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锋
分类: 正法眼藏
日期: 2009-06-25 19:07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d6d8dd0100dmvs.html
 禅机,因其“不可说”而显得分外的神秘。因其神秘,自然引起了许多不甘心的人执着地追求。但追求的结果都往往是“泥牛入海”,或者“头上安头”,把局外人看得眼花缭乱,寸步难行。
         
    这里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机”。机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是一个非常特别、重要的概念,《周易》中有“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诚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在这里,“深”、“几”、“诚”都是“几”,而且是“几”的三种表现形态。而道教秘典《黄帝阴符经》更说:“天性人也,人心几也”。
    (先秦的“几”字,后来被加了个木旁而成为今天的“机”)就把原本深玄难测的“机”变得更加深玄了。
         
    的确,在人生的旅途上,几乎每一个人都在预测和捕捉着自己的机遇,但这个机遇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可奈何之谓命”,太过于了,若改为“无可奈何之谓机”可能还要恰当一些。周敦颐说:“运行于有无之间,几也”,可以说是对“机”的较为准确的定义。
         
     “运行于有无之间”的这个“机”本来就难以捉摸了,前面再加一个禅字,成了“禅机”,则更使人费解。其实,“机”就是某种事物的潜在因素,参禅求悟,也有其开悟的内在因素,这个因素就是“机”,而且就是“禅机”。近代本光老法师教人习禅时,强调先应培养“顿悟意乐”,读佛教的经典、读掸宗的公案时都应“先存一念”,把求悟之心放在这一念中,使之成为“顿悟意乐”,其实这就是为自己的开悟“种因”,预先布下了“禅机”。当然,机还有机缘之机,机括之机等等。
         
     “锋”是什么呢?“锋”是刀刃,是剑尖,是枪尖。没有这样锐利的“锋”,被重重外壳包裹住的“禅机”就难以显现,“锋”就是用以剥除包裹“禅机”外壳的工具。人与人不同,各人的知识’、经历、心态的积淀都不同,对禅的修为也不同。而禅宗的机锋,就是要剥除那种种不同的外壳,而使你的那个“真正”得以显现,即所谓“脱颖而出”。
         
    禅师们用“锋”,把学生们的“机”挑露出来之后,学生们还应交上答卷,这就是所谓的“转语”,“转”者旋转也,如同螺旋一样旋转不停,所以又叫“活语”而不是“死语”。所谓“活语”,是自己悟后的那种自己的真切实在的感受;所谓“死语”,则是书本教条一类的答语。如前面所引夹山禅师“法身无相”这个答话,先是“死语”,后来才是“活语”。当然,“转语”还是禅师们相互勘验、印证的一种方式。仍然属于“机锋”里的一个类别,如前面所引凌行婆那则公案,真是非人们思维卜度之所能及。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是《阴符经》中的一句,虽是道家的,用以说明禅宗之禅也是恰到好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是“天性人也”;“皆可成佛”就是“人心,机也”。本光老法师在“临济禅初探”一文以临济义玄禅师大悟因缘这一典型范例,作了如下分析:
         
    临济大悟因缘,即提示了禅宗顿悟的最高原则,所以说它为顿悟的典型范例。兹举三个特点以明之:其一,悟缘多而能奋迅集中又不依缘。确有大悟的了因存在,不同于自沉死水,暗中的摸索等待。其次,悟境过程划然分明,又无企求,确有透彻实际的大悟;不同于陇侗汉得些子惺忪小歇场。
    自以为悟。其三。随大悟的开展即现起观照。鉴觉下炳炳粮粮机用”(棒、喝、言句)
    自然而至;不同于一般记忆忙思的知解,捏合意识的情见。这三点实为顿悟的最高原则……。
        本光老法师所谈的“顿悟最高原则”就是“禅机”——也就是其中第一条:
     “大悟的了因”,后面两条。则是这个“了因”显现后的必然机用。如棒、喝、言句椧粭又可引伸为机锋转语。在本光老法师的这个“顿悟最高原则”中,是把悟境的“死”与“活”对照而言的,这三条前面的是“活”。而后面对照的则是“死”。你看:
     “自沉死水,暗中摸索等待”是“死”;“拢侗惶忪小歇场,自以为悟”,是“死”;“记 忆仁思的知解。捏合意识的情见”。还是“死”。
         
    禅宗内常说“参须真参。悟须实悟”,真参实悟的悟,其境界必须是活的;虽然真参未能得悟,当然谈不上悟境;有的人虽然参努力,但未实悟,见了一些小境界自以为悟;所表现出来的“悟”必然是死的,下面我们来看这公案:
    云岩昙成禅师,参百丈海禅师二十年,因缘不契。后造药山。山问:“甚处来?”曰:“百丈来。”山曰:“百丈有何言句示徒?”师曰:“寻常道:
     ‘我有一句子,百味俱足。”’山曰:“咸则咸味,淡则淡味,不成不淡是常味。作么生是百味俱足的句?”师无对。山曰:“争奈目前生死何!师曰:“目前无生死。”山曰:“在百丈多少时?”师曰:“二十年。”山曰:“在百丈二十年,俗气也不除。”他日侍立次,山又问:“百丈更说什么法?”师曰:“有时道:‘三句外省去,六句内会取。’”山曰:“三千里外,且没交涉。”山又问:“百丈更说什么法?”师日:“有时上堂,大众立定,以柱杖一时趁散。复召大众,众回首,丈曰:是什么?”’山曰:“何不早怎么道,今日因子得见海师。”师于言下领省,便礼拜。一日山问:“汝除到百丈,更到什么处来?”师曰:“曾到广南来。”曰:“见说广东城东门外有一片石,被州主移去,是否?”
    师曰:非但州主,阖国人也移不动。”山又问:“闻汝解弄狮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
    师日:“弄得六出。”曰:“我亦弄得。”师曰:“和尚弄得几出?”山曰:“我弄得一出。”师曰:“一即六,六印一。”后到沩山,沩曰:“承闻长老之药山弄狮子,是否?”师曰:“是。”沩曰:“长弄有置时?”师曰:“要弄即弄,要置即置。”沩曰;“置时狮子在什么处?”师曰;“置也。置也。”
    (《五灯会元·卷五》)
         
    云岩禅师先在百丈禅师那里参学二十年之久,毫无所悟,后来参药山禅师,在药山那里开悟。云岩禅师悟前悟后,境界是截然分明的,悟前不得“活”,悟后“死”不了。云岩有个师兄,就是前面我们曾提到的那个道吾禅师,道吾开悟早,云岩开悟迟,道吾对云岩的帮助不少。在上面那则公案中,还应穿插这么一则公案在其中:
    (道吾)离药山见南泉,泉问:“闍名什么?” 师曰:“宗智。”泉曰:“智不到处,作么生宗?”师曰:“切忌道着。”泉曰:“灼然,道着即头角生。”
    日后,师与亏岩在后架把针。泉见乃问:“智头陀前日道:
     “智不到处切忌道着,道着即头角生,合作么生行履?”师便抽身入僧堂。泉便归方丈。师又来把针。岩日:“师弟适来为什么不只对和尚?”师曰:“你不妨灵利。”岩不荐,却问南泉:“适来智头陀为甚不只对和尚,某甲不会,乞师垂示。”泉曰:“他却是异类中行。”岩日:“如何是异类中行?”泉曰:“不见道、智不到处,切忌道着,道着即头角生,直须向异类中行。”岩亦不会,师知云岩不荐,乃曰:
     “此人因缘不在此。”却同回药山,山问:“汝回何速?”
    岩曰:“只为因缘不契。”山日:“有何因缘?”岩举话,山曰:“子作么生会他,这个时节便回?”岩无对,山乃大笑。岩便问:“如何是异类中行?”山曰:“吾今日困倦,且待别时来。”岩曰:“某甲特为此事归来。”山日;“且去!”岩便出。师(道吾)在方丈外,闻岩不荐,不觉咬得指头血出。
    (同上书)
         
    这里所引公案虽长,却非常必要,因为云岩禅师悟前悟后的境象是截然分明的。特别是后一则公案,云岩在悟前面寸“机锋”的种种窘相,而道君却自由自在,显得从容不迫,甚至为云岩的不能“悟”,着急得把手指咬得出血。从这里可以看到,云岩禅师的确是真参、苦参。好在老师、师兄都是明眼人。药山见他参禅几十年都不能悟,于是追本溯源,引出百丈禅师“唤众回头”的公案,再轻轻一引,才使云岩终于开悟。云岩参禅二十多年不得,若是常人,早就自暴自弃,或疑而不与了。但他的“机”是深厚的,可能反应远比道吾、赵州、临济迟钝,必须在“锋”上反复剥剃。这个“机”才终于脱出,成为一代宗师。
  
评论:

  • 璐璐:法无,你好
    顶!
    有空过来看看璐璐运动吧
    你会满意的
    2009-06-26
    06:38:21[2009-06-26 06: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