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门开示录辑要

禅门正法。明灯留世。龙象辈出。佛法大兴。

>。将那一句敌他生死。须是知得生来死去处分晓始得。若不知即是愚人。」渠方心伏。从此遂救他不坐在无言无说处。肯来这下做工夫。今日一会。同此听法。须知人人有此一段大事因缘。亘古亘今不变不动。也不着忘怀。也不着着意。但自时时提撕。妄念起时。亦不得将心止遏。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只就动止处。看个话头。便是释迦老子达磨大师出来。也只是这个。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儞措大家。多爱穿凿说道:「这个不是有无之无。乃是真无之无。不属世间虚豁之无」。恁麽说时。还敌得他生死也无。既敌他生死不得。则未是在。既然未是。须是行也提撕。坐也提撕。喜怒哀乐时。应用酬酢时。总是提撕时节。提撕来提撕去。没滋味。心头恰如顿一团热铁相似。那时便是好处不得放舍。忽然心华发明。照十方刹。便能於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汝等诸人。闻恁麽说话。往往心里道:「妙喜老汉摇唇鼓舌。说得也相似。不知他肚里如何。」须知妙喜说得底。便是行得底。更无两般。所以西天第十三祖迦毘摩罗尊者。欲求一弟子继绍祖位。谓深山穷谷中。必有高人居止。因往求之。故知非但弟子求师切。师求弟子亦切。遂入山果见一人出迎。曰:「深山孤寂。龙蟒所居。大德至尊。何枉神足。」祖曰:「吾非至尊。来访贤者。」彼默念曰:「此师得决定性明道眼否。是大圣继真乘否。」祖曰:「汝虽心语。吾已意知。但办出家。何虑吾之不圣。」彼闻已悔谢。於是投祖出家。即第十四祖龙树是也。今时学道者多不自疑。却疑他人。所以道大疑之下必有大悟。且道悟得个甚麽。良久云:「我不敢轻於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下座。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注一〉来为先锋、去为殿後:即「去後来先」,指第八识。若于死位。此识最後舍去。若于生位。此识最先来执。虽非实我实法。而一期生死必以此为总报主也。

八识规矩直解 蕅益沙门 智旭 解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後来先作主公

  此第八识其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所以浩浩而不可穷其边际。渊深而不可得其源底也。此识持一切转识种子。故名能藏。受转识所熏成种。故名所藏。被第七识执之为我。故名执藏。此识如水。前七转识依此得起犹如波浪。此识所现境界之相。能与转识作增上缘。犹如猛风。此识一味无记恒时相续。故受前七转识之所熏习。持一切法之种子。持内根身。持外器界。若于死位。此识最後舍去。若于生位。此识最先来执。虽非实我实法。而一期生死必以此为总报主也。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後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此识有种种名。一名阿赖耶识。以其被第七识执为我故。此名至不动地前我执永伏即便先舍。二名为异熟识。以是善恶漏无漏业至成熟时所招感故。此名直至金刚道後圆满佛果方得舍之。三名一切种识。通于因果凡圣等位。但至成佛之後则惟持圆满无漏善种。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更不受熏。以其一切有漏种子及一分劣无漏种皆永断故。名之为无垢净识。以其与极善无漏之慧心所恒相应故。名之为大圆镜智。此识一转。此智一发。则法界洞朗。真俗等观。故云普照十方尘刹中也。

虚舟禅师注八识规矩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好个记性)。界地随他业力生(又却无记)。二乘不了因迷执(不悟八识)。由此能兴论主诤(具眼方知)。浩浩三藏不可穷(流注生灭)。渊深七浪境为风(无尽因缘)。受薰持种根身器(身世由他)去後来先作主翁(这是生死)。不动地前才舍藏(一悟方了)。金刚道後异熟空(悟後境界)。大圆无垢同时发(还他无垢)。普照十方尘刹中(才了唯识)

回目录

拟存一毫知见,则觌体相背矣

  或问:「古者谓:「拨草瞻风只图见性。」傅大士谓:「只遮语声是。」莫离此外别有见性之理否或无则学人便与麽负荷时如何。」幻曰:「若使一期说性则不妨将古人极理之谈从头记一徧过其如转说转远何盖见性之理离言说相离思惟相离分别相离取舍相繁兴大用举必全真。儞拟存一毫知见则觌体相背矣今之眼见耳闻孰不说个见性被人问着个性便道无有不是者乃引教中谓:「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之说为证好教儞知说也说得是证也证得分晓只是要与之念念相应不胜其远矣何则盖不曾从命根断处、能所尽时。觌体契悟得来皆阴识依通尔凡说时有个性虽说得有个性於正说时亦未尝不迷更莫说儞无明暗起邪妄横生俨然与说时似有两个欲望其念念相应其可得哉须知真正人前尚不许说个相应底道理。矧乎不相应者哉当知此等异见之人有二种过差一则自家发心学道时只要说得与道相通初无决定要洞明生死大事之正念第二是一等谬见之师略不顾学者因地正不正惟见其稍负天资必欲巧施方便不待其做工夫守正念惟一味将个即心是佛、即色明心底相似话头互相热瞒只要控他个入处只待其口开便了今之禅林相习成风正不知何所图邪如《圆觉》《楞严》诃斥此等谬见於二千年外盖圣人预知末世众生有此妄习故作如是曲申问答必使其知非而自改也奈何其不以生死大事为已重任者惟务言通自以为了忽然撞着个真正眼目人摇手向伊道三个不是早是心中七上八下便若遭其诃斥则怒气不胜其高矣。儞若真实要与此事相应一回最先痛以眼见耳闻奇言妙语尽情扫去苟使其有丝发凝滞于心中是谓恶毒入心佛亦难救大抵学人固是被他师家一时引入草窠里亦是自家有所重於解会而然。儞若必欲要向生死岸头做得主宰设使释迦弥勒将禅道佛法倾入儞肺肝只把个不从他得底一句子照看自然恶心呕吐也。儞岂肯受此恶毒以其无此正见所以开眼受人埋没。儞若果然只要会禅不消顷刻间等闲说个喻子便教儞将千七百则葛藤一时穿过有甚麽难以其无益不如个尽生不会底最亲切此事若可以与儞过付得则香严昔在沩山门下不用入南阳住庵阿难於楞严会中不劳悲泣也。儞莫说道和会便是个真正悟明底人必欲要将个悟处来主张早是不相称矣而况以心意识向相似语言上妄自和会个目前昭昭灵灵底浮光幻影认为主人公宝之於怀抱实迷中之倍人也久之不悛远招妄谈般若之报百年影谢噬脐何及哉昔忠国师谓:「近来南方佛法大槩变了尽谓四大身中有个神性不生不灭四大坏时此性不坏此等见解与西天外道等。」又如长沙和尚有:「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之语皆指今日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即《楞严》所谓:「弃却百千大海认一沤为全潮」者也更有一等儱侗真如底便道:「尽十方世界是个自己此性包虚空偏法界混古今融圣凡与森罗万象无所间然。」遂引古人拈一茎草是丈六金身一毛端上现宝王刹等语为证争奈说食不疗饥说衣不治寒何也须是亲曾与麽悟一回始得直饶儞亲曾与麽悟了又要遇本色宗匠与儞扫其所悟之迹不然则谓之见刺入心执药成病此岂以言通意达而为了哉盖无量劫来生死根尘今日要与和盘翻转又要儞与所翻之力顿忘功用岂小根浅器者所能拟哉此说实非皷惑惟切於痛为生死者以为然自余惟务说禅之士将反面而见唾则吾亦何敢辞。」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中峰和尚广录)

回目录

参禅不克开悟,还有方便可使其开悟否

  或问:「参禅不克开悟还有方便可使其开悟否如或展转不悟其生死无常大事向後之又後世还有自了之理否。」幻曰:「快哉问此事是当人己躬下事初不干第二人连累亦不属第二人排遣所以云:「迷是自迷悟须自悟。」苟不自悟纵是释迦达磨亦为儞不得今时师家多是不奈学者之不悟何所以巧设机缘曲施方便以启迪之而学者又不以生死大事为己重任惟欲速於会禅於是便向他方便中蹲坐尽将古今公案一串穿却谓之透关殊不知脚跟下一座生死牢关政好不曾透得其所透者乃言说之关耳岂惟无益返有害於己事也若是个真实为生死大事底好人纵是达磨大师出现世间把诸佛祖玄要道理尽情放在伊八识田中也须和根吐却何以如此盖悟须自悟岂干他人半钱事若也终身不悟但只坚持正念生与同生死与同死不必妄求一毫知解苟能如是操守只隔得一生两生不患其不悟明也或有坐在静默中於麈劳暂息之顷忽於阴识中遽省得个相似底道理便乃依约为是勾引经教中语言证过含於心中不知此病是阴识依通真生死本非见性也坚执为了不肯求人决择到处只要人把冬瓜印子与之印过此何所图哉又有一等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己主人公及引古人谓:「未了之人听一言只遮如今谁动口」之语为证大率参学不获正悟者不惟生死岸头用不得即今白日青天大开两眼遇声遇色动輙生情起念不得自由人或非之则发起根本无明与之争执此盖狂人之所为也又或有尽生学道无所悟入便乃不信寻而把个道学之立念。撇在无事甲中更不复起求开悟之心如此等人谓之失正念既失正念莫说後之又後世不能自了纵使徧历尘沙尽未来际亦无自了之时譬之良田不加耕耨而望其五谷自生无是理也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中峰和尚广录)

回目录

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近代佛法可伤。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各立门风。各说奇特。逐旋揑合。疑误後昆。不可胜数。参禅者既不具择法眼。为师者又道眼不明。以至如是。云门初与元昭不相识。顷在江西见渠跋所施华严梵行品。自言:「於梵行品有悟入处。不疑天下老师舌头。」那时已得其要领。即与兄弟说:「此人只悟得个无梵行而已。已被邪师印破面门了也。云门若见。须尽力救他。」及乎在长乐相见。便来咨问入室。即时将渠悟入处只两句断了曰:「公所悟者。永嘉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耳。」更为渠引梵行品中错证据处曰:「於身无所取。於修无所着。於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梵行从何处来。谁之所有。体为是谁。由谁而作。为是有?为是无?为是色?为非色?为是受?为非受?为是想?为非想?为是行?为非行?为是识?为非识。如是观察。梵行法不可得故。」若依此引证谓:「无梵行。是真梵行。」则是谤大般若。入地狱如箭射。更为渠说。而今诸方邪师辈。各各自言。得无上菩提。各说异端。欺胡谩汉。将古人入道因缘。妄生穿凿。或者以无言无说、良久默然。为空劫已前事。教人休去歇去。歇教如土木瓦石相似去。又怕人道坐在黑山下鬼窟里。随後便引祖师语证据云:「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歇得如土木瓦石相似时。不是冥然无知。直是惺惺历历。行住坐卧。时时管带。但只如此修行。久久自契本心矣。」或者以脱去情尘、不立窠臼为门户。凡古人公案举了。早会了也。或师家问:「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尔作麽生会。」便云:「和尚不妨惺惺。」或云:「和尚甚麽处去来。」或云:「不可矢上更加尖。」或云:「谩却多少人。」或再举一遍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凡问他古人因缘。皆向举起处承当。击石火闪电光处会。举了便会了。凡有所问皆不受。唤作脱洒自在得大快乐。或者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主宰。引一类古人相似处作证明。以眼见耳闻为得力处。凡通入处。未有不由见物而悟者。未有不由闻声而悟者。凡有施设。仿効古人相似处。有人问话。只黏定学家问头便答。谓之言下合无生。正如福州人联麻相似。唤作绵密不落情尘。如僧问古德:「如何出得三界去。」云:「把将三界来为儞出。」或云:「唤甚麽作三界。」或云:「会得这僧问头。出三界也不难。」如僧问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答云:「是曹源一滴水。」慧超咨和尚:「如何是佛。」答云:「汝是慧超。」引如此之类作证。乃全是全不是。又如论药山夜间示众云:「我有一句子。待特牛〈注一〉生儿。即向汝道。」有僧出众云:「特牛已生儿也。自是和尚不道。」药山云:「点灯来。」其僧便归众。後来法灯出语云:「且道。生底是牯牛是牸牛〈注一〉。」自代云:「双生也。」商量时亦作言下作无生会。药山云:「我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儿便是道了也。」所以这僧领得便出来道:「特牛已生儿也。自是和尚不道。」直是绵密不露锋鋩。法灯徵云:「且道生底是牯牛是牸牛。」又自代云:「双生也。」亦只作言下合无生会。云:「他自问牯牛牸牛。」乃自代云:「双生也。」更无少剩。佛眼也觑不见。将此等语。作「以的破的、不露锋鋩、不费气力」会。又如古人指一片石问学者云:「此一片石。在心内在心外。」答云:「在心内。」古德云:「儞着甚死急。心内着一片石。」众中商量云:「不合以内外答他。若以内外答。则法有少剩矣。」出语云:「大好一片石。」或云:「痛领一问。」或云:「唤甚麽作一片石。」或云:「诺诺。」或云:「在法堂前。」或云:「谢师指示。」或云:「和尚还识羞麽。」或云:「钝置杀人。」凡答如此话。只以一句包却。谓之绵密。谓之不走作。如此之见。丛林甚多。或者谓一切语言总不干事。凡举觉时先大瞠却眼。如小儿患天吊见神见鬼一般。只於瞠眉努眼处领略。更错引古人言句证据曰:「举不顾即差互。拟思量何劫悟。」举时须要以眼顾视。只是以古人言句提撕一遍。唤作不在言句上。如柏树子、洗鉢盂、麻三斤之类。若过得一个时。余者拨牌子过。更不费力。如此之类。比击石火闪电光底。只添得个瞠眉努眼而已。亦各各自谓得祖师巴鼻。莫谤他古人好。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透法身句。」门云:「北斗里藏身。」儞作麽生会。学者即大瞠却眼云:「北斗里藏身。」师家或权为沮抑学者。又连叫数声云:「北斗里藏身。北斗里藏身。」以谓把得定作得主。不受转唤。师家奈何不下。亦唤作实头。方始问其意旨如何。遂下语云:「佛眼也觑不见。」或云:「举头天外看。」或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即下语云:「一枝南一枝北。」或云:「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已上尽在瞠眉努眼提撕处。然後下合头语。以为奇特。痴汉。不可瞠眉努眼时便有禅。不瞠眉努眼时便无禅也。不可提撕时便有禅。不提撕时便无禅也。或者见云门如此说。便又错会云:「提撕时也是。不提撕时也是。更无两般。」似这般底。更是救不得。或者都不理会才说着佛法。说着悟处。便是发狂。更错引古人言句云:「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凡古人因缘。谓之设权。亦谓之建立实头底。只在不作佛法商量处。凡有问答。一一据实只对。平常无事。天是天、地是地。露柱是木头。金刚是泥塑。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更有何事。岂不见真净和尚云:「莫将无事会。无事困人心。」往往中无事毒者。却以此言为非。或者见古人公案。不可以理路商量处。便着一转没交涉底语。一应应过。谓之玄妙。亦谓之不涉义路。亦谓之当机透脱。如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之类。多少人错商量云:「这僧致得个问头奇特。不是赵州有出身之路。便奈何不得。」云:「万法归一。一更无所归。若有所归。即有实法。所以赵州识得破。当机妙用。一应应过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多少奇特。」或者商量道:「万法归一。一归何所。一若无所归。即落空去。所以赵州道。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赵州这一转语。直是奇特。不落有无。答得甚妙。」或者谓:「云门如此说。只是怕人执着。若不执着。便是祖师心要。只要得是事不着。自由自在。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更有甚麽事。」或问他:「父母未生时如何是儞本来面目。」便云:「无侍者祗对和尚。」将个业识作本命元辰。如此之流。尽是痴狂外边走。又有一般底。自知道眼不明。禅不取信於人。无以开示学者。自来又不曾听教。旋於座主处作短贩。逴得一言半句狐媚聋俗。临济和尚曰:「有一般瞎秃兵。向教乘中取意度商量。成於句义。如将屎块子口中含了却吐与别人。直是叵耐。」元昭初见如此说。心中虽疑。口头甚硬。尚对山僧冷笑。当晚来室中只问渠个狗子无佛性话。便去不得。方始知道参禅要悟。在长乐住十日。二十遍到室中。呈尽伎俩奈何不得。方始着忙。山僧实向渠道:「不须呈伎俩。直须啐地折、嚗地断方敌得生死。呈伎俩有甚了期」。仍向渠道:「不须着忙。今生参不得後世参。」遂乃相信便辞去。隔十余日忽然寄书来。并颂古十首。皆山僧室中问渠底因缘。书中云:「在延平路上。蓦然有省。某终不敢自谩。方信此事。不从人得。」其中一首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通身一串金锁骨。赵州参见老南泉。解道镇州出萝卜。」山僧甚是疑着。时光禅便问:「据此颂还了得生死否。」云门向渠道:「了得了不得。却请问取元昭去。」比得光禅书云:「学士相见。尽如和尚所说。」大众且道。说个甚麽。咦。疑杀天下人。具眼者辨取。今时参禅者。不问了得生死、了不得生死。只求速効。且要会禅。无有一个不说道理。如檀越给事。见其爱说道理。遂将个没道理底因缘。与渠看。僧问云门:「如何是佛。」门云:「乾屎橛。」又恐渠作道理会。先与渠说不得云「道在屎溺。道在稊稗。道在瓦砾。即色明心。附物显理」。不得道「处处真尘尘尽是本来人」之类。渠看此话。奈何不下。用尽气力去看。终看不破。忽然一日省得此事。不可以道理通。便道我有个悟处。遂连作数颂来呈见解。一曰:「太虚寥廓强为名。任是僧繇画不成。何用寻源问端的。都无一法可当情。」又曰:「到家岂复说涂程。万木春来自向荣。若遇上流相借问。扶桑东畔日轮生。」又曰:「羊过後绝追寻。妙诀空传在少林。闲把无弦弹一曲。清风明月两知音。」又曰:「撒手悬崖信不虚。根尘顿尽更无余。始知佛法无多子。向外驰求转见疎。」山僧向渠道:「作得颂也好。说得道理也是。只是去道转远。」渠不甘。又作一颂曰:「切忌谈玄说妙。那堪随声逐色。和这一橛扫除。大家都无见识。」又有书来云:「看此话。直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言可说。无理可伸。不起纤毫修学心。百不知百不会。不涉思惟不入理路。直是安乐。」山僧又向渠道:「这个是出格底道理。若是乾屎橛话。如此说得落时如锯解秤鎚〈注二〉、麻三斤〈注三〉、狗子无佛性〈注四〉、一口吸尽西江水〈注五〉、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注六〉、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注七〉、即心即佛话。皆可如此说得也。既不可如此。须是悟始得。悟则事同一家。不悟则万别千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切须子细。从教人道云门待檀越无礼。但心不负人面无惭色。」渠见山僧如此至诚相告。方知佛法无人情。乃相信。既相信只教看如何是佛。乾屎橛。亦只要得渠啐地折、嚗地断。若以渠作从官舍财剏庵。置庄田供众。乃至供养山僧之故。便以为是。则尽大地穷汉。更无参禅分也。非但失却善知识辨人眼。亦乃赚他百劫千生。不是小事。今夏更有数人衲子。不肯向省力处做工夫。只管热忙。亦来呈见解。作颂古。云门向他道:「不是这个道理。」便道把定他不肯放过。我且问儞。儞还自放得过也未。赵州云:「诸方难见易识。我这里易见难识。」云门寻常问学者:「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十个有五双眼地。纵有作聪明呈见解者。尽力道得个领字。或来手中夺却竹篦。或拂袖便行。自余邪解不可胜数。更无一个皮下有血。古德云:「此事如八十翁翁入场屋。不是小儿戏。」若可揑合得时。揑合千千万万了也。既不可揑合。须是悟始得。此外别无道理。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注一〉特牛:特牛是公牛。牸牛母牛。牯牛是阉割过的公牛,多泛指牛。

〈注二〉锯解秤鎚:「如何是佛。」师(大愚芝和尚)云:「锯解秤鎚。」

〈注三〉麻三斤僧问洞山初和尚:「如何是佛。」山曰:「麻三斤。」

〈注四〉狗子无佛性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甚麽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在。」

〈注五〉一口吸尽西江水庞蕴居士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麽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顿领玄旨。

〈注六〉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国师问曰:「马大师以何示徒。」对曰:「即心即佛。」国师曰:「是甚麽语话。」良久又问曰:「此外更有什麽言教。」师曰:「非心非佛。或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国师曰:「犹较些子。」

师(南泉普愿禅师)有时云:「江西马祖说即心即佛。王老师不恁麽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恁麽道还有过麽。」赵州礼拜而出。时有一僧随问赵州云:「上座礼拜了便出意作麽生。」赵州云:「汝却问取和尚。」僧上问曰:「适来谂上座意作麽生。」师云:「他却领得老僧意旨。」

〈注七〉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沩山示众曰:「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师(福州大沩安和尚)特入岭到彼。值沩泥壁。便问:「承闻和尚道。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是否。」沩曰:「是。」师曰:「忽遇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沩放下泥盘呵呵大笑。归方丈。师曰:「某甲三千里卖却布单。特为此事而来。和尚何得相弄。」沩唤侍者。取钱二百与这上座去。遂嘱曰:「向後有独眼龙。为子点破在。」沩山次日上堂。师出问:「法身之理。理绝玄微。不夺是非之境。犹是法身边事。如何是法身向上事。」沩举起拂子。师曰:「此犹是法身边事。」沩曰:「如何是法身向上事。」师夺拂子。摺折掷向地上。便归众。沩曰:「龙蛇易辨。衲子难谩。」後闻婺州明招谦和尚出世。(谦眇一目)径往礼拜。招问:「甚处来。」师曰:「闽中来。」招曰:「曾到大沩否。」师曰:「到。」招曰:「有何言句。」师举前话。招曰:「沩山可谓头正尾正。只是不遇知音。」师亦不省。复问:「忽遇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招曰:「却使沩山笑转新。」师於言下大悟。乃曰:「沩山元来笑里有刀。」遥望礼拜悔过。

回目录

莫妄执方便以为实法

  往往见学道之士不通权变妄执方便以为实法如以石认为真金纵经百炼终非金体既不能少加思究直造玄途但看他古来尊宿出家行脚切切以己事为重任三十年二十年登山涉水拨草瞻风未尝斯须轻弃此道捱到途穷路极处撞见个没意智汉向他痛处一锥直得七穴八穿千了百当便向三家村里十字街头施棒施喝竖拳竖指大用凛然机辩错出魔魅平人遗臭千古岂非洞彻法源善达权变而然也厥後人心淡薄丛席荒凉多是不具正因驰声走誉既非种草不擅家门带累他曲彔牀上个老汉不顾好恶将鸩屎砒霜合造一般毒药撒在儞八识田中要儞一个个向这里放身舍命或有婴其药味而汗流浃背者或直下忘餐废寝而绝後再苏者或久抱于怀偶因物所触而肝碎胆裂者或因误中而丧却性命者中间千绪万端不可具举固是根器利钝有所不同亦不出此善权方便之力耳迩来医师不古方脉无灵异端前陈执药成病或潜形避影。遏捺心念一物不为。以求相应者不知是深沈死水。却引他长庆坐破蒲团〈注一〉赵州不杂用心〈注二〉以至莫妄想〈注三〉放下着〈注四〉古庙香炉〈注五〉休去歇去〈注五〉等语为证何异守株待兔缘木求鱼或有随事逐境一切处强作主宰以待触着磕着者不知是担枷带锁。却引他杨岐做监寺云峰充化主保寿作街坊及引南岳磨砖作镜打车打牛〈注六〉等语为证者何异拨火觅沤刻舟求剑又或有心不异缘情不附物终日只麽闲闲地取性过时以待其自然领悟者自不知是坐在无事甲里。却引他赵州洗鉢〈注七〉龙潭送饼〈注八〉香严住庵〈注九〉沩山拨火〈注十〉及修证则不无污染即不得〈注十一〉等语为证何异手执艾镜夜对黑月待火自出终无是处或有渔猎古今该博闻见向五蕴身中认个主宰不肯信有悟门自不知是杂毒入心。却引他古人一种垂慈方便等语为证便乃旁求经论曲引诸文罗绮语言以相眩惑者何异以羊袖续狐白之裘不自知其非也加上所举皆是初无正见妄认偷心坐在八识中将古人善巧方便总作实法会了也所谓:「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毒药。」若与麽商量己躬下事饶儞弄到弥勒下生转没交涉岂但没交涉将恐反招罪戾疑误後人矣须知此事不在灵知不昧处不在藏睛闭目处不在袪昏敌散处不在忘机绝虑处乃至不在博综经教洞彻古今长时观照一切平常以至撑眉竖目勇猛精勤掷剑挥空如猫捕鼠至於无边作用据实捡点将来总不出他一个善权方便若要与衲衣下那一着子相应驴年又驴年且作麽生是衲衣下事老僧口门窄未暇与儞说破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中峰和尚广录)

〈注一〉长庆坐破蒲团福州长庆慧棱禅师。杭州盐官人也。姓孙氏。禀性淳澹。年十三於苏州通玄寺出家登戒。历参禅苑。後参灵云。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云曰:「驴事未去。马事到来。」师如是往来雪峰、玄沙二十年间。坐破七个蒲团。不明此事。一日卷帘。忽然大悟。乃有颂曰:「也大差。也大差。卷起帘来见天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口打。」峯举谓玄沙曰:「此子彻去也。」沙曰:「未可。此是意识着述。更须勘过始得。」至晚。众僧上来问讯。峰谓师曰:「备头陀未肯汝在。汝实有正悟。对众举来。」师又有颂曰:「万象之中独露身。唯人自肯乃方亲。昔时谬向途中觅。今日看来火里冰。」峯乃顾沙曰:「不可更是意识着述。」

〈注二〉赵州不杂用心:「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赵州从谂禅师)曰:「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乃曰:「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无事向衣鉢下坐穷理好。老僧行脚时。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除外更无别用心处。若不如是大远在。」

〈注三〉莫妄想师(汾州无业禅师)既住後。学者致问。多答之曰:「莫妄想。」

〈注四〉放下着世尊因黑氏梵志。献合欢梧桐花。佛召仙人:「放下着。」梵志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曰:「吾今两手俱空。更教放下个甚麽。」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放身命处。」梵志於言下悟无生忍。

洪州新兴严阳尊者。初参赵州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着。」师曰:「既是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麽。」州曰:「放不下担取去。」师於言下大悟。

〈注五〉古庙香炉、休去歇去瑞州九峯道虔禅师。福州人也。甞为石霜侍者。洎霜归寂。众请首座继住持。师白众曰:「须明得先师意。始可。」座曰:「先师有甚麽意。」师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余则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座曰:「这个只是明一色边事。」师曰:「元来未会先师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师拊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
〈注六〉磨砖作镜打车打牛马祖居南岳传法院。独处一庵。唯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师往彼亦不顾。师观其神宇有异。遂忆六祖谶。乃多方而诱导之。一日。将甎於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麽。」师云:「磨作镜。」马祖云:「磨甎岂得成镜。」师云:「磨甎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祖乃离座云:「如何即是。」师云:「譬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又云:「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於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马祖闻斯示诲。豁然开悟。礼拜问云:「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师云:「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马祖云:「道非色相。云何能见。」师云:「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祖云:「有成坏否。」师云:「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马祖一蒙开悟。心地超然。

〈注七〉赵州洗鉢赵州观音院(亦曰东院)从谂禅师。僧问:「如何是佛。」师云:「殿里底。」僧云:「殿里者岂不是泥龛塑像。」师云:「是。」僧云:「如何是佛。」师云:「殿里底。」僧问:「学人迷昧乞师指示。」师云:「吃粥也未。」僧云:「吃粥也。」师云:「洗鉢去。」其僧忽然省悟。

〈注八〉龙潭送饼天皇悟禅师因龙潭未出家时家为饼铺。住在寺前。每日常供饼十枚上师。师受已。却留一饼与之云:「惠汝以荫子孙。」潭云:「是某甲将来。何以返云惠汝。」师云:「是汝将来。复汝何咎。」潭因有悟入。遂投出家。

〈注九〉香严住庵香严和尚在百丈会里。性识聪敏。参禅不得。百丈迁化後到沩山。山问:「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为我道一句看。」香严被沩山一问直得茫然归寮。将平日看过底文字从头要寻一句可将酬对。竟不能得。乃自叹曰:「饼不可充饥。」屡上堂头乞沩山说破。山云:「我若说似汝。汝已後骂我去。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香严遂将平昔所集文字以火爇却曰:「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乃泣辞沩山。直过南阳。忠国师遗迹。遂憩止卓庵。一日芟除草木。因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云:「和尚大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一颂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闻得曰:「此子彻也。」仰山侍立次云:「此是心机意识着述得成。待慧寂亲自勘过。」仰山後见香严:「和尚赞叹师兄发明大事。你试说看。」严乃举前颂。仰云:「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发明。别更说看。」严又成颂云:「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云:「如来禅许师兄会。祖师禅未梦见在。」严复有一颂云:「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山乃报沩山云:「且喜香严师兄会祖师禅也。」

〈注十〉沩山拨火师〈百丈山怀海禅师〉与沩山作务次。师问:「有火也无。」沩山:「有。」师云:「在什麽处。」沩山把一茎柴。吹过与师。师接云:「如虫蚀木。」

〈注十一〉修证则不无污染即不得南岳怀让禅师。乃直指诣曹谿参六祖。祖问:「甚麽处来。」曰:「嵩山来。」祖曰:「甚麽物恁麽来。」师无语。遂经八载。忽然有省。乃白祖曰:「某甲有个会处。」祖曰:「作麽生。」师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证否。」师曰:「修证则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回目录

情存取舍,堕为窠臼

  自有佛祖以来兄弟家挟个袱子横跨四海上人门户谓之参禅参即不问且作麽生是禅或有以枯形死志冥心壁观之谓禅或有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谓禅或谓微尘法界、明暗色空、动植纤洪、飞摇蠢蠕当机不昧觌体全真之谓禅或有拨开万象透过色声坐断有无不立凡圣之谓禅或有向四大五蕴中认个昭昭灵灵闻见知觉之谓禅或有放下身心休歇万事一念不动六情不摇之谓禅或有以临济一喝德山一棒灵山拈花〈注一〉少林得髓〈注二〉繁兴大用举必全真之谓禅或有以德山托钵〈注三〉云门话堕〈注四〉赵州勘婆〈注五〉洞山三顿棒〈注六〉等谓之向上一关〈注七〉末後一句〈注八〉捩转面皮露出牙爪活路生机不容近傍者之谓禅所以垂手教人处或令人袪散乱敌睡魔遣尘劳远喧闹起精进发勇猛竖目撑眉握拳齩齿或有异於是者则教人随缘任性不纵不拘吃饭着衣一切如旧但不做作理自天然乃引古人依本分放下着莫妄想莫管他等语为证更或有教人一味歇心全身放下才起一念便与剗除心如太虚情同木石久之不休待其自契或有教人立个主宰勿为境摄勿随物转如握太阿在手佛来也斩魔来也斩谓之坐镇家庭把断要津横行一路更或有教人兼修白业以助正因不尔则便乃不拘律仪任情毁犯略而言之如上所见并是情存取舍意涉所依用为机关堕为窠臼有般灵利汉见恁麽说便乃掀翻露布抹过那边谓之不落人机境有时恁麽有时不恁麽唤作於法自在更有般担板汉闻恁麽说乃云:「任儞道是也得道非也得我只管大尽三十日小尽二十九。」唤作罗笼不住呼唤不回如此邪知异解不可枚举今时商量比比皆是若欲要与此禅一念相应如人自捏其目求不生花不可得也更有一种随语生解者乃云:「我但不存窠臼岂有不相应处。」殊不知只个不存早是存了也须知此事如空之循器如水之随流虽有方圆动静之殊而无方圆动静之实非作故无禅如然故

(摘录自:佛教大藏经第 73 中峰和尚广录)

〈注一〉灵山拈花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注二〉少林得髓初祖菩提达磨大师。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

〈注三〉德山托钵雪峯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掌鉢至法堂上。峯晒饭巾次见德山便云:「这老汉锺未鸣鼓未响托鉢向什麽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峯举似师〈岩头全豁禅师〉。师云:「大小德山不会末後句。」山闻令侍者唤师至方丈问:「尔不肯老僧那。」师密启其意。德山至来日上堂与寻常不同。师到僧堂前抚掌大笑云:「且喜得老汉会末後句。他後天下人不奈何。虽然如此也秖得三年」(德山果三年後示灭)

〈注四〉云门话堕云门问僧:「光明寂炤徧河沙。岂不是张拙秀才语。」僧云:「是。」门云:「话堕也。」

〈注五〉赵州勘婆有凌行婆来礼拜师〈浮盃和尚〉。师与坐吃茶。行婆乃问云:「尽力道不得底句。还分付阿谁。」师云:「浮杯无剩语。」婆云:「某甲不恁麽道。」师遂举前语问婆。婆敛手哭云:「苍天,中间更有冤苦。」师无语。婆云:「语不知偏正。理不识倒邪。为人即祸生也。」後有僧举似南泉。南泉云:「苦哉浮盃。被老婆摧折。」婆後闻南泉恁道。笑云:「王老师犹少机关在。」有幽州澄一禅客。逢见行婆乃问云:「怎生南泉恁道犹少机关在。」婆乃哭云:「可悲可痛。」禅客罔措。婆乃问云:「会麽。」禅客合掌而退。婆云:「徛死禅和如麻似粟。」後澄一禅客举似赵州赵州:「我若见遮臭老婆问教口哑却。」澄一问赵州:「未审和尚怎生问他。」赵州以棒打云:「似遮个徛死汉。不打待几时。」连打数棒。婆又闻赵州恁道云:「赵州自合吃婆手里棒。」後僧举似赵州赵州哭云:「可悲可痛。」婆闻赵州此语。合掌叹云:「赵州眼放光明照破四天下也。」後赵州教僧去问婆云:「怎生是赵州眼。」婆乃竪起拳头。赵州闻乃作一颂。送凌行婆云。

 当机直面提  直面当机疾
 报尔凌行婆  哭声何得失


  婆以颂答赵州云。

 哭声师已晓  已晓复谁知
 当时摩竭国  几丧目前机

〈注六〉洞山三顿棒襄州洞山守初宗慧禅师。初参云门。门问:「近离甚处。」师曰:「查渡。」门曰:「夏在甚处。」师曰:「湖南报慈。」曰:「几时离彼。」师曰:「八月二十五。」门曰:「放汝三顿棒。」师至明日。却上问讯。昨日蒙和尚放三顿棒。不知过在甚麽处。门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麽去。」师於言下大悟。遂曰:「他後向无人烟处。不蓄一粒米。不种一茎菜。接待十方往来。尽与伊抽钉拔楔。拈却炙脂帽子。脱却鹘臭布衫。教伊洒洒地。作个无事衲僧。岂不快哉。」门曰:「你身如椰子大。开得如许大口。」师便礼拜。

〈注七〉向上一关黄檗希运禅师曰:「还知道大唐国内无禅师麽。」时有僧问:「诸方尊宿尽聚众开化。为甚麽却道无禅师。」师曰:「不道无禅。只是无师。」「闍黎不见马大师下有八十四人坐道场。得马师正法眼者止三两

>人。庐山归宗和尚是其一。夫出家人。须知有从上来事分始得。且如四祖下牛头。横说竪说。犹未知向上关捩子。有此眼目。方辨得邪正宗党。」

〈注八〉末後一句洛浦山元安禅师示众曰:「末後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

回目录

乍得心身宁静,切须努力

示空慧道人

  乍得心身宁静。切须努力。不得便向宁静处挅根。教中谓之解脱深坑可畏之处。须教转辘辘如水上葫芦。自由自在。不受拘牵。入净入秽。不碍不没。方於衲僧门下。有少亲近分。若只抱得不哭孩儿。有甚用处。空慧思之。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情存学道,却成迷道

答曾侍郎(天游)○(问书附)

  老庞云:「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只了得这两句。一生参学事毕。今时有一种剃头外道。自眼不明。只管教人「死獦狙地休去歇去」。若如此休歇。到千佛出世。也休歇不得。转使心头迷闷耳。又教人「随缘管带、忘情默照」。照来照去。带来带去。转加迷闷。无有了期。殊失祖师方便。错指示人。教人一向虚生浪死。更教人「是事莫管。但只恁麽歇去。歇得来情念不生。到恁麽时。不是冥然无知。直是惺惺历历。」这般底更是毒害。瞎却人眼。不是小事。云门寻常见此辈。不把做人看待。彼既自眼不明。只管将册子上语。依样教人。这个作麽生教得。若信着这般底。永劫参不得。云门寻常。不是不教人坐禅向静处做工夫。此是应病与药。实无恁麽指示人处。不见黄檗和尚云:「我此禅宗。从上相承以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辞。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道。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而今情量处为道。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迷在情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恐儞不了。权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也。」前来所说。「瞎眼汉错指示人。皆是认鱼目作明珠。守名而生解者」。「教人管带。此是守目前监觉而生解者。」「教人硬休去歇去。此是守忘怀空寂而生解者。」「歇到无觉无知。如土木瓦石相似。当恁麽时。不是冥然无知。又是错认方便解缚语而生解者。」「教人随缘照顾。莫教恶觉现前。这个又是认着髑髅情识而生解者。」「教人但放旷任其自在。莫管生心动念。念起念灭本无实体。若执为实。则生死心生矣。这个又是守自然体为究竟法。而生解者。」如上诸病。非干学道人事。皆由瞎眼宗师错指示耳。公既清净自居。存一片真实坚固向道之心。莫管工夫纯一不纯一。但莫於古人言句上只管如叠塔子相似。一层了又一层。枉用工夫无有了期。但只存心於一处。无有不得底。时节因缘到来。自然筑着礚着。喷地省去耳。「不起一念。还有过也无。云须弥山。」「一物不将来时如何。云放下着。」这里疑不破。只在这里参。更不必自生枝叶也。若信得云门及。但恁麽参。别无佛法指示人。若信不及。一任江北江南问王老。一狐疑了一狐疑。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此事若用一毫毛工夫取证,

则如人以手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耳

答陈少卿(季任)

  示谕:「自得山野向来书之後。每遇闹中嚲避不得处常自点检。而未有着力工夫」。只这嚲避不得处。便是工夫了也。若更着力点检。则又却远矣。昔魏府老华严云:「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举心动念。又却不是也。」正当嚲避不得处。切忌起心动念作点检想。祖师云:「分别不生。虚明自照。」又庞居士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又先圣云:「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见量者。悉皆是梦。」切记取。嚲避不得时。不得更拟心。不拟心时一切现成。亦不用理会利。亦不用理会钝。总不干他利钝之事。亦不干他静乱之事。正当嚲避不得时。忽然打失布袋。不觉拊掌大笑矣。记取记取。此事若用一毫毛工夫取证。则如人以手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耳。应接时但应接。要得静坐但静坐。坐时不得执着坐底为究竟。今时邪师辈。多以默照静坐为究竟法。疑误後昆。山野不怕结怨。力诋之。以报佛恩。救末法之弊也。(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欲空万法,先净自心

示清净居士(李堤举献臣)

  欲空万法。先净自心。自心清净。诸缘息矣。诸缘既息。体用皆如。体即自心。清净之本源。用即自心。变化之妙用。入净入秽。无所染着。若大海之无风。如太虚之云散。得到如是田地。方可谓之学佛人。未得如是。请快着精彩。
  近日丛林。以古人奇言妙语问答。为差别因缘。狐媚学者。殊不本其实。诸佛说法。唯恐人不会。纵有隐覆之说。则旁引譬喻。令众生悟入而已。如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於此悟入。又有何差别。於此不悟。即此即心是佛。便是差别因缘。
  凡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心未明了。觉得迷闷没滋昧。如咬铁橛相似时正好着力。第一不得放舍。乃是意识不行。思想不到。绝分别灭理路处。寻常可以说得道理。分别得行处。尽是情识边事。往往多认贼为子。不可不知也。
  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佛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人。次日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穷年。以为日课。此乃愚之甚也。殊不知。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复续。一忏永不复造。此吾佛忏悔之意。学道之士。不可不知也。
  学道人。十二时中心意识常要寂静。无事亦须静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动摇。久久习熟。自然身心宁怗。於道有趣向分。寂静波罗蜜。定众生散乱妄觉耳。若执寂静处便为究竟。则被默照邪禅之所摄持矣。(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正法无传无授唯我证儞证眼眼相对以心传心

示东峯居士(陈通判次仲)

  近世丛林。邪法横生。瞎众生眼者。不可胜数。若不以古人公案举觉提撕。便如盲人放却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将古德入道因缘。各分门类云:「这几则是道眼因缘。这几则是透声色因缘。这几则是亡情因缘。」从头依次第逐则抟量卜度。下语商量。纵有识得此病者。将谓佛法禅道。不在文字语言上。即一切拨置噇却现成。粥饭了堆堆地。坐在黑山下鬼窟里。唤作「默而常照」。又唤作「如大死底人」。又唤作「父母未生时事」。又唤作「空劫已前事」。又唤作「威音那畔消息」。坐来坐去。坐得骨臀生胝。都不敢转动。唤作「工夫相次纯熟」。却将许多闲言长语。从头作道理商量。传授一遍。谓之宗旨。方寸中依旧黑漫漫地。本要除人我。人我愈高。本要灭无明。无明愈大。殊不知。此事唯亲证亲悟。始是究竟。才有一言半句作奇特解、玄妙解、秘密解、可传可授。便不是正法。正法无传无授。唯我证儞证。眼眼相对。以心传心。令佛祖慧命相续不断。然後推己之余。为物作则。故达磨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是也。所谓传法者。乃心法也。心法无形段。所传者前所云「我证儞证底」是也。若彼此不证。向心外取证。则有宗旨玄妙奇特可传可授。便有我会儞不会。生轻薄想。增长我见。如来说为可怜愍者。妙喜禅无难参易参之异。只要参禅人向未痾已前坐断生死路头。直下不疑佛、不疑祖、不疑生、不疑死。难参易参。差别在人。不干禅事。往往聪明灵利汉。多是求速效。要口里有可得说。面前有可得凭仗。殊不知。此事得者。如生师子返掷。在当人日用二六时中。如水银落地。大底大圆。小底小圆。不用安排。不假造作。自然活鱍鱍地。常露现前。正当恁麽时。方始契得一宿觉所谓:「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因我六根与彼六尘相为对待。从而眼色和合虗妄有见。耳声和合虗妄有闻。鼻香和合虗妄有嗅。舌味和合虗妄有甞。身触和合虗妄有觉。意法和合虗妄有知。此见闻甞嗅觉知谓之六识。而本无自性。乃因昭昭灵灵鉴觉之物发现於根尘之中而妄有之也。从此便有种种分别。种种忆想。种种染着。种种攀缘。内则随情变迁。外则逐境流转。情识交感展转发生。起种种虗妄之惑。造种种虗妄之业。其三界二十五有之中苦乐升沉。生死轮廻之报由是而无穷矣。其四大幻身则念念迁谢。少而老。老而病。病而死。死亦四大分散而已。其昭昭灵灵者何尝有死哉。古佛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是故有志之士才闻此话。便能於六根六尘六识之中。照破虗妄和合生死。了知情境惑业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既能如此照破。则不复随他颠倒。而有返妄归真之分矣。虽得如此。又未免认着个昭昭灵灵唤作自己。保之守之如护命根。丝毫舍不得。乃不知三界二十五有之窠窟。生死轮廻之根本。实存乎此。故祖师呵之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须是猛性命。撒手悬崖。直下抖飜窠窟。剿绝根本。待其一念不生前後际断。方许认得本地风光。见得本来面目。既见自己本来面目。即见诸佛诸祖本来面目。既见佛祖本来面目。即见一切众生本来面目。与自己非一非二无别无异。共亦不杂。离亦不分。譬如千灯光照一室。其光徧满无坏无杂。既到者个境界。犹疑圣见未忘。圣见未忘未为究竟。更须打个跳抹过上头关。踏着佛祖行不到处。始是究竟不疑之地。若到究竟不疑之地。生也生你不得。死也死你不得。苦也苦你不得。乐也乐你不得。顺也顺你不得。逆也逆你不得。也无佛、也无祖、也无一切众生、无凡无圣、无净无秽、无真无俗、一切皆无。是谓万法一如无动无变之大自在也。体虽不变。用乃随缘。譬如虗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由是不变随缘。故能为佛为祖、为一切众生、情无情等。乃至为生死、为涅盘、为凡为圣、为净为秽。虽炽然有为而全体寂灭。是谓缘起无生无着无碍之大自在也。既到者里方信祖师道:「释迦弥勒犹是他奴。」又岂过分事哉。喝一喝。且莫错会好。

(摘录自:卍续藏第 70 天如惟则禅师语录)

回目录

心外本无法,求者转非真

  因甚近时诸人抛却自己神通妙用。却乃波波地向心外求佛心外求法。外求有相佛。与你不相似。心外本无法。求者转非真。何况拖个死屍上人门户。求语言求知解以为参学。苦哉屈哉。祖师万不得已。向你道:「参须真参。悟须实悟。阎罗大王不怕多语。」此乃望你离却语言文字知见解会。扣己自参以求自悟。你既不肯扣己自参以求自悟。却更外边运粪入满一肚皮。自既不知臭秽。又将吐出熏人。岂不是大苦大屈者哉。近代宗门称参学者。十个五双皆坐此病。盖由最初不具眼目。错将表显方便之谈作实法会了。不觉全身坐在佛法知见解会之中。引得心里沸啾啾地。口里水漉漉地。说玄说妙说奇说怪。非惟因此障却悟门。亦且因此造无间业。如来说为真可怜悯。间有一种学者能向者里返省而知非。幸而不遭佛法知见解会所障。却又坐在无佛法知见解会之中。开口动舌只管山是山、水是水、天晴地乾、雨落地湿。如何是佛殿里底、如何是道门外底。一味平常盖覆。打归无事甲中。平地上死人。死了活不得。此亦名为真可怜悯。又有一种学者。能向者里返省。前面二者俱非。二俱远离。单持正念。幸而做到身心寂灭。前後际断。一念万年去。却又坐在乾净田地上。自以为究竟。於是祖师呵责之。谓其被胜妙境界障住。正悟不得现前。此亦名为可怜悯者。又有一种英俊上士。能向者里透得过。又能悬崖撒手。绝後再苏。实有所悟。实有所见。祖师亦复呵之。谓其坐在解脱深坑。见地不脱。碍正知见。纤毫未尽。犹隔铁围。雪岩和尚亦云:「政恁麽时须见人。坐在者里成法尘。盲枷瞎棒打得脱。要用便用无疎亲。」祖师重重逼拶之意无他。惟恐你凡性虽尽。圣见未忘。不得到活脱无依田地。信知宗门下者一着子大非容易。

(摘录自:卍续藏第 70 天如惟则禅师语录)

回目录

若论此事,不涉唇齿

  若论此事。不涉唇齿。所以古人云:「承言者丧。滞句者迷。」超佛越祖。犹落阶级。雷轰电闪。尚堕声容。任你玄中更玄〈注一〉。妙中更妙。总在这边。未到彼岸。必须威音那畔回头。空劫已前转身。然後可入廛垂手。显出大机大用。如信手撒水银。珠珠皆圆。亦如月映千江。江江有月。但随家丰俭。作用不同。所以有五宗〈注二〉之别。如临济单贵直捷痛快。曹洞单贵绵密安详。沩仰则暗机圆合。法眼则一切现成。云门则高古旷险。虽有五宗差别。实无二道。譬如同一味水。羣器盛之。各各不同。诸兄弟说此羣器之水。还有优劣否。又如三人捉贼。一人赏以饮食。劝谕其归。一人痛杖一番。方释之。一人也不赏。也不杖。即解缚放他去。诸兄弟。说此三人捉贼。还有优劣否。余宗且置。只如曹洞一宗。今日欲振起他。莫要识得五位君臣〈注三〉麽。莫要识得五位王子〈注四〉麽。莫要识得曹山三堕〈注五〉四禁〈注六〉麽。若如此欲振起曹洞宗。却似挑一担臭粪。向门前过。有甚麽共语处〈注七〉。必须要向青原垂足〈注八〉处认取。洞山睹影〈注九〉处认取。昔有僧问洞山:「如何是沙门行。」山云:「头长三尺。颈长二寸。」山令侍者。将此语问三圣。三圣向侍者手中。搯一搯。诸人须向这里认取。又一日夜参无灯。有僧问答罢。山令侍者点灯来。及点灯来。山云。取三两

>粉与这僧。其僧拂袖而去。後有省。出资打斋供众住三年。一日来辞洞山。山曰:「善为。」雪峯在傍问:「此僧去几时复来。」山云:「他此去不解再来。」其僧向衣鉢下坐化。雪峯报山。山云:「犹较老僧三生在。」诸人须向这里认取。又洞山三十年。土地神觅渠不见。云居膺时住寺後。经旬不过堂。山询之。膺云:「自有天神送食。」山呵之为说破。天神遂不复来。诸人须向这里认取。若于此等处。一一倜傥分明。还振起得曹洞宗麽。犹未犹未。必须重加陶炼。使心心无处所。步步无影迹。於此相续无间。方合主中主〈注十〉也。诸兄弟若未到这般田地。必须依样畵猫儿去。古人一则无义味话。如金刚山。无你钻研处。如猛火聚。无你觑向处。既无钻研处。无觑向处。便是诸人断命根处。若于此处捻得破。三世诸佛也无捞摸处。况阎罗老子耶。如或未能。未免在阎罗铁棒下过。诸君大须仔细。必须将前习气、是非、恩爱、人我。一切坐断。将通身精神通身力量。全用在一句话头上。不管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并力做去。此事亦非难。只在人眉睫前。会则便会。其有不会者。多为自生知解。便成千里之隔。若办肯心。直下探取。决无难事。有等魔风。不做工夫。只习学古人言句。摇唇鼓舌。惯弄虗头。假粧模样。自表刚强。人我益高。是非亦炽。比之俗人。犹为不谨。此等永当堕无间狱。无有出期者也。又有等称做工夫者。单论话头浅深。谓参得某公案了。又要参某公案。某公案参得。某公案参不得。缘渠看见古人。或在此公案上有省。在彼公案上过不得。便谤公案有浅深。殊不知过只在人。缘渠於一则公案上。不能一脚踏到底。所以说这里通得。别处通不得。殊不知别处通不得。则这里通得底。亦不是了也。其实赵州无〈注十一〉、一归何处〈注十二〉、庭前栢树子〈注十三〉、麻三斤〈注十四〉、乾屎橛〈注十五〉、竹篦子〈注十六〉、秘魔叉〈注十七〉、睡中主〈注十八〉。一通俱通。岂有差别。若于此等处。作差别知见者。总是门外俗汉而已。又有等称做工夫者。但于尘劳暂息处。得少光影处。便称悟道。更有古人言句透不去处。便逐一思惟注解。殊不知。这思惟注解底。便是火枷芒绳了也。又有等于公案上。蓦有悟入。但悟迹不除。知见未消。虽於古人公案。一一透得。却自己受用不得。所以为山百仞。功亏一篑。可胜惜哉。诸人若要发明此事。必须全身放下。老实真参。直到古人田地。若有纤毫知见可说。总为魔罥而已。山僧今日。因风举火。叨呾一番。拕泥带水。罪过不小。作麽生是真寂本分家风。拈拄杖云:「五宗踏破无踪迹。毗卢顶上别翻身。」卓一卓。下座。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注一〉玄中更玄临济示众云:「大凡演唱宗乘。须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麽生会。」

济宗三玄要,古塔主列为:第一玄中玄、第二句中玄、第三体中玄。诸方多有疑义。

〈注二〉五宗景德间吴僧道原。集传灯录三十卷。自曹溪下列为两派。一曰南岳让。让出马大师。一曰青原思。思出石头迁。自两派下又分五宗。马大师出八十四员善知识。内有百丈海。海出黄檗运、大沩佑二人。运下出临济玄。故号临济宗。佑下出仰山寂。故号沩仰宗。八十四人内又有天王悟。悟得龙潭信。信得德山鉴。鉴得雪峯存。存下出云门偃。号云门宗。次玄沙备。备出地藏琛。琛出清凉益。号法眼宗。次石头迁出药山俨、天皇悟二人。悟下得慧真。真得幽闲。闲得文贲。三世便绝。唯药山得云严晟。晟得洞山价。价得曹山章。是为曹洞宗。

〈注三〉五位君臣曹山本寂禅师。因僧问。五位君臣旨诀。师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玄大道无着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辩明。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

僧问:「如何是君。」师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

:「如何是臣。」师曰:「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羣生。」

:「如何是臣向君。」师曰:「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

:「如何是君视臣。」师曰:「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

:「如何是君臣道合。」师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

师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宗要。」乃作偈曰:「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出语直教烧不着。潜行须与古人同。无身有事超岐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洞山良价悟本禅师。作五位君臣颂曰: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兼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注四〉:洞宗王子五位
  诞生王子 此喻心本是佛。不假修持。本自圆成。无劳证悟。然犹须知有向上一路。如皇后所生之太子。虽是天然尊贵。名曰诞生。亦名内绍。亦名王种。亦名正位。要知此位。亦须转却。若不转。即便堕在尊贵边。所以道。子转身而就父。为甚父全不顾。不见有诞生王子也。父者。向上位。明本来原无位次。不落阶级也。

  朝生王子 此喻修行人。未得本来尊贵。须借修证。如始觉向於本觉。葵倾藿奉。运用圣智。调和妄情。善理真性。而得圆成。恰似世间开国元勋。有大功劳。一朝封以王位。故亦称王子。此已在偏位中生出。不同王种。亦是外绍宰相之类也。既有诞生之王。振纪宗纲。必假外绍。三人主掌门户。内外体正。道法方隆。故以诸王子次之。

  末生王子 此喻修行人虽假功修。终无污染。犹如幻智。随流漂没。忽尔回光。幻灭觉圆。方信自心不从人得。埽除都净。不挂一丝。入尘而不染尘。得解脱智者。亦朝生中之庶子。羣臣位也。

  化生王子 此喻修行人万缘俱尽。己之业已成。却又广运悲智。入廛垂手。旁宣正化。头头上显。物物上明。犹如阃外威权。设施不犯。不惟安贴家邦。亦乃把定世界。此亦朝生庶子中之子。将军位也。

  内生王子 此喻修行人既已证修。正化已毕。复还本体。不出深宫。纵横自在。体用不彰。理事俱泯。常居尊贵位中。与诞生同体。此虽幼小。亦可绍位。亦名内绍。乃诞生处之幼子也。

〈注五〉曹山三堕曹山云:「凡见圣解。是金锁玄路。直须回互。夫取正命食者。须具三种堕。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稠布衲问:「披毛戴角是甚麽堕。」曰:「是类堕。」「不断声色是甚麽堕。」曰:「是随堕。」「不受食是甚麽堕。」曰:「是尊贵堕。」

  洞宗三种堕
  一者披毛戴角是类堕 类者。披毛戴角。乃异类中事也。若意有所滞。未免落在异类中。须是一念无私。向异类中有出身之处。故类亦须堕。


  如何是类堕。

  三山来云。虽行畜生行。不得畜生报。
  颂曰。披毛戴角。潇洒得过。一入荒丘。寻他不着。


  二者不断声色是随处堕 随者。随声逐色。不断声色也。若不明声色。未免落在声色中。要知声不自声。色不自色。声色本无。因心假立。须是不着见闻。向声色中有出身之路。故随亦须堕。

  如何是随堕。

  三山来云。见色非干色。闻声不是声。
  颂曰。见色闻声。终不是尘。莺啼绿树。别有知音。


  三者不受食是尊贵堕 受食是今时事。不受食是那边事。若执在那边。未免落在尊贵中。须是知那边了。却来者边行履。尊贵一位。犹须却。故尊贵亦须堕。

  如何是尊贵堕。

  三山来云。不装珍御服。来着破衫。
  颂曰。礼绝百僚。非是尊高。无人侍立。常自逍遥。

三山来云。堕有堕落.堕除二义。苟滞在三者中。便是堕落。能向三者中。有出身处。便为堕除。若论披毛戴角是类堕。不断声色是随堕。不受食是尊贵堕。则堕落之义为是。若论曹山须具三种堕之言。则堕除之义为是。如上所注。二义兼该。大约三种看来。须明转位始得。识者辨诸。

  正令食
  知时而食。不受食害。即不枉死。名正命食。黄檗云。今之参学者。才出众来。只欲多知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了知解反成毒药。如多与儿酪乳。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以此受害。岂知知解尽属生灭。真如之中。本无此事。故曹山贵正命食。立三堕

〈注六〉曹山四禁曹山四禁(或谓投子语)
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任麽。切忌未生时。

〈注七〉编者云:五位君臣、五位王子、曹山三堕、曹山四禁等属曹洞宗纲宗,宗门纲宗者为师家接机与悟者自验之用,然诸师接机手段不同,故随师不同纲宗变化亦多,故此纲宗亦方便也。然在学人份上,总以透入禅关为要也,未知有时执於纲宗则落教网,反增学者障碍。故永觉元贤禅师於此文中破纲宗之方便,欲令学者念念无间,直透禅关耳。既透关已则纲宗不可废,否则为人则祸生,盖不知从上宗师之爪牙,何以接人。故云:「用临济而不通曹洞。则类野狐。用曹洞而不通临济。则落教网。是必济洞兼通。则云门、沩仰、法眼在其中矣。」

〈注八〉青原垂足师〈青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令迁〈石头希迁禅师〉持书与南岳让和尚曰:「汝达书了。速回。吾有个斧子。与汝住山。」迁至彼。未呈书便问:「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岳曰:「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迁曰:「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岳便休(玄沙曰:「大小石头被南岳推倒。直至如今起不得」)。迁便回。师问:「子返何速。书信达否。」迁曰:「书亦不通。信亦不达。去日蒙和尚许个斧子。只今便请。」师垂一足。迁便礼拜。

〈注九〉洞山睹影师〈洞山禅师〉辞云岩。岩曰:「甚麽处去。」师曰:「虽离和尚。未卜所止。」曰:「莫湖南去。」师曰:「无。」曰:「莫归乡去。」师曰:「无。」曰:「早晚却回。」师曰:「待和尚有住处即来。」曰:「自此一别。难得相见。」师曰:「难得不相见。」临行又问:「百年後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只对。」岩良久。曰:「只这是。」师沈吟。岩曰:「价闍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师犹涉疑。後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麽会。方得契如如。」

〈注十〉主中主曹洞宗四宾主。不同临济宾主。临济就师资而言。曹洞就体用而言。主中宾。体中用也。宾中主。用中体也。宾中宾。用中用。头上安头也。主中主。物我双忘。人法俱泯。不涉正偏位也。

〈注十一〉赵州无: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无。」学云:「上至诸佛。下至螘子。皆有佛性。狗子为什麽无。」师云:「为伊有业识性在。」

〈注十二〉一归何处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注十三〉庭前栢树子时有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栢树子。」学云:「和尚莫将境示人。」师云:「我不将境示人。」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栢树子。」

〈注十四〉麻三斤僧问洞山初和尚:「如何是佛。」山曰:「麻三斤。」

〈注十五〉乾屎橛僧问〈云门山文偃禅师〉:「如何是佛。」师曰:「乾屎橛。」

临济慧照禅师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牀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麽乾屎橛。」便归方丈。

〈注十六〉竹篦子汝州叶县广教院归省禅师参首山。山一日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即触。不唤作竹篦即背。唤作甚麽。」师掣得掷地上曰:「是甚麽。」山曰:「瞎。」师於言下。豁然顿悟。

〈注十七〉秘魔叉五台山秘魔岩和尚。常持一木叉。每见僧来礼拜。即叉却颈曰:「那个魔魅教汝出家。那个魔魅教汝行脚。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死。速道速道。」学徒鲜有对者。霍山通和尚访师。才见不礼拜。便撺入怀里。师拊通背三下。通起拍手曰:「师兄。三千里外赚我来。三千里外赚我来。」便回。

〈注十八〉睡中主信州博山元祚弘裕禅师。饶之德兴傅氏子。年十一。丁母难。十二依宿云旻出尘。十六阅高峰录。至枕子堕地置疑。造谒博山奉受具。越二年。受业迁化。始上山参究。座元激励严切曰:「汝为甚麽疑情不断。」师曰:「不会。」座掷下竹篦曰:「我今为汝倒断去。」师忙〈注十九〉然不觉失声大笑。次日因奉命入城。有同行。师问:「你还识睡中主麽。」同行曰:「日中主某尚不识。况睡中主耶。」师震声一喝。同行无语。师自疑无梦无想者。一喝毕竟落在甚麽处。正提撕间。忽失脚跌倒。如放下千斤担子相似。輙冲口偈曰:「熟眠无梦主何安。始觉从前被热瞒。自倒应须还自起。未曾相隔一毫端。」

〈注十九〉:疑〝茫〞字之误。

回目录

  因忆博山初发心时。顺流而下。直抵京都。于瓦棺寺中。三大师座下。得闻法华经云:「假使有人登须弥顶。为人宣说十二部经典。未足为难。于我灭後。暂读此经。是则为难。」彼时博山。咨询诸讲者云:「此法华经。在十二部经之外耶。」讲者曰:「纵是圆顿教门。亦是大方广所摄。葢为佛灭度後。弘扬此法者。是为难矣。」博山潜思云:「求之在我。岂可循文逐句哉。」遂尔参五台山静庵通和尚。蒙示三观之旨。先修空观。一空一切空。彼时于蒲团上。当下不知血肉身心前境。不知有山河大地。如此五年。于光泽白云峰顶住静。遇印宗师兄。举「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问博山。彼时应答如流。彼亦欢喜。及彼下山。复将「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在药山二十余年。方明此事」公案。连举数遍。不觉如在银山铁壁相似。疑情顿发。昼夜提撕。行不知行。坐不知坐。衣不知寒。食不知味。择菜而不知有菜。摘茶而不知有茶。挑担一站站定。两个时辰担坠方复行。如此年半。未有省发。一日因阅传灯。见赵州嘱僧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便打失布袋。走见宝方先师。问答之际。如方木逗圆孔。在彼两月。面黄如纸。皮仅包骨。蒙先师痛之惜之。一日先师受玉山庵请。命侍者邀余同行。余云:「天热不去。」先师云:「路上有人。为汝说佛法。」余云:「活佛放光也是闲。」先师再三呼唤。不得已而同行。路论君臣五位之旨。其中多然余说。将至庵下。问余。佛印大师云:「蚁子解寻腥处走。青蝇偏向臭边飞。」是君位事臣位事。余云:「臣边事。」先师呵云:「大有人笑汝去在。」余云:「先所论者皆是。到者里。因甚麽不是。」先师云:「此一不是。彼一切都不是。」上庵。先师与客坐次。余至後园。磐石上跏趺。经一食顷。闻护法神倒地。心下洞然。即呈偈于先师。有「玉山诱一言。心灰语路绝」之句。先师云:「子一到多门又到门。」余云:「也不消得。」到此虽则解心顿寂。其柰疑团不破何。复至宗乘堂。又住静年半。一日登厕。见人上树。不觉身心踊跃。如放下千斤担子。提衣便行。下宝方五十余里。亦不知有路。亦不知有脚步动移也。才进门便礼拜。先师问云:「子近日如何。」余云:「有条活路。只是不许人知。」先师云:「因甚不许人知。」余云:「不知不知。」先师云:「婆子具甚麽手眼。便烧庵趂出僧去。〈注一〉」余云:「黄金增色耳。」先师复举僧问玄则禅师「龙吟雾起。虎啸风生」公案〈注二〉。命余颂之。余引笔疾书:「杀活争雄各有奇。模糊肉眼曷能知。吐光不遂时流意。依旧春风逐马蹄。」先师笑云:「子今日方信吾不汝欺也。」余即问云:「向後还有事也无。」先师云:「老僧只知二时粥饭。亦不知有向後事。」余云:「和尚岂无方便。」先师云:「汝後得坐披衣。幸无筹策足矣。」余即礼拜。是冬命首众。赠余偈。有「五宗极则机齐贯。三藏精微理共圆」之句。复嘱云:「当以无心相续。正用尽法行持。报无报之慈恩。利有缘之正信。」诸昆仲。所以云:「此事诚难。岂是容易。」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

〈注一〉婆子烧庵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麽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祗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注二〉「龙吟雾起。虎啸风生」公案金陵报恩院玄则禅师开堂日。李王与法眼俱在会。僧问:「龙吟雾起。虎啸风生。学人知是出世边事。到此为甚麽不会。」师曰:「会取好。」僧举头看师。又看法眼。乃抽身入众。法眼与李王当时失色。眼归方丈。令侍者唤问话僧至。眼曰:「上座适来问底话。许你具眼。人天众前。何不礼拜覆却。」眼摵一坐具。其僧三日後吐光而终。

回目录

观音入理之门

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信知宗师家无实法与人。且如世间工巧技艺有样子便做得。若是这一解。须是自悟始得。得之於心应之於手。若未得个安乐处。一向求知见觅解会。这般杂毒才入心。如油入麫。永取不出。纵取得出。亦费料理。此事如青天白日。元无障碍。却被这些杂毒障却。所以於法不得自在。老汉常爱真净和尚道:「如今人多是得个身心寂灭前後际断。休去歇去。一念万年去。似古庙里香炉去。冷湫湫地去。便为究竟。殊不知。却被此胜妙境界障蔽。自己正知见不能现前。神通光明不能发露。或又执个一切平常心是道。以为极则。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大尽三十日。小尽二十九。凡百施为。须要平常一路子以为稳当。定将去合将去。更不敢别移一步。怕堕坑落堑。长时一似双盲人行路。一条拄杖子寸步抛不得。紧把着凭将去。步步依倚。一日若道眼谿开。顿觉前非。抛却杖子。撒开两手。十方荡荡。七纵八横。东西南北。无可不可。到这里方得自在。」如今人能有几个放得杖撒得手。昔因真净和尚新开语录。其时我老和尚在五祖堂中。作首座。五祖一日廊下见僧把一册文字。祖曰:「儞手中是甚文字。」僧曰:「是真净和尚语录。」祖遂取读。即赞叹曰:「惭愧末世中有恁地尊宿。」乃唤首座。我老和尚时在後架洗韈。闻呼很忙走出来。祖曰:「我得一本文字。不可思议。所谓善说法要。儞试看。休去歇去。一念万年。前後际断。诸方如今有几个得到这田地。他却唤作胜妙境界。旧时宝峯有个广道者。便是这般人一个浑身都不理会。都不见有世间事。世间尘劳昧他不得。虽然恁麽。却被这胜妙境界障却道眼。须知到一念不生、前後际断处。正要尊宿。如水潦和尚因采藤次。问马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祖曰:「近前来向儞道。」水潦才近前。马祖当胸一蹋蹋倒。水潦忽然大悟。不觉起来呵呵大笑。祖曰:「儞见个甚麽道理。」潦曰:「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这个教中谓之「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才得个入处。便亡了定相。定相既亡。不堕有为。不堕无为。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便是观音入理之门。他既悟了。便打开自己库藏。运出自己家珍。乃曰:「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又呵呵大笑。马祖知他已到这个田地。更不采他。亦无後语。後来住水潦庵。禅和家来参。他有百十众。才举扬便卖弄这一蹋云:「自从一吃马师蹋。直至而今笑不休。」渠又何曾有「峯峦叠翠。涧水潺湲。岸柳含烟。庭华笑日。鸎啼乔木。蝶舞芳丛」底说话来。只道:「自从一吃马师蹋。直至而今笑不休。」这个便是第一个「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底样子。又不见云门问洞山:「近离甚处。」山曰:「查渡。」门曰:「夏在甚处。」山曰:「湖南报慈。」门曰:「几时离彼山。」曰:「八月二十五。」门曰:「放儞三顿棒。」古人淳朴据实只对。自言:「我此回实从查渡来。有甚麽过。便道。放我三顿棒。大丈夫汉。须共这老汉理会始得。」至明日便去问曰:「昨日蒙和尚放三顿棒。未审过在甚麽处。」门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麽去。」洞山忽然大悟。更无消息可通。亦无道理可拈出。只礼拜而已。既悟了。便打开自己库藏。运出自己家珍。乃曰:「他後向无人烟处住个草庵。不蓄一粒米。不种一茎菜。接待十方往来。尽与伊出却钉拔却楔。拈却炙脂帽子。脱却鹘臭布衫。教伊洒洒地作个衲僧。岂不俊哉。」云门曰:「儞身如椰子大。开得许大口。」这个是第二个「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底样子。又鼓山晏国师在雪峯多年。一日雪峯知其缘熟。忽起搊住曰:「是甚麽。」晏释然了悟。唯举手摇曳而已。峯曰:「子作道理耶。」晏曰:「何道理之有。」後来杨大年收在传灯录中。谓之「亡其了心」。此是第三个「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底样子。又灌谿和尚一日见临济。济下绳床才擒住。谿便云:「领领。」这个是第四个「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底样子。这个说似人不得。传授人不得。老汉十七年参。也曾零零碎碎悟来。云门下也理会得些子。曹洞下也理会得些子。只是不能得「前後际断」。後来在京师天宁。见老和尚陞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即不然。「如何是诸佛出身处」。「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向这里忽然「前後际断」。譬如一綟乱丝将刀一截截断相似。当时通身汗出。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得一日去入室。老和尚曰:「也不易儞到这个田地。可惜儞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後再苏欺君不得。须信有这个道理。」老汉自言:「我只据如今得处。已是快活。更不能理会得也。」老和尚却令我在择木寮作不厘务侍者。每日同士大夫。须得三四回入室。只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才开口便道。不是。」如是半年间。只管参。一日同诸官员在方丈药石次。我只把箸在手。都忘了吃食。老和尚曰:「这汉参得黄杨木禅。却倒缩去。」我遂说个譬喻曰:「和尚。这个道理。恰如狗看着热油铛相似。要舐又舐不得。要舍又舍不得。」老和尚曰:「儞喻得极好。只这个便是金刚圈栗棘蓬。」一日因问老和尚:「见说。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这个话。不知五祖和尚如何答。」和尚不肯说。老汉曰:「和尚当时不可独自问。须对大众前问。如今说又何妨。」老和尚乃曰:「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时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忽遇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老汉才闻举便理会得。乃曰:「某会也。」老和尚曰:「只恐儞透公案未得。」老汉曰:「请和尚举。」老和尚遂连举一络索誵讹公案〈注一〉。被我三转两转截断。如个太平无事时得路便行更无滞碍。老和尚曰:「如今方知道。我不谩儞。」我既会了。却倒疑着几个禅头。乃问老和尚。老和尚曰:「我个禅如大海相似。是儞将得个大海来。倾取去始得。若只将得鉢盂来。盛得些子去便休。是儞器量只如此。教我怎奈何。能有几个得到儞田地。旧时只有一个璟上座。与儞一般。只是死了。」过得几时。便举我立僧後来在云居首座寮。夜间常与兄弟入室。老和尚爱来听。有时入室了。却上方丈。见老和尚。同在火炉头坐。老和尚曰:「或有个禅和子。得似老僧。儞又如何支遣。」老汉曰:「何幸如之。正如东坡说作刽子得一个肥汉剐。我却倒与老和尚入室。被我拶得上壁。」老和尚呵呵大笑。思量这老和尚。粉骨碎身亦未能报得。因礼上座声老汉举。福州人吃荔枝。有个瞥地处。所以说到这里。这兄弟在丛林中。规行矩步。无衲子之过。可惜尺头短。然打个筋斗出来。决定昧他不得。有一则古话。举似大众。教中道:「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後来湛堂和尚颂曰:「老胡彻底老婆心。为阿难陀意转深。韩干马嘶青草渡。戴嵩牛卧绿杨阴。」妙喜亦有个颂子。虽不甚文彩。却不在湛堂之下。
荒田无人耕。耕着有人争。
无风荷叶动。决定有鱼行。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注一〉讹公案编者云:公案如标月之指,透过公案直下体会,则有见月之机,因此古集一千七百则公案成指月录一书,但有部分公案与悟门无关,唯透关者知之,古验人时混杂入此类公案以勘验学者,称为讹公案,未正悟者鲜有能透脱者。

回目录

祖师西来,只是作得个证明底人

  寻常向儞诸人道。祖师西来。只是作得个证明底人。亦无禅道传与人。若有禅道可传。则各自传与父母。传与六亲眷属去也。既无可传。须是当人自悟始得。儞拟心求悟。早错了也。岂况多知多解。恣意乱统。不见香严和尚在百丈会里。直是聪明灵利。数年参禅不得。只为多知多解。百丈迁化後到沩山。山云:「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香严被沩山一问。直得茫然。却归寮中。将平日看过底文字。从头检过。要寻一句可将酬对。意不能得。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屡上堂头。乞沩山说破。山云:「我若说似汝。汝已後骂我去。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香严奈何不得。肚里只管闷。又怪沩山不为他说破。遂将平昔所集文字。以火爇却曰:「休休。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从此一时放下。禅也不思量。道也不思量。善也不思量。恶也不思量。父母未生时底也不思量。即今底也不思量。四楞着地一切放下。便辞沩山直过南阳覩忠国师遗迹。遂憩止卓庵。一日芟除草木。因扬瓦砾。蓦然击着一竿竹作声。不觉打着父母未生时鼻孔。当时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子得母。欢喜无量。遂沐浴焚香。遥礼沩山叹曰:「和尚大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岂有今日事。」乃有颂曰:「一击亡所知。」儞看他得底人。发言自是不同。初闻击竹作声。忽然大悟。所悟底心便绝消息。如弥勒弹指楼阁门开。命善财入。善财心喜。入已还闭。便是这个道理。香严悟处既绝消息。父母未生时事顿尔现前。才作个颂子。便有为人底方便。下面注曰:「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邓州香严智闲禅师
  青州人。徧参诸方。在百丈时。性识聪敏。参禅不得。洎丈迁化。遂参沩山。山问:「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师被一问。直得茫然。归寮将平日看过底文字。从头要寻一句酬对。竟不能得。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屡乞沩山说破。山曰:「我若说似汝。汝已後骂我去。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师遂将平昔所看文字烧却曰:「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乃泣辞沩山。直过南阳。覩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曰:「和尚大慈。恩踰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颂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闻得。谓仰山曰:「此子彻也。」仰曰:「此是心机意识着述得成。待某甲亲自勘过。」仰後见师曰:「和尚赞叹师弟发明大事。儞试说看。」师举前颂。仰曰:「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别更说看。」师又成颂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师复有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乃报沩山曰:「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

(摘录自:卍续藏第 83 指月录)

回目录

黄檗佛法无多子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

  师初在黄檗会下。行业纯一。首座乃叹曰:「虽是後生。与众有异。」遂问:「上座在此多少时。」师云:「三年。」首座云:「曾参问也无。」 师云:「不曾参问。不知问个什麽。」首座云:「汝何不去问堂头和尚。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师便去。问声未绝。黄檗便打。师下来。首座云:「问话作麽生。」师云:「某甲问声未绝。和尚便打。某甲不会。」首座云:「但更去问。」师又去问。黄檗又打。如是三度发问。三度被打。师来白首座云:「幸蒙慈悲。令某甲问讯和尚。三度发问。三度被打。自恨障缘。不领深旨。今且辞去。」首座云:「汝若去时。须辞和尚去。」师礼拜退。首座先到和尚处云:「问话底後生甚是如法。若来辞时。方便接他。向後穿凿成一株大树。与天下人作阴凉去在。」 师去辞黄檗。檗云:「不得往别处去。汝向高安滩头大愚处去。必为汝说。」师到大愚。大愚问:「什麽处来。」师云:「黄檗处来。」大愚云:「黄檗有何言句。」师云:「某甲三度问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某甲有过无过。」大愚云:「黄檗与麽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更来这里问有过无过。」师於言下大悟。云:「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大愚搊住云:「这尿牀鬼子。适来道有过无过。如今却道黄檗佛法无多子。儞见个什麽道理。速道。速道。」师於大愚胁下筑三拳。大愚托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师辞大愚。却回黄檗。黄檗见来。便问:「这汉来来去去。有什麽了期。」师云:「只为老婆心切。」便人事了。侍立。黄檗问:「什麽处去来。」师云:「昨奉慈旨。令参大愚去来。」黄檗云:「大愚有何言句。」师遂举前话。黄檗云:「作麽生。得这汉来。待痛与一顿。」师云:「说什麽待来。即今便吃。随後便掌。」 黄檗云:「这风颠汉却来这里捋虎须。」师便喝。黄檗云:「侍者。引这风颠汉参堂去。」

(摘录自:卍续藏第 68 古尊宿语录)

回目录

参禅命根不断,秖为依语生解

丞相张商英居士。字天觉号无尽

  公与悦语至夜深。论及宗门事。悦曰:「东林既印可运使。运使於佛祖言教有少疑否。」公曰:「有。」悦曰:「疑何等语。」公曰:「疑香严独脚颂〈注一〉、德山拓鉢话〈注二〉。」悦曰:「既於此有疑。其余安得无邪。秖如岩头言末後句。是有邪是无邪。」公曰:「有」。悦大笑。便归方丈闭却门。公一夜睡不稳。至五更下床。触飜溺器。乃大彻。猛省前话。遂有颂曰:「鼓寂钟沈拓鉢回。岩头一拶语如雷。果然秖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记来。」遂扣方丈门曰:「某已捉得贼了。」悦曰:「赃在甚处。」公无语。悦曰:「都运且去来日相见。」翌日公遂举前颂。悦乃谓曰:「参禅秖为命根不断。依语生解。如是之说。公已深悟。然至极微细处。使人不觉不知堕在区宇。」乃作颂证之曰:「等闲行处。步步皆如。虽居声色。宁滞有无。一心靡异。万法非殊。休分体用。莫择精麤。临机不碍。应物无拘。是非情尽。凡圣皆除。谁得谁失。何亲何疎。拈头作尾。指实为虚。翻身魔界。转脚邪途。了无逆顺。不犯工夫。」公邀悦至建昌。途中一一伺察。有十颂叙其事。悦亦有十颂酬之。时元佑八年八月也。公一日谓大慧曰:「余阅雪窦拈古。至百丈再参马祖因缘〈注三〉。曰「大冶精金。应无变色。」投卷叹曰:「审如是岂得有临济今日耶。」遂作一颂曰:「马祖一喝大雄峯。深入髑髅三日聋。黄蘖闻之惊吐舌。江西从此立宗风。」後平禅师致书云:「去夏读临济宗派。乃知居士得大机大用。且求颂本。」余作颂寄之曰:「吐舌耳聋师已晓。槌胸秖得哭苍天。盘山会里飜筋斗。到此方知普化颠。〈注四〉」诸方往往以余聪明博记。少知余者。师自江西法窟来必辩优劣。试为老夫言之。」大慧曰:「居士见处与真净死心合。」公曰:「何谓也。」大慧举真净颂曰:「客情步步随人转。有大威光不能现。突然一喝双耳聋。那吒眼开黄蘖面。」死心拈曰:「云岩要问雪窦。既是大冶精金应无变色。为什麽却三日耳聋。诸人要知麽。从前汗马无人识。秖要重论盖代功。」公拊几曰:「不因公语。争见真净死心用处。若非二大老难显雪窦马师尔。」

(摘录自:大正藏第 51 续传灯录)

〈注一〉香严独脚颂:香严智闲禅师独脚颂:「子啐母啄。子觉无。母子俱亡。应缘不错。同道唱和。妙云独脚。

〈注二〉德山拓鉢话雪峯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掌鉢至法堂上。峯晒饭巾次见德山便云:「这老汉锺未鸣鼓未响托鉢向什麽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峯举似师。师云:「大小德山不会末後句。」山闻令侍者唤师至方丈问:「尔不肯老僧那。」师密启其意。德山至来日上堂与寻常不同。师到僧堂前抚掌大笑云:「且喜得老汉会末後句。他後天下人不奈何。虽然如此也秖得三年」(德山果三年後示灭)

〈注三〉百丈再参马祖因缘师〈百丈怀海禅师〉再参马祖。祖竖起拂子。师云:「即此用。离此用。」祖挂拂子於旧处。良久。祖云:「你已後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师遂取拂子竖起。祖云:「即此用。离此用。」师亦挂拂子於旧处。祖便喝。师直得三日耳聋。後住洪州大雄山。以居处岩峦峻极。故号百丈。既处之。未期月。参玄之宾。四方至。沩山、黄檗当其首。一日。师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闻举。不觉吐舌。师曰:「子已後莫承嗣马祖去麽。」檗曰:「不然。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大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後丧我儿孙。」师曰:「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於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檗便礼拜。

〈注四〉普化颠师〈幽州盘山宝积禅师〉将顺世。告众曰:「有人貌得吾真否。」众皆将写得真呈师。师皆打之。弟子普化出曰:「某甲貌得。」师曰:「何不呈似老僧。」普化乃打筋斗而出。师曰:「遮汉向後如风狂接人去在。」

回目录

至人无梦之义

答向侍郎(伯恭)
  示谕。悟与未悟梦与觉一。一段因缘。黄面老子云:「汝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谓「至人无梦。非有无之无」。谓「梦与非梦一而已」。以是观之。则佛梦金皷。高宗梦傅说。孔子梦奠两楹。亦不可作梦与非梦解。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教中自有明文。唯梦乃全妄想也。而众生颠倒。以日用目前境界为实。殊不知。全体是梦。而於其中复生虚妄分别。以想心系念神识纷飞为实梦。殊不知。正是梦中说梦。颠倒中又颠倒。故佛大慈悲老婆心切。悉能遍入一切法界诸安立海所有微尘。於一一尘中。以梦自在法门。开悟世界海微尘数众生。住邪定者入正定聚。此亦普示颠倒众生。以目前实有底境界。为安立海。令悟梦与非梦悉皆是幻。则全梦是实。全实是梦。不可取不可舍。至人无梦之义。如是而已。来书见问。乃是宗杲三十六岁时所疑。读之不觉抓着痒处。亦甞以此问圜悟。先师但以手指曰:「住!住!休妄想。休妄想。」宗杲复曰:「如宗杲未睡着时。佛所赞者依而行之。佛所诃者不敢违犯。从前依师。及自做工夫。零碎所得者。惺惺时都得受用。及乎上床半惺半觉时。已作主宰不得。梦见得金宝。则梦中欢喜无限。梦见被人以刀杖相逼。及诸恶境界。则梦中怕怖惶恐。自念。此身尚存。只是睡着已作主宰不得。况地水火风分散。众苦炽然。如何得不被回换。到这里方始着忙。」先师又曰:「待汝说底许多妄想绝时。汝自到寤寐恒一处也。」初闻亦未之信。每日我自顾。寤与寐分明作两段。如何敢开大口说禅。除非佛说寤寐恒一是妄悟。则我此病不须除。佛语果不欺人。乃是我自未了。後因闻先师举「诸佛出身处熏风自南来」。忽然去却碍膺之物。方知黄面老子所说。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妄语、不欺人。真大慈悲。粉身没命不可报。碍膺之物既除。方知梦时便是寤时底。寤时便是梦时底。佛言:「寤寐恒一。」方始自知这般道理。拈出呈似人不得。说与人不得。如梦中境界取不得舍不得。承问妙喜於未悟已前已悟之後有异无异。不觉依实供通。子细读来教字字至诚。不是问禅。亦非见诘。故不免以昔时所疑处吐露。愿居士试将老庞语谩提撕。「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先以目前日用境界。作梦会了。然後却将梦中底。移来目前。则佛金鼓。高宗傅说。孔子奠两楹。决不是梦矣。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回目录

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

後同绍修法进三人欲出岭。过地藏院。阻雪。少憩附炉次。地藏问:「此行何之。」师云:「行脚去。」地藏云:「作麽生是行脚事。」师云:「不知。」地藏云:「不知最亲切。」又同三人举肇论。至「天地与我同根」处。地藏云:「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己。是同是别。」师云:「别。」地藏竪起两指。师云:「同。」地藏又竪起两指。便起去。雪霁辞去。地藏门送之。问云:「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云:「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师云:「在心内。」地藏云:「行脚人。着甚麽来由安片石在心头。」师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求决择。近一月余。日呈见解说道理。地藏语之云:「佛法不恁麽。」师云:「某甲词穷理绝也。」地藏云:「若论佛法。一切见〈注一〉成。」师於言下大悟。

(摘录自:大正藏第 47 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

回目录

〈注一〉见:古同「现」字。

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

雪峰义存禅师


  初与岩头至澧州鳌山镇。阻雪。头每日只是打睡。师一向坐禅。一日唤曰:「师兄师兄。且起来。」头曰:「作甚麽。」师曰:「今生不着便。共文邃个汉行脚。到处被他带累。今日到此。又只管打睡。」头喝曰:「噇眠去。每日牀上坐。恰似七村里土地。他时後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师自点胸曰:「我这里未稳在。不敢自谩。」头曰:「我将谓儞。他日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播扬大教。犹作这个语话。」师曰:「我实未稳在。」头曰:「儞若实如此。据儞见处一一通来。是处与儞证明。不是处与儞剗却。」师曰:「我初到盐官。见上堂举色空义。得个入处。」头曰:「此去三十年。切忌举着。」又见洞山过水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踈。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头曰:「若与麽。自救也未彻在。」师又曰:「後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打一棒曰:「道甚麽。」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头喝曰:「儞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师曰:「他後如何即是。」头曰:「他後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师於言下大悟。便作礼起。连声呌曰:「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摘录自:卍续藏第 85 禅宗正脉)

回目录

既悟了,说亦说得,明亦明得,如何却未在

蕲州五祖法演禅师

  远一日语师曰:「吾老矣。恐虗度子光阴。可往依白云。此老虽後生。吾未识面。但见其颂临济三顿棒话。有过人处。必能了子大事。」师潸然礼辞。至白云。遂举「僧问南泉摩尼珠话」请问。云叱之。师领悟。献投机偈曰:「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云特印可。令掌磨事。未几。云至语师曰:「有数禅客。自庐山来。皆有悟入处。教伊说亦说得有来由。举因缘问伊亦明得。教伊下语亦下得。只是未在。」师於是大疑。私自计曰:「既悟了。说亦说得。明亦明得。如何却未在。」遂参究累日。忽然省悟。从前宝惜一时放下。走见白云。云为手舞足蹈。师亦一笑而已。师後曰:「吾因兹出一身白汗。便明得下载清风。」

(摘录自:卍续藏第 82 五灯全书)

回目录

唯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为也

太史山谷居士黄庭坚字鲁直

  往依晦堂乞指径捷处。堂曰:「秖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公拟对。堂曰:「不是不是。」公迷闷不已。一日侍堂山行次。时岩桂盛放。堂曰:「闻木犀花香麽。」公曰:「闻。」堂曰:「吾无隐乎尔。」公释然。即拜之曰:「和尚得恁麽老婆心切。」堂笑曰:「秖要公到家耳。」久之谒云岩死心新禅师。随众入室。心见张目问曰:「新长老死。学士死。烧作两堆灰。向甚麽处相见。」公无语。心约出曰:「晦堂处参得底。使未着在。」後左官黔南道力愈胜。於无思念中顿明死心所问。报以书曰:「往年尝蒙苦苦提撕。长如醉梦。依稀在光影中。盖疑情不尽。命根不断故。望崖而退耳。谪官在黔南道中。昼卧觉来忽尔寻思。被天下老和尚谩了多少。唯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为也。不胜万幸。」

(摘录自:大正藏第 51 续传灯录)

回目录

物物皆自己,心心绝诸缘

  古人道:「此见闻非见闻。更无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浑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若能恁麽去。闻声便悟道。见色便明心。到恁麽时。不被一切法碍。物物皆自己。心心绝诸缘。何处不成等正觉。何处不转大法轮。何处不度脱众生。何处不入般涅盘。若论此事。不论僧俗。不在久近。若儞一念相应。照体独立。物我皆如。在一切时圆陀陀。明了了。净裸裸。赤洒洒。堂堂地现前。在一切时。成佛作祖。只为儞放不下。自筑界墙便见有自它。是儞自碍三界。三界岂曾碍儞。若自不作障碍。便是普遍底身。普遍底心。是大自在底汉。所以古人道:「一法若有。毘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且道:「作麽生得恰好相应去。」还会麽。虚空谁肯挂一物。大海自然归百川。

(摘录自:大正藏第 48 宏智禅师广录)

回目录

探珠宜浪静,动水取应难

  原夫。无动无静者。妙道之体。有动有静者。妙道之用。舍静趋动者。凡夫之迷。厌动躭静者。二乘之执。若然。则晏坐深林。株守寒谷。避尘氛而弗入。甘枯木之弗荣。将无蹈二乘之偏辙。乖实教之大旨乎。是葢有微权也。道非静也。必由静而後明。道非动也。必由动而招蔽。语云:「探珠宜浪静。动水取应难。」故我佛设教。上根之士。则动静双忘。超然独证。其次则先习定水。次发慧光。非躭静为休歇之场。实借静为入道之要。诚能由静而明。慧光辉映。则山河大地。一切境缘。谓其洞然无物可也。谓其决非他物可也。谓其为山河。为大地。为一切境缘亦可也。夫如是。则朝市不为閙。山林不为寂。大千不为富。一壑不为贫。大众不为多。一人不为独。虽终身向万仞峰头。目视云汉。谓其为厌动躭静得乎。若生死根未能斩绝。水牯牛未免犯稼。浪游俗境。不知返摄。将见心逐境而驶迁。智随物而雾惑。虽托名大乘。其为自欺亦甚矣。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回目录

净躶躶绝承当,赤洒洒无回互

  示众。探究此事。实非小缘。须要大生尊重始得。于今天下说法者恒河沙。悟道者如麻似粟。都认个目前昭昭灵灵底。古人唤作驴前马後汉〈注一〉。诸上座。大须知痛痒始得。长沙云:「目前无一法。当处亦无人。荡荡金刚体。非妄亦非真。」於此直下窥得。便乃坐断闻见。万法平沈。净躶躶绝承当。赤洒洒无回互。汝若踏着恁麽田地。便自解作活计。作麽生解作活计。聻。云何要作活计。聻。古人大有榜样在。曹山辞洞山。洞云:「子向什麽处去。」曹云:「不变异处去。」洞云:「不变异处。岂有去耶。」曹云:「去亦不变异。」此是第一个解作活计底榜样。药山坐石上。石头云:「子在此作什麽。」山云:「一物也不为。」头云:「恁麽则闲坐也。」山云:「若闲坐即为也。」此是第二个解作活计底榜样。诸上座。还曾恁麽作活计也未。山僧今日。为汝再流通个消息。且不论远。就是目今父母所生底身。一二岁时。见闻具足。六根怡然。心境一如。有眼如不见。有耳如不闻。六用闲闲。正恁麽时。十成完具。渐渐长大。便生爱恶等情。从生至老。迷而不返。且道。过在什麽处。难道彼时便没有麽。诸上座。终日随声逐色。总是步步踏着。若不一回打翻。要且无汝作活计处。大众作麽生。良久竖拂子云:「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复以拂子击案。下座。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

〈注一〉驴前马後汉:驴前脚踢人,马後脚踢人,驴前马後喩为不安稳之地。

回目录

迷 悟

  悟之一字。待迷得名。今人将悟字都错认了。将谓有道理可知。方谓之悟。不知既有道理可知。则知道理者。是谓妄识。所知道理。是谓妄境矣。非迷而何。有善知识。见如是说。便谓本性空寂。无许多道理。一切泯绝。方是本地风光。不知有个空寂。便非空寂了也。此知空寂者。是谓妄识。有空寂者。是谓妄境矣。非迷而何。

(摘录自:卍续藏第 72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回目录

往来如得路,两处不相妨

  小参。僧问:「芦花雪月。那时一色还迷。野水秋空。个处大功犹在。如何得色转功忘去。〈注一〉」师云:「往来如得路。两处不相妨。」僧云:「玉轮机转笑呵呵。直下相逢不相识。」师云:「又堕大功去也。」僧云:「那边不守空王殿。争肯耘田向日轮。」师云:「早恁麽却较些子。」僧云:「只如得处恰好时如何。」师云:「密密处难言。细细中莫动。」僧云:「唤得回来。通途无碍处。又作麽生。」师云:「是处相逢不隔越。千手千眼观世音。」师乃云:「是我自家底。是儞诸人底。是三世诸佛底。是六代祖师底。各各分上。六六三十六。这里生心即乖。动念即错。若有个汉。四棱着地掀斡不动。也较些子。便能向今时卓卓地。了无一法着彼。了无一法着我。自在人间。无往来相。彼具足是我。我具足是彼。法法住自位。所以道:「性自平等。无平等者。」若是恁麽去。也是一个了事衲僧。更须退步。更须就己。便知道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这里不着一点。不挂一丝。拈转谷漏子与虚空合。合底是什麽。若无合者。争辨虚空。若有合者。却成两个。那时明历历地要眼。净裸裸地要身。拨转机轮。便能向今时作用。若识得本来头。一切心皆是个心。一切法皆是个法。坦然平等。恰恰具足。便知道。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若恁麽十成时。好个禅和子。而今人却道:「曹洞禅没许多言语。默默地便是。」我也道。你於个时莽卤。我也知。你向其间卜度。殊不知虚而灵。空而妙。岂不见。僧问石门:「如何是和尚家风。」门云:「物外独骑千里象。万年松下击金钟。」是恁麽行得到。恁麽透得彻。不向死水里浸却。又不见。僧问梁山:「莫便是和尚安身立命处也无。」山云:「死水不藏龙。」如何是活水里龙。山云:「碧潭不吐雾。」你若识得。死底便是个活汉。你若识得。活底便是个死汉。须是向静悄悄处惺惺。闹浩浩中历历。便知死中常活。不被空碍。活中常死。不被物碍。有不是有。无不是无。芭蕉和尚道:「你有柱杖子。我与你柱杖子。你无柱杖子。我夺你柱杖子。」所以六祖云:「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既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方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珍重。(摘录自:大正藏第 48 宏智禅师广录)

〈注一〉一色还迷、大功犹在、色转功忘:请参洞宗小五位及洞宗三种一色。

  洞宗小五位

大功才转 功者。功用也。修行人十二时中妄念起时。以觉心照了。如三军有功将军

     赏也。若妄念灭除。真照亦无。如将军有功帝王赏也。若真妄两忘。正偏

     不立。不守尊贵。如帝王有功。余者皆不能赏。故曰「大功不赏」。大功者

     。无功之功也。此是位。才转者。转入偏位中来。是以借位诞生。

借位诞生 既是大功才转。却入诞生中来。诞生虽是嫡子。固名王种。然对帝王。须

     当称臣。亦属臣种。亦属借位。谓他纵居东宫。亦属偏位。不能居其正位

     。以大功转。而入偏位也。

  三山来颂云。才道无功已涉功。无功功尽妙难穷。转身一步非他事。渐入深宫近九重。

一色若消 诞生乃正宫皇后。太子须居东宫。东宫者。正具一色边事。偏中趋正也。

     若住在此间。亦不名尊贵。亦不名正位。故须一色消尽。不住东宫。不守

     尊贵。乃名尊贵。

方名尊贵 犹如帝王崩後。太子嗣位。方名尊贵。若修行人。虽明本分。不能触处融

     通。一向坐在窠窟里。名为有地。位有途辙。者里不可住者。却须转身别

     行一路。不滞玄妙。不执中边。虽处尊贵而不居。方名尊贵。不然则死水

     里淹杀人无数。

  三山来颂云。本来是佛不须疑。认着依然犹是痴。踏破顶无觅处。堂堂大露镇皇畿。

细中移足 细中移足者。乃是达真正理趣。到此亦须拈却。不可作奇特想。不可作玄

     妙想。前此一色既消。是事法已尽。而今真理亦除。直教理事双忘。真妄

     不立。故名细中移足。

鹤出银笼 既能细中移足。自然不住於事。不住於理。不住者边那畔。玄妙不存。佛

     祖那顾。掀翻大海。踢倒须弥。千手拈不起。千眼不着。向者里荐得。

     便是鹤出银笼。

  三山来颂云。理事双忘绝妙奇。脱身一步更难思。银笼鹤出翀霄汉。正是翔空无碍时。

位里转身 超情离见。不涉有无。此是正位中事。虽在正位。却须转身偏位中来。若

     一向把断要津。未为本分。故须向今时路头垂手接人。自利利他乃可。

月铺金地 月铺金地者。有照有用。入泥入水。不顾身命。应机化现。捞摝有情。了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start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