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拈提(8)本地风光


任毅飞按

狮子居士讲解公案,自然平实,也不乏活泼生动。关键的是他具备慧眼,不仅讲故事,让你化解古文的难关,更是让你开智慧。本公众号将陆续发布狮子居士的公案串讲,你可以看热闹,或者看个印心,任君取之。没准儿,你就踏上了一条修行悟道的高速公路,甚至于了毕生死大事。




 公案拈提(8)


本地风光



一切众生之所以沉沦生死苦海,长劫不得出离者,乃由于无始无明之遮蔽,于本无生死处虚妄生出生死之见,于本无生灭处虚妄生出生灭之心。众生之妄心虽有多种,但择其要者、大者,则不出“有无断常”四见也。明心见性之所以能够截断生死根源者,就在于可以由见性而明了万法本空,万相皆幻,进而以般若正智荡尽无始无明。如此则虽不求了生死,而生死自了;虽不求熄生灭,而生灭自熄。所以说佛教内部不论何宗何派,最后无不汇归见性一途,无不于心地上而求解脱。

 

讲到明心见性,不管宗门也好,还是教下也好,只是下手之方便有所不同,入门以后的境地都是一样的。因此不论修习何种方法,只要用功得法,功夫相应,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打开本来。悟心首先是破参难,其次则是破参以后如何去伪存真。也就是说,可否得到一点好消息是一回事,而能不能就此斩断迷情,会取从上以来诸佛无上微妙本心,则又另外是一回事。


在众生的四个根本错误知见中,断常二见相对好破一些,而有无二见相比之下则要难破得多。假如我们认真留意一下公案中的故事和事例,会发现即使是一些非常伟大的禅师,在他们修学的路上也一样会经历坎坷,于不知不觉中落入意想不到的窠臼中。比如六祖慧能,当他初次听到别人念诵《金刚经》的时候,即已深达无我性空之妙理(请注意:此时他的意境已是迥出常流,不但远高于五祖会下的泛泛平庸之辈,亦高于身居首座高位的神秀禅师),其“身非菩提树,心非明镜台”诗句,在常人看来,实在是千古难得之佳偈。照理说其见地之玄妙超卓早已鹤立鸡群,可是五祖却说他并未见性,因为他偏空了,落在了空无里。再比如百丈怀海禅师,因马祖问野鸭子一事,被祖扭鼻头,疼痛入心而发悟。来日祖上堂,未及发话,即被其卷却拜垫,祖于是离座返归丈室,高邈风范已现端倪。但是在随马祖回到方丈后,却在“即此用、离此用”上露出了马脚,因为他还有这“即离”之见,落在了有里。慧能的空与百丈的有,不同于未悟凡夫的有无之见,乃是于悟所生出的一种微细情见,当事人自己是不易觉察的。倘慧能不于夜半听五祖再讲《金刚经》,则无由体解大道,一连发出五个何期的感慨;若百丈不闻马祖振声一喝,即无以剿绝偷心,何得耳聋三日?

 

见性这回事,就好比一个从出生以来即身处黑暗中的人,眼前除了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当他脱离黑暗来到阳光下的时候,以前从所未见的万千景象涌现在面前,内心如何会不欢喜?如何会不激动?可是刚刚离开黑暗的人,他的眼睛不能马上适应光明,充其量也只是看到事物的大概轮廓,还有许多细微幽隐之处区分不出来,须等到慢慢适应了以后才能分得清(熟处转生,生处转熟)。


此时亦有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人很快即可适应外面明媚的阳光,并将所见到的一切景色尽收眼底;第二种人执取最初所见之朦胧影像以为全体,从此即再不思进取;第三种人则干脆被强烈的阳光刺瞎了眼睛,成为见光死。那些初识本来的人也是这样,既有于悟后可以轻松转身者,亦有悟后住于微细知见而心生执着者,更有错落邪知邪见者。对于这种悟后的迷惑,古人称之为百尺竿头,为修道人极为容易落入的窠臼,若迷而不觉,则难免不深陷其中矣!须知此百尺竿头只是吾人进修中途之化城,若心有所取,意有所恋,耽着于此,即为解脱之坚牢。学人于此只有再复挺身而进,方可“皮肤脱落尽,唯露一真实”,得心意自在。如同我们每一个人都难以看见自己面上的尘垢一样,初悟之人也很难觉察到自己落身之处。俗话说得好“欲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想知道自己见地真不真、悟得彻不彻,最好的办法就是请明眼人来作鉴别。所以古人于悟后常行脚四方,遍参各地的善知识,为的就是要借他人的眼目,以鉴别自己所见之真伪。古时之道者之所以能够见得真,证得彻,行解相应,言行一致,那是他等虚心办道,老实为人的结果。可是你看现在的许多人,修心不过刚有稍许所得,即急急忙忙自肯自悟,你若告诉他后面还有重关险滩,他哪里还能再听得进去?你想那古人根器何等锐利!心机何等敏捷!尚不免平地跌足、静水翻船之事,我们末世的障重众生,又怎么可能一悟即彻、一蹴而就呢?

 

我们在读公案时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要么是文字太过艰深,看了半天却不知所云;要么是内容太过简单,精彩的情节大多一笔带过,当事者的心理活动鲜有提及。从现存的公案、语录中,如果没有明眼人的点拨、提醒,往往很难看出其中的关键紧要之处来。许多人读公案除了学上一点花哨的油滑语句,根本就没有得到什么真实的受用。


近日有某位道兄赠送本人徐恒志老所著的《佛教常识问答》一书,在自传中有徐老自述的修学经历,内容翔实而生动,很有参考价值,我将其中的两段摘录下来,作为本篇列举的公案,供大家欣赏:



原文



一天闲立于办公室,自觉念寂心空,而见闻仍了了不昧,并不断灭,顿悟诸佛心要非此而何!从此似乎打开了缺口,不久,自知这仍是识神边事,因为一有所着,早已错过了也。又一天晨起,觉心境比较寂静,但有微细一念粘滞,不得自在,于是连续返照四小时,不取不舍。近年时,忽觉此念脱落,前后际断,当下一片清净。暗想:六祖所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真个一点不错!但旋觉这仍是光影门头,离本地风光尚远,此后继续在心地上磨练观察,渐于自心谛了无疑,神经衰弱也就不药而愈。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我随厂回沪,听说王骧陆师也莅沪弘法,我随之学无相密乘心中心法,依《大正藏秘密仪轨佛心经》上的六印一咒坚持修四、五百座,每座二小时,直入无相门。


一天,参师,师见面便问:“你近来怎样?”


我说:“只是照顾本来。”师问:“本来是什么?照顾的是谁?”


我说:“本来即是不可得的,但却不是断灭,眼前总觉一片空灵。”


师说:“何谓一片空灵?这正是你识神用事,当知见闻觉知,无非生死。”


我默然,师又说:“亦莫思量,思量即错了也!”


我正想开口,师又喝住曰:“此事无你开口处!古人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师又说:“古人说法,都无所著,并无实法与人。如有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说:‘庭前柏树子。’如果根机契合,就知道不是以境示人,音在弦外,列有所契,你会么?”


我说:“师自知之,何劳问我?”


师说:“你自己究竟信得及否?”答道:“我自知之,岂能持以示师?”“那么还有假名否?”我说:“假名则不无,真如、实相、菩提、涅磐都是假名。”师说:“既然如此,还要假名做什么?”


经师慈悲钳锤,截断葛藤,悲欣交集。




徐老年幼即受父亲熏陶教诲,于佛法生起希求向往之心。及至青少年时期,迭遭父故母病之患,出离之心日盛。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工厂举迁四川,为解决人生头等重要之生死大事,并冀望母病能早日康复,乃砺志开始学佛。随能海上师求受三皈五戒,亦曾向远在天津的王公骧陆阿奢梨请益疑难问题,虽一时难以深窥堂奥,而用功则未有止歇也。一日于办公室闲立,于无意中忽然得个入处,虽亦意识到此乃光影门头事,不可住著其中,然始终未曾真正跳出其中也。此后一直到抗战胜利,随工厂迁回上海之后,再从骧陆师公学无上密乘之心中心法,并经师公之反复拶逼锤捋,方始截断葛藤,会取向上一着之极则事。

 

徐老对个人之修学经历,所言甚详,其心路之历程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吾等若能于中细细思量体味,定可得到诸多感悟与启发。某甲读罢此文,在为徐老之精勤求道之心感动的同时,对骧陆师公提携后人之慈悲恳切,眼光之明锐犀利,手段之高绝善巧,更是从内心感佩不已。

 

记得当初我说黄庭坚等只知道讨论如何是心,如何是性,若离开心意识时则不明所以,当时有的网友颇为不肯某甲的观点。有的人可能更会说,你讲的那些问题一点都不深奥,连我都会解,那些祖师们怎么可能不明白呢?这里有两种可能:


一者是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不同。就好比一道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数学题,做对的人答案自然相同,做错的人则可以有若干个错误的结果。别人的问题也许你会,你的问题也许是别人会,切勿以为你能够解答别人的问题,就以为自己已经过得关也。


二者把解悟与证悟混淆起来,以为只要能思量出个答案,即算是破关而过了。须知学明白的和证明白的,表面看起来似乎差不多,实则有天壤之别。好比一个你从来没有吃过的水果,一个吃过的人把他对这个水果的体会感受写下来,你看过以后将其牢记在心,甚至可以将其一字不差地讲述给别人,但真正的果子你毕竟没有亲尝过呀!古人与我们最的的不同,就在于他们是在老实办道,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难道黄庭坚与高峰等人不能象我等一样说两句虚头语蒙混过关吗?非也!如果那样的话,他们和那些终日耍嘴皮子,打口头禅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讲到这里,倒想谈一点不同宗派传法风格上的感受。


大家知道,禅宗的风格是“遮诠”,假如我们去参学时,你有什么问题,执着的是什么,落在何种境界理,你所面对的祖师他明明知道,但只会告诉你对或不对,而不会告诉你错在何处。所以有人在分判显密诸宗时,将东密与藏密中的各部密法,判为密中显,而将禅宗判为密中密。而在密法中,到了最后那些原本是密得不能再密的东西,反而可以明者讲出来。本人以为如果能够借鉴西藏密法中的某些观点,用来理解禅宗中的某些东西,似乎更易契入。比如宁玛以其第九乘之阿底瑜伽为最高,而阿底瑜伽又分为心部、界部与口诀部,其中尤以口诀部最为超胜。因为心部、界部不离心意的思量揣度与抉择,未到最极究竟,口诀部则因其离心意识,无须思量抉择,是以最为究竟。某甲未曾跟随藏中大德修学密法,对大圆满的甚深教授不敢妄下结论,只是凭感觉认为象黄庭坚、高峰与庞居士等人一开始所悟入之程度,大概相当于大圆满的心部与界部的境界,而最后证入者,应该是口诀部的意境。


对这个问题,还希望网上大圆满方面的高人能出面指点。



任毅飞注:

(2018年5月15日)

以我对大圆满的修习体会来说,大圆满可以作为悟后起修的方法,断尘沙惑,绵密用功的指南。


大圆满等判为“密中显”是中肯的,已经过滤掉所有的前行加行方便仪轨,直接体认这本心。口诀是直接用果地风光当即从染境中夺回。不过,没有宗门这一招之慧力作为基础,大圆满无从谈起。


法无老汉之前提过“宗密”(悟后起修,禅宗里的密宗),差不多的意思。



·前续·

公案拈提(1)吾无隐乎尔

公案拈提(2)倾出一栲栳

公案拈提(3)从门入者 不是家珍

公案拈提(4)和尚莫颠倒

公案拈提(5)独钓寒江雪

公案拈提(6)一切现成

公案拈提(7)父母未生时




-END-




老茶堡268

 长按二维码扫描识别进入微店 




  打赏转用 




广告

MATRIX平台提供以下两款产品,欢迎各位选购


产品一

此生必看:一个直指见性开悟、了脱生死的视频

(点击标题打开)


98000元

MATRIX老会员:6800元

出家人、僧人、法师,免费


产品二

MATRIX商业计划2018

(点击标题打开)


29800元/年费

MATRIX老会员:9800元/年费


·MATRIX·





长按二维码关注

MATRIX





MATRIX


Matrix 是一个“开悟”、“生命真相”等为核心话题的公众平台,平台内容以原创为 主。更多地,是任毅飞和朋友们对真理探索之路上所做的笔记。


作为一个并没获得完全解脱自在的人,所言内容均有局限,仅供参考,也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切勿照搬,切勿机械模仿,盲目相信,后果自负


你永远不知道你从哪里来的,你就只是这纯然的觉知而已。觉知即是当下此念,你不可能知道此念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它在就是在了,不在呢?也是“不在呢”这一念在了。

——摘自任毅飞《两面镜子》点击查看)



任毅飞微信:ryfweixin (请注明来由)
免费 QQ群:62463022

微信公众号:matrix_2014

投稿 / 荐稿:ceo@chinapano.com



@MATRIX✨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MATRIX

发布者

任毅飞

修行路上的探索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