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拈提(7)父母未生时


任毅飞按狮子居士讲解公案,自然平实,也不乏活泼生动。关键的是他具备慧眼,不仅讲故事,让你化解古文的难关,更是让你开智慧。本公众号将陆续发布狮子居士的公案串讲,你可以看热闹,或者看个印心,任君取之。没准儿,你就踏上了一条修行悟道的高速公路,甚至于了毕生死大事。





 公案拈提(7)


父母未生时



无始无明又名根本无明,乃我人无始以来,由一念不觉,在本来灵明空寂的性觉体上,所生出之颠倒妄想也。由本来之无生,而妄见有生;由本来之不灭,而妄见有灭。如此复有生死轮回,六道迁转,长堕苦海,无有了期,把个大好的天真佛埋没在六道里,宁不冤乎?其实无明与真如原是一体,是以六祖慧能大师直言相告:“烦恼即菩提。”既然烦恼与菩提不二,后世参禅、学禅、悟禅之辈亦明得个中道理,人人皆说也说得,道也道得,可为什么对于菩提正觉总是难以真实证入呢?只为吾人被无明遮蔽太久,起心动念,举手投足,无一时、无一刻不在颠倒中。人的思想、思维有其惯性,错误地、颠倒地事物接触久了,就会习以为常,反而会以为它本来就是如此,只有这样才是正确、正常的。比如我们的眼睛看物,外面的影像经过眼内玻璃晶体的反射,落在视网膜上的图象是颠倒的,原本在上的投射到下边,本来在下的反而变成为上。但是由于我们从一出生就是如此,早已习惯颠倒了,如果你让他把上下倒过来,他反而会手足无措。这个无始的无明也是如此,因为长久以来颠倒惯了,错误的观点一直被认为是正确的,你就是让他抛弃、放下,他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放,如何去下手。由于这种习惯,本来是无明颠倒,我们会觉得是必然的、合理的,因为它符合我们逻辑思维的习惯;本来是真如实性,因为不符合我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反而被抵制、排斥和否定。所以说知道烦恼即菩提,放下即解脱,这是一回事,而能否证得这个看似简单,其实无比深奥的道理,又是另外一回事。


当今之世,痛念生死、渴望解脱之士日渐多矣,但许多人勤苦经年,或念佛、参禅、修密,或研习教理、深入经藏,虽已明了如来所宣示之解脱路径,于世尊出世之本怀已然洞悉领悟,而终不能打破漆桶,脱离樊笼。曾有同门道友问于狮子:我知道这个起心动念的就是我的自性,它无时无刻不在我面门放光;我也知道说几句相似的话不做数,要真有所证才算数。可我前前后后忙了这么多年,这个明明近在眼前的东西,为什么就是见不到呢?其实不光是他们有此等困惑,就是狮子本人也曾多年深困其中。狮子的信佛因缘与许多道友颇为相似,在十几年以前,当风行一时的气功热刚刚吹遍神州大地的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也加入了练功的行列。那时我练的是所谓的佛家气功,我的气功师傅为了长功夫,还拜了个挺有名的和尚为师,手中因而有了一些佛教书籍,于是本人也因而有幸借阅了其中的两本,书名到现在还记得:一本是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一本是日本人著的《中日禅宗史》。这两本书看完后的结果也有两个:第一,本人因此而皈依佛门,成为一个佛教徒;第二,本人对禅生起了无比的喜悦和崇拜,并由此开始对心性问题坚持不懈的探求。


从那以后我翻阅了不少有关佛法,特别是禅一类的书籍,对佛经中的道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有那么一个阶段,我感到自己已经通达了佛陀的言教,我已经悟到了禅!因为不管是经上说的,还是祖师讲的,我都已经基本理解,已经大体明了啦!那时受我慢心的驱使,常常自诩是禅的根器,是大乘种子,看别人皆为小根小器,只配念佛修净土。如此经过了不长的时间,内心渐渐生出几分说不出的疑问和疑惑,对于过去那些似乎已经明白的问题,不知为何渐渐地又不那么明白了,本来明明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教理去解释的,明明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可是现在不但不能将其消除,反而一天强似一天,一日重似一日。于是把心中这些解不开谜团记下来,定期找到皈依师父(是个有些名声的老法师)请教,可师父讲的并未超出自己理解的之外,看起来虽然很有道理,但是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我内心的疑惑。这就象一个少时离家的游子,以为自己出生以来始终在飘泊四方,从不知晓在这个世界还有个曾经生我养我的家,某日偶然听到别人的指点,知道自己不但曾经有过一个家,而且知道了回家的路途。按照别人指点的道路,果然找到了阔别已久的家,经历了最初的喜悦后,却发现这所房子既没有门,也没有窗户,前后探察,左右游走,使出浑身解术而始终无法入内。如此过了一、二年,心中的困惑日甚一日,常从心底问自己这世界如许大,有谁能为我解惑?有谁能为我除疑?用寝食难安来形容当时愁苦的心境,毫不为过。那时我常常自嘲:原来画饼果然不能充饥,仅凭几分理解和明白如何能消得烦恼!如何能敌得生死!过去心里面总有几分轻视净土,以为那不过是接引钝根小机的方便法,上根利器只要认得自性即可照破生死,自是不必定要佛来接引的。到此时才发现自己原来就象个落水人,净土就是落水人手中最后的救命的稻草,除了念佛以求生净土以外,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法子能救得自己。自是遂弃禅而入净,以后又由净而入密,再以后方领悟禅、净、密名虽异而体相同,既可开一为三,亦可会三归一,皆为如来化度群蒙之方便也。



对无始无明,昔年诺祖曾作过形象的比喻:这个无明就象一个厚厚的、没有口的玻璃瓶,瓶里包裹着的空气本来与外面的空气是一样的,因为被瓶子隔住了,所以不能互相会合。他说这瓶中的空气好比我们现前的这一念妄心,瓶外的空气就如同无生无灭的真如佛性,我们凡夫之所以不能认清自心本具的真如佛性,就因为有个象玻璃瓶一样的无始无明从中障碍。玻璃瓶打破了,内外空气即可以互相融合,无明打破了,我们的妙明真心也可以当下现前。假如没有人告诉我们,说这个瓶子里外的空气是一样的,我们一定会以为它们彼此是互不相干的。如果祖师没有告诉我们,说烦恼即是菩提,我们又如何知道烦恼与菩提原本不二呢?即使知道瓶子内外的空气是一样的,只要不打破这个瓶子,两边的空气依然不能会合。同样,即使已经知道了烦恼与菩提不二,只要不打破这个无明障碍,也终究不能生起般若正智。诺祖亦曾言道:显教破无明没有异方便,好比拿一块布慢慢擦玻璃瓶,虽然最终可以将玻璃擦透,但时间必然会很长很长。宗门不但也有这样一把大铁锤,而且击打瓶子的效果也同样非常地出色。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禅门重锤是如何击碎无明壳子的。



原文



(香岩智闲)师参沩山,山问:“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伶俐,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


师被一问,直得茫然,归寮,将平日看过文字从头寻一句酬对,竟不能得。


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屡祈沩山说破。


山曰:“我若说似汝,汝以后骂我去。我说的是我的,终不干汝事。


师遂将平昔所看文字烧却,曰:“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乃泣辞沩山,过南阳,睹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


一日,刈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曰:“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颂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山闻得,谓仰山曰:“此子彻也。”





香岩禅师开悟的故事,后世佛子可以说耳熟能详、尽人皆知,狮子之所以从千七百则中拈出这一篇,是因为由香岩破参开始,禅门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修学方法——参话头!参禅的方法虽说经宋朝大慧杲禅师的大力提倡,而得以风行天下,其创始人实际上乃是前唐的沩山禅师。


在沩山之前,宗门接引后学都是用直接指授的方法,例如达摩之为慧可安心,马祖答大梅“即心是佛,”为师的只要稍稍透露少分消息,即可使学人觅得端倪,识得归家路途。此种手法虽然快捷淋漓,但是对参学者根器的要求非常高,在这击石火、闪电光的一瞬,抓得住即可登堂入室,抓不住则当面错过,是以后来云岩、灵云等历二、三十年不得发悟,其师百丈禅师亦无可奈何。直指好比用的是一把尖利的小锤,讲究的是巧劲,如果玻璃瓶只有薄薄的一层,自可一击而碎。但假如是厚厚的一块玻璃,单靠这样一把小锤敲敲打打是不行的,必须换把大锤才敲得碎。什么样的手段方称得上是重锤呢?当然是参究,让你对一个问题投入全部的身心与精力,象座大山一样压在身上,时时不得松懈。这样的重锤,被沩山从香岩身上首先使用了出来。


话说香岩在百丈跟前虽然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但他并没有开悟,百丈没有肯他,指示他再参沩山?想必沩山也早知他问题之所在,所以当香岩来参时,即直言相告:“此是汝聪明伶俐,意解识想,生死根本。”可见不仅是后来人,不仅是狮子以及其他崇尚多闻的人,就是当年禅宗最兴盛的年代,就已经有很多象香岩这样玩玩知见,耍耍嘴皮子的人了。所以沩山告诉他,你这是意解识想,是世智辨聪,是无始以来的生死所在,搞这些花哨的东西是出不了生死的!为了看看香岩是否确有所悟,也为了让香岩意识到自己问题之所在,于是问他:“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你在百丈先师面前见识过那么多大的场面,听到过那么多精彩的对答,我如果问个寻常的问题,你必然有现成的答案在等着我,那么好!我就来问你个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问题:你知道自己父母未生时的本来面目吗?香岩一听,当时就楞住了:父母未生时,也即是万法未生时,既然没有法,又如何来的面目呢?这一问果然有力量,香岩立时哑口无言。


沩山当时这一问堪称前无古人,因为以前从未有人问过类似的话,香岩找不出现成的答案,于是求师兄能为他道破,幸好沩山没有妇人之仁,好不容易才把他套住,如何能轻易放过?于是说:“我若说似汝,汝以后骂我去。我说的是我的,终不干汝事。”正所谓“父母所生口,终不为你道。”当时若是说出来,又如何能有后来之事呢?


香岩无奈,于是将平昔所看的文字一把火烧却,充满绝望和落寞地说:“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各位且道香岩自此真的是什么都不思,一切皆不想,一门心思去做他的“长行粥饭僧”么?非也,此后虽然没有再翻故纸堆中的文字,但师兄的那句话却未曾须臾忘也,正是因为日日提撕,时时牵挂,才会于某日“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这个须臾不忘、时时牵挂,就是在参啊!其实参禅所贵者是心中的疑情,如果真疑生起来你就是想放都放不下,香岩嘴上说免役心神,其实又何曾有一日得免过?后世禅和子之所以难以发悟,只为念话头者多,参话头者少,因为心中生不出疑情,是以常参究经年而了无消息。


沩山之所以要如此相为,是因为当初如果直接为他说破,香岩必然象过去一样,又落入概念的窠臼里,接着玩他的语言、文字游戏,如此则如何能打破无明壳子呢?沩山不愧为大手笔宗师,既然正面接引不行,那就先把你逼到绝路上,让你来个前无路可进,后无路可退,置之死地而后生。因为你那无明的壳子太厚,给你把小锤子轻轻敲打,根本就打不破,那么我就给你换把大的,你在那里慢慢参,参到最后力量积蓄足了,“啪”地一下打开,还怕无明不破吗?看来这个“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果然是宗下屡试不爽的法宝!至于沩山所首创的,用个无意味语作话头,使学人籍以参究发悟的方法,在后世几乎更是成为宗门悟禅的惟一可行之法。


其实话头本来没有任何意义,都是些无意味语,可为什么有意味、有逻辑的见解和思辨都打不破无明,这个无意味的话头反而能打破无明呢?


所谓参话头,就是让你用这个一念无明去打破无始无明,从而见到自己的真如佛性,宗门的这柄铁锤就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作用,学人果能如理而参、如法而修,何愁不能破参发悟呢?


关于参话头,历代祖师有许多精要开示,袁焕仙先生更有一番精彩论述,有兴趣者可参阅《维摩精舍丛书》。



——狮子居士


·前续·

公案拈提(1)吾无隐乎尔

公案拈提(2)倾出一栲栳

公案拈提(3)从门入者 不是家珍

公案拈提(4)和尚莫颠倒

公案拈提(5)独钓寒江雪

公案拈提(6)一切现成




-END-




老茶堡268

 长按二维码扫描识别进入微店 




  打赏转用 




广告

MATRIX平台提供以下两款产品,欢迎各位选购


产品一

此生必看:一个直指见性开悟、了脱生死的视频

(点击标题打开)


98000元

MATRIX老会员:6800元

出家人、僧人、法师,免费


产品二

MATRIX商业计划2018

(点击标题打开)


29800元/年费

MATRIX老会员:9800元/年费


·MATRIX·





长按二维码关注

MATRIX





MATRIX


Matrix 是一个“开悟”、“生命真相”等为核心话题的公众平台,平台内容以原创为 主。更多地,是任毅飞和朋友们对真理探索之路上所做的笔记。


作为一个并没获得完全解脱自在的人,所言内容均有局限,仅供参考,也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切勿照搬,切勿机械模仿,盲目相信,后果自负


你永远不知道你从哪里来的,你就只是这纯然的觉知而已。觉知即是当下此念,你不可能知道此念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它在就是在了,不在呢?也是“不在呢”这一念在了。

——摘自任毅飞《两面镜子》点击查看)



任毅飞微信:ryfweixin (请注明来由)
免费 QQ群:62463022

微信公众号:matrix_2014

投稿 / 荐稿:ceo@chinapano.com



@MATRIX✨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