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名家讲坛】 顾瑞荣:如何快速进入《道德经》

顾瑞荣

男,1964年生于上海,哲学博士,道学专家,中国开心文化创始人,开心工作坊坊主、企业培训师,二十多年来一直栖心于佛教、道家和儒学,旁涉古希腊、印度和西方现代哲学和宗教学,翻译写作宗教学、教育学多部著作。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讲师,奥修静心系列丛书策划者、翻译者,《学习的革命》翻译者,北京科利华软件集团现代学习研究所所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现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特聘创造力专家及讲师,全国希望工程师资培训中心特聘专家讲师,全球读经教育研究会理事等。


本文根据顾瑞荣录音整理。



一、引子

《道德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道德经》这本经典具有非凡的地位。实际上,整个中国文化,从我们现在看得见的中国文化来讲,绝大部分都奠基在《道德经》的基础上,因为它是整个先秦文化的奠基之作。可以说,它是老子时代之前2500年的文化的总结,这个是承上。然后这2500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它又是一个源头,这是启下。《道德经》在整个五千年的中化文化历史长河中是承上启下的位置。


那在《道德经》之前的2500年,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经典著作是什么?基本上是儒家讲的那个“六经”或者“五经”,“四书五经”的那个“五经”,那是文化性的经典。但这是属于落在字面上的文化性的东西,在这个背后,还有更深的东西。在文化的背后,还有原本“道”本身,就是“道统”。那个“道统”原本不是拿文字来传承的,它是隐性的,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老子,老子把道统用语言来表述,或者说道统的一些内涵用语言来表述,所以这个就是意义非凡、地位非凡。2500年以来,从它以后的整个的修道的传统,都是奠定在它的基础之上,离开了它,几乎没有道家;离开了它,那个道统就看不见,所以这个地位非常重大。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们说这个包括整个的儒家文化,它都是在《道德经》的范围之内。如果说中国文化有两大家,一个道家一个儒家,如果说道家它主要发展继承的是《道德经》里的道的那个部分——《道德经》有两个部分,一个是道经的部分,一个是德经的部分——如果说这个道家它主要继承发展了道经的那个部分,那儒家主要是继承发展了德经的部分。当然儒家在有的地方还偏离了,因为它对道的把握不够,它就开始偏离了。但是道家一直奠定在道的基础上,它就不会偏离。当然,道教也有所偏离。后来道家看不见了,就只有道教了,道教一大堆的炼丹啊,这些发展,有的人接得上《道德经》,接得上老子的道统,有的有所偏离,但是不管怎样,道教还是把核心的东西继承了

所以这本经典,从中国文化2500年来的儒道两大家的文化来说,《道德经》就是源头。中国文化先秦时期,三教九流那么多,但是圣贤文化只有两大家。也就是说,创立文化的传承文化的那些人本身是圣贤,本身是开悟的人,本身是智慧绝顶的人,这样的文化只有两大家,一个儒家一个道家。而其他的派别,都和《道德经》有关系,比如《孙子兵法》就跟道家有关系,兵家就和道家有关系,法家也和道家也有关系,都是他的变种,甚至变得面目全非,所以先秦的诸家,都是跟道家有关系,都是跟《道德经》有关系。


老子的弟子,在先秦非常多,当然很多是私塾弟子,就是老子可能见都没见过面,但是他们自己把老子尊为师,有的是没有机会见过面的,他们尊老子为师;有的是亲自面见了老子,尊老子为师。像儒家的孔子,他一生里面,根据我们的历史记载,一般知道的是两三次。据我的一个朋友考证,孔子每十七年见老子一,考出来的时间很奇妙,都是十七年,从孔子十七岁开始,每十七年见一次,至少见了4次。他从老子那里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去体会老子的教导,但是由于他自己的立足点,如果按照庄子的记载来讲,孔子的开悟应该等到69岁以后,他对儒家的基本的东西在前面都奠定了,但他自己个人的状态在69岁以后发生飞跃。


学习《道德经》的机缘

老子这本书非常特殊,当前是正逢其时——国学复兴。这100多年来,基本上是因为这个传统文化遭遇到的这种厄运,所以很多人没有接触到传统文化,但是现在这个十来年,有一个很强的趋势就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的复兴。这个国学,当然主要的应该是圣贤文化,其中《道德经》当然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在做的工作,至少这几年来工作的重点就放在《道德经》上。在上海,因为我住在上海,基本上也不出去,所以每周日在上海讲《道德经》。目前为止,已经讲到第五期,每一期大概20讲,就是20个礼拜,再加上我带大家游学道家圣地两次,一共22周,再加上还有些节假日,所以一期大概需要半年,半年大家都在很认真地学习。前面办了4期,现在在办第五期,进来的人要严格报名,首先要填报名表,报名表还要问答问题;然后有要求,至少诵读100遍;每周要写心得,发在博客上,博客相互链接;不能缺席三次,缺席三次我就踢你出去,一旦踢出去,你就不能再来上第二期第三期了。有这个要求以后,一般每一班或者每一期,都有40多人,很严格很认真地学习,半年以后,有的人还在继续学习,有的人就去学其他的了。反正这半年,既然到了我这里,你就被我紧紧抓住了。


现在呢,一方面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睁开眼睛看到那么多美好的事物,比如说书籍,那么普及,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信息也是那么的丰富,但同时它对我们的诱惑也很多,学了这个又想学那个,学了《道德经》,又想学《周易》,《周易》学了,又想学什么其他一大堆,好像一直在学习,一直很勤奋很好学。但是,如果不把一本经典学得很深入,至少3年,那么这本经典啊,基本上就是浮光掠影,你只是吃到一点点味道而已,向人家汇报时,你可以说,这本东西我学过了,但让你谈谈心得体会,没有;生活里面有什么运用,没有。


我一般对大家建议,《道德经》要学3年,100遍是打底的。今天我们用一点时间来讲这读100遍,但是待会再讲。读100遍非常非常重要,很多人,对老子《道德经》喜欢得不得了,喜欢了10来年了,但是从头到尾1遍也没读完。我们这个“道一百”的全国的活动,就是7天里面读《道德经》100遍的这个活动,有许多人来参加,那是因为他《道德经》一遍都没读完,但是喜欢,经常在睡觉前的床头,拿着它看看,但是就是没有读完。没有读完,对他来说那个整体感一直没有。一会儿我会展开来讲为什么读《道德经》100遍,有什么利弊。今天的主题就是现在的人如何快速进入《道德经》,怎么快速法,一会就会讲。大家难得聚在一起,我们先讲讲《道德经》。



二、《道德经》第56章讲解

我们来讲一章,让大家来尝一下味道,今天讲《道德经》的56章。

《道德经》81章,如果你不明白,你要一章一章地看,看81章,从头到尾学81章,如果81章通了,你就发现源头在第一章。所以有的人读第一章,81章就不要读,那种人一百两百万里就有一两个而已。一般我们都不要梦想,读第一章就好了,《道德经》就知道了,不可能。你老老实实把81章全学完,81章可能学10年20年都可能。第一章里面,最核心的是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当然你要加上“名可名,非常名”,也很棒。这第一句里面,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字“道”,如果你能看到“道”这个字,心领神会,《道德经》就不用看了。但如果你看到的只是“道”这个字,那好了,你81章的《道德经》有得学了。这个是从81章整体来讲,关键在第一章,但是56章很特别。这就是为什么我今天要讲这一章与大家结缘。


《道德经》第56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6章,我们说它特殊,那它特殊在哪?整个《道德经》,我们说第一章是它的全部,没错,我们也可以说56章也是它的全部,也没错。而且56章整个地描写了一个人如何修行得道的一个过程以及境界,你的修行要怎么做?要想超越自己怎么做?要想悟道怎么做?都在这一章里。我把我的解读分享给大家。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讲话,一直是很奇妙的,或者说,经常用的是反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粗浅地讲,它的意思是: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就这么粗浅,但是内涵全在里面了,看你能不能领会。为什么知道的人不说?这个“知者不言”,我刚才用的词是“知道”。中国人造词用词很有意思,“你知道了么?”,我们说“知道了”。那你真的是知“道”么?不是,你知道的是东西,你了解的认识的是东西,不是“道”。“知道”的源头是这个“道”,就是《道德经》的“道”。这里的“知者不言”的“知”,不是在说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比如说我们知道这是个茶杯,然后我们说这是茶杯,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知道这个茶杯。这里的“知者”,指的是“知道者”,就是真正知“道”、认识“道”、把握“道”、领悟“道”的人。“不言”,怎么样呢?他不说,他知道,他说不出来,他知道那个东西——“道”是不能说的。


这个“道”是个实相,一说它就变成了语言,一说它就成了思想里面的东西、一个对象,当人和一个对象成了一个对立的或者对待的关系的时候,他就不是在讲“道”了。“道”是没有对立的,所以“知道”,它不能用“言”来表示,这就是第一章讲的“道可道,非常道”。第二个“道”字,是说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 这个“道”要是能说,这就不是那个常道了。老子说的那个常道,就是“道”本身。它是超越语言的,不仅是超越语言,还超越思想,超越你的任何感知。有的人一修道就说:我感觉到我得道了,错了,那只是你的感觉,和“道”没关系。有好多人都觉得自己得道了,在恍惚之间他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完了,那不是道,那是发神经病,或者是幻想。“道”不是你能捕捉到的,它是无象的,它是大象,大象无形啊,它是无象之象,所以不能用感觉、用思维、用语言来捕捉它。


《道德经》另外有一章讲“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就是视觉、听觉、触觉都不能把握它,然后“此三者不可致诘”,“诘”就是追问的意思,追问靠的是什么?是思维。这三者不可致诘,就是你用思维也把握不住它。因为思维有思维的对象,眼睛有眼睛的对象,耳朵有耳朵的对象,触觉有触觉的对象,这三者是分开的,但“道”是个整体。你捕捉到的永远都只是一个部分,就像佛陀讲的“盲人摸象”一样,六个盲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他们摸到的象是不一样的。你以为那是大象啊,不是,那是个局部。佛陀讲的这个“盲人摸象”是很有比喻意思的,我们每个人都局限于我们自己的分别意识,在分别意识的前提下只能了解事物的一部分,而且只是表象,你不知道这个整体。大象是什么,你拉一条尾巴说这就是大象,摸一条大腿说这就是大象,全错了,因为他们是盲人,等到他们睁开眼睛就会发现,那六个部分都不是大象,六个部分合起来的才是。当然这个还只是从视觉形象上来说,从智慧眼的角度来看,事物的里里外外是一个整体,大象是一个整体,你不能拿局部来说。


“道”也是如此,所以说,“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它本来就是整体,让它回归成“一”,你才能认识。或者说,当我们和它之间没有分别了,我们才认识它。当它是我们的认识对象的时候,它成了我们认识对象的时候,它与我们就成了“二”。就像你们现在面对我,我们就成为了“二”。当我们成了“二”的时候,我们是一体么?不是一体。不是一体,我们就不在“道”里。当然我们原本就是在“道”里,只不过我们意识是分隔的。我们说的悟道是什么?就是连意识,这个分别的意识都要去除,只有分别意识去除了,才会悟道。

佛家讲开悟,讲的是什么?佛家一讲开悟就讲,一个人开悟见性、见性开悟。它的标志是什么?有几个标志,一个标志是“无我”。他认识到“我”是假的,“我”是没有的。我们现在都认为“我”是真的,“我”就是我,世界就是世界,“我”是如此的坚固不变,当然还担心死了以后“我”去哪里去了。你这么担心就是因为你认为你有“我”。一旦开悟,我就知道“我”是假的,彻彻底底是假的,你因为那个“我”所吃的那个苦,全部结束了,跟“我”没关系了,你跟这个活着的所有的感受,因为“我”而起的任何的烦恼全部隔绝了,这是开悟的第一个特征。开悟的第二个特征就是没有分别,融入整体。第三个特征,没有任何疑惑。有的人跑的来问“我开悟了没?”“你看看我开悟了没?”只要你说这句话,你就没开悟。你问得出这个问题,就证明你没开悟。当然有很多人很自信,问都不问,觉得自己开悟了,但只要他一宣布“我开悟了”,那么他也没开悟。因为开悟是不能宣布的,宣布了就和开悟隔离了。当然真开悟的人也是可以说的,也不是不可以说,关键是你怎么说的,你在什么语境下说。这个很重要。当然开悟还有很多的特征。


所以,没有对立面、没有分隔。我们一样都是生命,我们都是用五官六识来认识事物的,只要你用五官六识来认识事物,那么你认识的就是事物,而不是“道”。生活很需要我们用这种方式,对吧?你吃饭,总归要吃饭吧,你不能吃泥土吧。一只狗,喜欢吃人的大便,但人不能吃那个东西。为什么?不一样,这个分别是需要的。


人一生下来,这种分别的意识与分别的能力是要发展、发展、发展的。发展得很厉害的人,就是聪明人。聪明呢,就有可能受苦。只有有智慧的人,不受苦。聪明的人就是分别得非常多非常细的人。这个,譬如说我们做人交朋友做事情,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浑浑噩噩的,所以不容易成功。但是譬如说成功的商人,他很懂人,他和人打交道的时候,都明明白白知道这个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然后他会有一个很好的适应,所以生意做得很好。这是分别性的作用。这个分别性有用么?非常有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这就是人的聪明。但是用那个东西,成功是可能的,幸福就不等于。所以现在人聪明,所受的教育越来越多了,但是幸福的比例不高,还是农民的高;知识分子痛苦的多,还是农民幸福的多;发达城市的人,压力大痛苦多,他们的生活幸福度,还不如山里的人。什么道理呢?是那个分别意识发展了,但发展之后没有另一头牵制它,或者说,没有一个中心能让你在分别的时候分别,不分别的时候不分别。你没那个本事。发展好了,就一头去了,一头去了,就被事物——那个分别的事物、被你的欲望卷着走,那就难受。


所以,回到“道”是什么意思?知道这个分别、能够超越这个分别就是回到“道”。还没回到道,但是在往这条路上走,就能部分程度地超越这个分别。所以老子讲“知者不言。”这个“知”,“知者不言”的“知”,是知“道”。“言”是一个非常非常核心的东西。我们靠什么分别?并且靠什么固定那些分别呢?就是靠语言、靠语词。这个叫“杯子”,这个叫“录音设备”,这个叫“手机”这个叫“书”,这个叫“桌子”,这个叫“地板”,这个叫“黑板”,你看,全是它分别的,每一个东西都被命名了,当然每一个文化系统也全部都是在进行命名,或者说是一个命名的系统。命名那么多,就是来用来固定你的分别的,但是固定这些分别靠的就是“言”,一旦用“言”来固定分别,人也就基本上落在语言的层面上,与“道”也已经分离了。


所以老子56章的第一句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一下子就让我们知道,“道”是不可说的,也是不可知的。不只是用我们的五官六识来知道的,这是第一句话。相应的好像是第81章,81章类似的一句话“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一个讲“言”,一个讲“博”,广博、博杂就是分别多,不仅分别多,而且还表明你是向外的,里面只有一个“识”,外面有无数的“知识”,你那里有无数的“知识”,就意味着你是向外的。所以老子说,知道的人他不追求那个博,甚至他没有那个博,但是他完全不一样,他不是不懂,它可以没有看过那些东西,但是当这些东西在他面前出现一下,他就知道了,这个叫“心如明镜”。任何东西在镜子面前照一照,都能看得见,叫“心如明镜”。


所以我们看到有一些有高度智慧的人、开悟的人,当你去问他人生问题,你发现他都懂,他从来没遇到过,但他全懂。比如他是出家人,他没结过婚,但是他可以很好地帮你解决两性关系夫妻关系。他都懂,为什么呐?因为他懂那个源头,他把你看得清清楚楚。我们呢?只是把我们的个别经验作为分享,但是也被我们的个别经验卡住。我们的个别经验会帮助一部分经验类似的人,但是不能帮助所有的人,因为我们自己会被经验捆住。所以“博”是一个纬度,是一个向外的不断分别的纬度,“知”呢,却恰恰相反,要求你向内,只认识那个源头,把所有力量凝聚起来到那个源头,那个源头就叫“道”。但是怎样才能把所有力量凝聚起来认识那个“道”呢?


“塞其兑,闭其门”(资粮位)

下来这句话,“塞其兑,闭其门”,你看,层次就来了。他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是讲这个“道”,你要向外,你要让其分别,是不可能的认识的,那怎么办?向内,不分别。这就给你方向了,这个方向就是具体表示为“塞其兑,闭其门”。“塞”就是闭塞,就是关闭。这个“兑”是什么意思?“兑”是嘴巴,“门”就是眼睛耳朵。把这个感官的部分闭合起来,把你要语言化的东西关闭了。我们现在都很难做,如果现在你眼睛是开着的,你要一天做一个盲人,你会受不了,会疯掉的。不过这是一个很好的体验,当你眼睛闭起来的时候,你的耳朵会非常的灵敏,因为能量一直是向外的,你的习惯是通过眼睛向外的,现在你眼睛的通道关闭了,那你耳朵这个通道也是向外的,所以能量都跑到耳朵那里去了,所以你对声音会变得非常敏感。要是把所有的向外的通道全关了呢?你的能量只能向内,所以这个叫做“塞其兑,闭其门”。就是我们已经不关心外面的是是非非了,不关心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了。发生的事情,无非就是这些事情,你只是想知道——你最多就是知道点事情的过程,或者具体的好玩的故事。但是如果你感兴趣,那么你的能量就是向外的。你总是觉得不满足,所以每天在看电视看报纸看电影。一个向内修的人这些都不管了,他没兴趣去关心这些事情,他知道他自己还深处水深火热之中,来不及顾及那些东西,向内。


那么“塞其兑”的这个“兑”是嘴巴,把说话关闭掉。所以拿我们修行走的有为的方式来讲,譬如闭关。闭关怎样,不许说话,我们容易做得到,把你眼睛闭起来耳朵塞到了,这个不容易,是吧?不说话容易做到,所以自己不说话,比如7天闭关,一句话都不说,现在很多闭关都这样。不说话非常有用,我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试过,只要你不说话,你的思维就慢下来了,你想要分别的机制就会慢慢慢慢停下来,因为没什么好说的了。一说,就开始分别了、分辨了,越分辨就越想说,你分辨得很细,就越想用语言来表达。这个通道关掉,关掉了以后,那个速度就渐渐慢下来,那个机制就不起作用了。所以,有人闭关闭3年的,出来以后,他连话都不会说,他的思维全慢下来了,慢到他甚至不动。闭关闭到最后,都是不动念了。不动念了,还说什么话啊?不说。


这是一个层次,就是把感官全部封闭起来。不过我刚刚说的,不说话是容易的,但是要把眼睛和耳朵变成向内的就很难。眼睛相对来说也方便,因为垂目,只看自己眼前的,其他不管,那也好多了。所以闭关的时候,要求眼睛不能对视。我们现在讲话,都是要求对视眼睛来讲的,就是我要看见你的心灵,不对视就是不礼貌的。但你看出家人,他是不管的,全是这个样子的,根本不看你,是因为他精神內守,他不和你交流,交流就是向外。我们现在很多人还是需要交流,因为在向外的过程中你不交流,就会觉得无聊,交流交流就觉得丰富,所以还得交流,这都是在向外的层次里面。但现在他不是向外,是向内了,向内就是不交流。那么,如果你向内的追求没有,那你不可能不交流,你要不交流了你才傻,你也会痛苦。所以,把所有的向外的途径都切断,这在内修的上属于有为的做法,但是不要紧,可以从现在开始,渐渐渐渐,你真的能精神內守了,你看一眼都没关系,你一直看也没关系,因为你还是守的,那就是境界了。但一开始的时候,你还是不要看,先把自己关起来比较好。这是第一个层次,把所有向外的通道全关闭掉。


“挫其锐,解其纷”(见道位)

然后第二个层次叫“挫其锐,解其纷”。什么叫“挫其锐,解其纷”?你看这个“锐”,锐角、锐利、锋利。什么东西最锋利?你们觉得什么东西最锋利、最伤人啊?语言?语言只是工具。那个源头是什么?语言是工具,工具谁来使啊?谁来说话?是人,人为什么会伤人啊?,是自我!所以这个“锐”,代表的是自我。只有这个自我,全是锐角。哪一个人圆融啊?开悟的人圆融了,他没有锐角,凡是有锐角的人全是自我。所以“锐”是代表自我。我们不要把它当作是外在的东西,它完全不是讲外在的。这个“锐”就是在讲自我,所有的自我全是有锐角的。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把锐角搓平的过程,就像千年以来的江河,把石头全打成鹅卵石,圆滑的。所以“挫其锐”啊,挫的不是别的东西,它就是你自己,全磨平了。当然这是形象的比喻,老子形象的比喻“挫其锐”,因为一切关键的问题就在自我上。


刚刚我说开悟了第一个关键标志就在无我,彻底没有“我”了,哪还有“锐”么?什么都没了,本来什么都没有,哪里有“锐”?但是问题是,你没认识这个层次,没认同这个层次,你总觉得他碰到我了,碰伤我了,他占了我的便宜了,那不是“锐”么?它还在啊。所以“挫其锐”是关键。修行的关键其实很清楚,所有的修行,如果不改变自我,如果没有使得你的自我有弹性,你全部走在错误的道路上。你一修行,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完了,你走错方向了,譬如你一修行,读了那么多经典的书籍,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完了,走错方向了。修行就是变得谦卑,修行就是变得有弹性,修行就是让你能够放下自我,这就是真实的进步。老子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这个关键,“挫其锐”。


“解其纷是什么?就是纷纷扰扰、纷繁复杂。什么叫纷繁复杂?它是怎么搞出来的?就是二分搞出来的,就是分别搞出来的。你现在事情那么多,就是因为分别搞出来的嘛。如果你没有了事情,没有了分别,就没有事情;没有分别,就没有纷扰。解其纷,就是要在源头上下功夫,使得那个纷纷扰扰都没有,把那个里面的核心解开了、释放掉,叫解其纷。小一点的表现,这个是指念头或情绪,大一点的这个“纷”是指所有的人、所有人事。一切的变化,事情,它们的源头是什么?源头就是你那个分别。所以挫其锐是针对自我为中心的,解其纷是破二分的。这里肯定有学佛的朋友,这个和佛家讲的完全一样,只不过你不一定读得出来。


我以前也学佛,正儿八经地学佛学了10年,从1991年开始到2001年,然后从2002年闭关出来之后,就进入《道德经》。从2002年到2012年,我基本上都集中在道家,这几年都在《道德经》,这20年就是这么过来的。我在《道德经》上没下功夫,我讲《道德经》,不是因为看《道德经》的各种版本来讲的。我在闭关的时候看《道德经》原来是在讲这些,然后再把道家的几部主要经典全部看一看,哦,原来都是在讲这些。在09年才有机缘,就讲《道德经》了,没有做后天的收集。从文化的角度来收集、整理、研究,然后讲《道德经》,这是一般的路子,但我不是的。2002年闭关出来,《道德经》一读就懂了,那这个基础是什么?就是学佛,所以1991年到2001年一直在学佛,学佛也是有看没看,看看而已,真的让我说读过几本书我不知道,没几本书读过,《坛经》下过功夫,我还出过一本《坛经》的中英文对照本,当然英文不是我翻译的,我只是把它翻译成白话文,早就出了,应该是96年出的。《坛经》下过功夫,《金刚经》诵读过一些。当年诵读的时候,也是稀里糊涂。反正稀里糊涂也诵读,从头到尾地诵读,半小时诵读一遍。其他的,其实扳扳手指头,没哪部经典很认真地去研究,比较懒散,但是更多的是靠领悟,要么就是打打坐,难得去闭闭关。这些基础,这些工作如果不做,不可能。当然有的人是天赋,完全有可能,但是这样的人太少,总得还是要下功夫,总得要走一条由向外的道路走向向内,由很散的能量、向外释放的能量要聚集起来,凝聚到一个点,然后去走、去深入。这些过程,就是老子在这里描述的“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锐挫解纷”一做,其实就是做到头了,用佛家的话来说,就叫开悟见性了,就叫你悟道了。当然还得走路,这个是眼睛睁开了的走路。前面的走路,都是蒙着眼睛走路,东撞撞西撞撞而已,一旦“挫锐解纷”了,关键点都抓住了,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全是真实的,这个就是走上了圣道,所以这个时候,按佛家讲,开悟叫“见道位”,“见道位”之后叫“修道位”,前面的都叫“资粮位”,讲得实质一点,就叫盲修瞎练,但是盲修瞎练很重要,不要看不起它,你要不乱撞不乱走,你就没办法走到那一点,但要走到那一点,你还得要好的老师,比如说你要有一定的时间条件。有的人忙得要死,就很难了;有的人碰到了邪师,就很难了;有的人,跟着老师学,学学学,学到文字里面去了,那就很难了。所以这个路很重要,走到“锐挫解纷”,就走到了一个无限的起点。开悟是无限的起点,开悟是那个有限的轮回的那个状态的结束,但是它是一个无限的起点。


“和其光,同其尘(修道位)

“锐挫解纷”完了,接下来是什么?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和其光,同其尘”是修道,是修道位。但是真的是达到了“和其光,同其尘”,那就是证道了。

“和其光,同其尘”,讲的是什么呀?我们一般用“和光同尘”这个词,但一般“和光同尘”这个词,指的是跟老百姓跟大家完全同流合污,混在一起。“和光同尘”,但是你要记得,这个人能和大家“和光同尘”,他心里面清楚么?清楚!他心里清楚,才可以“和光同尘”,他心里要是不知道不清楚,那就真的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了。同流合污随波逐流是心里面不清楚的,心里清楚的叫“和光同尘”。和什么光?同什么尘?同尘就是指和大家一样是尘世间的一份子,芸芸众生,我和你一样,叫”同尘”,尘土而已,尘世而已。所以厉害的人物、开悟的人、觉悟的人在生活里面你看也看不出来。像我这种人就不是的,留着胡子,很异样,只是异样而已。开悟的人就在其中,我们这里就有开悟的人,他完完全全就是普通人,就在你旁边,甚至就在你家里。我有几个朋友就是很勤奋地修了七、八年,回头一看,“哦,还是我的老公比我自己高”。那就对了,她眼睛睁开了。他们修都不修了。我的几个女性朋友都是这样,很认真地修了七、八年,回头一看,家里那个最厉害。前面都闹腾的,要离婚,有的已经离婚了,当然他们离婚了但还在一起住,我说的一起住就是分房睡,他们因为各种原因不分开,但修到一定时间,突然发现原来身边的那个人很厉害。以前自己愚昧么,这就是“和光同尘”。


道家的人都是这样的。所以你要认识一个佛很容易,他在那里,光灿灿的,就在那个地方,他开悟了、他觉醒着,光灿灿的,大家都能认识。但是大家要是认识一个老子,很难,因为老子“和光同尘”,“被褐怀玉”。“怀玉”是指内在光明长存,“被褐”就是披着一个麻布衣。褐衣就是老百姓穿的衣服,悟道的人和大家穿得一样,生活得一样,就是“和光同尘”的意思。他这个样子,你就看不见了。这些人都是不用修的,或者说是没有修的相。我们现在都有修的相,只有初学者才有这个相,高深的人都没有这个相,他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猛然间他会拉你一把,不经意间他会点化你一下,他这叫“随缘度人”。这就是“同尘”的本事很大,他就隐在那,他也没有危险,生活的一切对他来讲都有机会修行,可以不断的修,修到圆满。这个是讲“同尘”。


那么“和光”是什么?“光”是什么?“光”就是你的本性,“和光同尘”这个“和光”,讲的是他自己一方面完全地与源头连接上了,这就是“和光”。跟源头的光连接在一起,道在他心中,明明郎朗。但它还有一个意思,这些觉悟的人,他跟我们一样,不仅外面的与我们一样,他在里面也和我们在一起。《道德经》里面还有一句话,叫“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他自己没有心,以百姓心为心,他和你的心是合的,你不知道这个心,但是他知道;你没有觉悟,但是他觉悟了。而他依然等着你,陪着你,让你觉得你与他是一样的。即使是光明,他也与你一样;即使是黑暗,他也与你在一起。这个叫“和光”。如果你能读《道德经》100遍,那么你理解起来就很丰富了。否则,你读到“和其光”这个“光”,即使你理解那就是光亮,但是,“光”是什么意思?就是光亮。好了,你悟不到了,你悟不下去了,你不知道。但这里,就是那么丰富。这个是讲“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证道位)

接下来就是总结了,“是谓玄同”,就是与“道”相同。这个“玄”,就是“道”。“玄”是什么?“玄”是人的感觉。我们说“这人好玄啊”,这是在讲是你感觉到这个人很玄。“玄”就是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你的那个感觉,你感觉它是有的,但是你没办法用语言表述。当然真正那个“玄”,第一章里面什么叫“玄”啊?“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两者”是什么?一个“妙”,一个“缴”,叫做“玄”。这个“妙”叫做“玄”,这个“缴”也叫做“玄”。这个“妙”是什么?无欲而观,观的是妙。有欲呢,观的是缴。这个“无欲”、“有欲”,很多版本的《道德经》把它断句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种断句是错误的,应该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问题,就是讲“有欲”、“无欲”。我们人生的状态就是“有欲”、“无欲”两个状态。我们现在都是在“有欲”境界,“有欲”境界看到的是“缴”。“缴”是什么意思?“缴”是分别,“缴”是边界。事物都是有分别的,事物分别的那个边界,叫“缴”。也就是说,你知道这个“缴”,就知道了事物的分别。所以,你认识这个人是我,那个人是他,这个是东西,那个是房子,这就是“缴”。“有欲”状态能看见“缴”,越聪明越看得见“缴”。但是这个“妙”是无欲境界,无欲境界看见的就是“妙”,看见的就是“道”。而这个“妙”和“缴”,都叫做“玄”。


你可能说这个“缴”不“玄”,但实在是玄的。因为我们看见的边界其实不是边界,我们看见的“缴”其实是“妙”的另一种表现。我们只是不知道这个边界其实仍然是整体的一个表现,只是因为我们看见边界就忘了整体,所以在你的感受系统里它不“玄”。我们看见的“缴”也“玄”的,因为它们是“同出”啊,只是不同的名字——“异名”而已。你如果被“异名”困住了,你才问题大了。如果你不被“异名”困住,这个分别还是很有用很好的。人生在世,你要能分别,很有用也很好的。水泥和绿色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对心灵的意义区别是很大的,你干什么不用?你悟道了,就愿意呆在一个水泥的世界里吗?没这回事情。这当然,你看道家佛家,那寺庙都建在哪里啊?——青山绿水。中国所有的最好的有风景的地方,全被他们占了。你要说他们不分别,那好啊,你自己去找一个不毛之地就好了。为什么他们去找那些青山绿水的地方啊?因为那是“同出”的。干嘛要去排斥它?是好地方就用嘛。当你没有好坏,没有美丑的时候,你不会被坏或丑困住,你也可以使用好与美。这个叫通达,这个就是“玄”。


“玄同”,一旦你认识了这样子的“玄同”,就是完全与道相合。道家追求的是“得道”。道家讲“得道”,用“玄同”来表示。这里,用“同”字来讲整体,用“同”字来讲“无分别”。“无分别”就已经包含了“无我”,对吧?我们为什么要分别啊?分别里面最重要的那个东西是什么?是因为“我”、“我”、“我”,才分别的嘛。“分别”,这是一个手段。当你的“分别”不存在,那个“我”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最大的分别就是我和世界的分别,也是我和你的分别,把这个分别去掉了,哪还有“我”?没有了,这叫“玄同”。你看啊,他达到了一个悟道或者说是证道的境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用道位)


后面一段,我再读一遍:“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哎呀,这个讲啥啊?“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利害、贵贱、亲疏,在这段话中都有双重意思。利害、贵贱、亲疏,是我们常人的分别,常人的分别就是分这个东西的,就是有我有分别才这么分别的,要满足自我,所以这么分别,但是就让这个分别给困住了。一个悟道的人、得道的人,他能这么分别么?第一层意思他不能这么分别,他达到不分别了嘛,他本来就超越了。“挫其锐,解其纷”,“解其纷”,就是他就不分别了,不让它起作用了,因为他不想有自我利益,他没有自我利益了,所以他不分别了。但这只是第一层意思,这一层意思就是“不可得”的意思。“不可得”就是大境界,“不可得”在佛教中,就是觉悟的意思。所以佛家里面最高的位置叫“无学位”,没学的了,没什么学的了,结束了。老子这里叫“绝学无忧”,也没啦。“不可得”就是悟道。有所得就是有所不得,他有分别的,那个分别的,就不是整体,当然还不是悟道。


你可别以为禅师都是好好先生,不是的,在某些机缘的时候,他可能是非常毒辣的。禅师里面最著名的是“德山棒”与“临济喝”。德山禅师就是从四川过去的,他一路到湖南,最后跑到龙潭崇信那边,开悟了。他本来是从四川出去的,他通读《金刚经》,但是还是没有开悟,跑那去了,结果让龙潭禅师点悟了。开悟后,他把《金刚经》全部烧光,不要文字了。然后他未来的接应人的方式就是打人,很粗猛的,一天到晚拿着棍子打。他问一个问题,你说得出来,打三十棒,说不出来也打三十棒。做他徒弟的,天天要挨三十棒,要折腾死人的。他的“亲疏”,那种毒辣的手段,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不是维护自我的,而是度你的。所以这个“亲”这个“疏”,你要真的被那些人管着了,可是你的福分啊。就怕不管你,随便你去,你去作恶了,随便你去,最后国家法律收拾你,那么你就完蛋了。你要是做点恶,有人来管你,这是你的福分。就怕没人管,没人管问题大了。所以禅师是在恰当的时候管你的,开悟的人在恰当的时候就会有亲疏。


有的人是要呵护的,他就呵护你。有的人是要下马威的,他就给你个下马威。这就叫做“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知道吧,因为对他来讲,没有自我,这些人世间的分别,他都可以拿来当作武器,他不为自己的利益,他为众生的利益,“故为天下贵”。所以我们最敬佩、最崇拜他们,他们是最高贵的。世界上没有人比觉悟的人更高贵,这叫“无上”,就是没有人在他上面的了。人生的追求,你要是追求成长的道路,那个纬度,他最高,觉性最高。觉悟就够了,还有什么事情?人生最高就是这个。他这个“贵”,是天下之最贵,是无法用金钱地位名誉等等来体现的。这个“贵”,在你内心,它本来就存在,只是需要你去发现、去认出。那我们内心之间,对这个“贵”有没有需求?有没有愿望想通向这个“贵”?有没有办法快点通向这个“贵”?有的。


所以这章就讲到这里讲完了。这章的内涵,让我们可以完完全全地看见一个人从普通人的状态怎么修,一层一层地修,然后出现的是一个大境界,然后他自己修出来,还可以度人。整个的过程全有了,就那么上百个字,都讲了。



上图为MATRIX核心群部分群友杭州聚会(2015年5月)画面从左往右第四为顾瑞荣博士,第三为鬼脚七。



三、如何快速进入《道德经》?

前面讲了一章,给大家尝点味道,真要大餐,那就81章。上海还是比较有机缘,我在那边连续讲了3年了。成都的呢,从我的愿望来讲,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到成都来,给我感觉成都的缘分好像比较特殊。这个我开玩笑说,两千年前我在成都,在君平街。成都有一条君平街,君平街是以严君平来命名的。严君平是汉代得道的人,他在君平街。是不是在现在的君平街,那就不知道了。反正就在成都,每天给人家占卜,收一点钱。他收了比如说100块钱,他觉得生活费够了,然后他就不占卜了,算命就不算了。然后干嘛呢,他每天会讲《道德经》,所以成都人民两千多年前就受到了《道德经》的熏陶。成都这地方很特殊,青羊宫很特别,青羊宫,据说是老子和尹喜约好了见面的地方。然后到汉代,又有一个严君平这样的大师出现。


这个严君平写过一本书叫《老子旨归》。《老子旨归》就是讲老子的《道德经》的大意,他对每一章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发挥。以前我也不知道,后来偶然地就看到了《老子旨归》,我就觉得这书太好了。那是汉代的留下来的著作。你看现在的道家有很多著作,当然最早的是《道德经》,而之后的著作,其中一本就叫《老子旨归》,就是严君平作的。之前呢,还会有比如说《文子》,比如说《淮南子》,他们对《道德经》有诠释,但是并非全部,有的还主要是自己阐述的方向。但是《老子旨归》是完全围绕着《老子》作的。


《老子旨归》是《道德经》流传过程中间的非常核心的一部经典,可惜随着历史的推延,它只留下了半部,还有半部就丢失了。但是因为它当时以及以后很有名,《老子旨归》被其他的很多的著作都引用过,所以有人从其他的各种各样的著作中间,把它原来的东西辑录出来,稍微恢复了一点点丢失的半本,稍微恢复了一点,这个工作量很大,也很有意义。刚刚淡蓝拿的那本书,那本书叫《老子的智慧》,辑录《老子旨归》半本书的,就是那本书的作者做的,他叫王德有,我不知道这个人在哪,他对道家文化的研究还是蛮有意思,蛮有成果的,他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我这个是讲到严君平,我说对成都有缘就是因为严君平,因为我好像感觉严君平好像是我的前世,读他的书心有戚戚焉,好像是我的前世。我现在在上海,还不是每天讲,是每个礼拜都讲。在中国,好像每个礼拜都讲的也没人在做,所以,很有可能,有一天,我会到成都来,呆一段时间,然后,不能天天讲,就是每个礼拜都讲。不知道这个缘分什么时候来,如果大家呼唤得强烈,那它就来得早一点。的确,目前在中国,弘扬《道德经》的人并不多。


在上海,我讲《道德经》,只是为了让大家有深入《道德经》的兴趣,只是为了大家能够自己走到《道德经》里,和《道德经》结缘。

因为和《道德经》结缘就是和2500年前的传承结缘,就是和“道”结缘。你要深深的与它结缘,你的心中才有一盏明灯一直亮着。跟一个人结缘,你可能要产生是非。譬如说你看到我,今天喜欢了,明天不喜欢,今天看到我在这边讲课,你可能喜欢;明天看到我在外面喝酒唱歌,你可能不喜欢,因为什么?因为你有判断,你有好恶,你有是非。但是拿一本《道德经》,相对来说它安全,没有那么多是非。因为人是活的,书是死的。你有没有本事把死书读成活的?那是你的本事。但是人的脑袋很小,实际发生的事情,可能超出你的很多想象、你的框架、你的认定,所以,你很可能会倍受打击。所以我只是个桥梁。你如果能通到《道德经》上,那是你的福分。


怎么样通到《道德经》上?当然,你要学习《道德经》。你说“我天天看《道德经》,研究<道德经》”,ok,这是很好的方法,但是,你漏了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这个基础就是诵读。诵读,在中国,在目前,已经丢失了的,那个2500年来的传统教育方式,那就是诵读。所有的孩子,我们都是教他懂的东西,不是不懂的东西,对吧?譬如在小学里面,很小的一篇课文,第一,编写者选了一些孩子们能理解的事物作为课文,第二,老师还要把这些能理解的东西再嚼烂了,然后喂给孩子。小孩子的理解力是很低的,你要按照他的理解来做,你能给他吃什么?只能吃你嚼烂的东西,那原汁原味的都没了。所以,中学的课本里都有《老子》,现在人们开始重视《老子》了,小学的课本里也想办法放《老子》的东西进去。放进去是很好,问题是你怎么让他学呢?结果让小学老师们来嚼,嚼烂了再给孩子们吃。吃的全是错的,还不容易嚼。


这个教育路子全是错误的,这是西方近代的教育路子,西方古代的都不是这个路子。西方古代的教育路子和我们是一样的。是什么?是诵经,就是诵读经典,把经典哗哗哗背出来。所以学的是什么?学的不是懂的东西,懂的东西不用学;学的是不懂的东西,不懂的东西怎么学,就靠诵读。所以,这个观念不变,你的孩子们全受毒害。你自己也受毒害到现在,然后你还翻不了身。所以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必须要翻身,是要把理解式的学习放下来,等到你成年了,你可以用理解式的方式学习。但是在13岁之前,你必须要用诵读的方式,把不懂的东西先装进去,不懂的但是是根本的东西先装进去。


你说我现在30多岁了,还从那个东西开始?对,因为你缺课,你从来没诵读过,你以前都不知道什么是诵读,你不知道诵读的利益,你也不知道诵读的方式,你也不知道诵读到底对自己的人心、对自己的学习有多大的用处。所以,今天我来给你普及诵读有什么利益。诵读很简单,操作方式上最简单,只要能认字就行。如果孩子不认字,只要能听,听到音就行。孩子们不需要理解,你就放个录音机,他听了,就能从头到尾都能背,全进去了。你给他放的是《弟子规》,他就能背《弟子规》;你给他放的《老子》,他就能背《老子》;你给他放的是中学里面的课本,小学里面的课本,他能背这些课文。你要给他放的是,要给他最经典的、最根本的、流传最久了、有最高智慧的。如果你要给他一个小学课本,基本上就完了,浪费他。现在的教育都是浪费,全是自己走在一个死胡同里,在死胡同里折腾,而这些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全在死胡同里帮着你折腾。那个家长,如果你不认识现在教育的问题所在,你就被老师们在死胡同里困着,一起来折腾你的孩子。


其实简单的办法就是诵读,而且给他的是最有营养的、最有高度智慧的东西。那诵读呢?简单!就是这个字你能认得,从头到尾读地读。如果是字不认得呢,就听着跟读,至少100遍。这个读,就是这么简单的读。我们有时候想要搞点名堂,譬如说《道德经》能不能唱唱?能不能朗诵?都可以,但是,那个效率很低,或者说它不是作为一个大道,而是作为一个小径是可以的。因为什么?有声有色。譬如说《道德经》这样朗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味道吗?有的。你天天这么摇头晃脑地朗读,我告诉你,你估计也长不了多久。然后你呢,你也就体会着那个摇摇晃晃的感觉,很有可能你就形成了你自己的一套理解,因为朗读是以理解作为前提的。而你目前的水平,是不适合用理解的方式来学习《道德经》的。所以,我不推荐朗读,也不推荐唱诵,那些只是一些花头、名堂,可能作为表演很好看,但是,它们不是你真正学习《道德经》的基本的方式。


你首先要使用不理解的方式,只有通过不理解,才能达到正确的理解。你无法一步登天。如果你从理解开始,你将错过重点,错过基本点,错过获得正确理解的可能,因为你已经被严重污染了,你需要清洗你自己的意识,清洗你的知识系统,而这个方法,可以使用最基本的诵读的方式进行。最基本的诵读的方式,诵读100遍《道德经》,是你学习《道德经》的基础,甚至也可以说,是你为准备进入《道德经》做了一些基本的铺垫,为你清洗自己的意识系统与知识系统做了一点基本的铺垫。这是快速进入《道德经》的最好的最高效率的方式。


时间:2012422日(周日)

地点:成都淡蓝文化家园

——整理完成于2012-5-21英国温莎

(本文字稿已经对原始录音文字有所整理编辑。感谢李一然、荆霞把原始录音转换成文字)

顾瑞荣老师主持的“开心书院”微信公众号:KAIXINSHUYUAN


推荐阅读《两面镜子》完整版,内有任毅飞和顾瑞荣的趣味对话若干。订阅本公众号(matrix_2014)之后,回复数字 03 即可阅读。



Matrix商业计划重要更新


在雅典德尔斐神庙(the Oracle of Delphi)入口的门楣上,镌刻着“认识你自己”。耶稣则为这一古训增添了沉重的紧迫感:“你若寻获那内在于你的,你所寻获的将救赎你。你若未能寻获那内在于你的,那未能寻获的将毁灭你。”


摘自《解放之路》 作者:阿迪亚香提 翻译:雅桐



Matrix商业计划运作数月来,承蒙各路朋友的支持(比如张德芬、鬼脚七、吕波等的转发宣传),人员逐渐增多,为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交流环境,不再大规模吸纳新朋友加入。商业计划也做相应调整,并升级计划。

升级内容:

1、自2015年元月1日起,加入商业计划(核心微信群)的费用为十万元年费(续费也是十万年费),加入条件见计划条款。


2、特别提醒,理性消费,不要为了贪图便宜和一时冲动加入。钱买不来开悟,这只是游戏规则。


特别通道:如果你有超强的愿力,但经济条件不允许支付高额的费用,可以申请特惠价格。(加微信 ryfweixin 备注:特惠申请)


3、即日起,开设大师群。群费用一百万元/年(续费也是一百万元年费)。此群专门吸纳各界精英,当然前提是有钱人,比如马云这样的人,欢迎加入(鬼脚七曾聊起阿里系有禅修的传统)。我想象的目标人群是有了很多的钱,但总觉得缺点什么的这个群体,一辈子积攒了很多的金钱财富,但从未有过满足,停不下来,这个时候或许可以悟道了。另外的一个目标人群是在灵修圈内的各种大师,贩卖灵性多年但还是清楚自己并没到位的这种。我希望这类大师人群加入“大师群”,成长为真正的大师。


4、经济条件不好的朋友,有“几百元”基础QQ群和“几千元”的实名QQ群可以选择。


5、任何时候,付费后,不得以任何理由退款。如果是任毅飞认为你不适合加入计划,会劝退你,或者直接请出群,但也不退费,特别说明,所以如果你要加入计划,风险还是很大的。

收费条款和之前的政策有冲突之处,以此条款为准。


6、加入以上计划,请订阅本公众号,看完每篇文章(所有文章免费)。然后再决定是否加入,加入计划的前提一定是要自愿。


7、你想问为什么要收钱,还要收如此之贵?因为没钱,就是任姓!(任毅飞嘛,哈哈)


8、任毅飞自评:关于悟道的各种问题,能非常清晰毫不含糊地解读,可以从任何一个切入点,给出清晰的路标。也欢迎各界朋友对matrix已发表文章提出意见建议,分享心得体会,真诚交流沟通。


9、再不开悟,就老了!


10、再不开悟,就死了!




你必须愿意孑然独立——独立于不可知中,不再依赖已知的种种,不再从过去寻求指示,不再求助于你的预设机制。你必须独立于从无人到达的孤境,赤裸裸的,纯真而谦卑。你必须独立于那黑暗的光里,立足之地崩塌,你毫不动摇,忠于实相,超越一切自我,不是暂时如此,而是永远,永不停止;只有这样,那神圣的、毫不分裂的整体才会从意识中诞生,开始呈现自身。那样的呈现是整体的救赎。那是向内的革命在运行,显化在时空中的运行。


摘自《解放之路》 作者:阿迪亚香提 翻译:雅桐



有意加入者,请发邮件到ceo@chinapano.com

标题为:有意加入Matrix商业计划,请告知工行/支付宝账号。

正文:姓名:XXX 电话:XXXXXX QQ:XXXX 微信:XXXX


你也可以直接加微信 ryfweixin 备注:加入商业计划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完整版的《Matrix商业计划》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