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心即是见性
分类: 法义论辩
日期: 2008-12-15 17:23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d6d8dd0100bicy.html

自打上次我提出菩萨在生心的状态下能够“恒时”亲见如来藏,事后有人就这个问题向我征询:菩萨怎样于心中亲见如来藏?当菩萨的内心被外境所转,生起烦恼的时候,他还能念念不忘地“恒时亲见如来藏”吗?应该说这位仁兄问的问题都是些很“专业”的,有与之相同相似困惑的绝非少数几个人,想利用在家休养的机会,从纯粹“专业技术”的角度来解答一下相关的问题,给大家传授点有用的知识。
首先,所谓的“亲见”,只能比量见,而不能现量见。因为如来藏这东西是法身、真如之异名,既无形体,也无相貌,无形无相的东西只能比量见而不能现量见,是因明学的基本常识。其次,不管菩萨 的见还是众生的见,都离不开能见与所见,能否 “恒时见”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没有恒时的能、所。
比量的问题下一篇再做专题论述,下面就来探讨什么是菩萨见如来藏的能、所。前次我说过,见道位的菩萨有两种见道方式:真见道与相见道。真见道见的是法性,相见道见的是法相,法相是生灭的,而法性是的,所以菩萨见如来藏的恒时对境(所)是没问题的。非生灭第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是菩萨“恒时亲见如来藏”的对境。认为菩萨有时能够亲见如来藏,有时又只能回忆的人,所犯的第一个错误是把如来藏当成一种可以被现量感知的有为法,如果如来藏真的是时而在你面前,时而又踪迹全无,那菩萨确实无法恒时亲见。显然,这种有生有灭、有来有去,不能 “恒时”存在的东西不是如来所说的如来藏。如来所说的是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的如来藏,只有这样的对境才有可能被菩萨恒时亲见。这样的对境在哪儿?只能藏在菩萨的心里。心生则法生,所以法性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菩萨自己永不磨灭的心性!
如来藏与心性,就如同镜子与它的光明。当你面对一面镜子时,镜子里的影像虽然在不停地去去来来、生生灭灭,但镜子本身何曾有过生灭?!当你面对一切尘境时,心里落谢的法尘不停地来来去去、灭灭生生,你的心性何曾有过动摇?!菩萨与众生的区别在于,菩萨是通过影像去认识镜子,借助法尘去认识心性;而众生则是见到影像只识得影像,触到法尘只识得法尘。所以菩萨能够恒时见镜子,恒时见如来藏,众生却只见影像不见镜子,只见法尘不见如来藏。心性既是如来藏,如来藏既是心性,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明白,原来如来藏根本就用不着恒时去找,它本来就“恒时”站立在你的面前。所以说如来藏能够被菩萨“恒时”见到实在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你见不到它,那是因为你没长慧眼。
不知道原来心性就是法性,就是如来藏,不知道自己其实一直是以这样的方式在恒时面对如来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乘显教讲般若的时候多,讲心性的时候少。即使偶有所涉,也往往点到为止,没有将心性与法身、与如来藏直接联系起来,所以大家一说起法身、如来藏这些玩意,就总是瞪起两只大眼向外找,而不知道它原来就在自己的心里。世尊有关心性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密乘经续,并赋予了一个很多人都颇为陌生的名称—本基。本基—我们的心性—有两个根本特性:一是明性,于心的本面无偏圆满地显现一切心色之法;二是觉性,认识接受明性所显的法相,并做出相应的分析、分别、判断、取舍。
本基又叫普贤王如来,它的明性即是普贤佛母,觉性即是普贤佛父。想必大家都见过密宗的普贤王如来像,那种独特造像是内含深意的:普贤父母双尊的赤裸交合,表的是本基的明性与觉性于我们内心深处紧密相合,无二双运之意。密乘中常称普贤王如来为本初佛,说由普贤王如来出生五方佛,再由五方佛出生十方一切诸佛。他这个本初有外、内、密三重含义:从外的方便说,本初是时间之始,普贤王如来是法界中的第一尊佛,以后的三世一切佛都是在他的教化与引导下而成佛。从内的真实说,本初是应化之源,从普贤王如来这尊法身佛,出生报身的五方佛,再由报身的五方佛出生一切化身佛。从密的究竟了义说,本初是心性之本,一切佛都是从本基的究竟心性中显化出根门的种种方便作用,再由这些方便作用现幻化法界,显现宇宙万有。
《楞严经》上世尊在征心辨见时,为阿难先讲由一成六,再讲六解一亡,那个“一”即是普贤王,“六”就是报身的五方佛。本基只是一种原始觉性,这种觉性必须借助相应的身根才能发挥认知功能,起见、闻、觉、知的作用,所以先要开一成多,由一心演化成各种见、闻、觉、知的功用。当然一心未必定然成“六”,六是欲界之数,色界则二、三、四、五不一定,到了无色界就只剩下一个意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的觉知功用不但都来自本基,而且与本基一样,也具有明、觉两种特性:每一根都既能“明”,也能“觉”。所以在密宗造像中,不但普贤王如来是双身像,报身五佛也是双身像,以表佛父的觉性与佛母的明性无二双运相合而成就报身五智。
六根虽然作用不同,但觉性是一,佛因为正确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能够转六根成五智;凡夫误认六根为六性,错转一心成六识。凡圣天地之差,其实最初只在毫厘耳!所谓“六解一亡”,并非要你去解消六根以消灭一心,而是要让你破除以六根为实有的误解与执着,认识到一切显现与认知的真正源头不在你的觉知根,而在你的本基中所蕴含的究竟心性。因此,破即是转意,将第七识以外诸识上的非寻伺自性分别,由无明转变为正智,将自心从将十八界执以为实的虚假迷乱中解脱出来,从而会六根入一心,明一心归一性。在有的释迦佛造像中,佛的心间就画有一尊普贤王如来,意思就是我释迦即是由证悟自己的原始心性而成佛的。而且非但我释迦,十方三世佛也都是因为证悟了自己内心的普贤王如来这个本初佛才得以成佛的。
所以说,菩萨见如来藏就是见法性,见法性就是见心性,见心性就是见本基。何为本基?简言之,本基之体就是你我内心的明、觉二种心性,本基之相就是你我内心的子母二种光明,本基之用就是你我内心的始觉、本觉二种智慧。
接下来再说说菩萨用什么“能”去恒时亲见“所”?认为如来藏有时能够亲见,有时又只能回忆的人,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以为菩萨是在用作意观照之心来见如来藏的。确实,菩萨和我们凡夫一样,都不能将自己的心念长期专注于某项事物,盯着五样东西瞧得久了难免没有个发呆走神的时候,更难免没有个被外境牵着鼻子走而起烦恼的时候(俗称走作)。如果如来藏是用这种方法见的,再努力、再专注的人也难免会偶尔将他老人家丢失了,恒时亲见自是绝无可能。其实这样“亲见”的并非真见道之心,而是相见道之心。要想知道菩萨的真见道之心于生心起念之际为什么能够恒时地、无间地、不走作地亲见如来藏,就要先将我们的心好好分析研究一下,看看菩萨究竟是用何种心识,以种方式来观察的心性的。
心识与心情、心态等等,都是心的作用,何为心用?简单说就是一切若明若暗、若隐若显的心理活动。众生的心用不计其数,但归根到底无一不是从意识,也就是从自己的念头中来,而念头归纳起来,吾以为不出这样四大类:主观意识与非主观意识,表层意识与深层意识,造作意识与非造作意识,俱生意识与非俱生意识。
所谓主观意识,就是于当前自心的相续中有个明确的主宰,在领纳、感受外境,指挥、控制、改变、调动自己心念的作为与取向的意识;非主观意识即是与之相反的,没有一个明确的主宰控制、指挥、支配的意识,许多潜意识、下意识都属于这种意识。
所谓表层意识,指的是能够被我们主观意识直接领纳、感受、指挥、控制、改变、调动,并能够被你记住与回忆的意识。也就是说,所有在你心里留下印记的意识,都是表层意识,与之相反的则是深层意识。有些东西你明明知道它就在自己心里,但你的主观意识任何时候都搜寻不到它们的踪迹,就是因为它们埋藏得太深了,深得你看这不见。上次曾经有位道兄与我辨论人在无梦无想时有没有意识,他认为没有,我则坚持有,分歧就在于那个深层意识。比如睡得再沉的人,也会翻身蹬被子,翻身是因为五个姿式久了感到累,蹬被子是因为盖得太厚了觉得热。醒了之后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曾经有过累与热的感觉,累与热在正睡的当下可是被你的深层意识感觉得清清楚楚的。所以说,无梦无想只是没有表层意识,但还有深层意识。菩萨的相见道智与众生的一切枝末无明都存在于表层意识,菩萨的真见道智与众生的一切根本无明都藏身于深层意识,这一点希望大家一定要牢记。
所谓造作意识,是指经过心识作意以后,由寻思产生的意识。细分之下有有寻无思(只关注、观察而不加以分析思考)意识,无寻有思(只分析思考而不关注、观察)意识,和有寻有思(既关注、观察又分析思考)意识。而非造作意识,自然就是指的不经作意所产生的意识。比如你每天抬头见天时,用不着专门作意分别就知道那是天,低头见地时,也用不着专门作意分别就知道那是地,遇到个熟人用不着刻意分别就知道他是张三李四。
所谓俱生意识,就是不经专门的主观作意,于一定的状态、环境下自生自显的意识。俱生意识有以事物的总相为对境的意识,比如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状态下,都会自然而然地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温度、明暗、空间等情况自然进行观察分别;也有以事物的别相为对境的意识,比如贪心只有面对贪的对境时才能生起,嗔心只有面对嗔的对境时才能生起,喜、怒、哀、乐等心也都要面对相应的对境才能产生。与俱生意识相对的,要经过专门的主观作意,非自生自显的意识,就是非俱生意识。
上述四类意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交差,共存一心。简单联系起来看,就是主观意识都是表层意识,没有深层意识;大部分是造作意识,少部分是非造作意识;主要是非俱生意识,少量是俱生意识。非主观意识部分是表层意识,部分是深层意识;少部分是造作意识,大部分是非造作意识;主要是俱生意识,少量是非俱生意识。
表层意识既有主观意识,也有非主观意识;既有造作意识,也有非造作意识;既有俱生意识,也有非俱生意识。深层意识没有主观意识,都是非主观意识;极少有造作意识,大多是非造作意识;主要是俱生意识,少量是非俱生意识。
造作意识大部是主观意识,少部是非主观意识;大部是表层意识,少部是深层意识;都是非俱生意识,没有俱生意识。俱生意识可以由造作意识而起,也可以引生造作意识,但它本身却没有作意的成分。比如当你面对一个贪的对境时,首先生起的是俱生的贪心,然后才是起作意之心想着怎样去得到它。非造作意识分部是主观意识,部分是非主观意识;部分是表层意识,部分是深层意识;大部是俱生意识,少部是非俱生意识。
俱生意识既有主观意识,也有非主观意识;既有表层意识,也有深层意识;都是非造作意识,没有造作意识。非俱生意识既有主观意识,也有非主观意识;既有表层意识,也有深层意识;大多是造作意识,少量是非造作意识。
那么以上这四类八种意识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直接的原因是分别。任何意识都来自分别,没有分别就没有意识。有的人可能会问了:说我主观的、表层的、造作的、自己能感知的意识来自我的分别,这我相信,说我非主观的、非表层的、非造作的、自己不能感知的意识也来自我的分别,我不能相信。你不信是因为你对自己心的功能,对心的能力,了解得还太肤浅。众生与菩萨都有三种分别的功能:自性分别、随念分别与计度分别。随念分别是随念过去,计度分别是计度现在与未来,都好理解。而那个自性分别,《相宗纲要》一书说:“自性分别者,谓于现在所领受之诸行自相之上,而分别之…此彼有二:一寻伺为体(即五俱意识),二非寻伺为体(心、心所之自性有缘虑之用),通在五识、六识、八识。此自性分别心,双可名为任运分别。”
分别是普贤佛父法尔的功能,佛心还是众生心,都是从分别中来。在这里,随念分别与计度分别,是表层的主观的造作意识所生之分别;以寻伺为体的自性分别,是表层的非主观非造作意识的自生分别;以非寻伺为体的自性分别,是深层的非主观非造作意识的自生分别。随念分别与计度分别,了的是法的别相,要经作意才能生起,因而是断续的非无间的;自性分别了的是法的总相,不经作意即可任运生起,因而是非断续的无间的。相见道来自于随念分别与计度分别,只能断续分别,不能无间分别,只能见法相,不能见法性。而真见道来自于非寻伺为体的自性分别,能无间分别,以见法性。有的老大可能会抗声说:菩萨有分别智,有无分别智,你说分别智从分别中来那没错,说无分别智也从分别中来,是不对的。分别智与无分别智又叫差别智与无差别智,这里的分别与无分别是从随念分别与计度分别讲的,不是自性分别讲的。
讲完了心性与意识,现在我就以前者经,以后者为纬,交织成一张网,来看看你我的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学过《楞严经》的人都知道,众生的诸识要由内根了外尘,根、尘相合而来。当我们的觉知根接触到外尘时,首先由代表明性的普贤佛母显现出一个相应的法相,这叫显相;然后再由代表觉性的普贤佛父对佛母所显之相加以认知、了别,这叫觉相。显相与觉相的相合,叫现相,我们的心在现相这个环节只有觉知,没有分别,普贤父母的赤裸,表的就是这个意思。普贤王如来父母的这种显现功能,又叫基现,乃本基所现之意。基现所现之相在普贤佛母的显相上有差别,于普贤佛父的觉相上没有差别。十法界于共同的对境可以显现不同的影像,这种显相的差别来自于不同的业力与因缘。比如水在天、人、饿鬼及地狱道众生各自的显相上,就分别显现为琉璃、水、脓血和铁汁,就是业力;而接触到的能显,接触不到的不能显,就是因缘。那为什么十法界于上显相位上有差别,于觉相位上反倒没有差别呢?这是因为觉相只取总相,不取别相,虽山河各异,老少宛然,但只觉知,而不分别。如摄影机拍摄的底片,如初生小儿之眼,看见什么都是只拍摄,只认知,不判断,不分别。不管琉璃、清水还是脓血、铁汁,皆一心等视,一眼全收。所以基现位上所现之相,只有实相,没有幻相,只有觉,没有迷,不管现的是天堂还是地狱,现的是火海还是凉池,统统如镜花水月,当体完全平等。这个没有虚妄,没有迷惑,没有染污的灵明觉知,就是生佛一如的本觉之智。
基现是意识产生的第一阶段,接下来我们的意识要进入第二个阶段—判断,对本基所现之相做出性质判断。判断是最初的最微细的分别,这种分别的功能即是始觉之知。始觉与本觉不同,本觉永远是清净的,没有染污的,始觉则有净垢之分,迷悟之别:在佛是始觉智,在众生则是始觉识。说生佛平等,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从本基、从本觉讲的;说众生不是佛,说众生与佛天悬地隔,是从始觉位上论的。佛与众生的分野,就从这个始觉开始。佛对基位所现之相做出正确的判断,知万相皆幻化而生,了无实性,此即始觉智,也叫根本智、一切智;众生对基位所现之相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所觉之相皆有实体、实性,生起法见,此即最初之无明,也叫根本无明、无始无明。基现之相好比外面的山河大地,佛以裸露之眼观看,故所见皆真,你我却戴着个有色眼镜观看,故所见皆假。
人们总喜欢说初地菩萨可以踏毗卢顶上行,他敢如此放肆总得有占本钱不是?这个本钱就是始觉位上的那一觉,而佛与菩萨的差别,则是始觉之后的第三、第四乃至N念的事了。
以前我曾说过最细的念头叫微细流注,这个微细流注出在六根上,六根与六尘合和以后产生的第一念对于佛和众生来讲都是一样的,这个第一念就是微细流注,它本身是清净无染的。众生的染念与佛的净念出在之后的第二念上,六根将所了的法尘转为第一念的净识之后,随之立刻对它的性质做出自生判断。于是本觉的现相经过这么一判断,就变成了转相,于纯客观之上被加入了主观的色彩。主观合乎客观,即是始觉智,主观背离客观,即是始觉迷,认识这点非常重要!!!
判断之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别相分别。前边的现相到这时起了变化,从总相中分出了别相,总相有吝惜相的分别,别相也有别相的分别。这种分别是先分别内外,以内之能知为我,以外之所知为法,于是在法见之后产生了我见,继而又有了我执与法执。再下来就是内之我分六根,外之法别万相,于是内外的种种差别见、取舍心,也都依次而起。所以说从我执、法执以后出现的各种分别心都是妄念,都是无明,但这些都不是根本,真正的根子出在之前判断上。如同一条源头污染的河流,它的下游也必然要被污染一样,如果我们的心在始觉之知上走错了路,那后边的路只会越走越错。
本觉位的微细流注是第一念,始觉位上的判断是第二念,佛与众生从第二念上产生差别,三藏教典没有明确说过这个话,第一个做出这种抉择的是法王如意宝。第二念对第一念的认知、判断,不是只有那么一下子,而是念念不停,念念如是的。除非你不生心,只要生心就永无止息、永不间断。所以说,不管大觉的佛陀,正觉的菩萨,还是颠倒的凡夫,人人都是通过第二念认知第一念,通过第二念对念念无间地“觉悟”来生心的。做佛做众生,不在认与不认、觉与不觉,而在于认得真不真,觉得对不对。
也许有人会说:你讲的那些粗念细念,这个判断那个分别的,不但我们自己观察不到,而且也没见诸于哪部经论,该不会是你自己胡编乱造的吧?我本人于唯识和心理学都没有研究,对意识所做的四类划分未必恰当准确,只是想给大家认识自己的心提供个思路,知道我们的心远不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让自己的表层意识去观察第一念和第二念,就如同让大象钻针眼一样,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许多东西你看不见觉不到是正常,能看见能感觉才不正常哪。你所能看见、感觉到的意识,只是你广阔心性浮出于海面的一角,更多的意识、心行、心用隐藏在我们的表层意识之下,不但凡夫觉知心观察不到,就是阿罗汉的慧眼与十地的法眼也观察不到。第一念与第二念都是深层的、非主观的、无造作的从非寻伺为体的自性分别中产生的俱生意识,根本不在你的表层的、主观的、造作的意识之觉知范围内,别说我们看不到它,十法界中除了已经深入金刚喻定的全知的佛陀以外,就是断惑的罗汉和位邻极圣的十地菩萨也看不见它,否则这事也就等不到文殊化身的法王老人家来抉择了。
有的人认为第二念不停地凛觉第一念是无稽之谈,那是他自己太无知、太幼稚。一孔之隙无以窥天,一洼之水怎识大海?虚空不会因为我们眼光的短浅而有边,法界不会因为我们心量的局促而有尽。欲穷千里目,应上一层楼;欲知法尽地,当息妄想心。最后再提醒大家一句,第一念虽是心之始、法之源,但无你用心处;“第二念”才是凡夫沉沦之根本,千佛出世之正因。诸佛千智,禅家万机,皆从这一念出;愚人烦恼,迷人蹉跎,也从这一念出。我们平日里讲开悟、讲见性,其实就是要转这一念。只要这一念转过来,当下即可以翻迷为悟,化凡成圣,否则就是把整藏经都吞进肚子也没用。
所以说,菩萨能够恒时亲见如来藏才是正答,法王的抉择是不会错的。佛法大海,你我只尝一滴,让我们共学共参共勉吧。

 

 



评论:

  • 双人行999博客圈: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出于污泥,濯而不染”由“双人行999博客圈”加为精华博文!
    [2008-12-15 18:20:18]
  • 双人行999博客圈: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佛门弟子汇”由“双人行999博客圈”加为精华博文!
    [2008-12-15 18:20:43]
  • 常明居士: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禅悦人生”由“常明居士”加为精华博文!
    [2008-12-15 18:55:55]
  • 佛心无限: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佛心无限”由“佛心无限”加为精华博文!
    [2008-12-15 19:45:32]
  • 新浪网友: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道法研究”由“”加为精华博文!
    [2008-12-15 19:55:38]
  • 藏清神水:读书学法义最为关键的是,一定要学懂。佛书不是拿来念一念就了事的,佛书存在的目的,是要行者正确理解书中所讲的义理,然后依照这些义理去指导和修正自己的思想、语言、行为,使之日趋符合佛菩萨的标准。
    恭喜!您这篇博文在“佛土圈”被加为精华博文!
    [2008-12-15 21:06:01]
  • 安修居士: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修佛品易”由“安修居士”加为精华博文!
    [2008-12-16 08:30:18]
  • 矿网信息:我相册里有58个美女,但不知用哪个做封面好,你能帮忙推荐下吗。当然,你要是找出哪个是我,嘿嘿,有特别的礼物相关哦。[2008-12-16 08:32:47]
  • 陈朝华: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北面海佛教”由“陈朝华”加为精华博文!
    [2008-12-16 09:40:32]
  • 踏沙采浪: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以戒为师”由“踏沙采浪”加为精华博文!
    [2008-12-16 10:00:36]
  • 心宁: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由“心宁”加为精华博文!
    [2008-12-16 11:30:33]
  • 肖柯:恭喜!您的图文被推崇为经典作品。感谢您大力支持!愿共同抢救弘扬即将湮灭的传统艺术!
    ★★★★★≡≡≡≡★★★≡≡≡≡★★★★★
    ★『中国禅画艺术研究』【加精】 欢迎回访 ★
    ★★★★★≡≡≡≡★★★≡≡≡≡★★★★★
    衷心祝愿您吉祥如意!
    [2008-12-17 13:00:37]
  • 破空而出:好文,好文!难得一见。[2010-03-11 19:21:06]
  • 无心:
    好是好,却让人起烦恼,不如南传佛教好![2011-03-14 19:43:38]
  • 大道无痕:受益匪浅,感谢,感谢!!![2011-11-07 1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