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拈花一笑’中把佛收了吧
分类: 禅茶一味
日期: 2008-11-03 23:59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d6d8dd0100b3qj.html
‘拈花一笑’据说是佛教、佛学或佛事里的第一宗公案,是个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说明心心相印的经典故事,它的更加引人入胜的地方还在于披露了佛的产生和传播的立足之处。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话说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那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磐’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注一)。
        或许有人会说这只是故事的某个版本,或说这只是佛在教外另外传授的叫作‘禅宗’的佛教的分支。但我们就姑且借用这个版本的故事来探讨一下佛的基本意义吧。有句话说‘一孔窥豹’,看见了多少我们就说多少,况且我们敢说摩诃迦叶先生也是窥见了佛祖的某些个意思而笑的吧,他这么一窥就能够得到真经,那我们窥一下他们之间的拈花相窥能不能得到真知呢?
        我们知道,人们相视一笑总是有些含义或意思在里面的,哪怕在上班的路上最不经意的相视一笑也有些许的温暖在里面,情人之间的相视一笑更是叫人心动,因为里面尽是些让你往妙处想象的含义。而佛祖与摩诃迦叶在拈花一笑中到底传递了什么意思?恐怕只有这两位当事人知道的最清楚,但我们也不妨做个推测:摩诃迦叶一定在佛祖的拈花动作中看见了什么,否则他也不会对此一笑,而他周围的人却都视而不见;佛祖也一定在摩诃迦叶的笑中知道了什么,否则他也不会因此做了个要传授精深佛法给摩诃迦叶的决定。呵呵,看来佛祖和摩诃迦叶都在这拈花一笑中动了心了、着了相了,而这却是佛教里告戒弟子们必须摈弃的色态。
        这个情况暴露了佛祖和信众们都面临着的一个窘状:一方面佛祖告戒信众们:你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假象、都不可靠,而这就把这个告戒本身也置入了假象之列;另一方面,如果信众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假象,那就意味着永远没有得到真相的希望了。面对这个情况佛法好象就没得办法传授下去了啊。但请不要担忧,佛法总是会有办法解决任何问题的,否则数万卷的佛经都注定要对牛弹琴了。
        虽然在佛祖看来人们所知道的一切情况,或用以获知的一切信息通道都有问题、都不可靠,但他认为仍然可以假借这些有问题的通道去唤醒或感化沉睡在人们体中的慧根和佛种,以达到走上获得真知、觉悟的路径,然后再把这些便利的假名象用过的拐棍一样扔掉。
        这样一来,拈花一笑的心心相印的信息交流也可以传授真经就有了佛法上的合理依据,真知者与假知者的对话也就被佛认可了。从拈花一笑的故事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对话者之间的意思交流并不仅仅是通过文字或口语来进行的,佛与摩诃迦叶之间虽然不立文字,而是以心传心做到了意思传递,但这个以心传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通过手势和眼睛进行的,我们应该说:通过手、眼、鼻、耳等等渠道传递的都是意思、语言和信息,可简称为知道。我们甚至可以说:佛祖在那里一站,哪怕他手里没有拿任何东西、他也没有表达任何表情(就象遍布世界的佛像的表情那样,嘿嘿),他仍然是在‘说话’的、仍然是在表达意思和信息、仍然与受众构成了‘知’的联系。佛祖站在那里就等于在说:我在这儿,看到了没有?
        佛祖站在那儿、佛祖的出现、佛祖的亮相——就已经是一种广而告之的‘言语’了。
        佛祖曾经说过不要以声、光等等方式去见他,以这样的方式去见他都是歪门邪道。那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和他联系呢?手摸?鼻子闻?当然也不行,这也都是色相。那就只有心心相印这条路可走了,但麻烦是同样存在的,因为在拈花一笑的心心相印中还是通过‘眼光’这种视觉语言进行联系的。你瞧,佛祖如果要传授佛法就必需借助他所不齿的联系媒介与信众沟通,否则他就什么事情也做不了。而这样做的后果是引起了更大的麻烦,一是佛祖必须补充说这些借助的联系方式都会被扔掉,但仍然会有人去想:既然这是一条引向觉悟的唯一路径,哪怕是歪的,那也就是一条‘正’路。因此就有许多人趴在佛经上长时间地研读和聆听,有的甚至终身研读、聆听而不倦。二是这将与佛祖所说的非自性、色空、无常、缘起等等发生冲突。
        一块石头的存在状况就是我们通过各种媒介获知的语言、信息或意思的情况,石头内部的各种连接和石头与外部的各种作用、联系等等也都是语言、信息或意思的交流,万有引力就是一种语言、信息或意思交流。简单的说,一块石头就是一团交流着的语言、信息或意思,而且是世界这一团更大的语言、信息或意思在这里的交汇。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状况就决定了这块石头是非自性的、是色空、是无常的、是有因果缘分的,它就有产生、剥蚀、消亡等等变化。我们人类也是如此,我们人类也有着生老病死、烦恼快乐的种种变化情况。但幸运的是佛祖说了: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这就使得我们有机会成为自性的、实在的、恒常的、无因果的佛。但要做到这一点,佛祖也必需对你发生作用、产生影响、建立联系,而这就意味着佛祖首先给这个世界增添了更多的非自性、色空、无常和缘起。
        二千多年来无数信众受佛的影响而谈佛、思考、论经、修炼,这就比二千多年前佛祖出世前的人更多地体验到了非自性、色空、无常和缘起,那时候人类不知道有佛,所以不受佛的影响,因此也没有因佛而起的非自性、色空、无常和缘起。如果有人在佛的影响下修炼成了佛、觉悟到了真相、得到了真知的正果,那恰好是非自性、色空、无常、缘起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佛祖的产生也是非自性、色空、无常、缘起的结果呢?如果说佛的产生不是佛自己安排的、也是被产生的,那么佛就是非自性、色空、无常、缘起之果,就象我们现在仍然在做的生儿育女、加工制造、创造发明一样都是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中进行的。
        如此说来难道就没有自性、实在、恒常、无因果的东西了吗?当然有,佛祖出世就是来告诉我们这个意思的,但实际上是在佛祖告诉我们之前就有的,佛祖只是要‘告诉’。如果说信佛就是朝某个觉悟的方向探索和攀登的话,我们看到了浩浩荡荡的信佛大军正在朝着佛祖的‘指头’所指示的方向艰难跋涉。呵呵,我们敢说很可能有人在其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的,甚至达到了佛的究竟,但这样的究竟仍然是因缘于佛祖而诞生的非自性、色空、无常和缘起。自性、实在、恒常、无因果的东西应该是在‘指头’举起来之前就存在的,也应该是‘指头’举起来想要告诉什么指向这一举动本身所赖以完成的前提和预设。简单到说,自性、实在、恒常、无因果的东西就是与佛无关的东西、是佛赖以传播的基础、也是佛得以产生的可能,而这样的东西在拈花一笑的故事中早就存在着了,否则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故事,而且也不会发生任何故事。
        对摩诃迦叶先生来说,他是去看望和聆听佛祖讲法的,当然,他看到了佛祖,也得知了佛法。但你注意到了没有:佛祖除了有意无意地拈了拈手里的花外,并没有告诉他任何别的东西,而摩诃迦叶先生却‘觉悟’了!这个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种‘自觉’,这是不是一种自性或实在、恒常、无因果的情况呢?你可能会说这当然还不算,因为摩诃迦叶先生与佛祖之间还是发生了什么的,他们的手、眼、心都发生了意思联系或信息对话。但如果我们说他们之间的这种对话并没有任何内容,而只是表示‘对话’在发生着,只是在表明他们在‘相互知道’,而谁都不理会这个知道里是不是有什么内容和意思,这是不是显得更‘干净’或‘纯粹’了一些?是不是有了一些‘空’的味道?这是不是就很象自性、实在、恒常、无因果的东西了呢?
        虽然所有在场的人都可以做到知道相互之间是知道着的、对话着的,而并没在意到底知道了什么,就如同俗话所说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态,比如他们之间就一直在相互发生着引力或热或磁场等等这些悄悄的对话。但严格说来这种没有故意内容的对话或知道还不能算是自性、实在、恒常、无因果的东西,因为还是有你、我的分辨、还是在两者之间有情况在发生、‘空’得还不够、还不是干干净净的‘实空’、还不够‘自在’、还是有生有灭的状态。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知道’和‘对话’能够发生而又不受这些发生的影响而且不能赋予、不能剥夺、自在自为、自性实在、恒常空净、无因无果?这样,我们就一路退到了最底层,那就是‘知性’。
        万事万物首先都具备有‘知性’才可能相互知道、对话、影响、联系、作用,你如果要烹调一个菜,这首先需要菜能够接受油、盐、热才行,而这是菜在你烹调之前就具备了油、盐、热的‘可接受性’,菜知道什么东西来了,且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些反应的情况就是非自性、色空、无常和缘起,是油、盐、热引起的,而能够发生这些反应的‘可反应性’就是自性、实在、恒常、无因果的知性了。
        如果你要搬运一块石头,你对它使用力气,那就得寄希望于它能够接受力气的到来,它得知道有这么回事,如果它什么都不能够知道,无知无觉,那么你对它使再大的力气也都是白费力气。你可以摸、敲、切或改造一块石头,你所做的都要依赖于它能够知道并接受(随便说一句,成功就是你的意思被接受)。
        每一存在的个体都是一团知体,唯一的属性就是知性,没有知性也就无从谈起‘存在’或‘有无’。佛法里的最高觉悟称为‘正知正觉’的真相,而我这里最低的‘存在’或‘有无’的起点就是‘知觉在知觉着知觉’。所以一块石头就是一团知觉,除了有知,它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知’有不同的形态,你可以在形态上给予、改变或删除,这就形成了新的知的形态。你或许可以说,死了一个人,这个人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是的,这个尸体不再知道某些情况了,因为这身体里的某些知的形态被改变了,但它仍然还是个知体,至少它与地球间的引力还在相互联系着,而且它的每一部分仍然是构成新的人的要件,它们在等待着相应的召唤和对话,它们从来没‘死’过,也从来没‘活’过,它们具有的知性更是如此。
        反正眼睛、鼻子、耳朵和大脑也不是眼睛、鼻子、耳朵和大脑安排和创造的,那一定是有知性、而且要知道更多情况的东西安排和创造的,所以眼睛、鼻子、耳朵和大脑所知道的信息也很重要,但眼睛、鼻子、耳朵和大脑却早就是别的什么东西所知道的信息了。由此看来佛学里说眼睛、鼻子、耳朵和大脑所知道的东西都是歪歪扭扭的‘相’是很有道理的。可悲的是,我写这些情况、你读这些情况的过程也都是歪歪扭扭的‘相’,但可喜的是这至少说明我们都有知性,而眼睛、鼻子、耳朵和大脑所知道的都是佛告诉我们要扔掉的。记住:把这篇文章和佛的告诉也都要扔掉,这一读、一扔只表明你有知性就可以了。
        一个东西你如果还要它是这个东西而又想叫它完全‘无知’,那就等于说你不知道有没有这个东西。你如果想说的是‘消灭’这个东西,那就改变它目前的知的形态而让它去处在别的知态中。
        你如果是空间里的一部分,你如何做到给予或删除别的空间部分的空间性呢?
        知性是你存在和做任何事情的基础,你就是在这个知界‘中’活着的,而且‘全知’的神也是。
        我们可以说,摩诃迦叶先生在看到佛祖拈花前就有知性了,当然,当他还在家里没出门之前就有了。再朝前看,他出身的时候就有了,而实际上在他还是个受精卵的时候就具备了。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他的情况前推到世界之初。我们看到摩诃迦叶先生的知性是与佛祖或佛法无关的,这一知性是构成佛的觉悟的基础,或就是佛的意义,或至少就是佛法里所说的人人、个个都具有的佛性,可谓处处都是佛。当然包括石头。
       ‘大道致简’、‘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熄灭生死’、‘超脱轮回’、‘佛法无法’、‘开口就错’、‘回头是岸’等等都落实在了这个知性上。摩诃迦叶先生实际上也就根本不需要去听法,听到的法都是建立在知性上的,他自己早就是法本身,而且知性也无所谓什么法不法的。摩诃迦叶先生身边的那些一起听佛祖说法的家伙们虽然呆头呆脑、视而不见地看不明白佛祖的拈花举动,但他们也会‘看’到有情况、他们与周围也有对话通道、他们也有‘看性’,他们都象是一个个乖乖的佛种子在等待着佛法的滋润。他们不知道,根本不需要对着佛祖的动作笑一笑,就是对着一块石头点下头也是可以觉悟的。
        一切法,宗教、哲学、科学等等都是知性上的上层建筑,都是‘指头所向’,而我们在谁的指头举起来给我们指示方向之前就具备了通向任何方向的自在的可能了。
        非自性、色空、无常和缘起是建立在自性、实在、恒常、无因果的知性上的,知性就是真相,是正知正觉本身,是觉悟本身。烦恼、快乐、善恶等等都是知的分辨。知性上的所有建树,不管是多么的大砌大悟,都是知性的某种形态。
        如果说佛是先知先觉或全知全能的意思,甚至在一碗水里可以看到千万只现在的高倍显微镜才能发现的小虫,或者有人说你佛经读得不够、理解得太浅、根本不配谈佛,这恰好都是在追求非自性、色空、无常和缘起,而这都是建立知性之上的神话、科学或知识教育范围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你知道的和佛一样多,你必然是佛。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你知道了佛是通往觉悟和真相的路径,那实际上你已经觉悟了,你也已经掌握真相了。
        我们再回顾一下拈花一笑的梗概:佛祖和摩诃迦叶先生通过眼光发生了对话,内容有可能很丰富,也有可能只是仅仅表示对话发生了而已;在此之前佛祖和摩诃迦叶先生建立了对话通道,这不仅仅是指佛祖和摩诃迦叶先生站在了眼光可以相互对视的距离里,而是这两位先生在生前生后早就有了数不胜数的联系通道而且一定发生着不被当事者故意觉察到的相互对话,而只要他们都是这世界上的一部分,这个结论适合于天地之内的任何个体之间的情况;佛祖和摩诃迦叶先生都自带着‘可对话性’这一‘知性’,只要是‘东西’,就是‘知性’的某个形态,或者应该反过来说,‘知性’的不同形态就是各种不同的‘东西’。
        拈花一笑的故事揭示了隐藏在这一拈一笑下面的知性,如果这不是佛,你就带着知性去继续寻找吧,而且这也是你唯一可携带的东西。屈原先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都是屈原的继续,都在求索,但对于求索到的东西古今中外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找到了萝卜,有人找到了白菜,然后萝卜、白菜各执所爱。这就是说‘正果’不在求索到的东西上,而是在‘求索’本身上,等等,这还是不够‘正’,应该是在求索能够成其为求索的知性的预设上。所以,不管你找到了什么,你都会最终回到起点上:哦,我知道了。
        不管真相、假相,那个使得无论什么相都能够成相的所在就是使得拈花一笑能够笑得起来的佛。如果这就是佛学,我就把它收进我的知学里;如果是佛教,就收进我的知教里。信佛、拜佛、修炼佛不如收佛、拥有佛来的更亲切、更自在。
        修佛不必摆渡,只需原地踏步。既然一切乃知,你要到达何处?
        顺手把‘道’、‘上帝’、‘真主’也都收进来吧,既然都在知界里。

(※本文搜集自:地藏缘论坛 http://www.folou.com)
评论:

  • 具信弟子:心隨業 流轉不斷 二相障 擋不住光芒萬丈 
    淚泉湧 迷途知返 見真實 破無明不在別處

    看见时间流动它对你无能为力 
    看见空间存在它无法把你包裹

    藏傳佛教圈 加精推薦 致谢 吉详如意


    [2008-11-04 02:35:17]
  • 月夜无风:有些东西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也许就是那意思吧![2008-11-04 03:02:26]
  • 梦中觉人_释德纯:    佛教,觉悟者的言传身教,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佛法,觉悟者教导未觉悟者趋向觉悟的方法。
        此法门中,不分显密、中印……,分的只是内道、外道,对机与否!
    恭喜您!此文由“梦中觉人_释德纯”加精推荐!
     欢迎正信大德加入![2008-11-04 07:30:26]
  • 鬼獭: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普洱茶仓”由“鬼獭”加为精华博文!
    [2008-11-04 09:10:07]
  • 梅岭居士: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修佛品易”由“梅岭居士”加为精华博文!
    [2008-11-04 09:20:18]
  • 常明居士: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禅悦人生”由“常明居士”加为精华博文!
    [2008-11-04 09:50:18]
  • 常明居士: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禅悦人生”由“常明居士”加为精华博文!
    [2008-11-04 09:50:24]
  • 常明居士: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禅悦人生”由“常明居士”加为精华博文!
    [2008-11-04 09:50:28]
  • 五柳居士: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居士写经”由“五柳居士”加为精华博文!
    [2008-11-04 10:10:10]
  • 具信弟子:风花开三阳 童戏嬉鱼忙 
    春新茶却老 泉沸炉熏香 
    得闲坐上座 分与壶中天 
    万缘有公道 甘露公平分

    极乐甘露洲  加精推薦致谢[2008-11-04 10:15:40]
  • 雄士: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佛土圈”由“雄士”加为精华博文!
    不由自主地问问自己"我是谁?为什么来这人间走这一遭?活着是为了什么?"[2008-11-04 13:25:24]
  • 踏沙采浪: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以戒为师”由“踏沙采浪”加为精华博文!
    [2008-11-05 09:45:29]
  • 雄士: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弘慈寺”由“雄士”加为精华博文!
    [2008-11-07 09:50:42]
  • 双人行999博客圈: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佛门弟子汇”由“双人行999博客圈”加为精华博文!
    [2008-11-23 16:13:27]
  • 佛收:佛虽说唯心识,但佛所说的理义,就像一些科学定律的内涵,定律的内涵无始无终,任何时空都存在,不依心境所迁;而定律的文字表述则由发现者而产生。佛的理义,本质就是佛,它是无始无终,“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而现世之佛说,则为“悉达多”太子所成之释迦牟尼佛所说。然释迦牟尼所说的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的众佛所说。唯心所说唯物。[2015-12-10 2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