍,真妄不立。行者若功勳纯熟,则能精细觉察惑业性相现象,超情离见,而渐除销减我法二执,则觉悟可期,得证无上菩提!

本书编者是吾大学时普觉社友,志心喜乐禅法之余汇编此辑要,以享同好,优游禅海,迈进向上一路,本地风光!

        释智耘序於天岳山宝月精舍 2014年5月7日

耘法师简介----木石敬撰

   上耘法师生於1957年,1980年毕业於逢甲大学,曾任普觉佛学社醍醐轩轩主,1985年於关庙乡千佛山菩提寺礼云禅师出家,同年於六龟妙通寺受具足戒。师精於教理,尤专华严,深於禅修,雅好宗门,曾常住甲仙禅林笃志体验山林苦行禅修生活,着有金刚经宗记一书,历任千佛山菩提寺法务组组长,现任天岳山宝月精舍住持

回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start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