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门开示录辑要

禅门正法。明灯留世。龙象辈出。佛法大兴。

宗门开示录辑要

未得入头应切切,入头已得须教彻

 福州雪峯慧深首座示众:「未得入头应切切。入头已得须教彻。虽然得入本无无。莫守无无无间歇。」大洪闻之乃曰:「深兄说禅若此。惜福缘不胜耳。」

(摘录自:大正藏第 51 续传灯录)

回目录

学道五信,进道三法

学道须具足五种正信。第一、要信自己方寸心中。一个喜怒哀乐底主人翁。觌体与三世诸佛不欠一毫发。第二、要信从无量劫来与声色爱憎染习流注结成一种生死无常。於四大身中。念念迁流。新新不住。第三、要信古人垂慈。留下一言半句如倚天长剑。等闲拶透。端的会断人命根。第四、要信日用工夫但恐不做。做之不已。念念精专。决有透脱之期。第五、要信生死无常不是小事。若不奋决定志以期独脱。其三途苦趣曾无自免之方也。有三法为进道之捷径。一、智眼明。二、理性通。三、志坚固。智眼明则照破世间身心现量境界。一切是非、憎爱、取舍、得失、贫富、寿夭、苦乐等法皆是梦缘了无实义。而不起分别。理性通则於从上佛祖所说语言名相。至於三教圣贤诸子百家差别法要。会归一源。不生异见。志坚固则从今日至未来际。不问近远。若不彻证决定不休。此三法具一而缺二三。只成个无事汉。具二而缺一三。只成个伶俐汉。具三而缺一二。只成个担板汉。当知此道如涉千里之修途。若具一二而缺三。是由〈注一〉九百里而止者。具一三而缺二。终不免其岐泣。具二三而缺一。吾知其触途成滞必矣。三法全具。虽未动足。敢保其与已到家者不相异也。岂待其重问迷津而再摇鞭影乎。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中峰和尚广录)

回目录

〈注一〉由疑〝犹〞字之误。

  学道有三要。第一、要为生死大事之心切。第二、要识破世间虚妄浮幻荣辱得失等相。第三、要办一片长远决定心。永不退转。此三要苟缺其一则废。缺其二则失。三者俱缺。纵使背通三藏教。深读五车书。惟资业识。谩长高心。殊无所补於己躬也。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 73 中峰和尚广录)

回目录

参禅要具三种心

  诸仁者儞若真实要洞明此一段大事直须发大心立大志将平生见闻情解、虚妄觉知之心拈向一壁待他胸次中空牢牢无依倚时蓦提起个「崑仑骑象舞三台」是甚麽道理。这里须是把做一件无大极大底一等大事猛着精神与之厮捱昼夜六时不得放舍。然参禅要具三种心第一具大信心第二具了生死心第三具不退转心。信得及则始终不惑生死切则用心必至不退转则决定成就。三心既具则十二时中无虚弃底工夫。既不虚弃则念念尔心心尔尘尘尔刹刹尔忽然向用心不及处着力不得时和个信得及底、了生死底、不退转底一时打失当体洞明如十日并照间不容发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 73 中峰和尚广录)

回目录

立了死生大事之志

  要学佛祖。须先立个决定要了死生大事之正志。此志顿在眉睫间。虽万缘扰扰。万虑纷纷。不得别起一毫头异念。自生分别。以障其志。苟为生死之正念不真不切。决定日用中做工夫不得。设若强做去。亦暂时尔。终不悠久。纵使聪明利根。於古人文字上有所悟解。祗益见闻。实於生死大事上了无交涉。葢根本之志不真实耳。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中峰和尚广录)

回目录

  古人於参学此道用心处谓做工夫斯说最切当而学人例於此说如无闻见相似闻说着个禅字或有便要易会日夜向语言文字中寻讨或者以为难晓乃掉头不顾论劫放在无事甲中曾不加意是二者皆不知有做工夫之理而堕於过与不及之间恍惚一生甘受轮转深原做工夫之理特不出个信字盖信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十二时中有方便无方便自然放意不过孜孜尔兀兀尔只这个放不过处孜孜兀兀便是做工夫初无所谓瞠眉竖目起模作样及避暄求寂等惟信知此事不从人得虽释迦达磨现身于前将禅道佛法倾注入心本色上流直须吐却惟守个放意不过处孜孜兀兀以求正悟断不肯於未悟时妄缘道理以为己解其做工夫之志若此则何患如来禅〈注一〉、祖师禅〈注二〉不入吾掌握者哉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中峰和尚广录)

〈注一〉如来禅大乘入楞伽经云:「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何等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大慧!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诸修行者,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坚着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是名愚夫所行禅。

云何观察义禅?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於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 云何攀缘真如禅?谓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缘真如禅。

云何诸如来禅?谓入佛地住自证圣智三种乐,为诸众生作不思议事,是名诸如来禅。」

〈注二〉祖师禅不立文字祖祖本传之禅也,对楞伽经所说之如来禅而立此称。即以如来禅为教内之禅,以祖师禅为教外别传之禅也。

憨山老人梦游集

 问云:「如来禅、祖师禅。二禅果有同异否。香严击竹有省。呈「去年穷未是穷」之偈与仰山。山云:「且喜师兄会如来禅。祖师禅。未梦见在。」依此语。则见有如来禅。祖师禅异也。若从迦叶。传至初祖西来。祖祖相承。诸宗始祖。即是释迦。何得有异也。」
 答
:「如来禅。祖师禅。本来无二。但如来禅。就迷中说悟。要修而後入。祖师禅。直指不属迷悟一着。不假修为。要人直下顿了自心。凡落迷悟关头。便是第二义也。所以古德云:「修行即不无。其如染污何。」是故宗门向上一路。须是个里人始得。棱伽四种禅中。最上一乘禅。即祖师禅。其实本无异也。若根器不净。妄逞聪明知见。把作会祖师禅。如此连如来禅。亦未梦见在。譬如贫人。妄称帝王。自取诛戮。可不惧哉。可不惧哉。」

回目录

学以悟为难悟以忘为难忘以行为难

  然禅宗门下。以无修而修。绝证而证。无修故直见自心。绝证故见心即佛。心不可见。以悟为见。佛不可即。忘悟为即。故古宿谓:「学以悟为难。悟以忘为难。忘以行为难。」如是三难。初无定论。在信根之深浅。志愿之重轻耳。惟王之信根决定是深。志愿天然其重。若夫信根不深。志愿不重。则应念为诸欲因缘所移。安肯寄音於无似野僧。需入道之语耶。教中有天鼓忽鸣。谓诸天子曰:「诸法苦空。无有真实。勿贪五欲。以快一时。当力求道果。以悟本来。」然本来既悟。回观天乐特梦幻尔。学道有三种正见。第一、要念得生死无常大事真切。毕其形命不肯放过。第二、要识破一切世间憎爱是非缘境。不使一尘为障为惑。第三、要办取一片长远决定身心。岁月愈久。而志愿益精。假使久无所入。虽三生五生。亦不知其疲倦。久之更无有不成就者。或者谓「道在一切处。道在平常中。只要人一切时中忘思绝虑。当念无心。无心即道。舍此复有何实法与人。自取缠缚」。然此说亦未尝不是。殊不知未尽善也。何则。只如说个无心。且心既曰无。复教何人知其为无耶。苟存所知。则不得为无心矣。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中峰和尚广录)

回目录

生死贴额头,念念勿放逸

示永宁郡夫人(郑两府宅)
  既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决欲亲近善知识。孜孜矻矻不舍昼夜。常以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茶里饭里坐时卧时、指挥奴仆时、干办家事时、喜时怒时、行时住时、酬酢宾客时。不得放舍。常常恰似方寸中有一件紧急未了底事碍塞。决欲要除屏去教净尽。方有少分相应也。若见宗师说时。方始着急理会。不说时又却放缓。则是无决定之志。要得生死根株断。则无有是处。此事不在男之与女僧之与俗。若於宗师一言之下。啐地折、嚗地断。便是彻头处也。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学道须有决定志,更不随人东西走

答汤丞相(进之)

学此道须有决定志。若无决定志。则如听声卜者见人说东。便随人向东走。说西便随人向西走。若有决定志。则把得住。作得主宰。懒融所谓:「设有一法过於涅盘。吾说亦如梦幻。」况世间虚幻不实之法。更有甚麽心情。与之打交涉也。愿公坚此志。以得入手。为决定义。则纵使大地有情尽作魔王。欲来恼乱。无有得其便处。般若上无虚弃底工夫。若存心在上面。纵今生未了。亦种得种子深。临命终时亦不被业识所牵堕诸恶趣。换却壳漏子转头来。亦昧我底不得。察之。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但信此心,顿亡诸见

示无相居士(邓直殿子立)
  欲学此道。须是具决定信。逢逆顺境。心不动摇。方有趣向分。佛言:「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於境界无所着。远离诸难得无难。」又云:「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如上所说教有明文。佛岂欺人耶。若半明半暗。半信半不信。则触境遇缘。心生疑惑。乃是於境界心有所着。不能於此道决定无疑。灭烦恼本。远离诸难。诸难者为无决定信。被自己阴魔所挠。若能一念缘起无生。则不越此念。即时超出魔路。所谓魔路亦非他物。乃是昧却此心。於此心外妄生差别诸见。而此心即随差别妄念流转。故成就魔境。若能直下信此心。决定本来成佛。顿亡诸见。即此魔路。便是当人出生死菩提路也。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常自见己过,莫论他人非

示清净居士(李堤举献臣)

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工夫得力否,但於三处验

答李参政(汉老)○(问书附)

邴比蒙诲答。备悉深旨。邴自有验者三。一、事无逆顺。随缘即应。不留胸中。二、宿习浓厚。不加排遣。自尔轻微。三、古人公案。旧所茫然。时复瞥地〈注一〉。此非自昧者。前书大法未明之语。盖恐得少为足。当扩而充之。岂别求胜解耶。净除现流〈注二〉。理则不无。敢不铭佩。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注一〉瞥地:心光偶露,瞬间洞晓。

〈注二〉净除现流:即「净除现业流识」

回目录

示惟谦上人
  我学道之士。第一、要信得及。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守得坚。有此三要。方可学道。何谓信得及。信得我本来是佛。不少一毫。又信得佛祖垂下一言半句。等闲如倚天长劒。必能断人命根。有此实信。方可策进。若稍涉狐疑。策进无由。所以要个信得及。何谓放得下。人被许多虚名浮利恩爱业缘种种牵缠。如铁城铜锁。无能自解。必须勇猛奋发。一切斩断。再不复顾。方可策进。若稍有留恋。必遭绊倒。所以要个放得下。何谓守得坚。缘人一时感激向前。亦似信得及放得下。但恐遭逆顺二风吹将去。则信者不信了也。放得下者。依旧要担取去了也。所以要个守得坚。具上三者。然後看一句话头。不管生不管死。不管闲不管忙。尽力提撕日久岁深。自然瞥地。此是历代诸祖已行的路。上人勉之。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回目录

看破世法悉如幻,方得道心坚若石

佛法工夫。最要发一个破生死的坚硬心。看破世界身心。都是假缘无实。若不发明本具底大事。则生死心不破。生死心既不破。则无常杀鬼。念念不停。却如何排遣。将此一念。作个敲门瓦子。如坐在烈火焰中。求出相似。乱行一步不得。停止一步不得。别生一念不得。望别人救不得。当此时。只须不顾猛火。不顾身命。不望人救。不生别念。不肯暂止。往前直奔。奔得出。才是好汉。

(摘录自:卍续藏第 63 禅宗直指)

回目录

如何不被昏沈散乱所障

  或问:「做工夫多为昏沈散乱所障。用尽神力屏打不去。无乃根力有所不逮而使之然乎。」幻曰:「非也。当知昏沈散乱。全体是本地风光。其实际理地中无二法也。尔其不委。且昏沈散乱初无自性。亦无实体。皆是自家一个参禅底正念不真不切上入来。当知第一念不真切。即从第一念入。第二念不真切。即从第二念入。乃至百千念真切。竟无所入。或最後一念稍不真切。则便从最後入矣。若使自最初一念真切。直至心花发明之际。其真切之心了不间断。则所谓昏沈散乱杳不知其踪矣。往往不责为道之念不真切。而以昏沈散乱为碍者。是犹自处暗室。而责己眼之不能洞视物象者。无以异也。且真实做工夫之人。面前见有昏沈散乱。错了也。更起念要屏打个昏沈散乱。又错了也。然而屏打不去而生忧惧者。更是错了也。设使屏打得个昏沈散乱去。面前净躶躶地。错之又错者也。更有个卤莽之人。见说昏沈散乱元是本地风光。认以为是。终日与之辊作一团。而不生分别者。此又不胜其错也。」或者见余连说许多错字。乃问:「如何用心。即得於昏沈散乱上不错去。」乃谓之曰:「苟有心可用。则展转成错矣。才见有昏沈散乱。凡用心不用心。都是颠倒错谬。」或谓:「遮个向上话。我初机学人不能得入。」幻曰:「学道只要悟明自己真实心地。既悟得谛当。佛与众生同途共辙。初无向上向下。只为儞不识昏沈散乱。动遭其惑。於是语言露布〈注一〉。强为指陈。今则事不获已。索性将个昏沈散乱根本。尽情揭露去也。儞无量劫来。为客尘烦恼染习太重。是昏沈散乱之根本。儞即今见色闻声。念念与诸缘作对。其爱憎取舍之情起灭无定。是昏沈散乱之根本。儞最初一念。要超生越死。是昏沈散乱之根本。要参禅学道。是昏沈散乱之根本。要成佛作祖。是昏沈散乱之根本。要希求无上大菩提。趣向涅盘。是昏沈散乱之根本。乃至於世间出世间种种法中。苟存毫发念虑。莫不皆是昏沈散乱之根本。若根本既断。於三千大千世界内外中间。欲觅一毫昏沈散乱。了不可得。於不可得处。不惟无昏沈散乱。至若真如实际。俱不可得而有也。且圣凡迷悟之迹。向甚处安着。」「休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中峰和尚广录)

〈注一〉露布:公开宣布。

回目录

定慧若调和,昏散自远离

 佛法工夫。全要定慧。要知定与慧。如同表里。是二非二。缺离不得。但定一生。怎奈昏沉亦随定而生。若昏沉生而定去矣。慧一生。怎奈散乱亦随慧而生。若散乱生而慧去矣。我有妙法调治。须要澄明之定。方才定与慧成功。须要安详之慧。方才慧与定成功。此二者离之不得。合之不得。混而为一。乃尽其妙。能知此法。成道何难。

  人要明心见性成佛成祖。只在定慧上用工。知得定慧之妙。则易如反掌。不知定慧之妙。则难若登天。难易俱在自己之能干也。

  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譬如灯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二者互显。不可偏重。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名虽有二。体本不殊。但定而不慧。随即昏沉。慧而不定。随即散乱。须要并致。不可缺离。

(摘录自:卍续藏第 63 禅宗直指)

回目录

识得、信得、行得、休得

  做工夫。只是一个切。先要识得心。识得乃信得及。信得须要行得。行得须要休得。若休不得。终非真实。所以古人云:「我於某善知识处。得个歇处。」你等大须仔细。识得、信得、行得、休得。有此四者。大事毕矣。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

回目录

炽然作用而靡涉思惟,不动真机而圆应法界

示大休永庵主
  大休大歇乃佛祖力行亲到之处。谓之大寂灭海。谓之实际理地。谓之绝学无为闲道人。皆大休之异名也。如是大休在乎悟证。却非说了便休。古者谓:「不学佛法。惟务休心。休得一分心。学得一分佛法。休心至于究竟。即是学佛法至于究竟。」然则佛法别无可学。惟以休心为学也。原夫诸佛众生同具大心之体。徧周沙界无动无迁。如太虗空具含万象。曰祖曰佛靡不由之而建立。其孰能休之哉。今夫所谓休者。虗妄攀缘轮回生死之心耳。旷古迨今驰求不息。如灯焰焰。似水涓涓。此心不休则悟证之理绝矣。休心之法须具顶门正眼。照破尘劳业识。然後尽情放下。乃至放下又放下。和个放下也放下。纵使根尘同消。劳虑永息。廓尔悟彻。全体现前。此犹是小休小歇之地。直待掀翻窠臼。扫绝阶梯。迷悟两忘。与夺自在。不守一途方便。转身异类〈注一〉中行。炽然作用而靡涉思惟。不动真机而圆应法界。夫如是始有大休分。

(摘录自:卍续藏第 70 天如惟则禅师语录)

〈注一〉转身异类编者云:转身异类可参洞宗三种堕。洞宗立三种堕,乃悟後之事。何以悟後尚堕?此堕与常人之堕是同是异?请君自参。

洞宗立三种堕
  一者披毛戴角是类堕 类者。披毛戴角。乃异类中事也。若意有所滞。未免落在异类中。须是一念无私。向异类中有出身之处。故类亦须堕。

三山来云:「虽行畜生行。不得畜生报。」


  二者不断声色是随处堕 随者。随声逐色。不断声色也。若不明声色。未免落在声色中。要知声不自声。色不自色。声色本无。因心假立。须是不着见闻。向声色中有出身之路。故随亦须堕。

三山来云:「见色非干色。闻声不是声。」


  三者不受食是尊贵堕 受食是今时事。不受食是那边事。若执在那边。未免落在尊贵中。须是知那边了。却来者边行履。尊贵一位。犹须却。故尊贵亦须堕。

三山来云:「堕有堕落、堕除二义。苟滞在三者中。便是堕落。能向三者中。有出身处。便为堕除。」

回目录

一念方起隔千山,个中无是亦无非

  今人多道:「不消用功。只要放下」。殊不知。你才起念放下。这一念。便放不下了也。或有云:「只须直下承当」。殊不知。你才起念承当。这一念。便隔千山了也。或有专学驴唇马舌。问东答西。谓之不受人安排。不受人缠缚。以为了当。殊不知。你才起此念。便自家安排。自家缠缚了也。葢为你才生一念。便有能有所。非妄而何。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回目录

  但当信取自家有个活脱无依底。活鱍鱍地无所滞碍。虽无形状无处所。而能通贯十方徧入诸法。一切神通三昧变现自在。不少一丝毫。六道神光昼夜未甞间歇。不用安排。不容拣择。直下体取便是。一念相应便是。要得一念相应。但放下世间出世间事。休歇世间出世间心。不得嫌事碍心。不得将心避事。你但一切时一切处。於心无心。於事无事。自然左右逢原。所以道直下便是天宽地平。要用便用一切现成。岂不省力。岂不庆快平生。万一不然。别无方便。且只短中求长。单单守取个所参底话。却不得别起第二念穿凿注解。不得听其自然打归懵懂袋里去。不得撑眉努目强着气力。克时限日速求开悟。不得特地宽展程期待其自悟。不得於境缘纷乱处仓皇失措。不得於境缘寂静处放旷自如。又不得尽依古人硬法度。当知各人做处各各不同。宜自调停自作转变。要在历历常现前。步步不相离。忽然守到无滋味处。无倚靠处。无可奈何处。如堕坑壍之中进不得退不得。那时政是好消息也。切须紧把绳头拶将去。拶到水穷山尽处。自然有个转身时。你若不能直下体取。又不甘守个无义味话。急要说禅说道。舍此真参别求佛法知见解会。愿作魔家眷属。此亦随汝颠倒所欲。一任学取传取。一任高挥大抹。只恐一气不来。打个筋斗撞着阎胡子。不肯让人情。横撑銕面皮。佛也救不得。若是真正丈夫。即今便合猛省。珍重。

(摘录自:卍续藏第 70 册 天如惟则禅师语录)

回目录

苟非自肯自歇万劫不得归家稳坐

  《楞严》谓:「狂心未歇,歇即菩提。」《华严》谓:「了知卢舍那,自性无所有。」这是如来禅。虽少林直指。未必如是之深切着明者也。而学佛法之人。往往只麽读了便休。今古之间。要求一人於此说之下痛快领略。瞥转狂心。返照自性。便尔歇去。不真何待。不知何物为障为碍。而难乎其人。昔僧问玄沙:「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个入路。」沙曰:「还闻偃溪水声麽。」曰:「闻。」沙曰:「从这里入。」此僧领悟。此岂非能痛快领略而何?当知狂心苟不能自歇。虽佛如来具百千万亿种莫测之神变。乃至旋乾转坤。碎山竭海。不劳余力。独不能与众生歇狂心於俄顷。此事苟非当人自肯休、自肯歇、自肯超越。自肯照了。则自性卢舍那万劫不得归家稳坐。且今日历尽诸趣。备受楚毒。尚不肯痛自歇心。一念狂情驰逐诸妄。与生死根种念念交接。复不知更待何时有自休自歇、自超自越自证之理也。於戏惜哉。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 73 中峰和尚广录)

回目录

莫学佛法,但自休心

  上堂。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益。无功德。近来出家人。贪着福慧。与道全乖。若为福慧。须至明心。若要达道。无汝用心处。所以常劝诸人。莫学佛法。但自休心。利根者画时解脱。钝根者或三五年。远不过十年。若不悟去。老僧与儞入拔舌地狱。参。

(摘录自:卍续藏第 73 荐福承古禅师语录)

回目录

休 歇

  此道最直捷极简径。儞若起心动念要讨个直捷简径底。早是不直不简了也。那更於语言文字上作计搏量。向情尘机境中任情取舍。不惟不直捷不简径。返不如个不学道底人吃饭着衣外却无许多枝叶。当知佛祖皆是具真正体裁。千生百劫於此道上彻证底蕴。至一念休歇处万境平沈时。方知直捷简径不从人得。岂苟然哉。所以古者道:「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方始休。」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中峰和尚广录)

回目录

休 心

  故古德教人处最简径直捷。谓:「不学佛法。惟务休心。但休得一分心。即是学得一分佛法。」达磨大师亦云:「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乃可入道。」然达磨秉单传直指之要。贵在领於机先。得於言外。岂可又教人息缘止念如墙壁耶。盖亦眼不耐见此一等无决定志之士。日夜驰求不息。以曲顺机宜故。设此方便耳。又有古德教人十二时中但如一个大死人相似去。只与麽过十年。若不悟去。老僧大妄语成。如上所说。只为学者最初不具决定信心欲洞明生死大事。无端反於圣教中引起驰求攀缘不断。岂有志之士甘施於此耶。但只信道。有个自已佛性义。积劫未明。情识缠缚。堕落生死。都不要别求道理。惟念念扣己而参。於参之之顷。如救头然。如遇怨敌。寝食俱废。寒暑两忘。驰求不断而自断。诸缘不息而自息。久之不懈、不废、不失、不忘。机缘偶触则心华灿发矣。此心既悟则十方世界是个大解脱门。无一法为障为碍。自然头头上明。物物上显。进退合辙。左右逢原。不假安排。一一成现。是谓心地法门者也。如今未悟得之人。徧阅古人现成言句。也知道十方世界是个大解脱门。只知得相似。说得恰好。偶於一毛头顺逆之境现於其前。即举心动念与之较量。安有解脱之少分。其得失有如此者。由是推之。反不如个寻常不学道依本分人。胸中且无许多知见解会。且眼前逆顺尚尔融化不得。而况四山交逼死生岸头。念虑纷飞识情驰散之顷。惟苍黄恐怖之不暇。安有解脱自在之理乎。如是之流。盖最初发心学道时。不曾具决定志要了生死。只欲会禅会道。於是逗到眼光欲落未落之际。无个决定身心以为主宰。反被能会所会底心识总为障碍。其用心差误一至若此。且参禅学道但尽此一生。向真实决定正念中。要了生死无常大事。其或於生死未了。不会禅不明道。正是不坏天真底好人。但正念不忘。再出头来。以夙熏般若力故。管取一闻千悟。试看他从上古人於一言一句下。筑着磕着。逈然超越。皆是参学究竟於未悟之前身。不忘夙因。所以心眼洞开如是之易也。苟或不参学於前身。复不体究有今日。欲望此生後世自然超越死生者。是犹弃食而求饱。所以古人道:「无天生释迦。自然弥勒。」斯言尽之矣。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中峰和尚广录)

回目录

迷悟不到处,请君高着眼

知迷不悟。是大错。执迷待悟。其错益大。何以故。为不觉故迷。执迷待悟。乃不觉中又不觉。迷中又迷。决欲破此两重关。请一时放下着。若放不下。迷迷悟悟。尽未来际何时休歇。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歇却取证心,方有会道分

  学此道。未得个入头处时。觉得千难万难。闻宗师举觉愈觉难会。盖以取证求歇底心不除。返被此作障碍。此心才歇。方知非难非易。亦非师家可以传授。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但空心而境自空矣

  学道人。日用空境易而空心难。境空而心不空。心为境所胜。但空心而境自空矣。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则是此心未得空。复为境所夺。此病不除。生死无由出离。不见庞公呈马祖偈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此心既空矣。心外复有何物而可空耶。思之。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向不得处,蓦尔拶透

儞若无力处众。但只全身放下。向半间草屋冷淡枯寂。丐食鹑衣且图自度。亦免犯人苗稼作无惭人。所以道:「佛法无儞会处。生死无儞脱处」。既会不得又脱不得。但向不得处。一捱捱住。亦莫问三十年二十年。忽向不得处。蓦尔拶透。始信余言之不相诬矣。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册 中峰和尚广录)

回目录

风休波灭,不是水灭,善恶相尽,不是心灭

 你但只管放教心地下一切皆空。一切皆尽。个是本来时节。所以道:「一切皆从心地生」。除去一切生底。还是本来心地。者个心地平等普遍。普遍无有不在。无有不满。既心地上生相。尽十方三世。无有一毫自外而来。俱从个里发现。便知道「万法是心光。诸缘唯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心无形影。对缘即照。所以假虚空为森罗万像之体。假森罗万像为虚空之用。一切诸法。皆是心地上妄想缘影。譬如湛水因风成波。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尔心地上存许多善恶等相。便是水上波浪。风休波灭。不是水灭。善恶相尽。不是心灭。

(摘录自:大正藏第 48 宏智禅师广录)

回目录

此事不论灵利聪明初心远学惟要真切实究始得

  堂中示众。诸仁者各各脚跟下。从无量劫来。蒙昧自己一段大事。此生若不明彻去。又是来生。再生未必。是何面目也。若要明彻大事。称〈注一〉此光阴。莫顺流俗。幸栖梵刹。理行双修。立个决定志。发个勇猛心。时时照顾自己主人公。念念相续。莫令走作。忽有走作。急切追寻。何处失落。者一念。或一度或二度三度。自然定帖。信麽。行过方知。倒〈注二〉此一着。更加精进。历历明明。若不见主人公。誓不休志。二六时中。犹如打球相似。睁着两眼。照顾来机。任彼色相诸缘。亦不暇顾。如此用心。或一月、两月、三月、五月。若不亲见主人公。古人道「截取老僧头去」。诸仁者。此事不论灵利聪明。初心远学。惟要真切实究始得。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见如元谧禅师语录)

〈注一〉称疑〝乘〞字之误。

〈注二〉倒疑〝到〞字之误。

回目录

 所以诸佛诸祖。教人直出轮回者。无有他术。唯要你泯此妄识妄情而已。若要泯此识情。须是要一步死工夫。古人工夫无定。总只为渠一个为生死之心切。急急忙忙。如作一件大不好事。在将露未露之间。展转思惟。求个出路。亦如在狭小路头。逢着一个生死冤家。直须拚命打出。日久月深。情忘识绝。心花顿开。逢缘遇境。而生死之心尽矣。後来人根器既劣。偷心日重。虽说参话头做工夫。而浮慕之心日分。为道之念日澹。加之狂慧竞起。便尔随俗流堕。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以口舌为三昧。以偈颂为正参。殊不知。你答话似赵州。偈颂过雪窦。总归生死窟穴而已。所以古人云:「老兄下语。即老僧未能过。但未能脱生死耳。」或又云:「任你上堂也上得。小参也说得。拈也拈得。颂也颂得。只是未在。」何以故。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回目录

息见二字,还源之要

  佛因大梵天王所献金色鉢罗华。拈出示众。时百万人天。悉皆罔措。惟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佛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付与摩诃迦叶。」因此历代相传。以至达磨大师。西来此土。不涉名言。不立修证。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已。夫心本无形。云何可指。性本无相。云何可见。佛本现成。云何复成。其意只是因众生妄起诸见。迷却本心。故渡海西来。息其妄见。使还得本心。此如太空之中。妄生闪电。电光既息则空体湛然。始知前非有失。今非有得。特因妄见起灭。似有得失。所以三祖信心铭云:「不用求真。惟须息见。」何谓息见。有见无见。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乃至佛见法见。道见禅见。毗卢师法身主见。向上关棙涅盘後心见。一有诸见。悉是天魔眷属。外道种性。一息诸见。即是如来真子。祖师命脉。故息见二字。实还源之要旨也。既悟本心。尚须保任。葢为无始刼来。习气深重。未能顿除故。保任之功。不可或疎。然所谓保任者。非假造作有为之法。不过尝惺惺地不为凡心所杂而已。昔天皇悟嘱龙潭信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二句。切莫错认将「纵恣放逸。无所忌惮」当之。须知所谓逍遥放旷者。乃是於一切妄境。超然不着。如鸟飞空。而毫无所牵系。如龙出海。而毫无所障碍者也。若闻声为声所牵。见色为色所牵。见财为财所碍。见势为势所碍。则缚着拘滞甚矣。岂曰放旷逍遥哉。凡若此者。皆为未尽凡心之故也。凡心者何。一有是非之心。凡心也。一有取舍之念。凡心也。一有净秽之见。凡心也。一有圣凡之别。凡心也。一有迷悟之分。凡心也。若能尽却凡心。所谓「海为龙世界。空是鹤家乡」。有何不逍遥。不放旷哉。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回目录

  当此法道下衰之秋。全藉有志朋友。发勇猛心。立深重愿。将从前所蕴。恶知恶觉。尽情扬向他方世界外。内不放出。外不放入。寂寂惺惺。不与一法作对。超然任运。兀尔忘缘。行住坐卧。常将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时时举觉。脱或向眼不见鼻孔处。见得眉毛在眼上。则体本无生。了即非速。岂永嘉所得专美哉。到此境界。却须靠着本色宗匠。炉鎚锻链。敲打出来。不妨是个法器。堪以荷负宗门。至於从上佛祖机缘。无问平易险峻。深密浅近。相应不相应。了然如人饮水。冷暖有不俟言而知矣。然後沉浸涵养。日久岁深。力量充足。日用应缘。纵横得妙。为人自为。总在其中。日损日益。初无二致。此乃文殊普贤大人境界。决非陋劣种性。所可企及者也。

(摘录自:卍续藏第 71 了庵清欲禅师语录)

回目录

闭 关

  余闻。古之学道者。愽参远访。陆沉贱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百苦无不备甞。竝未有晏坐一室。闭关守寂。以为学道者也。自入元始有闭关之说。然高峯闭死关於天目。乃是枕子落地後〈注一〉。非大事未明。而画地以自限者也。入明乃有闭关学道之事。夫闭关学道。其最初一念。乃是厌动趋寂者也。只此一念。便为入道之障。况关中既不受知识钳鎚。又无师友策励。痴痴守着一句话头。如抱枯桩相似。日久月深。志渐靡、力渐疲。话头无味。疑情不起。忽然转生第二念了也。甚至身坐一室。百念纷飞者有之。又何贵於关哉。今上人既发心入关。便当具真实心。发决定志。将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勇猛向前。更勿拟议。如一人与万人敌相似。我若不杀死他。他必定要杀死我。苟不拼命杀出。岂有自活之日哉。直须一日紧过一日。一月紧过一月。逼来逼去。如老鼠入牛角。则自有活路去也。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注一〉枕子落地後:喻为彻悟之後。杭州天目高峰原妙禅师。苏之吴江人。姓徐氏。母梦僧乘舟投宿而生。离襁褓。辄喜趺坐。遇僧入门。辄爱恋欲从之。年十五。恳请父母出家嘉禾密印寺。十六薙发。十七受具。十八习天台教。二十入净慈立三年死限学禅。二十五请益断桥伦和尚。令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话。於是胁不至席。口体俱忘。雪岩钦和尚寓北。师怀香往谒。方问讯。即被打出。闭却门。再往。始得亲近。令看「无」字。自此参叩无日。後凡入门。钦便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屍来。」声未绝便打。如是者不知其几。後值钦赴南明。师上双径。参堂方半月。偶梦中忽忆断桥室中所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疑情顿发。三昼夜目不交睫。值少林忌。随众诣三塔。讽经次。头忽五祖和尚真赞曰:「百年三万六千朝。返覆元来是这汉。」蓦然打破拖死屍之疑。时年二十四矣。解夏。诣南明。钦一见。便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屍到者里。」师便喝。钦拈棒。师把住曰:「今日打某甲不得。」曰:「为甚打不得。」师拂袖便出。翌日钦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狗舔热油铛。」钦曰:「你那里学者头来。」师曰:「正要和尚疑着。」钦休去。自是机锋不让。次年江心度夏。过雪窦见希叟昙。问:「那里来。」师拖下蒲团。昙曰:「狗子无佛性。上座作麽生。」师曰:「拖出大家看。」昙乃自送归堂。暨钦挂牌於道场。开法於天宁。师皆随侍服劳。一日钦问:「日间浩浩时。还作得主麽。」师曰:「作得主。」又问:「睡梦中作得主麽。」师曰:「作得主。」复问:「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甚麽处。」师无语。钦嘱曰:「从今日去。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者一觉。主人公。毕竟在甚麽处安身立命。」师遂奋志入临安龙须。自誓曰:「拌一生做个痴獃汉。决要者一着子明白。」越五载。因同宿道友推枕堕地作声。廓然大彻。自谓:「如往泗州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雪峤信颂云:「南北无门路不通。分毫有主贼来攻。直饶主客都星散。大似杨花逐晓风。」朝宗忍颂云:「月落霜天夜正寒。锦鳞透网泼天澜。枕头落地何时悟。返觉从前被悟瞒」) 。住龙须九年。缚柴为龛。风穿日炙。冬夏一衲。不扇不炉。日捣松和糜。延息而已。德佑丙子春。大兵至双髻。师掩关危坐自若。事定。户履纷至。师腰包宵遁。直入西天目之师子岩。岩拔地千仞。崖石林立。师即洞营小室丈许。榜曰「死关」。悉屏给侍服用。破瓮为铛。并日一食。洞梯山以升。虽弟子亦罕得见。

回目录

  欲究无上大道。知之一字。最为亲切。然知之一字。成却多少人。败却多少人。不可菽麦不分也。凡有所知。皆是缘虑心。苟有个道理存在胸中。亦是缘虑心。假如一切放下。但守个知字。亦是缘虑心。连者个知字都放下。单单守个无知。亦是缘虑心。缘虑心者。生死根本也。灵知者。无上大道也。祖云:「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犹如太虗生闪电。」亦云:「幻知知无。真知无知」。到者里。不许有知。不许无知。又异於木石。且道。是个什麽。若向者里信得及。许你有个见处。山僧恁麽举似。须是急着眼始得。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

回目录

  道人之心。其直如弦。但无人我是非、圣凡优劣、诈妄谄曲。诸等过患。自然得入无住心体。从本以来不是人、不是我、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不是禅、不是道、不是玄、不是妙。只为一念妄心。分别取舍。突然起得如许多头角。被他万境回换。十二时中。不能得个自由自在。所以道:「寻牛须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

(摘录自:卍续藏第 71 元叟行端禅师语录)

回目录

忘情泯见,体自昭然

  今之学道者多。而明道者少。岂道之果难明哉。弊在有所明故也。葢道体幽玄。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会。不可以言语得。不可以寂默通。其要在於忘情泯见。则体自昭然。譬之太虗湛湛。岂有去来。忽雷电横生。则失其本有。必雷收电寂。始见湛湛之体也。禅人参究有年。不可谓全无所见。但见谛弗净。为障非少。直须扫空葛藤。单单向全无缝罅处。痛下死功。自然有一条活路。通天彻地去也。祖师云:「不用求真。惟须息见。」此乃古圣诚言。岂欺人哉。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回目录

  从上佛祖开示此道。无过使人各了本心本性。不为外物所诱。即是出世边事。非谓别有法可传授也。但於日用二六时中。猛着精彩。虗明寂照。截断诸缘。澹泊无为。而不碍泛应。则工夫纯熟。打成一片。不妨随自己力量而行。但有一毫利益於人之事。勇而为之。无利益事。自不复作。亦无能为所为之相。迥绝功勳。功勳绝则损益之念不兴。然而逆顺境界。不着照了。当体寂灭矣。祖师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是也。

(摘录自:卍续藏第 71 了庵清欲禅师语录)

回目录

  师云。药山坐次。有僧问:「兀兀地〈注一〉。思量个甚麽。」山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作麽生思量。」曰:「非思量。」师曰。这个便是古人参禅底捷径工夫。凡夫终日在思量里过日。焉知得自己本有个不思量底。若也知得。然後时时但思量那个不思量底是何面目。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既久。豁然了悟。如云开见月。始知这个思量底。原非思量。如此可谓善思量者矣。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为霖道霈禅师云山法会录)

〈注一〉兀兀地:竖起脊椎,正身静坐。

回目录

  上堂。情尘易遣。理障难除。十二时中。放教虗豁豁地。不取一法。不舍一法。情尘不遣而自遣。理障不除而自除。饥则吃饭。寒则添衣。又不可违时失候。

(摘录自:卍续藏第 71 恕中无愠禅师语录)

回目录

  山僧自幼行脚。见善知识。未甞有一点玄妙解会在胸次中。但能於一切处一切时。不受人欺耳。惟其不受人欺故不自欺。惟其不自欺。所以不敢欺於人。末上下梢〈注一〉。只以正智独照。然而照中无智。智中无照。以要言之。则古人所谓:「红炉上一点雪。」便是者个消息也。

(摘录自:卍续藏第 71 了庵清欲禅师语录)

〈注一〉末上下梢:末上为最初。下梢为结尾。末上下梢指从头到尾。

回目录

  佛法工夫。予有一句妙诀。只四字。曰「坚持正觉」。要知信力曰坚。谓坚固而不更变也。念力曰持。谓持执而不厌久也。正觉者。圆明普照。不偏不亏也。人能发此正觉。本性自然显露。一切妄心。不待驱除而自降伏。譬如日光一照。黑暗尽明矣。此虽有四字。其实只一觉字。但此觉字。皆由定慧而致也。

(摘录自:卍续藏第 63 禅宗直指)

回目录

偷心泯绝,脱落知解

  若是真实要证此大幻法门。便请全身直入。直下更无一丝毫障碍。苟或脚跟拟议。意地踌躇。切不可随语生解道:「一切是幻。本来见〈注一〉成。我但拍盲坐断。更别有甚麽工夫可做、门路可求」。是则固是,争奈儞依情带识。堕在草窠。欲较他古人独脱悟明。不翅天地悬隔。只如香严击竹〈注二〉、灵云见桃〈注三〉、太原闻角〈注四〉、洞山过水〈注五〉。如此辈皆是偷心泯绝。脱落知解。能所两尽。得失俱忘。如空合空。似水投水。既非强勉。安许拍盲。乃於不知不觉处脱落根尘。自然语默动静不带枝叶。此是大解脱门。惟心死、识忘、情消、见谢者。乃能涉入。或半点心、意、识不尽。纵使透过古今。超越言象。欲与古人握手於真寂之海。何异萤光之附太阳。非其类也。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中峰和尚广录)

〈注一〉见:古代通〝现〞字

〈注二〉香严击竹邓州香严智闲禅师。青州人。徧参诸方。在百丈时。性识聪敏。参禅不得。洎丈迁化。遂参沩山。山问:「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师被一问。直得茫然。归寮将平日看过底文字。从头要寻一句酬对。竟不能得。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屡乞沩山说破。山曰:「我若说似汝。汝已後骂我去。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师遂将平昔所看文字烧却曰:「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乃泣辞沩山。直过南阳。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曰:「和尚大慈。恩踰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颂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闻得。谓仰山曰:「此子彻也。」仰曰:「此是心机意识着述得成。待某甲亲自勘过。」仰後见师曰:「和尚赞叹师弟发明大事。你试说看。」师举前颂。仰曰:「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别更说看。」师又成颂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师复有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乃报沩山曰:「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

〈注三〉灵云见桃福州灵云志勤禅师。本州长谿人也。初在沩山。因见桃华悟道。有偈曰:「三十年来寻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後。直至如今更不疑。」沩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沩曰:「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

〈注四〉太原闻角太原孚上座。初在扬州光孝寺。讲涅盘经。有禅者阻雪。因往听讲。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广谈法身妙理。禅者失笑。师讲罢。请禅者吃茶。白曰:「某甲素志狭劣。依文解义。适蒙见笑。且望见教。」禅者曰:「实笑座主不识法身。」师曰:「如此解说。何处不是。」曰:「请座主更说一遍。」师曰:「法身之理。犹若太。竪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徧。」曰:「不道座主说不是。只是说得法身量边事。实未证法身在。」师曰:「既然如是。禅德当为代说。」曰:「座主还信否。」师曰:「焉敢不信。」曰:「若如是。座主辍讲旬日。於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师一依所教。从初夜至五更。闻鼓角声。忽然契悟。便去扣门。禅者曰:「阿谁。」师曰:「某甲。」禅者咄曰:「教汝传持大教。代佛说法。夜来为甚麽醉酒卧街。」师曰:「禅德自来讲经。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揑。从今已去。更不敢如是。」禅者曰:「且去来日相见。」师遂罢讲。徧历诸方。名闻宇内。

〈注五〉洞山过水(洞山禅师)辞云岩。岩曰:「甚麽处去。」师曰:「虽离和尚。未卜所止。」岩曰:「莫湖南去。」师曰:「无。」曰:「莫归乡去。」师曰:「无。」曰:「早晚却回。」师曰:「待和尚有住处即来。」曰:「自此一别难得相见。」师曰:「难得不相见。」临行又问:「百年後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祗对。」岩曰:「向伊道只这是。」师良久。岩曰:「价闍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师犹涉疑。後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疎。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麽会。方得契如如。」

回目录

答汪内翰(彦章)

  伏承。第五令嗣。以疾不起。父子之情。千生百劫恩爱习气之所流注。想当此境界。无有是处。五浊世中种种虚幻。无一真实。请行住坐卧常作是观。则日久月深。渐渐消磨矣。然正烦恼时。子细揣摩穷诘。从甚麽处起。若穷起处不得。现今烦恼底。却从甚麽处得来。正烦恼时。是有是无。是虚是实。穷来穷去。心无所之。要思量但思量。要哭但哭。哭来哭去。思量来思量去。抖擞得藏识中许多恩爱习气尽时。自然如水归水。还我个本来无烦恼、无思量、无忧、无喜底去耳。入得世间。出世无余。世间法则佛法。佛法则世间法也。父子天性一而已。若子丧而父不烦恼、不思量。如父丧而子不烦恼、不思量。还得也无。若硬止遏。哭时又不敢哭。思量时又不敢思量。是特欲逆天理、灭天性。扬声止响。泼油救火耳。正当烦恼时。总不是外事。且不得作外边想。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是真语实语不诳不妄等语。恁麽见得了。要思量要烦恼。亦不可得。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邪正未分。正好着力。此是妙喜决定义。无智人前莫说。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虚心穷究法

  要闻禅和子做工夫底道理。不见云门道:「不可说时便有。不说时便无。思量时便有。不思量时便无。」只如不思量时。又是个甚麽。怕儞不会。又随後道:「更是个甚麽」。这般尊宿。慈悲之故为人痛的的地。山僧在众日。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下。都去做工夫来。临济下则故是。後来方知道。悟则事同一家。不悟则万别千差。既同一个达磨祖师。又何处有许多般差别来。如何是佛。乾屎橛。这里有甚麽差别。德山见僧入门便棒。僧罔措。复云。不得作棒会。临济见僧入门便喝。已是两手分付。拟欲觑捕。则眼睛落地了也。况复说理说事。丝来线去。正是师子咬人。狂狗趁块。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弹指便是来生到来。但虚却心。子细推穷。穷来穷去。善念既相续。恶念自然不生。但如实修行。时节因缘到来。自然悟去。若不悟。说到弥勒佛下生。只是说底。且作麽生修行。听取一颂。
恶念既不生。善念常相续。诸波罗蜜门。一切自具足。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道人日用现前境界。皆前业也、虚幻也、无间断也、纯真一如离异致也。如是观者。则能空荣辱、泯是非於万缘胶扰之顷也。不尔则生死无常相续於尽未来际。卒莫之休息也。学者营营终日何所图而不尔思。更欲瞥起一念与世分别。非所谓道人也。若以前业观目前。则一毫无儞回避处。若以虚幻观目前。则一毫无儞取觅处。若以无间断观目前。则一毫无儞舍离处。若以纯真一如观目前。则一毫无儞拣择处。正与麽时。观照俱泯。能所两忘。方是道人泯是非、空荣辱、越生死、超梦幻底时节也。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中峰和尚广录)

回目录

答刘通判(彦冲)

  左右做静胜工夫。积有年矣。不识於开眼应物处。得心地安闲否。若未得安闲。是静胜工夫未得力也。若许久犹未得力。当求个径截得力处。方始不辜负平昔许多工夫也。平昔做静胜工夫。只为要支遣个闹底。正闹时却被闹底聒扰自家方寸。却似平昔不曾做静胜工夫一般耳。这个道理。只为太近。远不出自家眼睛里。开眼便刺着。合眼处亦不缺少。开口便道着。合口处亦自现成。拟欲起心动念承当。渠早已蹉过十万八千了也。直是无儞用心处。这个最是省力。而今学此道者。多是要用力求。求之转失。向之愈背。那堪堕在得失解路上。谓闹处失者多。静处失者少。左右在静胜处。住了二十余年。试将些子得力底来看则个。若将桩桩地底。做静中得力处。何故却向闹处失却。而今要得省力静闹一如。但只透取赵州无字。忽然透得。方知静闹两不相妨。亦不着用力支撑。亦不作无支撑解矣。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知幻之知不涉情妄乃超悟之心全体是知也

  蛇虎无意於害人。尝倚高岗卧平陆。行人惊相告而远之。盖知其有啮人之毒。不容不望影而避之也。菩萨之视幻法亦然。何谓幻法。乃实无而有者是也。既曰实无必何所有。譬之太虚。纤尘不立。由病在眼。乱华丛然。了幻者是责眼中之病。不了幻者惟嫌空里之华。至若水底月、镜中像。皆幻有也。迷人执有。必欲远离。惟其所离。展转成有。达人知幻。不作离想。虽不故离。自无所着。故教中有:「知幻即离。不作方便。」惟知幻之知。不涉情妄。乃超悟之心。全体是知也。以其知之至当。故不待离而离矣。然不作方便即能离所离之心皆方便也。良由洞悟自心。照了诸幻。惟其照了全是远离。更不待别有所离而离矣。犹望蛇虎而避者。盖真知其有啮人之毒。自然念念远离。岂待别作方便而後离也。其不具此真正悟知者。於四大五蕴亦未尝不言是幻。顷焉对违顺境。瞥尔情生。与诸幻尘同时起灭。备尝众苦。厌足心生。必欲远离。重增幻见。或不正悟其诸幻因缘。安有可离之理哉。惟识达之者。不起离幻之念。但勤究己之功。己躬一明。百千幻妄悟归真寂。其离之一言不胜其赘矣。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中峰和尚广录)

回目录

示清净居士(李堤举献臣)


  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佛境界非是外境界有相。佛乃自觉圣智之境界也。决欲知此境界。不假庄严修证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此事无人情,不可传授

答许司理(寿源)


  黄面老子曰:「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又云:「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欲行千里一步为初。十地菩萨断障证法门。初从十信而入。然後登法云地。而成正觉。初欢喜地因信而生欢喜故也。若决定竪起脊梁骨。要做世出世间没量汉。须是个生铁铸就底方了得。若半明半暗、半信半不信。决定了不得。此事无人情。不可传授。须是自家省发始有趣向分。若取他人口头办。永劫无有歇时。千万十二时中。莫令空过。逐日起来应用处。圆陀陀地与释迦达磨无少异。自是当人见不彻、透不过。全身跳在声色里。却向里许求出头。转没交涉矣。此事亦不在久参知识遍历丛林而後了得。而今有多少在丛林头白齿黄了不得底。又有多少乍入丛林一拨便转千了百当底。发心有先後。悟时无先後。昔李文和都尉参石门慈照。一句下承当。便千了百当。甞有偈呈慈照云:「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但从脚下崖将去死便休。不要念後思前。亦不要生烦恼。烦恼则障道也。祝祝。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动时显湛然之用,不动时归湛然之体

答许司理(寿源)

  左右具正信、立正志。此乃成佛作祖基本也。山野因以湛然名公道号。如水之湛然不动。则虚明自照。不劳心力。世间出世间法。不离湛然。无纤毫透漏。只以此印。於一切处印定。无是无不是。一一解脱、一一明妙、一一实头。用时亦湛然。不用时亦湛然。祖师云:「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见量者。悉皆是梦。」若心识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觉既正。则於日用二六时中。见色、闻声、齅香、了味、觉触、知法、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无不湛然。亦自不作颠倒想。有想无想悉皆清净。既得清净。动时显湛然之用。不动时归湛然之体。体用虽殊。而湛然则一也。如析栴檀片片皆栴檀。今时有一种杜撰汉。自己脚跟下不实。只管教人摄心静坐。坐教绝气息。此辈名为真可怜愍。请公只恁麽做工夫。山野虽然如此指示公。真不得已耳。若实有恁麽做工夫底事。即是污染公矣。此心无有实体。如何硬收摄得住。拟收摄向甚处安着。既无安着处。则无时无节、无古无今、无凡无圣、无得无失、无静无乱、无生无死。亦无湛然之名。亦无湛然之体。亦无湛然之用。亦无恁麽说湛然者。亦无恁麽受湛然说者。若如是见得彻去。径山亦不虚作此号。左右亦不虚受此号。如何如何。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道流。尔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回目录

示清净居士(李堤举献臣)

  既学此道。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着起一恶念。当急着精彩。拽转头来。若一向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慧人。昔沩山问嬾安:「汝十二时中。当何所务。」安云:「牧牛。」山云:「汝作麽生牧。」安云:「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山云:「子真牧牛也。」学道人制恶念。当如嬾安之牧牛。则久久自纯熟矣。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

  上堂。汝诸人总来就安。求觅甚麽。若欲作佛。汝自是佛。担佛傍家走。如渴鹿趁阳焰相似。何时得相应去。汝欲作佛。但无许多颠倒攀缘、妄想恶觉、垢净众生之心。便是初心正觉佛。更向何处别讨。所以安在沩山三十年来。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转来。才犯人苗稼。即便鞭挞。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如今变作个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汝诸人各自有无价大宝。从眼门放光。照见山河大地。耳门放光。领釆一切善恶音响。如是六门。昼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汝自不识取影在四大身中。内外扶持。不教倾侧。如人负重担。从独木桥上过。亦不教失脚。且道是甚麽物任持。便得如是。且无丝发可见。岂不见志公和尚云:「内外追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珍重。(摘录自:卍续藏第 83 指月录)

回目录

答楼枢密

  日用工夫。前书已葛藤不少。但只依旧不变不动。物来则与之酬酢。自然物我一如矣。古德云:「放旷任其去住。静监觉其源流。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自证自得处。拈出呈似人不得。唯亲证亲得者。略露目前些子。彼此便默默相契矣。示谕:「自此不被人谩。不错用工夫矣。」大槩已正。欛柄已得。如善牧牛者索头常在手中。争得犯人苗稼。蓦地放却索头。鼻孔无捞摸处。平田浅草一任纵横。慈明老人所谓:「四方放去休拦遏。八面无拘任意游。要收只在索头拨。」未能如是。当紧把索头且与顺摩捋。淹浸工夫既熟。自然不着用意堤防矣。工夫不可急。急则躁动。又不可缓。缓则昏怛矣。忘怀着意俱蹉过。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昔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着。」严阳云:「一物既不将来。放下个甚麽。」州云:「放不下担取去。严阳於言下大悟。又有僧问古德:「学人奈何不得时如何。」古德云:「老僧亦奈何不得。」僧云:「学人在学地。故是奈何不得。和尚是大善知识。为甚麽亦奈何不得。」古德云:「我若奈何得。则便拈却儞这不奈何。」僧於言下大悟。二僧悟处。即是楼枢密迷处。楼枢密疑处。即是二僧问处。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诸分别法。是法无生灭。细观来书。病已去尽。别证候亦不生矣。大段相近。亦渐省力矣。请只就省力处。放教荡荡地。忽然啐地破、嚗地断便了。千万勉之。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

示妙明居士(李知省伯和)

  本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己事未明故。参礼宗师求解生死之缚。却被邪师辈添绳添索。旧缚未解而新缚又加。却不理会生死之缚。只一味理会闲言长语。唤作宗旨。是甚热大不紧。教中所谓邪师过谬。非众生咎。要得不被生死缚。但常教方寸虚豁豁地。只以不知生来不知死去底心。时时向应缘处提撕。提撕得熟。久久自然荡荡地也。觉得日用处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却得无限力。这些道理。说与人不得。呈似人不得。省力与得力处。如人饮水冷煖自知。妙喜一生只以省力处指示人。不教人做谜子抟量。亦只如此修行。此外别无造妖揑怪。我得力处他人不知。我省力处他人亦不知。生死心绝他人亦不知。生死心未忘他人亦不知。只将这个法门。布施一切人。别无玄妙奇特可以传授。妙明居士决欲如妙喜修行。但依此说。亦不必向外别求道理。真龙行处云自相随。况神通光明本来自有。不见德山和尚有言:「汝但无事於心。无心於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这个是学此道要径底。第七个样子也。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将心无心,心却成有

  道上座既具大丈夫志气。决定要参禅。但恁麽参。须是豁然悟去。直下无心。方得安乐。若不悟。只是口头道得几个无无。更引些古人说无处。错证据了。便道:「我得休歇。我且问儞还歇得也未。乃是将心无心。若将心去无心。心却成有。如何硬无得。古圣诃为「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

  儞如今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久久须实得〈注一〉。为儞力量小不能顿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须得个入处。自然会去。为汝不能如是。须要将心学禅学道。佛法有甚麽交涉。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儞本体有甚交涉。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尽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摘录自:大正藏第 48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注一〉:指月录、传心法要、五灯全书为〝久久须实得〞

     古尊宿语录、佛教大藏经为〝久久虽实〞

回目录

无着力处,正好着力

示智通居士(黄提宫伯成)

  此道无限剂。世间尘劳亦无限剂。但看当人日用所向如何尔。故《华严经》云:「於诸世间。心如虚空。无所染着。普观诸法真实之相。发大誓愿灭众生苦。永不厌舍大乘志愿。灭一切见。修诸菩萨平等行愿。」所谓平等行愿。乃亦无限剂心。所向处无障无碍是也。

  学世间事。用心不到则学不成。学出世间法。无儞用心处。才拟用心推求。则千里万里没交涉矣。虽然如是。无用心处、无摸索处、无着力处。正好着力。莫见恁麽道。又节外生枝。云:「既无用心、无摸索、无着力。却如何趣向。」若作此见。转没交涉矣。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

示曾机宜(叔迟)

  岩头云:「若欲他时播扬大教。须是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盖天盖地始是大丈夫所为。」岩头之语。非特发明雪峯根器。亦可作学此道者万世规式。所谓胸襟流出者。乃是自己无始时来现量本自具足。才起第二念。则落比量矣。比量是外境庄严所得之法。现量是父母未生前威音那畔事。从现量中得者气力麤。从比量中得者气力弱。气力麤者能入佛又能入魔。气力弱者入得佛境界。往往於魔境界打退鼓。不可胜数。此事不在聪明灵利。亦不在钝根浅识。据实而论。只以喷地一发为准的耳。才得这个消息。凡有言句。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所谓胸襟流出盖天盖地者。如是而已。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一念回光,豁然自照

白兆珪禅师
  上堂。幸逢嘉会。须采异闻。既遇宝山。莫令空手。不可他时後日。门扇後壁角头。自说大话也。穷天地、亘古今。即是当人一个自性。於是中间更无他物。诸人每日行时行着。卧时卧着。坐时坐着。只对语言时。满口道着。以至扬眉瞬目、嗔喜爱憎、寂默游戏。未始间断。因甚麽不肯承当。自家歇去。良由无量劫来。爱欲情重。生死路长。背觉合尘。自生疑惑。譬如空中飞鸟。不知空是家乡。水里游鱼。忘却水为性命。何得自抑。却问傍人。大似捧饭称饥。临河叫渴。诸人要得休去麽。各请立地定着精神。一念回光。豁然自照〈注一〉。何异空中红日。独运无私。盘里明珠。不拨自转。然虽如是。只为初机。向上机关未曾踏着。且道「作麽生是向上机关」。良久曰:「仰面看天不见天。」

(摘录自:卍续藏第 85 禅宗正脉)

〈注一〉:佛教大藏经为〝豁然自性〞。

     续指月录、五灯全书、禅宗正脉等皆为〝豁然自照〞。

     编者私见以〝豁然自照〞为佳。

回目录

没滋味时,正好着力

答曾宗丞(天隐)
  左右天资近道。身心清净。无他缘作障。只这一段。谁人能及。又能行住坐卧。以老僧所示省要处。时时提撕。休说一念相应千了百当。便是此生打未彻。只恁麽崖到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start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