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见下性法师序
佛在灵山莫远求 --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首流传甚广的禅诗,旨在提醒读者佛性本具,每个人自家心中都有无价宝藏,不须舍近求远向外苦苦追求,更不可本末倒置,误以金玉石木纸佛像为真,应该回头转向自己本具的灵山宝塔,好好下工夫发明心地才是。类似这样的禅门诗偈信手拈来多不胜数,或长或短,或诗或词或偈,既明确阐述禅宗修道旨趣,又如暮鼓晨钟,发挥宗教教化众生的力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
上面二首诗偈是开创禅宗,掀起佛教的改革和创新的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传法嗣时,与神秀大师各自呈心所见的偈颂;由於文字浅白易解,寓意活泼灵动,关涉宗门内证体验、修道见地以及法脉传续等重要内容,ㄧ时传遍街头巷尾,几乎人人都能琅琅上口,习禅者也纷纷吟咏再三,俨然成为接引行者入禅的敲门砖。禅诗在传扬法门的重要性可见ㄧ般。
禅诗固然盛行於世,但自达磨东来,独揭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禅宗於焉传世。六祖慧能承袭心法与衣钵而发扬光大,曹溪水千百年来祖祖相传,五家七宗开枝散叶传承不绝。从唐至今,禅门宗师之着述、开示、门人之记述评论,累积传世的禅典,收於藏经、续藏中之传记、灯录、语录、公案、上堂、小参、拈古、颂古、评唱、击节.....,可谓汗牛充栋、浩瀚无涯。且不论这些禅典古籍其历史流变、文化创新、社会影响、宗教特色等各个面向之意义。仅就发心习禅人士而言,若无善知识护念引导,欲借阅读之门开启宝藏,寻求通达明心之要,以获致个人安身立命之道,恐穷其一生也难窥全豹。
回忆初学佛出家时,即曾因禅典之浩如烟海,颇感茫无头绪,彼时若有此书诸大善知识之开示为助,於禅於法之深入,当可助益匪浅。本书编者木石居士与佛法结缘甚早,慧根明利,矢志禅法,深阅禅藏,躬自潜修数十年而孜孜不倦。居家孝顺父母,亲厚手足,与前後辈朋友均以佛法相往来,深得佛友们的敬重。复以佛法可贵,故全心护持三宝,致力重兴佛学社团。迩来见有行者同道虽欣慕禅法,或不得其门而入,或耗时摸索仍难以明其堂奥,於是发心将「早年曾阅禅籍,於中得益匪浅,见猎心喜,影印剪辑,以待後观,久之成册,名为『宗门开示录辑要』。」发行布露。愿以习禅阅藏之心得,助初学者一臂之力。因之将选录珍藏之文,陆续打字、编排、印刷、加封,装帧成册,自费出版。愿以此禅宗专书供养出家僧众习禅修道,并分享佛友同好。此洵为佛法中令人赞叹之善心善愿善行也。
本书特色之ㄧ,正如<辑要说明>中所言:「内容多采自禅师开示法语,取其文辞简要、寓意深远、禅理清晰者、便於初学者略窥宗门正见。」所收录之祖师法语,有临济慧照禅师、大慧普觉禅师、中峰明本禅师、天如惟则禅师、无异元来禅师、永觉元贤禅师、宗宝道独禅师......等等,皆是禅门大善知识、人天师范,凡有所说皆从胸襟流出,开门见山,直捷了当,故编者於<剩语>中言:「宗师拈提开示,令学者明邪正,知路径,识深浅,破迷执,启迪後学,功莫大焉。」学者苟能直心领教,自然受用非常。
本书特色之二,木石居士编纂本书罗列宗师开示,ㄧㄧ皆以习禅入道回归本心为旨,故曰:「观宗门典籍,重在ㄧ念回机,言下知归,故辑要内容不分门别类,不列次第,内容深浅由观者自行体会。」举凡学者应具备之心行,观念、态度、信心、志向、立身处世应为不应为之法度等等,乃至宗门见地、禅法要领、基本功夫、调和身心......方方面面,深浅皆有。读者以之对照检视现前身心,犹如明镜,亦如明灯,会与不会之处随照随见迅即显现;久学者当有温故知新,从零出发之乐。初学者则可依所示见地行持入门,深自培养道基,踏实做去,而渐渐心领神会。
另,本书特色之三,所录近三百则之宗师开示语录,每则均注明出处,甚便读者查阅原典。此外,并视需要补充资料於开示文之後,计约一百多则「注文」--遇有较罕见、深奥之禅门术语、惯用语、机锋转语、佛教名相等,加注简明解释。关乎禅法心要之法语、字词者,则提供版本对勘避免混淆误解。至若初学者、未长时涉猎禅典者不易明白意涵,翻查不易之公案典故、悟道因缘、五家七宗之宗风、禅法要领、接众方便等......则重点说明注解之。愚意以为阅读本书,若能留心注文,对体解宗师开示颇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宗师者,禅门善知识也。佛陀曾以亲身经验为例开示阿难,为成道业,应礼敬善知识:
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舍利弗尊者,所谓「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佛陀首座弟子,深受世尊教诲而成圣道阿罗汉。在听闻阿难尊者告知佛陀将般涅盘时,深怀感叹而说:「如来涅盘,一何疾耶?世间眼灭,永失恃怙。」更三次向佛禀明心志,不忍见世尊灭度,欲先佛陀之前入灭。终获同意之後,舍利弗尊者於是「整衣服,长跪膝行,绕佛百匝,来至佛前,以若干偈,赞叹佛已,捉佛两足敬戴顶上,如是满三。合掌侍佛,困而言曰:『我今最後,见於世尊。』叉手肃敬却行而去。」这一段经文中,我们可看到佛门重道、重法、重善知识的心髓精神,在尊者舍利弗的身上完全展现无遗。
善知识风范又如禅宗初祖达磨祖师,依师般若多罗尊者咐嘱,为利益无量众生,不辞海渡辛苦,以七十高龄东来中土。数十年间,为传佛法脉续佛慧命而历经苦难,遭受误解、冷落、排挤、迫害、下毒......九死ㄧ生,以至於舍身弃命均甘之如饴。禅法因此大弘,度越无数有情。
众所周知,六祖慧能嫡传怀让大师法嗣极盛,「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皆出其门下。由於初时禅僧皆依附律寺,行头陀行,或居於岩穴、树林之下,怀让大师之传承弟子马祖道ㄧ禅师有感寺中虽别设禅院,「然於说法住持,未合规度」,於是开山建丛林安顿禅僧,使原本依附於传统佛教的禅宗,脱离律寺而独立出来,为禅宗千百年的传续奠下基石。
马祖弟子百丈大师有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则王道兴;为佛寺僧规,禀如来制,则正法住矣。」因而融通大小乘戒律,制定《百丈清规》,天下丛林无不奉行,成为禅宗首创的法制;并提倡农禅合ㄧ,ㄧ改佛教东来後的乞士遗制,僧侣自耕自食其力。使禅宗得以稳健成长,发展成为八宗之首。百丈禅师更是一位以身作则、律己至严的实践家。尝言:「ㄧ日不作,ㄧ日不食。」师身体力行、如说修行的风范,至今仍为佛门中人所敬仰传颂!
马祖、百丈二位禅门之泰山北斗,建寺立规,创立禅宗丛林制度,续六祖之後,再创中国佛教史上划时代崭新的ㄧ页。他们在短短十数年间,竟能脱胎换骨再造慧命,全赖慈悲心肠热心热血的善知识,观机逗教,以杀活手眼,扞捶启发,才能传佛心灯,使受业弟子获致全面突破性的成长,开创如此卓越的贡献。
我们细细体会晦山戒显禅师所着《禅门锻链说》,是这样说的:
夫为长老者,据佛祖之正位,则应绍佛祖之家业;作人天之师范,则应开人天之眼目。人天眼目者何?佛性是已。佛祖家业者何?得人是已。为长老而不能使众生开悟佛性,是谓盗名;据正位而不能为佛祖恢廓人材,是为窃位。
然欲使众生开悟佛性,则其心必苦,非揣摩剥削,曲尽机权,则众生佛性不能悟也。欲为佛祖恢廓人材,则其身必劳,非勤勇奋厉,痛下鍼锥,则法门人材,不能得也。是故为长老者,必先起大愿,立大誓,然後显大机,发大用。
誓愿者何?初为长老,即当矢之龙天,吁之佛祖。苟能使众生开悟佛性,则虽磨筋骨,弊精神,如凿山开道,竭其力而殉之,不应辞也。苟能为法门恢廓人材,则虽殚朝夕,忘寝食,如啮雪吞毡,扞其苦而为之,不应惮也。
谁能不为长老这种悲心深愿大行震慑感动呢?禅门祖师、宗门巨擘,悲智兼具,宗说具通,普遍展现朴质真切,重视真修实证的宗风;他们为报佛深恩,延续法门命脉,不畏劳苦,不惜身命荷担如来家业;剖露心肝一片赤诚,为法为众接心链心,所以能孕育ㄧ代ㄧ代之法将,龙象辈出,传法利人天。
愿有缘得遇此书之读者诸君,展读祖师语录,当如印光大师所示,怀抱「如临师保,如面佛天」之惜法态度,宛如祖师座前当面领受开示,必能提昇心灵智慧,跨越时空、语言、文字,体得真意,「一念回机,言下知归」。
木石居士以珍藏心血编印此书,不吝分享供养大众,并诚挚邀文为序;鄙人不才,曷能为序,亦不敢有负所托,鼓起勇气简述管见如上。
觉音精舍释见性 敬笔 甲午年夏至日
上见下性法师简介------木石敬撰
上见下性法师生於1958年,1980年毕业於逢甲大学,在学期间於佛光山礼上星下云大师出家,二年後於圆山临济护国禅寺受具足戒,之後随即依止嘉义中埔白云寺上心下哲长老比丘尼归隐潜修。师喜读经论,研习法义,因教入禅而ㄧ心皈命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