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十五》
分类: 锯解秤砣
日期: 2010-05-21 16:05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d6d8dd0100ie2m.html

   上一篇我们讲檀郎闻声,意在引导大家从用见性。本篇我们再由能够生起和认识作用的核心――心,来探讨一下究竟怎样从能知能觉的作用,去证见无形无相的佛性。

 

  在前一篇已经强调过,所谓的法报化三身,是同一事物――佛性――的三种不同的存在或者说表现形式,切不可将之视为三个彼此独立的、真实存在的东西。知道什么是三身,就知道了什么是佛性,但这时候还不能见性。因为性不自见,性只是被见,而不是能见,能见的是心,而不是性。这就好比灯本身只能发光,而不能见光,能发光的是性,能见光的就是心(对于三身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家可以通过电灯与所照射的物体――电流为法身、灯光为报身、所照物为化身――去自行体会,这里就不再详谈)。所以说讲到见性,先须明心,心若明,则性自现矣!

 

 

   对于什么是心,世人虽终日不离其用,但每每未明其所以,于是咸以第六意识为心,其实那只是心的部分外在的相用。完整地说,心应该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功用的总合体,每种功用又要由根尘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这就是《楞严经》所谓的十八界。在此我们可以用雷达来作比喻,大家都知道雷达有两个天线,一个专门向外发送电波,一专管接收外面的电波。由于二者在位置上是重叠的,因此前者的电波不能直接传输给后者,而必须经由外面的物体反射以后才能被后者接收。前者是主动的、恒久的、无分别的、无条件的向外发送,后者是被动的、(因反射物体的起灭而)断续的、有分别的、有条件的接收。所以说,雷达本身虽然是在不断间地向外发送着电磁波,但它的显示屏上却是只有当有物体反射电波时才有图象,没有物体反射电波时就没有图象。如果用这种原理来比喻我们的根尘识,那么能够反射电波的物体就是尘,能够接收电波的元器件就是根,显现在显示屏上的图象就是识。如果我们把雷达向外发射的,永远持续、永不改变的电波比喻为报身不灭的光明,那么雷达接收到的被其它物体改变频率以后反射回来的电波,就可以比喻为化身映现给我们的影像。

 

又假如雷达有六个接收器,其中的前五个分别接收五个不同频段的电磁信号,第六个并不直接接收外面的信号,而是把前五个接收的信号加以综合、分析、归类等处理。前五个只能实时接收,没有存储功能,第六个则可以把以前接收的信号记录下来。当前边没有信号传来时能够将其调出,进行重新编辑或播放;当前边有信号传来时,也可以调出来进行分析对比。正是因为第六个在功能上的这种特殊性,所以我们会不自觉地把它当作是前五个的领导,甚至把其与前五个混为一体。因为每一种功能都是由三部分构成的,这三六得出的十八,就好比是我们的十八界。

 

 

   如果说三身是佛性的本来状态的话,那么十八界就是佛性在众生身上的具体体现。十八界由三身而生出,反过来三身也要由十八界来感受、识别和认知。也就是说,十八界既是佛性所生起的作用,是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入道的方便,是证见佛性的必由门径。所以世尊在《楞严经》上告诉阿难:“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所以,我们由六根、六尘和六识中的任意一个入手,都可以破无明,证法身。以此之故,楞严会上二十五圣,不管从根、从尘,还是从识起修,皆可明心见性,证入圆通。

 

 

   十八界虽然皆是修道的因缘,但是娑婆众生受根基所限,由不同的途径入手时,难易和迟速是不一样的。在根尘识这三者中,又以根为关键。因为根为能觉,尘为所觉,识为觉知的结果。尘不能直接生识,识亦无以直接觉尘,无根则无以觉尘,无根亦无以生识。六根对于我们悟道究竟是何等的重要,十方微尘如来是这样异口同音告诉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至于六根为什么是我们见性的根本,了生死的关键,世尊对此的解释是:“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也就是说,不管最初是由尘还是由识入手,最后总要以破掉根为证道的标志。根若破,即是证悟或正觉,根若不破,就只能算是解悟或相似觉。以前我曾经列举过黄庭坚、高峰妙、庞居士、雪峰存、清雍正、佛鉴勤、五祖演、洞山价等悟道未彻的故事,他们或则是只破了识而未曾破根,或则是只破了其中的几个根,而未能将六根完全破尽(在下篇用我自己的事例来说明),所以必然会表现出不安稳、不明白等种种现象来。

 

 

   好啦!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见性先须明心,而明心的关键又在于破除六根,那么我们就来谈谈怎样打破这六根。

 

 

    现在我们依然举雷达的例子。由于雷达发射出去的电波我们永远也无法直接收到(注意!连诸佛也一样收不到),为了证明这种电波的存在,并由这种电波进而推演出电流的存在,我们就只能从雷达的接收系统下手。由雷达接收到的,被外面物体改变了频率后反射回来的电波,推论出被反射之前的电波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就是由我这部雷达发射出去的。

 

平时我们总会听到某些自以为是的人说:“你现在能说能听的那个东西就是,你只要知道这个东西就行了。”这话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但为什么大家听来听去,就是听不明白呢?因为那个“能说能听的那个东西,”对于已经悟了的人虽说原本就是一个,从来没有什么分别,但在没悟的人那里,却分明是两个东西:一个是雷达发射电波的装置,一个是雷达接收电波的装置(只是打个比方,切莫以为真的有这么两个装置呦)。那些以为自己已经见到前者的人,其实真正见到的还是后者,说到底还是认的六根门头。对这两个东西,西藏密宗将之分别比喻母光和子光,打开本来见性了,就是子光与合母光上去了,我认为这个比喻挺好。其实母光和子光原本是一个东西,但是因为我们心里有无明,于是被错认成两个东西,现在阻碍母子合上去的,就是我们的六根,只要能够把六根打破,母子就能相合了。下面我就举元朝高峰禅师悟道的公案,看看古人是怎样打破六根的。

 

 

   高峰禅师悟道的经历有详尽讲述,在此我们不再重复其过程,而只做纯技术性的分析。

   话说高峰禅师参究“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话头,一日适逢达摩祖师忌辰,随众往诣三塔寺讽经。偶抬头,睹壁间五祖演和尚遗像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反复原来是这汉。”而蓦然省悟,打破拖死尸话头。悟后诣南明,参雪岩钦和尚,钦数问,师皆张口即答,所下转语毫无费力处,钦亦无如之何,自是机锋不让(可见光有机锋转语未必就是真悟)。后一日钦作寻常问话云:“日间浩浩时还作得主么?”师曰:“作得主。”钦进问云:“睡梦中作得主么?”师答云:“作得主。”钦更问云:“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人公在什么处?”师无语。

 

   各位看官,雪岩钦后边三问,高峰三答,句句皆落于病处,但其中的问题轻重是不一样的。前边两个“作得主,”叫做话有落处,莫说象高峰这种未曾彻悟的人,即使是脚跟点地者,在未得大机大用时,于祖师的“一向行令”之下,亦不免会屡犯其锋刃。所以虽有过在,却还不是病根。而末后一句的“无语”,才是高峰的病根所在,因为他并未真正见到过自己的“主人公”。

 

   从高峰最初的悟缘来看,他是由“就体消”而入的。就体消的特点是由识入根,从用入体,从比量透现量,虽然也能触着六根,但因为力量有限,往往难以真正打透。我们说报身的光明是永恒的、没有间断的,不但醒着时是光明,睡梦中是光明,就连这个无梦无想,也没有离开光明,也是光明朗照时节。有知有觉,有梦有想时的光明好理解,因为这时候一切事相都是“有”,我们可以从“有”而推导出“无”,把见闻觉知的作用本身看作是佛性的妙用。但是在无梦无想的状态里,能觉知的根,所觉知的尘,以及由根尘相合而生出来的识,都暂时消失,一切能与所、相对和相待的东西都不存在了,没有了用当然也就无法由用去见体。在这种时候,真正悟道的人自然知道什么是“无”所表现出来的光明,而其他人则会茫然不知所云。如果用雷达来比喻,那就是一种人仅搞懂了部分接收的功能,只有当接收装置开机的时候才知道雷达也同时在向外发射着电波,一旦接收装置关机了就不明白为什么说雷达此时也在向外发射电波。而另一种人则是不论接收装置开不开机,都知道雷达是始终在向外发射着电波的。

 

 

   高峰的疑处与前边提到的黄庭坚、庞居士、雪峰存、清雍正、佛鉴勤、五祖演、洞山价等人,在具体的表现上虽有所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根门没有打透,未曾真正见到实相。象他们这种情况如果没有遇到什么事,或是没有遇见明眼人,自己往往还会感觉很不错。可一旦遇到事,或是碰上明眼人随便敲打敲打,马上就会露出马脚来。

 

 

  六根破与不破,决定你能不能证到观世音菩萨所说的:“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象高峰那种只知生不知灭,只知有不知无的“无语”境地,就是因为还未曾真正见到“寂灭”的缘故。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真悟,除了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所讲的那些境界外,我认为还可以参照以下三个标准:一、得正见。打破六根的人因为已经见到实相,所以根本智自然生起,一切见上的烦恼,不管能够思量还是不能思量的,皆可一一破除。未破六根的人只是相似觉,未曾证到根本智,于有知有觉、有思有想的事物尚能明之几分,一旦遇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时节,即每每懵然不知所云。许多人于此有个错误的认识,就是总要用得没得后得智――能否打机锋、下转语,能否应对不同根基的人说相应的法――来鉴别自己,衡量他人是否见没见性,这是个大问题!

 

 

  二、生喜乐。破六根的人,因为已经证见了诸法的实相,生灭心自然熄灭,生死相顿然打破。此时由于捆缚在身上的枷锁已经被解开,生命得到了究竟的自由和解放,内心会自然而然地生起一种前所未有的,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无边大乐。其势如喷发的火山般无法抑制,如奔涌的江水般滔滔不绝。未破根的人,虽然也能生起几分喜悦之情,那不过是小河中的一点潺潺流水,而且在欢喜和欣然中总不免透着些许不安慰、不踏实,与前者根本无法相比。

 

 

   三、得正受。破六根的人,因为已经打破了一切有无生灭去来取舍等二元对立的情见,自然不落两边而安止于中道,得自在解脱之正受。虽然由于种子未除、习气未尽之故,或自己翻腾于内,或遇缘动荡于外,而时时会有走作忘失,但只要事情过去又会自然回复于本位。譬如湖面之水,遇风虽起波澜,风若息则波亦自平,全无半分造作用力处。未破根的人虽然也会有安祥喜乐的心态产生,但那是一种由相对的作意而来的觉受,是楞严所说的“受阴区宇”里的东西,需时时照顾维护,稍稍动着即不知飞到何处去了。雪峰的“心中未稳”,圆悟初离五祖发寒热病时的把持不住,皆是此中光景。

 

 

   破不破根的人除此以外尚有诸多或大或小、若粗若细的差别,惟入之者自然知晓,恕不一一列举。大家只需牢记一点:只有打破六根才是真正破初参,才是真正见性,才是真正获得圆通。

 

 

   现在我们再回到公案上来。雪岩钦见高峰“无语”,知他未在,于是嘱咐:“从今日始,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管饥来吃饭,困来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问我这一觉主人公在什么处安身立命?”高峰乃愤志参究,自誓:“拼一生作个粥饭僧,决要这一着子明白。”他这一参就是整整五年(借问网上诸君,阿哪个能发这般死誓?阿哪个能有这般毅力和耐心?若人能发如是愿,何愁今生不了道?)。一日午睡,同宿友僧莽撞,推师枕落地,噗通一生,师乃大彻!

 

 

   这高峰究竟是怎么彻的?我们不妨接着做我们的“技术”分析。高峰初时所不明者,是无梦无想,无见无闻时,主人公在什么处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众生有无明,这个无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顽固地执著有能知能觉和所知有觉,只要我们的心一生起,有了见闻觉知,就一定是在能与所中转来转去。而能知能觉的根本,就是我们的六根,我们所说的开悟也好,见性也好,就是为了打破这六根。只要六根不打破,就绝不可能从能与所的对立中跳出来,当然也就不可能了脱生死。高峰初次打开以后,虽然机锋转语打得惊天动地、精彩纷呈,连乃师钦和尚也不得不忍气吞声、避其锋芒,但这并不能证明他就真的会了。这雪岩钦不愧是个作家,眼见正面不行,就搞个侧面迂回(不能直中取,何妨曲中求?),用个作主不作主,环环设套,终于套着了这只狐狸。你不是对于相对、相待的事物颇有心得吗?我现在把一切相对、相待的东西都拿掉,当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的时候,你还知道什么是你的主人公吗?你还知道什么是你那亘古不灭,永远朗照大千的光明吗?高峰到此言下无语,说明他确实是没有真正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啊!

 

 

   等五年后的某日,高峰在一次午睡时,他又进入了那种无梦无想,无见无闻的境地。请注意!按照上篇我讲过的“笨鸟”的逻辑,此时高峰的“收音机”应该是关上的,而在此之前他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可就在这时,有个莽撞僧人撞落了他的枕子,这个撞击所产生的触觉一下子击打在他的觉知根上,就好象突然响起的声音使笨鸟明白收音机从来都是开着的一样,高峰也猛然警醒:原来自己自性的光明也始终是光芒四射的!即使在睡梦中也没有丝毫的间断与减弱。参破了无梦无想,也就参破了生前死后,在这一瞬间,高峰终于由生死的此岸跨入了解脱的彼岸。

 

 

   在此我要强调一点,有的人总认为所谓的见性,真的是象见其它色尘一样,见到了一个深藏在我们心里的能知能觉的“性”。此性非同于我们在一般状态下见闻觉知的生理功能,而是一种极其微细、极其清净的心态,只有在进入了极为安静的状态,好比水面没有了一丝波纹的时候,才能现出来。这是极大的误解。不论任何人(包括诸佛在内),不管在任何状态下,就象雷达永远也接收不到自己所发射出的未经反射和改变的电波一样,你也永远看不见你的未经外面的色尘反射回来的自性。性是不可见的,能够被六根直接觉察和感知的永远都是尘,而不是性。所以《楞严经》上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在这里,第一个见是我们的心地法眼、二、三、五这三个见指的是能见之性,第四个见是被见之尘,六、七两个见指的是能见之根。性如果能被根所见,就成为尘,而不再是性了。所以说已悟之人与未悟之人,六根所见之物绝无半点不同,区别在于对同样的事物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认知。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诸佛也好,祖师们也好,既然他们和我一样,也没有象见到其它色尘一样见到性,他们又是怎么开悟的呢?答案是:他们是用心地法眼,因为心地法眼可以见道。他们在那一刹那把自己的心从逻辑

 

   的樊笼中解放出来,认识到了一切事物的本来相状,或曰本来面目。

 

很多人一定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悟的,想不通明明见到的都是同样的事物,他们能悟我为什么就不能悟?对不起!我不能告诉你,不是我不肯说,而是我无法说。因为觉醒的一刹那是一种纯主观的感悟,永远只能留存于当事人的心里,而无法向别人道出。不过对于打开当下的某些技术性问题,我还是可以帮助大家分析一下的。

 

 

   首先我们要申明,任何打破六根的证悟,都是在定慧等持的状态下取得的。也就是说,单纯的定和单纯的慧,最多能够使你得到相似悟,而不是证悟。这就好比两个人在黑暗中来到一所房子前,一个人只看见了屋内灯光洒落在纸窗上的光影,没有看见里面的任何东西;另一个人把窗户纸捅开个洞,看见了屋内摆放的各种物品,却唯独没有看见灯光!前者我们称为“解悟”,后者我们叫它“无记”。

 

 

   定慧等持在实际的开悟过程中,又分可两为类别三种情况。第一类是由慧生定。比如前一篇提到的大梅法常参马祖,问:“如何是佛。”祖曰:“即心即佛。”大梅不仅仅是领会了何为“即心即佛,”而且当下即由慧生出定,现量地觉知到了即心即佛的意境。说到定,许多人总会联想到无知无觉的灭尽定,以为这就是正定,其实那种定是死定,对于见性毫无用处。我们现在所说的定,是见闻了了而又不生分别的无分别念,此种定境可能只有短短的一瞬间,但只要抓住了就足以使你顿然契入诸法的本来境地――实相。由此门而入者,只要是由慧生出定来的,一般都悟得非常透彻。

 

 

   无分别念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根尘没有分离,在当下的一念中依然见色、依然闻声,但是只有觉知照了,而没有分别取舍。第二种是根尘脱开,既无所见、亦无所闻,只剩下一个了了灵知,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爆炸”。第一种多见于参禅人中,第二种多见于教下的学人,其实不管哪种情况,只要抓住了都可以当下打开。具体到你个人究竟出现哪种情况,既要看你所修持的是何法门,也得看你夙世是何种根器,实在没有必要强求。可有人总是希求“爆炸”的场景,为了等个爆炸出现,把无数的机会都错过了,实在是可悲可叹!

 

 

   第二类是由定生慧。具体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就体消的“一念断处”,一种是从缘入的“一念未生”。由定生慧打开的诀窍,是当那一念不生而又了了分明的定境现前时,一把擒住(或曰当下凛觉),把个无分别念的定境打破,则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即可彻底粉碎。在这里第二念――凛觉――是关键,能不能抓得住,全看这一下子。

 

 

   在由定生慧的情况下错过的,也有两类人:一种人以为这个无有分别的定境本身就是自性,只要座上座下出现过此类的觉受,就以为自己已经打开了,于是住在个大大的光影中,把个瓦块作金砖,开始在那里保来保去,这种人我见得太多了。第二种人认为这个东西还不是,一定另外有个更善妙、更殊胜的境界才是,于是回过头来再接着找那个他认为更好的东西。

 

 

  讲了半天,我们再从头总结一下:学佛是为了了脱生死,欲了生死就得证法身的寂灭,法身的寂灭要通过报身的不灭来显现,报身的不灭要由化身的生灭来认知,化身的生灭要由六根来了别,破六根必须有定慧,要由生,得定慧后要凛觉。凛觉以后即可明心,即可见性,即可见实相,即可证般若。如此则无明破,生死破,一切的一切尽可破灭无余。不但释迦老子夜睹明星成道时要凛觉,高峰被撞落枕子省悟时要凛觉,乃至诸佛诸祖成就时,无一不由凛觉而入。所以说这个“凛觉”,才是佛教一切行门的最大秘密!这就好象是一副多米诺骨牌,你只要推倒了第一张,后面的事就再也不劳您费心了!    狮子常君

评论:

  • 快乐光光:
    看不懂。
    [2010-05-21 17:21:14]
  • 莲花光:[2010-05-21 23:49:48]
  • 新浪网友: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講記(三十)                                                                                                海公评言:正脉、开蒙、长水等其余诸家,皆言行阴尽,分段因果皆断绝,自此,生死停歇,不复更续生因。然则,何以于识阴区宇中用功之修行人,仍然会堕落世间天魔外道,果招无间,仍受轮迥?可知行阴尽,仅断生机,生死之根未拔,以其识阴含藏之染种子仍未尽,故遇邪缘,仍入轮回,必须破识阴,染尽净现,转识成智,始可断命根,超命浊也。
    其中楞严正脉,与楞严文句,见解互异。正脉作者说:空灭灭生,即以无住着心,直趣本觉理体,故寂灭现前,即是如来藏性,真如实际,亦名大寂灭海,亦名大光明藏。楞严文句则说:「忽无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始破识阴,解灭结,超命浊,真如理体,始得显现。海公认为:寂灭现前,只是行阴尽、识阴显现之境界;外道执此寂灭为神我,二乘破此识粗惑即立为涅槃,皆未见真如自性。必须于此百尺竿头重进步,破识阴,解灭结,忽然超越,世出世间,真如本觉理体然后显现,始得十方圆明,故海公赞同楞严文句所说。[2010-05-24 12:26:00]
  • 清风明月:
    好文章,转了[2010-05-24 21:50:11]
  • 玻璃:
    末学终于明白了为何已是日日好日,却并无什么机锋转语。原来还一直期待的那个见性的刹那,也疑惑着既然心已安,还要那刹那干啥?如今终不疑矣。却也并非就此完事。每遇事也能非常理逻辑般认知,却还是未自肯。“无分别念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根尘没有分离,在当下的一念中依然见色、依然闻声,但是只有觉知照了,而没有分别取舍。”末学好像也能如此。然就是了么? [2010-05-31 15:27:43]
  • 新浪网友:南阳慧忠国师问禅客,“从何方来?”,禅客曰:“南方
    来。“师曰:”南方有何智识?“曰:”智识颇多。“师
    曰:“如何示人?”曰:“彼方智识,直下示学人,即心
    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其见闻知觉之性,此性善能扬眉
    瞬目,去来运用。遍于身中,握头头知,握脚脚知,故名
    正偏知,离此之外,更无别佛。此身即有生灭,心性无始
    以来未曾生灭。身生灭者,如龙换骨,蛇脱皮,人出故
    宅。即身是无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说,大约如此。“师
    曰:“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彼云:『我此身
    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痒,身坏之时,神则出去,如
    舍被烧,舍主出去。舍即无常,舍主常矣。』审如此者,
    邪正莫辨,孰为是乎?吾此游方,多见此色,近尤盛矣!
    聚却三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
    换,添糅鄙谈,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
    吾宗丧矣!若以见闻知觉是佛性者,净名不应云:『法离
    见闻觉知,若行见觉知,则是见闻觉知,非求法也。』“[2010-06-04 16:45:40]
  • qd181111:多谢博主[2011-10-11 15: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