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見下性法師序
佛在靈山莫遠求 --莫將閑學解,埋沒祖師心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這首流傳甚廣的禪詩,旨在提醒讀者佛性本具,每個人自家心中都有無價寶藏,不須捨近求遠向外苦苦追求,更不可本末倒置,誤以金玉石木紙佛像為真,應該回頭轉向自己本具的靈山寶塔,好好下工夫發明心地才是。類似這樣的禪門詩偈信手拈來多不勝數,或長或短,或詩或詞或偈,既明確闡述禪宗修道旨趣,又如暮鼓晨鐘,發揮宗教教化眾生的力量。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
上面二首詩偈是開創禪宗,掀起佛教的改革和創新的六祖慧能大師,在五祖弘忍大師傳法嗣時,與神秀大師各自呈心所見的偈頌;由於文字淺白易解,寓意活潑靈動,關涉宗門內證體驗、修道見地以及法脈傳續等重要內容,ㄧ時傳遍街頭巷尾,幾乎人人都能琅琅上口,習禪者也紛紛吟詠再三,儼然成為接引行者入禪的敲門磚。禪詩在傳揚法門的重要性可見ㄧ般。
禪詩固然盛行於世,但自達磨東來,獨揭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禪宗於焉傳世。六祖慧能承襲心法與衣缽而發揚光大,曹溪水千百年來祖祖相傳,五家七宗開枝散葉傳承不絕。從唐至今,禪門宗師之著述、開示、門人之記述評論,累積傳世的禪典,收於藏經、續藏中之傳記、燈錄、語錄、公案、上堂、小參、拈古、頌古、評唱、擊節.....,可謂汗牛充棟、浩瀚無涯。且不論這些禪典古籍其歷史流變、文化創新、社會影響、宗教特色等各個面向之意義。僅就發心習禪人士而言,若無善知識護念引導,欲借閱讀之門開啟寶藏,尋求通達明心之要,以獲致個人安身立命之道,恐窮其一生也難窺全豹。
回憶初學佛出家時,即曾因禪典之浩如煙海,頗感茫無頭緒,彼時若有此書諸大善知識之開示為助,於禪於法之深入,當可助益匪淺。本書編者木石居士與佛法結緣甚早,慧根明利,矢志禪法,深閱禪藏,躬自潛修數十年而孜孜不倦。居家孝順父母,親厚手足,與前後輩朋友均以佛法相往來,深得佛友們的敬重。復以佛法可貴,故全心護持三寶,致力重興佛學社團。邇來見有行者同道雖欣慕禪法,或不得其門而入,或耗時摸索仍難以明其堂奧,於是發心將「早年曾閱禪籍,於中得益匪淺,見獵心喜,影印剪輯,以待後觀,久之成冊,名為『宗門開示錄輯要』。」發行布露。願以習禪閱藏之心得,助初學者一臂之力。因之將選錄珍藏之文,陸續打字、編排、印刷、加封,裝幀成冊,自費出版。願以此禪宗專書供養出家僧眾習禪修道,並分享佛友同好。此洵為佛法中令人讚嘆之善心善願善行也。
本書特色之ㄧ,正如<輯要說明>中所言:「內容多採自禪師開示法語,取其文辭簡要、寓意深遠、禪理清晰者、便於初學者略窺宗門正見。」所收錄之祖師法語,有臨濟慧照禪師、大慧普覺禪師、中峰明本禪師、天如惟則禪師、無異元來禪師、永覺元賢禪師、宗寶道獨禪師......等等,皆是禪門大善知識、人天師範,凡有所說皆從胸襟流出,開門見山,直捷了當,故編者於<剩語>中言:「宗師拈提開示,令學者明邪正,知路徑,識深淺,破迷執,啟迪後學,功莫大焉。」學者苟能直心領教,自然受用非常。
本書特色之二,木石居士編纂本書羅列宗師開示,ㄧㄧ皆以習禪入道回歸本心為旨,故曰:「觀宗門典籍,重在ㄧ念回機,言下知歸,故輯要內容不分門別類,不列次第,內容深淺由觀者自行體會。」舉凡學者應具備之心行,觀念、態度、信心、志向、立身處世應為不應為之法度等等,乃至宗門見地、禪法要領、基本功夫、調和身心......方方面面,深淺皆有。讀者以之對照檢視現前身心,猶如明鏡,亦如明燈,會與不會之處隨照隨見迅即顯現;久學者當有溫故知新,從零出發之樂。初學者則可依所示見地行持入門,深自培養道基,踏實做去,而漸漸心領神會。
另,本書特色之三,所錄近三百則之宗師開示語錄,每則均註明出處,甚便讀者查閱原典。此外,並視需要補充資料於開示文之後,計約一百多則「註文」--遇有較罕見、深奧之禪門術語、慣用語、機鋒轉語、佛教名相等,加註簡明解釋。關乎禪法心要之法語、字詞者,則提供版本對勘避免混淆誤解。至若初學者、未長時涉獵禪典者不易明白意涵,翻查不易之公案典故、悟道因緣、五家七宗之宗風、禪法要領、接眾方便等......則重點說明註解之。愚意以為閱讀本書,若能留心註文,對體解宗師開示頗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宗師者,禪門善知識也。佛陀曾以親身經驗為例開示阿難,為成道業,應禮敬善知識:
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舍利弗尊者,所謂「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佛陀首座弟子,深受世尊教誨而成聖道阿羅漢。在聽聞阿難尊者告知佛陀將般涅槃時,深懷感歎而說:「如來涅槃,一何疾耶?世間眼滅,永失恃怙。」更三次向佛稟明心志,不忍見世尊滅度,欲先佛陀之前入滅。終獲同意之後,舍利弗尊者於是「整衣服,長跪膝行,繞佛百匝,來至佛前,以若干偈,讚歎佛已,捉佛兩足敬戴頂上,如是滿三。合掌侍佛,困而言曰:『我今最後,見於世尊。』叉手肅敬卻行而去。」這一段經文中,我們可看到佛門重道、重法、重善知識的心髓精神,在尊者舍利弗的身上完全展現無遺。
善知識風範又如禪宗初祖達磨祖師,依師般若多羅尊者咐囑,為利益無量眾生,不辭海渡辛苦,以七十高齡東來中土。數十年間,為傳佛法脈續佛慧命而歷經苦難,遭受誤解、冷落、排擠、迫害、下毒......九死ㄧ生,以至於捨身棄命均甘之如飴。禪法因此大弘,度越無數有情。
眾所周知,六祖慧能嫡傳懷讓大師法嗣極盛,「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皆出其門下。由於初時禪僧皆依附律寺,行頭陀行,或居於巖穴、樹林之下,懷讓大師之傳承弟子馬祖道ㄧ禪師有感寺中雖別設禪院,「然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度」,於是開山建叢林安頓禪僧,使原本依附於傳統佛教的禪宗,脫離律寺而獨立出來,為禪宗千百年的傳續奠下基石。
馬祖弟子百丈大師有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則王道興;為佛寺僧规,稟如來制,則正法住矣。」因而融通大小乘戒律,制定《百丈清規》,天下叢林無不奉行,成為禪宗首創的法制;並提倡農禪合ㄧ,ㄧ改佛教東來後的乞士遺制,僧侶自耕自食其力。使禪宗得以穩健成長,發展成為八宗之首。百丈禪師更是一位以身作則、律己至嚴的實踐家。嘗言:「ㄧ日不作,ㄧ日不食。」師身體力行、如說修行的風範,至今仍為佛門中人所敬仰傳頌!
馬祖、百丈二位禪門之泰山北斗,建寺立規,創立禪宗叢林制度,續六祖之後,再創中國佛教史上劃時代嶄新的ㄧ頁。他們在短短十數年間,竟能脫胎換骨再造慧命,全賴慈悲心腸熱心熱血的善知識,觀機逗教,以殺活手眼,扞捶啟發,才能傳佛心燈,使受業弟子獲致全面突破性的成長,開創如此卓越的貢獻。
我們細細體會晦山戒顯禪師所著《禪門鍛鍊說》,是這樣說的:
夫為長老者,據佛祖之正位,則應紹佛祖之家業;作人天之師範,則應開人天之眼目。人天眼目者何?佛性是已。佛祖家業者何?得人是已。為長老而不能使眾生開悟佛性,是謂盜名;據正位而不能為佛祖恢廓人材,是為竊位。
然欲使眾生開悟佛性,則其心必苦,非揣摩剝削,曲盡機權,則眾生佛性不能悟也。欲為佛祖恢廓人材,則其身必勞,非勤勇奮厲,痛下鍼錐,則法門人材,不能得也。是故為長老者,必先起大願,立大誓,然後顯大機,發大用。
誓願者何?初為長老,即當矢之龍天,籲之佛祖。苟能使眾生開悟佛性,則雖磨筋骨,弊精神,如鑿山開道,竭其力而殉之,不應辭也。苟能為法門恢廓人材,則雖殫朝夕,忘寢食,如嚙雪吞氈,捍其苦而為之,不應憚也。
誰能不為長老這種悲心深願大行震懾感動呢?禪門祖師、宗門巨擘,悲智兼具,宗說具通,普遍展現樸質真切,重視真修實證的宗風;他們為報佛深恩,延續法門命脈,不畏勞苦,不惜身命荷擔如來家業;剖露心肝一片赤誠,為法為眾接心鍊心,所以能孕育ㄧ代ㄧ代之法將,龍象輩出,傳法利人天。
願有緣得遇此書之讀者諸君,展讀祖師語錄,當如印光大師所示,懷抱「如臨師保,如面佛天」之惜法態度,宛如祖師座前當面領受開示,必能提昇心靈智慧,跨越時空、語言、文字,體得真意,「一念回機,言下知歸」。
木石居士以珍藏心血編印此書,不吝分享供養大眾,並誠摯邀文為序;鄙人不才,曷能為序,亦不敢有負所託,鼓起勇氣簡述管見如上。
覺音精舍釋見性 敬筆 甲午年夏至日
上見下性法師簡介------木石敬撰
上見下性法師生於1958年,1980年畢業於逢甲大學,在學期間於佛光山禮上星下雲大師出家,二年後於圓山臨濟護國禪寺受具足戒,之後隨即依止嘉義中埔白雲寺上心下哲長老比丘尼歸隱潛修。師喜讀經論,研習法義,因教入禪而ㄧ心皈命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