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注:
1.有禅定功夫的人,不论其所入宗派是正法或外道甚或邪教者,皆不易退转,放弃其所修持法门,因摄心于一境,久而久之或多或少会有境界,异象现前,行者由此便会体会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感觉,且了解这物质世界之外确有超乎科学领域之另一或多重世界,至此要他不相信其宗派已是不可能。所以禅定功夫的培养虽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但却是念佛、持咒、摄心习定,对其所学法门能否终身行持甚为重要的关键。
2.行者无禅定功夫,必须先检讨自己有无减少外缘,有无精进,有无恒心长年依法修持;如果不检讨自己的偏失,而只会一味以为所拜非“明师”再到处寻找“名师”,此绝对是愚痴的行为。
3.有关修持的各种问题,除了多研究正信佛书、正统佛典外,最好是亲近具德师父或大善知识,才能摸着门路,本书仅能略举大略而已。
七、修行中呈现境界、异相好吗?
所谓“异相”、“境界”,一般是指:于一念清净或定中看到佛菩萨或护法金刚;看到佛、菩萨放光,或说法、灌顶或见到自己端坐莲花,静静听佛讲经,或者发现自己全身发光,身体飘浮在空中,而且想到哪儿就到哪儿,甚至惊异地发现自己有天眼通能知人们未来或宿命通能知人们过去世,或看人身上病痛,能入阴府与亲寃谈话等等。
但邪魔外道为了混淆众生的修行正道,常常变化佛、菩萨的庄严法相来迷惑修行者以及一般精神异常者或外道的盲修瞎炼者,有时在定中幻境中,也会有幻想、幻觉、幻听的各种感应出现,因此当所谓“异象”现前时,岂能不提高警觉、正邪不分?
所以听到有人说:某某人拥有大神通,会治病、会抓妖、会除魔、会当众变化成佛菩萨法相、能飞天入地、翻江倒海、能知过去未来、能与鬼神沟通……等等,必须注意,他可能本身就是妖怪,或是被天魔鬼神附身而不自知呢?
如此说来大家会很纳闷,到底在何种情况下,佛、菩萨才会真正现前呢?㈠经云:“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我们所以不能看到佛菩萨庄严妙相,那是因为我们自己业障太深太重,宜自忏悔!不要怨天尤人……。只要真心悔过,精进向道,深心念佛,必能获得诸佛菩萨慈光普照。㈡在修持时十分虔诚,且自己的悲心与佛菩萨大悲心相应时,佛、菩萨就会现前,另一种情形是由于行者于修持过程中;直观佛、菩萨法相(图相或塑相)因此其形相深印在识田中,所以修持时就会由识田中浮现出来。唯学佛弟子应着重于诸佛菩萨身、口、意三密相应,切莫单着眼于身相,另避免“魔扰”的最重要观念;就是于一切相“不执着”。所谓不执着并不是像木头一样毫无感觉,修持若有现象现前是一定会知道的,但是在现象之外不要去想它的殊胜或者期待它,起了一连串关于它的联想与妄想,这样就成为“执着”,便易着魔。
总之,于修行中各种境界、异象绝非真实,皆系幻起,切勿执着,若有境界也好,没有也好,不可假以思惟、追寻忆念,否则善境即是着魔。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楞严经“七趣总结”文中有云:“……欲得菩提,要除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因此于诸种修持,自心清净,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不被境转,乃修行至要法门。
八、佛法与外道所言“感应”之不同?
目前许多不明究里的人对“感应”常执着在外相的感觉诸如见光、见影、闻香、见佛、菩萨,甚而吸收宇宙能、太阳能、植物能、日光灯的光能、气脉的走动,或者天眼能见种种光,看人身上之病痛以此种种感应而认为其所学法门才是最殊胜之法。这种人整天妄想见佛见菩萨,而忘失修学佛法之真正意义。如果看到佛菩萨对他微笑,就很高兴,以为有了感应,如果久修佛法,持咒、念佛,不明摄心之旨,有口无心,不见诸幻景,就觉得所拜非明师,另求其他“名师”去了。此种人心中根本没有佛法,唯有贪求神通的妄想,因此对邪师,邪教,全不以智慧判断,随便盲从信受,像这样的学法,是非常危险的。
其实修持佛法进步与否,端看其妄念有无愈来愈少,及慈悲心有无愈来愈大;而修持佛法真正的感应,乃是自心与大悲心、菩提心、空性正见相应。修学佛法的人内心如果比以前更慈悲、更明白,就是有了感应。换句话说,修持佛法已有进步。如果内心还充满着愤恨、嫉妒、傲慢、贪欲、悭吝等习气,气质一点都没有改变,而到处宣扬自己见佛、见菩萨者,此人绝对是着魔而不自知。修行人若不明本心,在定中看见诸佛、菩萨,若非天魔鬼神变现,即为妄心所显现,如果自己不察觉,而误以为真实,此即为魔事。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由是应知一切境界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有境界当以智慧觉照,使自心如如不动,住于无分别智中。
大智度论云:“小菩萨,未应见佛身。”这意思是说:初发心修学佛法的人,由于无明业障末除,心性不够清净,且福德智慧都非常浅薄,因此根本不可能见到佛、菩萨的清净妙色身。如有所见,恐怕是诸魔所化现的。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若要得到正确的判断,需要深研显教教理,而于修持中得到各种感应之时也不可以到处宣扬,应该要请教具德师父或善知识,以免引魔进入扰乱,反而误了学佛大事。
九、务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结晶㈠
现在一般人打坐都希望有所得,有所求,不是希望开智慧就是求神通,或是打通任督二脉等……,以这种心态来打坐,当然容易走火入魔。所以打坐有个先决条件就是先认识自己,我为什么要打坐。打坐是为了要定心、净心还是明心?先把这个目标建立起来,才不会走错路。
【务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结晶㈡】
有人说:拜师学佛,若无见到师父露一手(神通)怎知他定成就者,唯我们却忽略了,楞严经内所记载的天魔,他可一口把海水吸光,若依神(魔)通来判断师父,我们不就把魔视为佛,把魔说视为佛说,更把魔法视为佛法了吗?所以明师绝不用神通来接引众生,唯恐众生,因执着于神通感应,而断了学佛慧命。因此真佛、真菩萨、真罗汉,在世则不泄漏自己的身份来历,自己的身份来历泄漏了,就得入灭不住世,以免惑乱众生,这是佛的先见之明,无庸置疑。
【务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结晶㈢】
有了各种神通而内心却仍有着贪、瞋、痴、慢、疑五毒这绝对是为贪求神通、求感应,求见佛,求见光而遭天魔鬼神附着在行人身上或入行人的心腑的现象,行者若不速求解决之道,反而沾沾自喜,向人炫耀,沦为魔子魔孙,则后悔迟矣。
【务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结晶㈣】
修学者如果未得漏尽通以前,偶发神通(五通),很容易贪着其境,随妄念所转,而堕入邪魔外道。所以佛陀遗教,禁止弟子显现神通。古来大德,即使有神通,也是平实为人,以正知正见教导世间,使一切众生皆得般若妙慧。倘若有人以神通惑众,招来广大信徒,恐怕不是真正佛门弟子,修学佛法的人应该特别谨慎,不可误蹈邪网。
以上各篇已将学佛基本观念及学佛最易迷惑的神通问题大略叙述,期望同修们阅后能于往后修学过程不再对玄奇异象盲目追求,甚而以此为择师之标准,如此将是得不偿失,危险万分。
本篇由于关系修持成就与否,愿同修们能不时反复阅读,领悟而早证无上菩提。
十、修学佛法成就的关键——华藏祖师
㈠发菩提心义诀
初机学佛,必须明了世间法与出世法,世间法一切一切,以唯物为主,出世法以唯心为主。世间一切物质,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矿物必经成、住、坏、空四个时期,一切物质终必空坏,一切生物终必老死,学佛者先看透一切毕竟空而将唯物观念打破,继看破一切生命毕竟死亡,而看破色身乃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毕竟空寂,其不空者何也?惟心是也,心者意也,不指肉团心而言,分为心识心性两种。心识者,众生心也,亦谓之生灭心。心性者,佛心也,谓之菩提心,亦谓之不生不灭心。
何谓众生心?由六根攀缘六尘八识而生分别爱恶取舍,包括一切贪瞋痴慢疑,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报复心理以及种种意气用事,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等而起之妄念均属心识,谓之众生心。
迷则由此心识成生灭,落三界,入轮回而成六凡,悟则由此心性超生灭,证真如,顿般涅槃而成四圣。
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染净,染谓取着六尘,净谓不取六尘。世人未有不染六尘者,若取着之而起贪瞋淫杀等业是为恶,反之则为善,又于六尘而行施戒忍者是谓善,善恶之业成于今,苦乐之报应于后,因地善恶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沉,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各异,六道中继续造业受果从而轮回不息。
观其始由众生心念而生,故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制其染心,斯为要法。若于六尘不取即无业,从而无报,是故一念不生则六道俱销,轮回斯绝,业种便断,斯出三界矣。若居不生而证真,身心永息,是为二乘,若从不生处而起六度万行,是为菩萨大乘,若似断未证带异计邪见者,是为外道,未免轮回,是故缚脱由心,得失在我,修行者其共鉴之。
弥勒菩萨法语云: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则诸佛,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又云依智不依识,依识入地狱,明了此旨,学佛庶乎近焉。
何谓佛心?即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觉行圆满,依之而修,谓之发菩提心,依之而证,谓之佛陀,佛者觉也,觉分三种,一、外觉、二、内觉、三、直觉。外觉即澄心,专修一个“惺”字,内觉即住心,专修一个“静”字,直觉即摄心,专修一个“寂”字,以上三点合为一修持,是为大圆觉,亦即发大菩提心,依此而修持,是为法身常住境界,此时行者安住甚深三摩地(正定)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灭,谓之究竟涅槃。
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一切外境,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临心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使六根清净。
住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心内一切事,过去、现在、未来,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于心无事,于事无心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使第七识(末那识)清净。
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一切外境及心内一切事,将外境内事,打成一片,是为中境,观外境如梦如幻,内事悉皆空寂,空幻一如,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住世同一梦境,出世还归一如是也,其意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由第八识(阿赖耶)清净转成第九识(庵摩罗识)即清净无垢意,此识即为行者之清净心性,经云:“诸佛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继要安住甚深三摩地,保任此正定,则自性与法界性打成一片即究竟涅槃矣。
修行之道无他,唯有革心而已,即将众生之生灭心转为不生不灭之大菩提心是也。
总之,一切众生未明心见性时,见色住色,闻声住声,心为六尘所转,四大五蕴所障,四相所迷,自己作不得主,故轮回生灭,见性之后,六尘还原为佛性矣。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过去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未来诸佛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望为勉旃。
㈡返闻自性的途径 智敏慧华金刚上师
各位首需了知,自性即佛,佛即是心;自性本净本定,切勿着意令心得定,只需不染,空净自现。(佛教大小显密诸乘之一切经典法要,一切次第仪轨,或渐或顿,或权或实,皆为皈元之方便)性是体,心是用;犹如明月,月亮是体,月光是用,虽清辉遍照,月体本一。更当照了一切有形有象之外境及无形无相之心念,皆由自性本体所现而不住着;如镜花水月,非有非无。真觉悟此心者为佛,迷此心者即是众生。返闻自性就是将众生无始以来,追逐外境,向外驰求的心,返转来观照本觉本净的真心。
综观世间一切物质毕竟毁坏(成、住、坏、空),一切生命毕竟死亡(生、老、病、死),一切想念毕竟虚妄(生、住、异、灭),所有一切一切皆生灭不已,其不灭者惟自心正觉。自心,分心性、心识两种;心性为不生灭心,即正觉,是为智;心识为生灭心,即妄念,是为识。经云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凡于一切外境及心念不分别取舍即为智(正觉);凡取着六尘而起分别爱恶取舍即为识(妄念)。菩萨晓得返照,当下即舍,撇得快,不住尘相识执,故成正觉;众生不知返闻,被根尘识所缠,念念分别取舍,故不能解脱。由此可知成佛之关键,只要时时返闻自性本觉,不被尘识所迷,由短暂之一念觉悟,逐渐延长至念念觉悟,即能转识成智而成佛道。也就是将攀缘六尘之识心(思想)扭转,来照了尘相假,识用妄,心念空,于根尘相接时(眼见色耳闻声:六根六尘相接时),不起分别爱恶取舍,只观照不变不迁之自性。再明白说:脑子不想外境好恶分别取舍,不想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不想,只想此无形无相,如如不动,光明遍照,竖穷横遍的本觉真心,只想此一尘不染,却万法森罗,本无来去,又恒示来去,清净广大,圆融无碍的自性,这就叫返闻。恒常如是,因缘时至,即能悟见本来而证性空,此时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心·佛·情·器,平等平等。
我们既知自心(不住尘识之心)是佛,觉即是佛,又何苦费尽辛劳向外觅求,需知觅亦不得,得亦非真,佛要向心中求,其向心中觅求之具体而究竟的方法即返闻自性。
┏━━┓
┃行持┃
┗━━┛
我们实修时,可以在静中修,也可以在动中修。静中修就是在家中趺坐而修大空;动中修是历缘对境修,也就是在行住坐卧一切处,见闻觉知一切境上修,再讲得简单些,我们终日吃饭、穿衣、起而行、倦而眠,完全跟其他人一样,只有一点相异:就是我们心中不染六尘、八识,看到漂亮的东西,我们不执着,听到悦耳的声音,也不追寻……念念都是真如慧照,不离本际,不舍大悲。你也许会说:我们也想不染六尘,但是六尘却缠缚难脱,怎么办?此为无始业障习气深重所牵,需仗密法精进修持,消业除障而入清净本来。密乘在加行方面有皈依发心消除障碍,金刚心清净罪业,供曼达以积资粮,上师相应趋入加持。本门的心地法门方面有各种修心要诀、要门,本尊心要,皈元要诀,大手印,大圆满,且却妥噶,仰兑阿兑等等都是立断顿超的最胜解脱道法门,不离此心,圆满佛土。然胜法虽多,各随根性,只选一法而修即能成佛;如修多法反成障碍。但不论修持任何法门,都以止观为基础,以圆满福智二德为指归;修止观(圆智德)入定之方法很多,有各种次第,但以返闻自性本体为最了义。修持返闻略分二门,一者真空,二者妙有。
┏━━┓
┃空门┃
┗━━┛
返闻自性本空,了知一切相、一切念,皆由自性所现,其体性亦空。一切法皆空,如幻而有,实如梦境,试想梦中景物,栩栩如生,历历分明,种种行动造作,皆与现实生活无异,然正梦之际固不知为梦,犹现今生存亦然,迨悟后方知不仅自己在梦,即周遭人物,山河大地亦皆梦中一景。既然一切物质终究毁灭,一切生命毕竟死亡,一切皆如幻而现,故泯一切相,直观本空本寂之自心本体,即众生之佛性,是讲空观。楞严经曰:“虚空生汝心内,如片云点太清里。”自性之广大,实非人类的理智所能测量,众生在缠时,总是认定此躯壳为真身,弃海认沤至为可悯,故真实修持者,不在事相上或色身上修,而是直观本体实相,安住清净无染,却万德圆具的真心中,一心不生全体现,入法性之流,泯能所对待,直证第一义谛(可依法本修持。)
┏━━┓
┃有门┃
┗━━┛
另外一个方法是从妙有入手。现代人一身肩负许多工作和责任,人口拥挤,没有安静的环境修空观,就可从妙有着手,由本体起妙用,示现本尊,普度一切众生无不成佛,故了知周遭的人物、六道有情都本具佛性,度为本尊;又观一切世界,皆为诸佛净土,高楼大厦或木屋草棚,都是净土之宫殿,与诸佛净土无二无别;一切音声都是本尊的咒音;一切想念都是诸佛的甚深宏愿;久之即离分别爱恶,妄想颠倒执着取舍。因为所见,唯有诸佛依正庄严,所闻,唯有诸佛一乘圆音,觉,是甚深般若薰照,知唯一乘实相,菩提大愿;自于行住坐卧一切时,见闻觉知一切境,皆不为尘境所染,内心妄念烦恼邪见不起,久之自性清净,实相现前,不起于座,即成正觉,当依法本而修。(由此进修,尚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二门,容待后述。)
┏━━━━━━━━━━┓
┃修行道上的障碍与对治┃
┗━━━━━━━━━━┛
自古以来学佛之人无量无边,成就的人却凤毛鳞角,不要说成佛,即成声闻缘觉亦不多,这是什么原因?主要是因学佛者总喜欢以人类的心、意、识,去寻求那个根本不能以心、意、识来测量来寻求的不思议境界。所以诸菩萨千思万虑不能测佛智,只因妄想思虑故;释迦牟尼成佛时就举手触额而叹:“奇哉!奇哉!大地众生,无不具足如来福慧德相,只因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颠倒、执着,则清净智,无师智,自然现前。”
另外一个障碍,即众生有喜欢向外攀缘六尘、贪得无厌之习性,不信自己本心具足一切功德。也许你们会想,既然自心本具,为什么我们不是佛?当然,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只要他放下一切执着、分别取舍,也就是说我们如不被这个花花世界所牵引,致生起种种造作、追逐,而迷失自性,若能念念都无求无得,离开追寻求得之心,离开希望惧怖的心,离开一切分别对待的心,外不受尘境所缠,内不受心念所转,久之六根清净,妙明真心自显,即成佛道。六祖不识一字即能悟证,阿难多闻第一,仍待所闻扫净,而后方证真空。由此足证成佛不需多法,唯此一事实,无二亦无三。
佛告诉我们,要离开妄想、颠倒和执着的方法为修习禅定,定就是专注,在众多的各种定中,最殊胜的即是体性定,也就是返闻自性。但单靠自力很难成就,因上根之人太少了。黄檗禅师就曾感叹:禅门之中千人万人,真正能入的,只有三个两个。为什么?因为只仗自力。必须兼仗佛力,才能速证无生。而在密乘,仗三根本三宝加持,各位如真能深信、切愿,而又力行的话,上根者于此生,中根者于临终,下根者于中阴都能够三密相应,证到本来不入轮回,直生本尊净土。
┏━━┓
┃愿力┃
┗━━┛
我们若立志成佛度生,发愿是很重要的。因为诸佛因地于起修时都先发大愿,然后愿行相应,才能圆证。修心好像种田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假使只求世间福报,虽也能如愿,最多是报生人天,福报享尽,还会堕落。假如各位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发心度尽六道众生,就凭这样的大菩提心,将来一定能成佛;因为发心就是播种,播了要度尽众生的种籽,将来一定就能够成就无上佛果。而且乘着愿力,决不堕三恶道,生生都在佛道中圆满福音,直至圆证无上正等正识。
┏━━┓
┃精勤┃
┗━━┛
最后讲到行持,发了愿如果不实行,那也是枉然,好像幻想家终日空想而不力行,决难成就。所以我们要行住坐卧,心心念念,时时刻刻,不是持咒修法,就是返闻自性,或如幻度众生,或是读诵大乘经典,研读本门开示等;修行好像钻木取火一样,要不断的钻,才能冒出火苗,假使早上钻那么三下,晚上钻那么两下,隔几天再钻,那永远不会生出火来,所以一定要发精进心,长远心,持续不断的修持,由暂而久才能成片。
总之,在系缚中之众生,常常像无头苍蝇般在名利是非,人我得失,分别取舍中乱闯,见色住色,闻声住声,心念不净,为尘所转,修途中障难重重,作不得主。故密乘行人,应时时观想本尊在心中,上师要顶载,一言一示,皆为利益众生而作,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妄境当前时要历境验心,看看此心是否被尘境所动,更时时用智慧觉照,持自心不动如大地,知一切相都如幻而现,也都是妙有,佛来魔来,不欣不厌,安住不动,终归寂灭。久久如此觉照诸相而不住,真实的智慧慢慢就会生出来。再进一层连智慧都不执着,因为智慧也是自性所显,所以心经说“无智无得亦无失”,倘有智有得,便也有失,终非究竟。愿与我密乘同门共勉,如实修持,同证佛果。并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速证无上菩提。
十一、我们的期盼——最后的叮咛
佛家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尤其在这物欲横流,道德荡然无存的今天,能够听闻一声佛名,或是伸手翻阅一本佛书,都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何况是能深入佛法要义,修持自度、度他,自觉、觉他之无上法门。
唯末法时期,万教杂陈,附佛法外道不可胜数,行者稍一不慎,不仅欲求解脱无期,更可能愈缚愈深,终至求出无门,所以如此“人生大事”岂可用宗教狂热,迷恋而轻率处之。真心学佛行者必须睁亮双眼,拿出智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寻找真正可以依止之“明师”再修持真正心地法门,如此方能突破无明,悟明正理,得其解脱。
由于“修行”事关生死轮回大事,“最后的叮咛”再次提醒您,请切勿等闲视之。
㈠先用经典来考量师父的言行如法不如法,切莫反过来用师父的言行来迁就经典,因邪师也曾讲经说法,但其误解经义与否,没有正确的佛法观念将不易辨别。
㈡有的学佛人,一旦确认某一人物之地位,则有“终身为父”之依赖,错亦随之,这一种人有宗教热情,却不了解宗教本义,尤其缺乏“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智慧。
㈢修持佛法必须秉持着依法不依人原则,依止于正法、正知见,若发觉所依止的是邪师邪法,必须速求脱离,若以不好意思而继续沉沦堕落,后果实不堪设想,如此也绝非修行本义。“宁可千年不悟道,切莫一日入魔道”以免解脱无门,求出无期,愿与大家共勉之。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