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任毅飞 云南玉龙雪山 2017.05.25
背景音乐 | 点击播放
本文是微信公众号“生命是一场创意之旅”作者张涵予采访稿转载(ID: Warrior-way)。
涵予按:
这个问题在我的脑中盘旋已久:“修行”——这个被身边人、书本上反复念诵的看起来神秘而又神圣的词汇——究竟是什么意思?
是不断自省从而修正行为吗?
是加入某个教派每日习练某些规定动作吗从此过上宗教性生活吗?
是透过什么神秘的方法遁入某种非凡“仙境”吗?
还是其它别的意味?
为此,我邀请了身边10位看起来与“修行”蛮有关系的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修行是什么?我并不会把他们列入所谓“修行人”的行列,毕竟,我认为的有关系,也只是我的角度,他们自己未必认同。更何况,啥叫修行人呢?!可我依然有兴趣听听看,他们如何理解“修行”这个词。这个词,究竟令他们感到亲切,还是无比厌烦?
这个调查很有趣。我本着百花齐放的心情邀约了10位不同领域的朋友,其中2位确实反馈给了我不一样的心情。有一位曾任职某身心灵杂志如今毅然告别贵圈投身糖果制作和衣物设计的女友,在收到采访提纲后,以温柔却不容分说的语气即刻回绝了我,“谢谢,我不是修行人,不适合谈这个题目”。是我初版采访提纲的文档名“修行人简访”引起了她的反感。她说她极不喜欢被贴标签,什么女作家、修行人之类的名头,都是她很不喜欢的说法。我赶紧澄清说我的这个采访不是为了划分谁是修行人谁不是,只是想听听看每个人对“修行”一词的理解,但最终我还是失败了。
另一位女友也是同样的回复——“我不是修行人”。她说,我可以谈内在成长,但不想谈修行,我不懂修行。我说没问题,你就可以这么回答啊,讲心里话就好。不过在我发稿前她依然没有回复我。
看似这两个采访是以失败告终,但我并不认为是这样,因为“拒绝”正是她们的回答。这句“我不是修行人”,似乎说明了在她们心中,对“修行”或“修行人”有一个自己的定义,而她们暂时不想和这个定义沾边。我好奇的是,她们的定义是什么,又为何这么厌弃这个词语。这只能留待后续去了解了,但仍然感谢她们的坦诚和真实。
朋友Wind的回复很轻快,他说这只是个词,没什么大不了,尽管,他也不认可“修行”这个词。
这次10人的小采访只是我个人兴之所至,不知道点开阅读的各位是否同样有兴趣这个话题。说实话,当我在手机上点开这一篇篇回复并安静阅读的时候,心中有一份感动。每个人的回馈都是一个浓缩的心路历程,在这其中,我看到了他们各自对生活从模糊到越来越真切的探索与触碰,以及语句之间所传递出的那种安静、美好与宽广,这种感觉真好。
修
行
是
什
么
?
本期嘉宾:任毅飞
Q
你第一次听到“修行”这个词是什么时候?那时候你认为它是什么意思?如今,你对“修行”这个词怎么理解和看待?
任毅飞:第一次听到“修行”大约是八九岁的时候。村里有一位老人,名叫任高才(音),是一位孤寡老人,他经常去修桥补路,那个时候农村还没有通公路,村民出行都是走山路,田坎地边经常有坏损,影响行走,他就会去修补,村民们会讲那是修行人。那时候我认为修行的意思就是做好事不求回报。
如今,走出了山村,走过很多地方,经历了不少事,看过不少人,对于“修行”这个词语构建了更完整的内涵。
“修行”这词在我看来与之伴随的是“修行悟道”,也就是修行是和真理有关的。更多的,修行是与了悟真相,开启般若智慧,获得终极解脱有关。
Q
你觉得自己是个“修行人”吗?为什么?最初为什么会对“修行”有兴趣?(可以谈谈那时候对自己来说最大的困扰…)
任毅飞:按照现在的定义来说,我算是一个走在修行路上的人。
最初,我对“修行”说不上有兴趣,并没有完整的概念。只是我有一些真实的疑惑,这些疑惑从小有之,长大后,这些疑惑转变为了困惑,进而转化成了困扰,我必须要去解决它。在这个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接触了佛法以及各种灵性先驱的教导,不断地深入和探寻,回过头来看,才明白所干的这些事情,就是修行。
当然“修行”这个词语是大家约定俗成的,随着我的阅历增长,我对于“修行”一词的内涵也在演变和完善,只是在目前阶段来说,这内涵比较稳固并将长期保持。
所以,我最初并不是对修行有兴趣,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建立起修行的概念。我有兴趣的是那些困惑。或者说,那些困惑让我欲罢不能,它会追着我走。
这些困惑,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里,有一些代表性事件。
第一次疑惑,终身难忘。大概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十岁),有一天我上学出门,天下着毛毛雨,我赤脚,卷起裤腿准备出门,厚重的棉裤略显沉重,我抬起头,望着阴沉的天,准备出门的瞬间,突然有一种万物融合的感觉,我呆住了,涌现出几个问题来:我为什么在这里?我到底要干什么?干这些有什么意义?我今天上学,明天上学,后天还是上学,然后呢然后呢?我为什么要重复着一天又一天干着相同的事情?紧接着,我又很惊诧,为什么有这些问题?我当时快速掠过一些想法,有谁能告诉我这些答案?我这些问题又可以向谁诉说。在当时那个特殊的时刻,这些问题几乎是一闪而过,我甚至还想到了,我几乎不可能用语言把那刹那的感受给描述出来。
15岁,我步行从山村到乡镇的中心校上初中,路上要翻过几座山,一路上我看着山上的各种植物,自己和自己对话,先是有一个疑惑升起,然后另一个念头处理这个疑惑,然后再另一个念头处理这两个疑惑,如此循环,然后直到头脑死机,最后会升起一种感觉,我这个人怎么这么奇怪,甚至偶尔还会有一种天赋异禀的错觉。这个经历我写成了《两面镜子》(点击查看)一文。
到19岁,我参军到部队。在大西北的某个山沟里,晚上,我睡在靠窗的床上,可以望见星空。脑袋里冒出了“那个东西”,我一直要搞清楚它,我要试着用语言去描述他,然后我又自己否定了自己,因为那只是我的描述而已,然后就陷入了无限的死循环。
24岁,在大学里,因为一个同学的自杀,引发了我对死亡的强烈恐惧,患上了强迫症。我想到自己辛苦这么多年学习的知识,我的一切收获都会被死亡席卷而空,而变得毫无意义,我就浑身发抖,寝食难安。然后就是到湘雅医院看医生吃药,加心理辅导。在整个大学阶段,我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被同学们戏称为“大师”。
33岁,因为婚姻出现了一些状况,重新开始关注内在。这个时候看到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算是一个新的起点。再然后遇到各种类似的朋友,基本上就是见惯不怪,对于从小到大的种种疑惑都串联起来了。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对修行的概念也更加清楚,所以33岁算是正式“修行”的起点。
Q
关于“修行”,你一般在生活中会特别做些什么?做这些事多久了?
任毅飞: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最开始我是一定要找到这个世界的真相,找不到真相,寝食难安,甚至半夜三更都沉浸在这里边,大量涉猎关于灵性教学的各种资料,古今中外各门各派都广泛接触。包括佛法、外星文明、开天眼、出体、特异功能、灵性治疗、意识能级等等,话说我曾认真练习过“开天眼”,现在想来是很可笑的事情,但当时会特别认真。不过大量的阅读和广泛涉猎之后,很快锁定在佛法领域。我是一个很贪婪的人,哪怕是佛法这样庞大的体系,我也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核心的部分,一些关键词比如“开悟”、“明心见性”等高频率地出现。
但也了解到开悟是很难的事情,而挑战困难是我一贯的做事风格。
我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到底什么是开悟,这其中也有很多插曲,有一次我体验到狂喜,体验到万物的源头,我坚信自己开悟了,结果持续了一周,狂喜散去,我万分沮丧,我多么想留住那种体验,然而它一去不复返。
后来还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但最终的开悟并没有给我带来狂喜,相反让我非常沮丧和失望,甚至是恐惧。我也渐渐明白,人们并非真正想要开悟,甚至于说,人们要的,追求的,都是在阻挡、延迟开悟的发生。关于这个经历,我在2014年5月写作了《正版开悟》(点击查看)一文,后经张德芬和鬼脚七转发,传播甚广。
从2014年8月开始,我开了微信公众号(matrix_2014),直播修行路上的一些心得体会,同时也组建了社群,开展一些线上线下的交流,和有志于探寻真理的朋友共同学习,分享和互动。
对于我自己来说,目前正在做的,就是完全以生活为师,绵密觉察自己的心念;特别是以生活中的逆境违缘为师,学习当下承担;在起心动念处升起戒律,随缘消业不造新殃。
Q
从开始修行到现在,你觉得自己的变化大吗?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任毅飞:变化非常大。最大的改变是,以前在生活是完全没有因果概念的,而现在已经完全体认到了因果律之精准。佛法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确确实实如此。以前呢,在事情出现了不好的结果的时候再想着去处理,现在能够在做事的开始就照顾到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以前我关注自己比较多,现在能够注意到别人,升起一些利他之心;以前对于烦恼是很排斥的,现在能以珍惜烦恼的态度,从烦恼中去获得开示。
Q
你期待自己到达一个什么状态?
任毅飞:实际上,可以粗略地说,修行就是关于“不达成任何状态”的训练。我们从无始以来就被灌输或者程序植入,非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之类的。但从修行的视角看来,这些都不是必须要做的事。至于说我期待到达的状态,还不如说我放弃期待的程度。因此可以说,我的期待就是“全无期待”。
也许你会问,全无期待了,你干什么呢,你是否就不吃饭了,不计划安排工作了?当然不是,全无期待之后,我做的才是“应该”做的事情,才会回到一个精确的轨道上。
简单的话说来,我不会被那个目标绑架,我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Q
目前而言,你内心最为安定/安心的是什么(事)?最大的不安/挑战又是什么?
任毅飞:最为安心的是,我有过本觉的体证,我不会有真正的疑惑(必须声明一点,这个表达或有点彰显的味道,仅仅是陈述实际情况)。
最大的挑战是,业障深重,诸如贪婪、证明、嫉妒、抓取之心等等并未绝种,它们伺机而动。清净这些业障是我修行的重点,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我的修行法器。
Q
如果邀请你向10W+对“修行”或者说内在探索有兴趣的网友送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任毅飞:我是谁?——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值得你用毕生的全部精力去寻找。
如果你找到了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我来自哪里,要去哪儿,等答案也都会同步获得。这个寻找必须你亲自去完成,独立去完成,不要听信任何人、任何书本给你的答案。
我们生活中的任何问题,都会因为“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解答,获得彻底的解决方案。也可以说,我们生活中之所以因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是工作生活婚姻家庭种种,甚至是抑郁症强迫症躁狂症种种,都是因为没有搞清楚“我是谁”这个问题而导致。
这个答案的解答,能帮助你对这个世界作出最大的贡献,其贡献程度将极大超过诸如强化环保意识,减少雾霾,减少战争,永保和平等;你不仅利益这个星球,还将利益整个宇宙、包括多维宇宙、平行空间;利益有情无情众生,利益到人类意识能思考到、不能思考到的领域。
这个问题的解答,是你在这一生最大的挑战。不管你是商业领袖还是政界精英,在“我是谁”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你都是如同梦游一般,这样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你很快就会死去,并且会从头再来一遍。
“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彻底解答,意味着梦醒了,天亮了。
嘉宾介绍:任毅飞
姓名:任毅飞
职业:长沙尼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简介: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自称是野路子悟道者,热衷影像技艺。喜欢居山间客栈,美酒小酌,听听音乐,看远处的群山;或是静夜仰望星空,听流水声和着虫鸣。
曾写过一篇《正版开悟》的文章,引起许多争议。目前运营MATRIX公众平台,意在帮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
(微信公号:matrix_2014)
任毅飞自拍照 2017.5.22 丽江 拉市海
文中提及文章链接
以下是千聊在线语音直播平台,扫描识别关注。今年持续串讲《正见》一书。
以下是赞赏专用
MATRIX商业计划
动中修行的方法是把生活中的任何境遇都转为修行之用。直接利用境遇特别是烦恼中蕴含的智慧,从烦恼中借力,量身定制自己的的戒律,在因果上细致抉择,随缘了旧业的同时,不再造新殃
详情点击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打开):
开荒者 (推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