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后,还会不会投胎到六道轮回中…
分类: 老婆心切
日期: 2010-12-24 10:33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d6d8dd0100ocex.html
    有人说,明心见性并不是生死了了,并且还提出所谓草堂青禅师转世为曾鲁公,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之类流传的公案,以此来证明明心见性与了了生死差得还很远,明心见性了还会有生死。并根据《四料简》来高净土而谤禅门,究其实,这种说法是似是而非,且易令人误入歧途。
  
  我们先且不说以上公案是真是假,但我们首先要明白的就是,这一观点给人导向一个误区,就是把了生死与不受后有挂上钩,把了生死与不再来世间划上等号。以为了了生死了,就不再来世间了,要跟世间拜拜了,所谓“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了,这都是把化城当成宝所。岂不知,真正明心见性彻了的人,真正大彻大悟,恰恰是已无生死可了,因为求生死了不可得故。亦无六道可得。因为六道皆如幻化。“迷时明明有六道,悟后空空无大千”,对于真正彻见本性者言,所以也就谈不上了不了生死的问题,更不会畏惧生死。生生死死恰如游戏一般。哪里会舍生死而求涅槃,舍烦恼而求清净。如果以这种知见来认定宗门的明心见性,则永劫不能见性,何以故,堕二乘故,不离邪知见故,《楞伽经》言:“无佛般涅槃,无般涅槃佛”,何故,涅槃生死本无实法,皆一体所化一心所现。若得如是知如是证,方得无有挂碍,于生死中得游戏三昧。《法华经》言:“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华严经十地品》言初地菩萨“了知我今转离一切世间境界。亲近诸佛远异生地近至智地。永断一切堕险恶趣。与诸有情为依止处。近见诸佛住佛境界。入诸菩萨平等性中。舍离一切怖畏毛竖故生极喜。所以者何。唯诸佛子菩萨才证极喜地已。所有怖畏: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趣畏处。众怯畏悉皆远离。所以者何。由是菩萨离我想故”。初地菩萨尚已离于生死怖畏,况真能彻见心性者,难道还要希求了生死,希求不受后有?作此见者,诚不知心性为何物也。岂不闻,观音菩萨以种种身分示现世间,或宰官身、或比丘身、或居士身、或长者身乃至妓女身,难道是观音菩萨也未生死了了。
  
  同时作为大乘佛法的基本导向,也不是要人证道果后就不再来这世间,恰相反,大乘菩萨就是要学会在这世间中舍身受身、摸爬滚打而无所畏惧。《华严经》言:“厌离烦恼,是菩萨魔业。”。《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云:“希求无为是为魔业。厌离有为是为魔业。”赵州从谂禅师在南泉普愿禅师处得法后问其师:“知有底人向甚么处去?”普愿禅师回答到“山前檀越家作一头水牯牛去”,那就是要回到世间为众生做牛做马啊。南泉普愿禅师即将顺世,其第一座问言:“和尚百年后向甚么处去?”,禅师言:“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药山惟俨禅师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正此之谓也。如果以为明心见性了就不受后有而与世间说拜拜了,作此解者,真三世佛冤,迥同魔说,何故?违实相印故。所以,不能因为某某禅师什么后身什么的再回到世间,就以为明心见性不能生死了了。回到世间有什么可怕的,释迦佛当年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成佛,悟个什么,不就是悟了这一着子吗?佛陀从自证三昧中起而广说三藏十二部,不也是为了这一着子吗?哪怕是求往生净土者,生净土后在阿弥陀佛的悲愿力摄持下于净土中修行的目的,不也是为了这一着子吗?又何以如此轻视此一悟呢,认为不是生死了了呢。难道要不受后有才叫生死了了???
  
  若真悟得本,即便还未能真正彻悟,未能完全清净现业流识,只要能如实保任不失,也会如圭峰宗密禅师所言“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况若真能大彻大悟者,能净除现业流识,虽于世间舍生受身,而实非有生死来去也。那个要到山下作水牯牛去的南泉普愿禅师示灭前告诸门人言:“星翳灯幻亦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若真能在此会得,豁开正法眼藏,方真契宗门的的意。
  
  当然,若非真悟,只是于光影门头得点什么知解消息以为是开悟,或得个什么清净境界,惺惺寂寂只认得个善恶不思以为开悟的,那又是另当别论了。知解消息固不足论矣,即便是那个惺惺寂寂的善恶不思境界,外道亦有,何贵于此境以为悟呢。若如此即为开悟,则色界四禅天人入舍念清净四禅之定,则皆是开悟之人也。故《法华经》言:“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以此境非佛道也。堕于此境,自然会如《四料简》所谓“阴境忽现前,瞥尔随它去。”此古德所开三渗漏中之“情渗漏”也。与宗门的破初参的开悟尚且差十万八千里,更况究竟之彻悟。六祖一句“不思善不思恶,阿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路头语,结果令多少迷人执路头为到家,认指以为月,以为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本来面目。真是“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以此为开悟,乃至以此为大彻大悟之人,自然不会生死了了。古德有诗曰:“一兔横身挡古道,苍鹰一见便生擒,可怜猎犬无灵性,偏向枯桩境里寻”,此类之人便是那无灵性的猎犬了。
  
  所以,以所谓草堂青禅师转世为曾鲁公,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之类流传的公案来认定宗门之明心见性非能了生死者,恰是自不识宗门的的之意,从而偏执一隅,塞人悟门。岂不知禅为佛心,一切法皆不离此心而有。若真能了此心者,则法法皆从此心建立,乃至生死涅槃亦此心中之幻影也,本无来去相、生死相,认定不受后有才是生死了了,执着于不受后有相,皆是妄执梦幻泡影为实法者,不足以言宗门大事。
评论:

  • 阿撇:[2010-12-24 11:39:56]
  • 雨后荷叶:呵呵,既无 生死 何须了 [2010-12-24 12:58:05]
  • 叶芃工作室:《中国禅画艺术沙龙》圈拜读您的作品并加精、转载、收藏、推介!

    这里是我国禅画的图库,是一个即将湮灭的传统绘画流派,是中国画的写意先驱,是濒临灭绝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有精美的禅画图库。为了共同的心愿,弘扬文化艺术、繁荣祖国明天。望您继续努力支持本圈工作!贵在参与。

    祝贺《禅画艺术沙龙》春节期间,点击量突破100000次;荣获网站评选“最佳人气”奖。谢谢您![2010-12-24 13:43:23]
  • 无形无影:
    我这里一物也无,何来“后有”与“不后有”?“后有”与“不后有”都是心作用出来的梦幻泡影。心可以作用出“后有”或“不后有”,心爱如何作用,随意得很。但心作用出来的一切,包括“后有”与“不后有”,都与本心纤毫也不相干。
    论“后有”与“不后有”,都还是二元相对的二法,与本心的不二的体性还根本不沾边呢。如何能作为检验本心的标准呢?
    检验自心本性根本没标准可言的,唯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实在无法说得出口的。[2010-12-24 23:00:26]
  • 蓦然回首:说得好啊!可以推荐一些比较好的禅书给我吗?谢谢!我的邮箱:807118739@qq。com[2011-01-07 15: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