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拙无近照
任毅飞按: 拙无同学,栖心祖道多年,他自称是一个薄地凡夫,一个实修者。
其文字很接地气,行文非常现代化,对于禅宗的讲解深入浅出,幽默风趣,非常值得一读。
一千多年来,六祖南宗曹溪禅成为中华佛教的主流,出现了“十寺九禅”的局面。太虚大师曾说:“中华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赵朴初先生也说:“中国佛教在于禅”。
对于如此重要的门庭,不要说佛教中人,就是普罗大众也多有耳闻,可是又有谁能真正懂得禅宗呢?
初参后学没有经过启蒙或者系统深入的浸淫,不要说准确领会禅宗的精髓和灵魂,也不要说正确掌握参究的要领和方法,就是连最为基本的宗门语言也会望文生义,错解连篇。
譬如,沩山祖师所说的“只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的“眼正”之义,不是教下所说的通过闻思所获得的正知正见,而是指明心见性、顶门具眼,也就是六祖所说的“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同样的,临济祖师所说的“要求真正见解”的“见解”二字也是这个意思。不离自性而为说法,这是宗门祖师删繁就简、手握天枢,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殊胜教育。所谓“不识本心,学佛无益。”这就告诫我们不要一天到晚追求有为功德,而要回到大根大本上来,以免被枝枝叶叶萦绊累生。
所谓参禅,就是参究自己的本来面目。参禅的“参”字或看话头的“看”字,与教下的如理思维和观照观察恰恰相反。如理思维有理有路,可思可想;参禅则无理无路,不能思不能想,可是又偏偏得向非思量处思量,向不会处会取,向无捞摸处捞摸,向咬嚼不得处咬嚼,其中三昧唯有参究之人才能心知肚明。同样的,赵州古佛所说的“究理”、历代祖师所说的“看是个什么道理”,也是“参禅”的意思,而不是让您去猜解公案或者研究理论,这与禅宗毫不沾边,因为“入此门来,莫存知解”。
此外,禅宗所说的“不会最亲”、“诸佛不知有”等等特有语言,都不是我们想像和理解的那个意思,而是宗门殊胜独特的接引教化方法。
初参后学自不待说,即便久参专学之人,由于落于空疏或者偏于一隅,往往也是一知半解,不能精准把握禅宗的真正本质、菁华和主流,甚至对禅宗产生了种种误解。再加上社会上各种裨贩禅宗的时尚,比如生活禅、安详禅、现代禅和禅茶一味等五花八门的现象,使得真正禅宗的本来面目迷失殆尽。有鉴于此,在这里,我零零碎碎地起草了大几十篇短文,算是对真正禅宗作了一点厘清和传播吧。
这些短文不是为了给社会大众作启蒙、讲道理、谈玄妙,而是给佛门中人和禅宗同修展现一个也许您并不知道的真正禅宗,全部的落脚点在于真参实修上,因此基本没有空话、套话和废话,务求篇篇放在实事,句句踏在实处,字字落在实修。
佛法为了教化不同根器的众生,可谓曲尽方便,直至末后才将终极真理和盘吐露出来,点破一个惊天的大秘密,告诉大地众生人人本具一段大事因缘。这才是诸佛出世的真正本怀,也是佛法最为究竟的极则之处,所谓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乘法。当然,如果只是到此为止的话,那就只是教下而无宗门了,那就不是最为殊胜的法门,须知还有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超宗越格、手眼通天、三乘胆寒、十地魂惊,最初源头就是世尊在百万人天面前拈花,迦叶一人破颜微笑。也许您会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可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形象地展现佛法真义、顿悟法门和别出手眼的教学手段。
具有一千五百年悠久历史的中华禅宗,从初祖达摩到近代虚云和尚,中间几经转型变换,但是最为中国人熟知、最具祖师禅特色、最能体现顿法精神的禅宗,主要发生在马祖、石头祖师之后和元明之前,集中体现为五家七宗的精彩华章,其间涌现出许许多多顶级宗师,形成脍炙人口的临济喝、德山棒、云门饼、赵州茶、雪峰掍球、禾山打鼓等宗门特色教育方法。
我们要观摩和体验的真正禅宗,首先应该直接跟这样的顶级宗师学习,才能获得最为纯正、最为精粹、最为真实、最为主流的禅宗感知。这是我们必须要说在前头的话,也是必须交代清楚的事情。
当然,您也不能说其他宗门阶段和人物言行就不是禅宗,只不过早期禅宗荜路蓝缕、风中掌灯、命如悬丝,还没有充分展现禅门的殊胜特质,而后期禅宗则基本上只剩下“念佛是谁”的一句话头,空疏窄隘,弊端不少,因此最能体现祖道风神秀骨、最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禅宗,那自然是唐宋五代那个令人向往的时期了。
在后面的几十篇文章中,咱们将渐次展现禅宗真正的迷人风貌。
言不该典,不能让人信服。我文中引用禅宗祖师开示的重要法语,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予以保留,只做冷僻话语的局部翻译。也许您会说“可我看不懂”。那也要恭喜您,因为这正符合宗门口味。欲入禅宗大门,不会最亲。
拙无
2016年
这个茶真不错!
(长按二维码扫描识别进入微店)
打赏专用
广告
MATRIX平台提供以下两款产品,欢迎各位选购。
产品一(点击标题打开):
产品二(点击标题打开):
长按扫描关注公众号
Matrix 是一个“开悟”、“生命真相”等为核心话题的公众平台,平台内容以原创为主。更多地,是任毅飞和朋友们对真理探索之路上所做的笔记,作为一个并没获得完全解脱自在的人,所言内容均有局限,仅供参考,也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切勿照搬,切勿机械模仿,盲目相信,后果自负)
你永远不知道你从哪里来的,你就只是这纯然的觉知而已。觉知即是当下此念,你不可能知道此念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它在就是在了,不在呢?也是“不在呢”这一念在了。
———摘自任毅飞《两面镜子》(点击查看)
任毅飞微信:ryfweixin (请注明来由)
免费QQ群:62463022
微信公众号:matrix_2014
投稿/荐稿:ceo@chinapano.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