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学着做一个平凡的人

   


     这是酝酿很久的一篇文章,记忆中只有《两面镜子》酝酿了如此之久。公众号也有两个多月没有发原创文章,而 MATIRX 核心群,也渐归于冷清平淡。这期间,我也试着去表达一些什么。但那个表达的想法很快就熄灭了。我慢慢发现,不管是我建核心群,还是写公众号,其实都只和我自己有关。尽管当初也真的想过要帮助别人,然而慢慢发现那又是另一个坑。把一些个人的经验和体悟放大,这也是另一种暴力,而且,自己会是最先的那个受害者。  

 

所以,我决定,MATRIX核心群不再招新。从此文发布之日起,不再接受进群申请。而群内的朋友,我会一直陪到最后一个离开。正所谓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呵呵。

 

我连自己都走得步履蹒跚,更何况去帮助别人呢?所以,这之前发的一些文章里,也许有闪光之处,但同时也会掺杂着一些沙子。不同程度地包含着炫耀、嘚瑟、表现、求赞,希望读者能用自己的智慧去过滤。

 

另一方面,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佛会度人吗?我的答案是,唯一能度会度的只有自己。只要,我们还在仰慕,甚至无比尊敬,虔诚地尊崇着某位上师,那意味着自己和那位尊者有不同。上师、经典以及法门也是自己发明并用来拖延的工具。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找到任何工具来完成拖延,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全都是拖延症患者。

 

    以前,我在朋友圈发过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造物主要隐藏一个秘密,不被所造之物发现,那么造物主最好把这个秘密放在哪里?如果你能发现这个秘密,就打开了造物主的世界,就发现了整个世界的秘密。

 

    这两段也是嘚瑟。看吧,造作就是这么运行的。总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了不起的东西。那不妨把我一路爬过的坑做一个梳理。

 

其一,获得赞赏。也许我们都会享受被赞赏表扬的感觉。但倘若,把这个变成了一种追求,那必然会遇到障碍。比如我写文章吧,我总是会精雕细琢,以期获得最多人的赞赏。有时候,我写完之后会反复看,甚至沉浸其中。可是,就算我写的好吧。每个人的眼光都是不同的,看到的也不一样。只要有所期待,那么失望一定早就等着你了。

 

其二,自以为聪明。聪明与否其实一种个人感觉。很多时候,可能只是映射为和自己是否“情投意合”。另一方面,我一直生活是比较孤独的,不是孤单,而是看到周围的多数人是很木讷的(当然,木讷也是我个人的定义)。比如对于死亡这样的事情,许多的人根本不关心,我会惊讶。对于一些看似平常的事情,我会发现其中有不可思议的一面,然后我会唾沫横飞地表达出来,沾沾自喜地沉浸其中,享受智性的欢愉。现在看来,其实是自己对恐惧过于敏感,而不停找出口罢了。而即便有些发现,甚至有些火花,但同时也会被污染。其实,自己不过小丑罢了,希望自己的“聪明”引起别人的注意,然后找个伴儿一起来抵挡恐惧。

 

其三,造神。我会找到那么几个榜样,然后把完美的光环给其戴上。然后再享受被神的夸耀的乐趣。不过,总有一天,神会和我想象的样子不符,然后我就慌张了,神都靠不住,那我靠谁去?我靠!

 

其四,追求完美。也许这是一个良好的品质,但深究下去,完美其实是一种深度的控制心理,和造神的本质一致。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完美只是一个想法。

 

其五,诚实。诚实是个好品质啊!可是诚实也可能会被利用。说话也不论对象,不论时机场合,尽管都是真的,掏心掏肺的,其实不过是孤独可怜讨好罢了。因为这只是自己的需要而已。

 

其六,交浅言深。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坑,当自己没有力量的时候,通过攀援,营造幻象麻醉自己。

 

其六,极致表达。极致表达的背后,是追求完美,获得赞誉的综合体。但同时,这里有自我救赎的坚韧品质。如果你在做佛弟子,或者做修行的老师,都是在自我救赎,救赎的本质和身份无关。老师和弟子在任何时候,互换身份都一定是成立的(“老师”和“弟子”,都是“弟子”的两个不同称呼)。而我追求极致表达,是因为我没有从经典里看到智慧,看到明白晓畅的表达。当然也不全是,比如我也有欣赏的肯威尔伯、创巴仁波切、阿迪亚香提,现实生活里的雅桐等(不过,通过一些事,我也发现雅桐还不足够干净,当然了,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欣赏的现实中几个聪明的人还有陈思、顾自己、吕波等)。

 

    然而,那些我没有兴趣深入看下去的经典里,我不喜欢的表达里,就没有智慧吗?当然不是。有一天,会发现是自己眼之所及有限,更重要的是心之所及有限。也就是自己有多少智慧,才能看到多少智慧。自己追求的极致表达,其实是持续的救赎。而且,所谓的表达本身也在遮蔽真正的行动本身。

 

    什么是真正的行动?那就是欠账要还,不能赖账,而且拖不掉。业力、因果、轮回无时无刻不在变现。即便是暂时的规避,也要知道只是稍息,喘口气而已。正所谓“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以担当的姿态活着,是唯一应该有的姿态,无法赖掉。否者,万世的轮回,你还得去受。消业的一个重点,是受业。有一句话叫做“现在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很是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道理。还有佛法常说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也是此意。

 

    这其中有一个心得,受业才会知痛,知痛才会停止造业。而我们很多时候无意识地在逃避痛苦,在极尽所能地掩盖痛苦,受业这个环节缺失了,如此,业力就循环往复,掉入轮回之坑。消业的一个重点是,不趋乐避苦。不避苦的真正含义只有一个方向:不趋乐,如此可以停止造业。而趋乐避苦似乎是人之天性。 因此老子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粗糙地解释下,就是天之道就是“没收”,人之道是“积累”同时呢,人之道让你痛,天之道让你解脱。人道和天道是此消彼长,此长则彼消。不过,这只是纯粹的道理而已。懂这个道理并不能保证你、我能活出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三国魏人李康《运命论》 


    这里我看到网络上很多解释,大概演变成为了一种做人行事的法则,意思要低调。我看来和老子的天道说法是一致的,摧、湍、非,讲的都是没收。

 

    延展一下,不趋乐,不趋赞赏,不趋富,不趋贵,不趋永恒,不趋天荒地老。与其被没收,还不如趁早交出去。当然,不如只是我的看法,具体到你来说,交还是不交,你都是完全自由的。

 

    交出去后,还剩下啥?平凡。与其说,我要学习平凡,不如说,我不得不平凡。那为什么还要学习呢?那是因为自己还有些自命不凡,还有证明,还有贪婪,还有抓取。

 

    春节期间,我在四川南充老家拍了一些照片,加了点文字。




 

几个图片和文字基本诠释了我的心境,到现在,我除了发现自己的造作之外,就什么都没有发现了,接下来这句话,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我们每个人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区别只是造作程度的多少而已。这两天萦绕心间的那句话是,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能见业,方能有臣服吧,宗萨钦哲说:我们都是业力的副产品。是啊!如此才可能有不拒不迎。

 

再譬如要解脱,这里的难点在于,如果你还在要解脱,那解脱就没有机会发生。所以在当前,甚至有可能终生,我的功课就是:学着做一个平凡的人。从最深的层面来首,我写这些文字,都还是造业的,所以,也还是要学习的。

 

刚才图片上有句话:心安即是归处,如果硬是要找一个标准来看修行的功夫,那就是心安与否,不管有心可安还是无心可安,这个不重要,谁都可以说出来,是否真正心安且自知,是很重要的,这是基本的如实,也是必要的如实。有种可能就是,自己心不安,且不自知。能知不安,即知业力,这其中有个过程,就是“守心”,这是我目前正在做的。这其中不断有发现,甚至是惊人的发现,就像我之前发的那些文字,都是这个过程里的副产品而已。但是,没用,每一个发现,都是抵挡业力的工具。

 

我个人对解脱的定义是,了知解脱没有可能发生,并放弃了解脱的想法;对心安的定义是,了知心安不可能发生,而放弃对心安的任何需求。因此,我的概念里,任何人言解脱了,心安了,都是谎言。能发现的只有心不安,而心安,是没有机会被发现的。也因此,与其说,我解脱了,不如说,我没有解脱;与其说,我心安了,不如说,我心尚有不安;与其说,我开悟了,不如说我没有开悟;与其说明白,不如说少惑。

 

当然,与其说,不如不说。

 

可我还在说什么呢?

喝口茶,让业力之风再吹一会儿吧。

呵呵,接下来我想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了。平凡的人平凡的世界,一切归于平凡。但我会把这个探索的旅程中所看到的风景慢慢道来,让我的小聪明再嘚瑟一会儿。


无论如何,学着做一个平凡的人,是我终生的功课。




不会有matrix核心群的广告了。

去年说的“开悟神器”实际上,是泰国产纯天然乳胶床垫

因为有古人说,开悟前是吃饭睡觉,开悟后还是吃饭睡觉。

所以,有一个好的床垫,能睡好觉,就开了一半悟。

欢迎订购。详情持续请关注本公众号。

本账号首次开通打赏功能,鼓励下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