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修行的教与学(二)


摄影:一念




略谈修行的教与学(二)

作者:任毅飞

写于2018年9月10日


前文回顾:

略谈修行的教与学(一)



 

老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是彼此配合的。就像一枚印章,镂空和线条部分相辅相成。如果你聪明一点,就可以从线条,看见镂空部分。即从上篇“如何当老师”的阐释中,看到如何做一个学生。但为了让学习者更加清楚细节,特别是对于修行的初学者,有必要嚼烂再详述之。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写如何当一个学生,我深深地感到困难。因为它实际上是要求把正知正见渗透到学习的全过程。所以,我写如何当一个学生,更多地是借助“学习”这件事,谈修行的正见。而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因为正知见并不充足,这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


尽管我的论述挂一漏万,但仍然可以作为关键时候的一根拐杖或者印证。

 

 

(一)平常心,平常心,平常心


平常心,是贯穿于修行全过程的一个底色。对于学生来说,修行之初,不可避免地对修行抱有各种想象,最典型的一些表现:渴望拥有神通异能(出现某种神圣的境界)、获得永远的快乐与宁静、寻找一劳永逸让自己舒服的方法,等等。


这些想法本身,就是无明的结果。而平常心是逆着这些想法的,尽管我们不能一下做到平常心,但我们起码要有一个提防,有一个警醒,我是不是在追逐什么奇特的事情?


(二)对老师具备有分寸的恭敬心


事实上,恭敬心本身已经包含了“有分寸”,但为了强调“分寸感”而单独表述之。


通常来说,我们很难正确地认识老师,而我们做的恰恰是在塑造老师。一般而言,我们很有可能把亲密关系中的某些残缺部分,渴望拥有却未能满足的部分转嫁到老师身上。这种意义上来说,老师基本和寺院里的泥菩萨差不多,只是这个泥菩萨会开口说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恭敬很有可能只是在制造自己的心爱之物。这样的恭敬,远离了如实。


我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一个年龄比我小很多的朋友和我一直联系密切。他呢,感受也比较灵敏,经常会评点一些圈内人士。我问他,对任毅飞有什么看法,他说,应该是见到(明心见性)了,但习气还有待于净化。有时候,和他吃饭,他会说,今天我就供养一下飞哥,你吃我不吃。我说好,我吃了啊,他就看着。


我装模作样吃了几口,然后告诉他,你供养完了,现在你可以吃了。然后,他说,飞哥,我真吃了啊。


真是非常可爱。尽管我知道他有些懵懵懂懂,但我特别喜欢他能直言不讳表达对我的看法。能清晰地看见并表述我身上的缺点(不管看得准确与否)的学生,我更加敬重。最起码,他不会神化我。


所以,分寸二字,还是事关正见,假如你在塑造老师,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你会想方设法去合理化老师的一切行为,会去补上他显而易见的漏洞。而到最后,你会失望,然后把所有的愤怒泼到老师身上。


然而,让你感到慰藉和愤怒的不过是你自己亲手制作的泥菩萨。


而有分寸感的恭敬心,是源于某种无法言说的信任,你一开始就知道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你能感觉到他能带给你超越生命本身的启发。


这种恭敬心是发自内在的,并非需要你供养多少财物给老师。但必要时候,你请老师吃一碗牛肉面,或者送上两盒茶叶,这样的行为可以体现这种内在的信任。


虽然我自己在明码标价做教学的事情,但我并非必须你给钱才开口。给钱未必教的更多,不给钱未必教的更少。


对我来说,收钱意味着责任,我必须付出与之对应的劳动。这种劳动本身甚至可能只是提供一个安慰,因为给钱的人其实可能根基还不具备,因为我收了钱,那我就有必要提供这个安慰,尽管我是睁眼说瞎话。而对某种类型的学生,我会不遗余力,奋斗到实在拉不动的时候再撒手了业随缘。

 

图为台湾大华严寺“鹿谷论禅”活动现场  2018年6月 


(三)慎重对待失望


如果老师让你感受到了失望,不要去猜测老师。这是不是老师在考验我啊?如果你这么想,恰恰是你在当老师了。实际上,这个失望本身才是老师。每一个失望,对应你的每一个附加在老师身上的幻想,你应该从失望本身去学习。


不管是一个混蛋的老师,还是一个真正具备正知正见的老师,他们都能提供同一个结果给你,最终都是:失望。


混蛋的老师,可能让你的失望来得晚一些,因为你们臭味相投。


混蛋的老师,可能让你的失望来得早一些,因为你病急乱投医。


具备正知正见的老师,可能让你的失望来得晚一些,因为他确实在考验你,磋磨你。


具备正知正见的老师,可能让你的失望来得早一些,因为他不想浪费精力在缘分不足的弟子身上。


所以不管什么样的老师,你能看到失望就对了。如果能不停地看到希望,这可能是误导,也可能只是路上的风景。


牢记,希望是假的,失望才是真的。只有失望才能通往无上正等正觉。



 

(四)正确看待老师的过错


修行的学习和知识技能的学习有着根本的不同。


我们受制于过往的学习经验,通常会认为老师一定有比我更强的地方,而我们也习惯性用过往的经验(比如道德标准)去看待老师。假如你某天看见看到老师随地吐痰,你会觉得这个老师素质怎么这么差?假设老师教学的是社会公共道德修养,那么你可以离开这个老师。但如果是一个修行的老师,你仅从这个行为得出这是一个不如法的老师,可能就有失偏驳。


极端一些的,比如某某大和尚的性侵事件。这样的事件确实非常考验人,一来因为事件本身敏感,牵涉到两性关系。二来,是出家人身份。三者,是社会影响面很广。从世间法看来,是非好坏似乎已有结果。但从佛法的角度来说,类似事件的探讨空间还很大。


有一句话非常实在,“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可以以此为镜子,反观自己。


如果你对老师的言行确实有疑惑甚至觉得是错误的时候,你可以当面给老师指出来。但表述的方式应该是诚恳的,是开放的。不应该以审判的口吻和指责的语气。在这样的节点上,或许可以借机解开自己心中的很多谜团。同时,这样的节点,确实也是考验老师的时候,如果老师不能面对学生的疑惑,甚至是刻意掩饰自己的错误,那么学生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这个老师。


不见世间过,不等于无世间过,不等于老师不会无过,但分水岭在于能否如实对待过错。


不要担心自己会得罪老师,能诚恳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疑问,甚至指出老师的错误,这其实是超越了一般的信任。


但要注意,不是指责和审判,是诚恳地探讨。如果老师说,“其实我啊,也是业障不少,虽有些悟处,但起用还不得力,常被境转……”诸如此类的话,那么恭喜你,这样的老师,值得追随。


摄影:一念

 

(五)把老师当做你的朋友


   受制于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很多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会对老师给以特别的尊敬。但对于修行来说,这些形式上的教条可能会成为束缚。从结果上来看,“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老师如果比你多一分毫,他不配做你的老师。你比老师少一分毫,你不配做学生。


  为了对冲传统教条的束缚,我强烈建议你一开始就把老师当做你的朋友。而某些知识技能的学习,我认为反而可以保留一些仪式感,因为,知识技能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积累,是可以计量的。仪式感能匹配这种有形之物。从结果上面来说,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比老师更加厉害,是老师乐意看到的结果,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而修行的教学,老师以弟子不再需要老师为终。所谓“狮子行走,不求伴侣”。如果你还保留了些许老师的身份在那里,反而是老师的不幸。

 

(六)正确地感谢老师


知恩图报,人之常情。尽管最终你发现了本自具足,但这个路是老师陪着你走过来的。成长的路上,老师付出了时间心血,甚至是遭受了你的误会和责难,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们要牢记这份恩情。


最深刻的感谢,当然是升起了正见,或者是识得本心。因为,一旦识得本心,你就能如实地看见老师,一个人的成长,两个人的福报。将这份光发散出去,圆满虚空法界,是以实际行动对老师的感谢。


   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容易发生失控的感谢。特别是在某些大的转折和突破点,会涌出火山一般的感激之情,非常浓烈。这些是正常反应,但这些呈现最终会化为平凡,不可也无法贪恋,需警惕。



最后是广告

你若给我一个机会

我必给你一个机会

点击下方链接打开

MATRIX商业计划2018


和本文相关的阅读链接


略谈修行的教与学(一)

萧莫师兄谈宗门传承


-END-


教师节最赞的歌!阿卡贝拉版《夜空中最亮的星》


老茶堡268

 长按二维码扫描识别进入微店 






长按二维码关注

MATRIX





MATRIX


Matrix 是一个“开悟”、“生命真相”等为核心话题的公众平台,平台内容以原创为 主。更多地,是任毅飞和朋友们对真理探索之路上所做的笔记。


作为一个并没获得完全解脱自在的人,所言内容均有局限,仅供参考,也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切勿照搬,切勿机械模仿,盲目相信,后果自负


你永远不知道你从哪里来的,你就只是这纯然的觉知而已。觉知即是当下此念,你不可能知道此念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它在就是在了,不在呢?也是“不在呢”这一念在了。

——摘自任毅飞《两面镜子》点击查看)



任毅飞微信:ryfweixin (请注明来由)
免费 QQ群:62463022

微信公众号:matrix_2014

投稿 / 荐稿:ceo@chinapano.com



@MATRIX✨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