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上堂:「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從上諸聖。祇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時有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師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註一〉。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摘錄自:大正藏第 47 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

〈註一〉:五燈會元、指月錄、正法眼藏為〝理〞。

     禪宗正脈為〝聖〞。

     編者私見以〝理〞為佳。

回目錄

若識得自心起處,無邊業障一時清淨

示清淨居士(李堤舉獻臣)

  趙州和尚云:「老僧十二時中。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餘無雜用心處。」此是這老和尚真實行履處。不用作佛法禪道會。善惡皆從自心起。且道。離卻舉足動步思量分別外。喚甚麼作自心。自心卻從甚麼處起。若識得自心起處。無邊業障一時清淨。種種殊勝不求而自至矣。

(摘錄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回目錄

既證既悟茍不能忘其證悟之理是謂法塵

昔太原孚上座。講《涅槃經》次。因廣談法身妙理。有禪者失笑。孚講罷云:「某甲素志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垂教。」禪者曰:「笑座主不識法身。」孚曰:「如此解說何處不是。」禪者曰:「請座主更說一徧。」孚曰:「法身之理。猶若太虛。豎窮三際。橫亙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隨緣赴感靡不周徧。」禪者曰:「不道座主說得不是。只是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孚曰:「既然如是。禪德當為我說。」禪者曰:「座主還信否。」孚曰:「焉敢不信。」曰:「若如是。座主暫輟講旬日。於室內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下。」孚一依所教。從初夜至五更。聞角聲忽然契悟。又德山和尚。素講金剛般若。於般若義海靡所不通。聞南方教外別傳之旨。疑其妄謬。遂擔經疏特往闢之。因買點心喫處。被婆子輕輕一拶。早是疑著了也。及至一見龍潭。於吹滅紙燭處。豁然開悟。始知從前會得箇佛法義理。若一毛置於太虛。一滴投於巨壑。看這二尊宿。於未悟時說底。也只是這箇道理。及至情妄俱消。廓然神悟之後說底。也只是這箇道理。既只是這箇道理。卻要悟作麼。蓋未悟之人說道理。如月夜看物。已悟之人說道理。如白日看物。月夜所看底。也只是這箇物。但依稀彷彿。餘惑未盡。白日看底也只是這箇物。惟是見徹根源。惑情頓洗。又未悟底人不曾到杭州。終日說杭州話。彼雖說得相似。其如未到何。既悟底人如已到杭州。其四方八面之境界。洞然在心目之間。雖終日不說。胸中未嘗迷杭州。故佛印元禪師云:「未悟之人不可與言已悟之境。譬如生盲之人。與之言天日之清明。彼雖聽而不可辨也。已悟之人。不蹈未悟之境。如睡覺之人。欲追從所夢之境不可得而復入也。」又教中謂:「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惟益多聞。增長我見。」至若有證有悟。其證悟之理尚存乎心。教中斥之為我人。然既證既悟。茍不能忘其證悟之理。是謂法塵。是謂見刺。已悟者尚爾。而況未悟者乎。

(摘錄自:佛教大藏經第 73 中峰和尚廣錄)

回目錄

太平本是將軍致,不許將軍見太平

善勝悟禪師


  上堂。揚聲止響。不知聲是響根。弄影逃形。不知形為影本。以法問法。不知法本非法。以心傳心。不知心本無心。心本無心。知心如幻。了法非法。知法如夢。心法不實。莫謾追求。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到這裏。三世諸佛。一大藏教。祖師言句。天下老和尚路布葛藤。盡使不著。何故。太平本是將軍致。不許將軍見太平。(摘錄自:卍續藏第 85 禪宗正脈)

回目錄

大寂滅,大究竟,大解脫境界

示廓然居士(謝機宜)

  學世間法。全仗口議心思。學出世間法。用口議心思則遠矣。佛不云乎。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永嘉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蓋心意識乃思量分別之窟宅也。決欲荷擔此段大事因緣。請猛著精彩。把這箇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生死魔根一刀斫斷。便是徹頭時節。正當恁麼時。方用得口議心思著。何以故。第八識既除。則生死魔無處捿泊。生死魔無捿泊處。則思量分別底。渾是般若妙智。更無毫髮許為我作障。所以道。「觀法先後。以智分別。是非審定。不違法印。」得到這箇田地了。儘作聰明。儘說道理。皆是大寂滅、大究竟、大解脫境界。更非他物。故盤山云:「全心即佛。全佛即人。」是也。未得如是。直須行住坐臥勿令心意識得其便。久久純熟。自然不著用力排遣矣。思之。

(摘錄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回目錄

迷處、入處、休歇處

青原信禪師


  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箇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箇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摘錄自:卍續藏第 85 禪宗正脈)

回目錄

悟心之後有履踐否

  或問:「悟心之後有履踐否。」幻曰:「此說難於措言也所云悟心者心不自心悟從何得悟既不立心亦無心心無其心。縱觀虛空萬象有無情等。覿體混融欲覓一毫自他彼此之相。了不可得於不可得處無縛無脫不取不捨離妄離真非迷非悟一念平等萬法皆如復有何事可言履踐哉。」或謂:「積劫無明微細染習倘留觀聽未即頓消不可無履踐也。」幻曰:「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若見有纖毫情習未盡即是悟心不圓而然也或心悟不圓須是掃其未圓之跡別立生涯以期大徹可也。」其或謂:「悟心未盡。以履踐盡之如抱薪救焚。益其熾矣古人謂「當以佛知見治之」。余不識佛知見為何事或果與佛知見相應則治之之說亦贅且剩矣曰:「若然則無履踐之說乎。」答曰:「茲不必預以有無履踐自惑于心請勤加鞭策到桶底子一回脫落其履踐之有無當有以默契于中矣。」

(摘錄自:佛教大藏經第 73 中峰和尚廣錄)

回目錄

見得根源,源無所源,所源既非,何處不圓

石頭回禪師


  上座。參禪學道。大似井底叫渴相似。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時中。行住坐臥。動轉施為。是甚麼人使作。眼見耳聞。何處不是路頭。若識得路頭。便是大解脫路。方知老漢與儞證明。山河大地與儞證明。所以道「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諸仁者。大凡有一物當途。要見一物之根源。一物無處要見一物之根源〈註一〉。見得根源。源無所源。所源既非。何處不圓。諸禪德。你看老漢有甚麼勝你處。諸人有甚處不如老漢處。還會麼。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

(摘錄自:卍續藏第 85 禪宗正脈)

〈註一〉:禪宗正脈、五燈會元、續傳燈錄、五燈嚴統為〝一物無處要見一物之根源

     〞。

     大名高僧傳為〝一物無處要見一物無處之根源〞。

     五燈全書、續燈正統無〝一物無處要見一物之根源〞此句。

回目錄

但有所為皆心光之影事

  佛祖之道在凡夫分上了不加損其毫髮如鏡照鏡如水入水且凡夫終於自昧而不能照燭者病在於迷耳所迷者何蓋久遠劫來一段心光動為妄習所蔽而不自覺當知此迷不特迷於四大六情等乃至讀書為書迷聽教為教迷坐禪為禪迷持律為律迷習定為定迷極至悟為悟迷證為證迷成佛為佛迷總而言之但有所為皆心光之影事茍未能遣此心於量外空有作於機先任伊徧將佛祖玄奧浸漬入骨欲脫此迷不翅掩耳大呌求人不聞未知其可也於是前輩真有志於此道者其委形骸忘寢食泯是非絕憎愛皆不期然而然蓋胸中有大於此者一旦迷妄頓消開豁顯露通身如倚天長劍八面受敵曾無虧損是豈偶然者哉

(摘錄自:佛教大藏經第 73 中峰和尚廣錄)

回目錄

禪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如何

  僧思問:「禪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如何。」師云:「此意極難。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禪靜慮。到這裏總須茫然。」云:「除此一路。別更有入處否。」師云:「有。」云:「如何即是。」師云:「汝是甚處人。」云:「幽州人。」師云:「汝還思彼處否。」云:「常思。」師云:「能思者是心。所思者是境。彼處樓臺林苑人馬駢闐。汝反思底。還有許多般也無。」云:「某甲到這裏總不見有。」師云:「汝解猶在心。信位即得。人位未在。」云:「除卻這箇。別更有意也無。」師云:「別有、別無即不堪也。」云:「到這裡。作麼生即是。」師云:「據汝所解。祇得一玄。得坐披衣。向後自看。」禮謝之。

(摘錄自:大正藏第 47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回目錄

如何是密作用

嵩嶽慧安國師

  有坦然、懷讓二僧來參。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何不問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師曰:「當觀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師以目開合示之。然於言下知歸。讓乃即謁曹谿。

(摘錄自:卍續藏第 83 指月錄)

回目錄

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

  問:「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乞垂開示。」師云:「佛者心清淨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處無礙淨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無寔有。如真正學道人。念念心不間斷。自達磨大師從西土來。秖是覓箇不受人惑底人。後遇二祖。一言便了。始知從前虛用功夫。山僧今日見處與祖佛不別。若第一句中得。與祖佛為師。若第二句中得。與人天為師。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

(摘錄自:大正藏第 47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回目錄

應機隨照泠泠自用,窮其用處了不可得

潮州大顛和尚

  師上堂示眾曰:「夫學道人須識自家本心。將心相示方可見道。多見時輩。只認揚眉動〈註一〉目一語一默。驀頭印可以為心要。此實未了。吾今為汝諸人分明說出。各須聽受。但除卻一切妄運想念見量。即汝真心。此心與塵境及守認靜默時全無交涉。即心是佛不待修治。何以故。應機隨照泠泠自用。窮其用處了不可得。喚作妙用乃是本心。大須護持不可容易。」

(摘錄自:大正藏第 51 景德傳燈錄)

〈註一〉:景德傳燈錄為〝動〞。

     指月錄、五燈會元、五燈全書、五燈嚴統、禪宗正脈為〝瞬〞。

回目錄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

汾州無業禪師

  唐憲宗屢召。師皆辭疾不赴。暨穆宗即位。思一瞻禮。乃命兩街僧錄靈阜等。齎詔迎請。至彼作禮曰:「皇上此度恩旨。不同常時。願和尚且順天心。不可言疾也。」師微笑曰:「貧道何德累煩聖主。且請前行。吾從別道去矣。」乃澡身剃髮。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虗同壽。不生不滅。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不窮。汝等當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經云:「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情。是諸佛用心處。汝等勤而行之。」言訖跏趺而逝。

(摘錄自:卍續藏第 83 指月錄)

回目錄

  盡十方世界是清淨法身當體如千日並照了無纖亳障蔽無端為一點無明當面覆卻以故仰而觀之之謂天俯而視之之謂地廣而窺之之謂法界以至山高水深晝明夜暗風動塵起雲騰鳥飛與夫披剝萬象剖析精明欲覓所謂法身則空然無有也由是引起分別堅執妄情喚空作色不得指明為暗不得視親作竦不得轉憎為愛不得要識無明面目麼只這箇轉不得底不欠一毫忽有箇強主張者道:「我但見空不作空見色不作色惟以一清淨法身觀之。」是亦是矣柰何謂空謂色之見卒未能忘又作清淨法身之能觀所觀初未曾泯須知只箇未忘未泯底政是根本無明直下絞瀝不乾洗滌未淨若欲頭頭上明。物物上顯誠不啻隔靴抓癢也如圓覺謂:「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與麼說來無明豈有實體定性可得乃全體是清淨法身也雖然。如經中謂「及至於醒。了無所得」還曾與麼醒也未須知醒有二義最初省色空等法皆自心現量乃淨法界身之影像也如是而醒能斷枝葉無明最後見聞情盡能所識消不見一法是法身不見一法非法身是非俱泯念念皆如到此方斷無明之根本也然枝葉根本二種無明必欲頓斷其黑漆桶或不連底洞解三回五回豈容心思言議而可得哉

(摘錄自:佛教大藏經第 73 中峰和尚廣錄)

回目錄

從生至死,祇是這箇

  五洩靈默禪師遠謁石頭。便問:「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頭據坐。師便行。頭隨後召曰:「闍黎」。師回首。頭曰:「從生至死。祇是這箇。回頭轉腦作麼。」師言下大悟。乃折拄杖而棲止焉。

  一日告眾曰:「法身圓寂。示有去來。千聖同源。萬靈歸一。吾今漚散。胡假興哀。無自勞神。須存正念。若遵此命。真報吾恩。儻固違言。非吾之子。」時有僧問:「和尚向甚麼處去。」師曰:「無處去。」曰:「某甲何不見。」師曰:「非眼所覩。」〈洞山云作家〉言畢。奄然順化。

(摘錄自:卍續藏第 85 禪宗正脈)

回目錄

太平本是將軍致,不使將軍見太平

漳州保福院清豁禪師

  僧問:「家貧遭劫時如何。」師曰:「不能盡底去。」曰:「為什麼不能盡底去。」師曰:「賊是家親。」曰:「既是家親。為什麼翻成家賊。」師曰:「內既無應。外不能為。」曰:「忽然捉敗。功歸何所。」〈註一〉師曰:「賞亦未曾聞。」曰:「恁麼即勞而無功。」師曰:「功即不無。成而不處。」曰:「既是成功。為什麼不處。」師曰:「不見道。太平本是將軍致。不使將軍見太平。」

(摘錄自:大正藏第 51 景德傳燈錄)

〈註一〉:景德傳燈錄、正法眼藏為〝師曰:「內既無應。外不能為。」曰:「忽然

     捉敗。功歸何所。」〞。

     禪宗正脈、續古尊宿語錄、五燈全書、五燈會元、五燈嚴統為〝師曰:「

     內既無應。外不能為。」曰:「忽然捉敗時如何。」師曰:「內外消息

     。」進云「忽然捉敗。功歸何所。」〞。

回目錄

影上覓牛,全牛難見

  偶觀梁山石皷倡和十牛圖頌〈註一〉于餘杭接待菴之壁自尋牛而至入鄽垂手一節一節似有程限而然思之古人立言固是一期方便殊不知賺累後學例皆尋尋覓覓做模打樣曾未休息須知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三世十方見聞知覺皆露地白牛之影子耳多少人認此影子以為全牛彷彷彿彿不得受用。矧乎又有向影子上覓影子敢保終其身不見全牛也必矣

(摘錄自:佛教大藏經第 73 中峰和尚廣錄)

〈註一〉十牛圖頌 

 

 尋牛序一

  從來不失。何用追尋。由背覺以成疎。在向塵而遂失。
  家山漸遠。岐路俄差。得失熾然。是非鋒起。

  頌曰。

 忙忙撥草去追尋  水闊山遙路更深
 力盡神疲無處覔  但聞楓樹晚蟬吟


  和

  夷和尚。

 只管區區后外尋  不知腳底已泥深
 幾迴芳草斜陽裏  一曲新豐空自吟


  又

  壞衲璉和尚。

 本無蹤跡是誰尋  誤入煙蘿深處深
 手把鼻頭同歸客  水邊林下自沈吟

  見跡序二

  依經解義。閱教知蹤。明眾器為一金。體萬物為自己。
  正邪不辯。真偽奚分。未入斯門。權為見跡。


  頌曰。

 水邊林下跡偏多  芳章離披見也麼
 縱是深山更深處  遼天鼻孔怎藏他


  和。

 枯木巖前差路多  草窠裏輥覺非麼
 腳跟若也隨他去  未免當頭蹉過他

  又。

 見牛人少覔牛多  山北山南見也麼
 明暗一條來去路  箇中認取別無他

  見牛序三

  從聲得入。見處逢原。六根門著著無差。動用中頭頭。
  顯露。水中鹽味。色裏膠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頌曰。

 黃鸝枝上一聲聲  日暖風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回避處  森森頭角畫難成


  和。

 識得形容認得聲  戴崧從此妙丹青
 徹頭徹尾渾相似  子細看來未十成


  又。

 驀地相逢見面呈  此牛非白亦非青
 點頭自許微微笑  一段風光畫不成


  得牛序四

  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勝以難追。戀芳叢而不已。
  頑心尚勇。野性猶存。欲得純和。必加鞭楚。


  頌曰。

 竭盡神通獲得渠  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纔到高原上  又入煙雲深處居

  和。

 牢把繩頭莫放渠  幾多毛病未曾除
 徐徐驀鼻牽將去  且要迴頭識舊居

  又。

 芳草連天捉得渠  鼻頭繩索未全除
 分明照見歸家路  綠水青山暫寄居


  牧牛序五

  前思纔起。後念相隨。由覺故以成真。在迷故而為妄。
  不由境有。惟自心生。鼻索牢牽。不容擬議。


  頌曰。

 鞭索時時不離身  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  羈
無抑自逐人

  和。

 共分山林寄此身  有時亦踏馬蹄塵
 不曾犯者人苗稼  來往空勞背上人


  又。

 牧來純熟自通身  雖在塵中不染塵
 弄來卻得蹉跎力  林下相進笑殺人


  騎牛歸家序六

  干戈已罷。得失還無。唱樵子之村歌。吹兒童之野曲。
  橫身牛上。目視雲霄。呼喚不回。撈籠不住。


  頌曰。

 騎牛迤邐欲還家  羗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  知音何必鼓唇牙


  和。

 指點前坡即是家  旋吹桐角出煙霞
 忽然變作還鄉曲  未必知音肯伯牙


  又。

 倒騎得得自歸家  篛笠簑衣帶晚霞
 步步清風行處穩  不將寸草掛唇牙


  忘牛存人序七

  法無二法。牛目為宗。喻蹄兔之異名。顯筌魚之差別。
  如金出鑛。似月離雲。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頌曰。

 騎牛已得到家山  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三竿猶作夢  鞭繩空頓草堂間

  和。

 欄內無牛趂出山  煙簑雨笠亦空閑
 行歌行樂無拘繫  贏得一身天地間


  又。

 歸來何處不家山  物我相忘鎮日閑
 須信通玄峰頂上  箇中渾不類人間

  人牛俱忘序八

  凡情脫落。聖意皆空。有佛處不用遨遊。無佛處急須走過。
  兩頭不著。千眼難窺。百鳥含花。一場


  頌曰。

 鞭索人牛盡屬空  碧天寥廓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  到此方能合祖宗


  和。

 慚愧眾生界已空  箇中消息若為通
 後無來若前無去  未審憑誰繼此宗


  又。

 一鎚擊碎太空  凡情無蹤路不通
 明月堂前風颯颯  百川無水不朝宗

  返本還源序九

  本來清淨。不受一塵。觀有相之榮枯。處無為之凝寂。
  不同幻化。豈假修治。水綠山青。坐觀成敗。


  頌曰。

 返本還源已費功  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  水自茫茫花自紅


  和。

 靈機不隨有無功  見色聞聲豈用聾
 昨夜金烏飛入海  曉天依舊一輪紅


  又。

 用盡機關費盡功  惺惺底事不如聾
 草鞋根斷來時路  百鳥不啼花亂紅


  垂手序十

  柴門獨掩。千聖不知。埋自己之風光。負前賢之途轍。
  提瓢入市。策杖還家。酒肆魚行。化令成佛。


  頌曰。

 露跣足入廛來  抹土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祕訣  直教枯木放花開


  和。

 者漢親從異類來  分明馬面與驢腮
 一揮鐵棒如風疾  萬戶千門盡擊開

  又。

 袖裏金鎚劈面來  胡言漢語笑盈腮
 相逢若解不相識  樓閣門庭八字開

回目錄

其宗也離心意識,其旨也超去來今

  真州長蘆琳禪師。上堂。拈拄杖曰:「其宗也離心意識。其旨也超去來今。離心意識故。品萬類不見差殊。超去來今故。盡十方更無滲漏。當頭不犯。徹底無依。悟向朕兆未生已前。用在功勳不犯之處。平常活計不用躊躇。擬議之間即沒交涉。」

(摘錄自:大正藏第 51 續傳燈錄)

回目錄

  師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師云:「還可趣向不。」泉云:「擬即乖。」師云:「不擬爭知是道。」泉云:「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也。」師於言下頓悟玄旨。心如朗月。

(摘錄自:嘉興藏第 24 趙州和尚語錄)

回目錄

  請問悟時消息。乃曰:「試以喻明。有人失去徑寸之珠。雖百千兩金。不足與較其價之輕重。使此珠不獲。雖萬死莫酬。其尋求之心。鏤之肺肝。刻之心膂。形之夢寐。貫之見聞。念念不忘。孜孜不捨。一日不獲則一日之念不休。一年不獲則一年之心不廢。愈不見愈精勤。益不獲益勇銳。乃至情消想竭、思苦神窮。寒暑兩忘、寢食俱廢。積年累歲。正於無可捉摸處。驀忽入手。圓陀陀光漾漾。其三十年馳求之心一時頓息。是謂悟也。其尋覓此珠於心勦形瘵之際。豈非參乎。忽頓現此珠於神明意朗之頃。豈非悟乎。茍不因參尋之難。安有此悟獲之喜也。」

(摘錄自:佛教大藏經第 73 中峰和尚廣錄)

回目錄

如何是大圓

衢州子湖山第一代神力禪師

  僧問:「如何是大圓鏡。」師云:「一切物著不得。」進云:「為什麼一切物著不得。」師云:「汝是一切物。還著得汝否。」

(摘錄自:卍續藏第 68 古尊宿語錄)

回目錄

混沌未分時,含生何來

福州靈雲志勤禪師

  長生問:「混沌未分時〈註一〉。含生何來。」師曰:「如露柱懷胎。」曰:「分後如何。」師曰:「如片雲點太清。」曰:「未審太清還受點也無。」師不答。曰:「恁麼則含生不來也。」師亦不答。曰:「直得純清絕點時如何。」師曰:「猶是真常流注。」曰:「如何是真常流注。」師曰:「似鏡長明。」曰:「向上更有事也無。」師曰:「有。」曰:「如何是向上事。」師曰:「打破鏡來。與汝相見。」

(摘錄自:卍續藏第 83 指月錄)

〈註一〉混沌未分:莊子云: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編者云:「倏忽者南來北往,往來無常也。混沌居中,一心含容,圓同太虛,倏忽往來而無礙。日鑿一竅,則一精明成六和合,六根動而雲興,故七日而混沌亡。」

回目錄

幻與幻盡,覺與覺空

  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楞嚴》有是語昔僧問瑯瑯瑯返是語以答之僧頓悟玄旨人徒知山河大地是幻而不知清淨本然亦幻也鏡光本淨物像無狀而生水體元清月影不期而現原夫昭昭影像所現之幻跡也澄澄水鏡能現之幻體也幻與幻盡覺與覺空斯僧所以悟極也

(摘錄自:佛教大藏經第 73 中峰和尚廣錄)

回目錄

垂手入廛,轉身異類

大洪為禪師
  上堂。法身無相。不可以音聲求。妙道亡言。豈可以文字會。縱然超佛越祖。猶落階梯。直饒說妙談玄。終掛脣齒。須是功勳不犯。影跡不留。枯木寒巖更無津潤。幻人木馬。情識皆空。方能垂手入鄽。轉身異類。不見道:「無漏國中留不住。卻來煙塢臥寒沙。」

(摘錄自:卍續藏第 85 禪宗正脈)

回目錄

親到寶山求寶時如何

石門山慈照禪師

  問:「親到寶山求寶時如何。」師云:「求得即不中。」云:「求得後如何。」師云:「不中不中。」乃云:「擬心即差。動念即乖。不擬不動。正在死水裏作活計。作麼生是衲僧轉動一句。」良久云:「朝聞皷動。暮聽鐘聲。」

(摘錄自:卍續藏第 68 古尊宿語錄)

回目錄

無夢想時如何相見

中邑洪恩禪師
  仰山問:「如何得見佛性義。」師曰:「我與汝說個譬喻。如一室有六牕。內有一獼猴。外有獼猴。從東邊喚猩猩。猩猩即應。如是六牕俱喚俱應。」仰山禮謝起曰:「適蒙和尚譬喻。無不了知。更有一事。祇如內獼猴睡著。外獼猴欲與相見。又且如何。」師下繩牀執仰山手作舞曰:「猩猩與汝相見了。」

(摘錄自:卍續藏第 83 指月錄)

回目錄

論 悟

  悟之一字。祖師門下。呼為毒藥。跡尚不留。況其悟耶。今不避犯諱。藉言之。使智愚有所料揀。宗教有所分疎。行者不陷於險阻岐徑。實途中助耳。
  復次論禪者。有二種悟門。一者、從文字語言中得解悟。二者、從己分上參究得徹悟。夫解悟者力弱。徹悟者力強。解悟者。如聞人說物。徹悟者。如親眼見物。聞見雖一。疑與不疑。實霄壤之遠也。
  復次。從文字中解。未得徹悟者。有二種障。一者文字障。二者理障。文字障者。如人食蜜。愈食愈甜。於十二分教。深求諦理。生死分中。了無交涉。是謂之障。理障者。於實際理地。相似了了。如通身是寶。不得實用。於生死分中。亦無交涉。是謂之障。
  復次。從文字中解。未得徹悟者。有二種慢。一者我慢。二者增上慢。我慢者。謂我今已悟。眾生在迷。如我見處。人所不知。由此起慢。增上慢者。謂我已入聖位。上無佛可求。下無眾生可度。佛之一字。吾不喜聞。由此起慢。
  復次。從文字中解。未得徹悟者。有二種怯弱心。一者、我見理已極。行不能逮。賢聖位中。未得親履實踐。由此起怯弱心。二者、我見地已與佛同。實不得佛之果用。神通光明。於我何有。由此起怯弱心。
  復次從文字中解。未得徹悟者。有二種安隱想。一者、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山河大地。不礙眼光。又云。圓同大虗。無欠無餘。大圓體中。求其生死去來。了不可得。由此起安隱想。二者、見理雖明。不能親證。諸教乘中。多於淨土。惟念佛往生甚為妥當。由此起安隱想。
〈已上俱為禪病〉


  復次。果徹悟。不為文字作解者。有二種實受用。一者、得諸佛化儀。二者、得諸佛果用。化儀者。謂諸佛淨穢土中。菩薩眷屬、聲聞眷屬、香雲花雲、幢幡寶葢雲、及天龍八部。與我同等。無二無別。如不爾者。是未徹悟故。是理有分劑故。二者、得諸佛果用。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九十七種。及清淨法身。并神通光明說法等。與我同等。無二無別。如不爾者。是未徹悟故。是理有分劑故。
  復次。果徹悟。不為文字作解者。具足諸菩薩無作妙行。謂過去諸菩薩。未來諸菩薩。現在諸菩薩。不可說不可說劫數。所行玅行。謂時同、處同、身同、行同。於一剎那頃。一微塵許。悉皆具足。如不爾者。是未徹悟故。是理有分劑故。
  復次果徹悟。不為文字作解者。與十二類眾生。同一體性。自身入他身。他身入自身。一身入多身。多身入一身。彼世界入此世界。此世界入彼世界。世界入自身。自身入世界。入自身不見有世界。入世界不見有自身。互攝互融。無壞無雜。復於眾生分中。同一悲仰。又於眾生分中。起同體大悲。謂善與惡。悉無自性。皆自心現量。既無心外之境。以無作用。興慈運悲。不妨於無性體中。而解脫無性眾生也。如不爾者。是未徹悟故。是理有分劑故。
  復次。果徹悟。不為文字作解者。與十二類眾生。同一幻化故。謂緣生無性。生本無生。無性緣生。眾生何有。實如幻化。吾與之居。如不爾者。是未徹悟故。是理有分劑故。

〈已上是悟心者實受用。非解者能知也〉

  復次。從語言中作解。未得徹悟者。流出無邊狂解。有以「日用事無別。惟吾自偶偕。」而生狂解。有以「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而生狂解。有以「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而生狂解。有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生狂解。有以「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而生狂解。有以「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而生狂解。有以「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而生狂解。有以「入門便打。」而生狂解。有以「答問機緣。口頭快便。」而生狂解。有以「不必參究。直下承當。」而生狂解。有以「入門便罵。」而生狂解。有以「習學詩賦詞章工巧技業。」而生狂解。有以「放下又放下。開口即錯。」而生狂解。嗟呼。醍醐上味。為世所珍。遇斯等人。反成毒藥。良以正法傾頺。邪魔熾盛。相續眷屬。彌滿世間。於生死分中留心者。不可不先燭破此虗妄境界也。更有三句葛藤。不可不為居士說破。古德云:「如何是禪。猢猻上樹尾連顛。」「如何是禪。猛火著油煎。」「如何是禪。碌磚。」即此是祖師傳的葛藤。然雖如是。分明向汝道。相續也大難。

(摘錄自:卍續藏第 72 無異元來禪師廣錄)

回目錄

禪 病

  鹿城銛維那訪余於太白山庵。求說禪病。余謂:「禪本無病。為參禪之人。參之不得其妙。遂致禪亦成病矣。若是大根大器。直取無上菩提種草。自然與尋常不同。日用行藏中凜凜地。直教五欲八風、四生九有、菩提涅槃、真如解脫一切法。近傍他不得。如是一切法。正是病禪之病。茍能當頭坐斷。內同木石。外同虗空。廓然清淨。禪亦不可得。況病乎。近代宗風不競。直指之要。往往流成戲論。踞曲彔牀。稱宗匠者。要籠罩新學。以古人澈骨澈髓。為人直指句子。盡拈將來。如鄉村中老教授。教年少子弟。讀上大人一般。者一句是對機語。者一句是肯他不肯他語。者一句是相應帶語。者一句是不落玄妙語。密地商量。以為宗旨。一箇傳一箇。謂之傳法度生。如斯鄙劣不足枚舉。若果是有志檐荷者。不必求人說禪病。但自退步。向腳跟下。密密體究。豈無到家時節耶。」

(摘錄自:卍續藏第 71 恕中無慍禪師語錄)

回目錄



老僧自有安閑法,八苦交煎總不妨

  來問:「病是眾生良藥。吾已識其內病矣。病知前路資糧少。吾亦深知而猛省矣。奈何四大痛苦百憂現前。雖曰堅持正念。時加猛省。或稍失照顧則被渠攪擾。其將何筞以排遣之。」余詳足下所謂識病者。不過識其狂妄顛倒為內病耳。謂深知者。不過知其道業資糧之未充耳。此知此識固佳。爭奈未除我相。我相未除。病根未拔。則四大苦憂之境安有排遣之分哉。應知我本非我。生本無生。身屬不淨。身如幻化。不淨者如經云:「此身非旃檀。亦復非蓮華。糞穢所長養。但從尿道出。」從生至死曰裏曰外。皆不淨也。其初生時不應生取一枚必死底。及其死時也只死卻一枚本非我底。生則為漏糞囊。徒爾遭其負累。死則如朽敗木。於我果何有哉。幻化者如經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空實無華。病者妄執。能作如是觀者。內外諸病皆空。夫是之謂安閑法也。祖師云:「老僧自有安閑法。八苦交煎總不妨。」八苦者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是也。病特八苦中之一苦耳。八苦交煎既不妨。則可謂深得其安閑法矣。然猶法在苦外。對待未忘。更須撥轉目前關棙。別顯格外真機。回觀八苦之境總是安閑法。方許藥病兩忘。親到縱橫無礙解脫處也。

(摘錄自:卍續藏第 70 天如惟則禪師語錄)

回目錄

縱使神機并妙用,優劣何曾到彼邊

  道璞禪人問。《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瑞鹿安楞嚴云:「知見立 知即無明本 知見無 見斯即涅槃」。先師翁云:「知見無見。即無明本。知見立知。斯即涅槃」。二大老與經意是同是別。有優劣無優劣。

答頌:「三箇老渠真古怪。一條拄杖攪翻天。縱使神機并妙用。優劣何曾到彼邊。」

(摘錄自:卍續藏第 72 見如元謐禪師語錄)

回目錄

參話頭真切,不落楞嚴五蘊魔外

  六雪關主問:「參話頭真切。不落楞嚴五蘊魔外 (云云)。」
師云。細觀楞嚴。五十種魔事。不出一箇著字。如「色陰明白。銷落諸念」。乃至「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即此堅固妄想。便不能融化。於妄想中精研。見希奇之事。便作聖解。豈非著耶。如「不作聖解。名善境界」。不作即不著耳。又五蘊中。總以妄想二字結之。最初一著。便不能破。即此妄想。便是魔之根蔕。其根本不除。挫其枝葉。令其不生可乎。甚乃利其虗明。食彼精氣。悉妄想牽合。非魔從外來。茍涉于慎護。正所謂雪上加霜。火上益油耳。如受陰中「虗明妄想」。虗明亦妄想。葢最初未到求心不有之地。非妄而何。如想陰中「融通妄想」。最初章云:「心愛圓明」。即前妄根與境融通。便生愛著。十種悉云心愛等。葢天魔從圓境中來。與愛心偶合。作無邊魔業。安可救也。良以。行人最先坐斷此一念。無心即無愛。無愛則著之一字何有耶。只如第九章云:「心愛入滅。貪求深空等。悉是魔業」。亦最初妄心不破。正所謂蒸沙作飯。沙非飯本也。如行陰中「幽隱妄想」。葢行陰乃遷流不止為性。故云「生滅根元。從此披露」。為想陰盡。徹見行陰中根元。悉是生滅。念念不停。行人不隨生滅遷流故。得凝明正心。爾時天魔。不得其便。但於圓元中。起計度故。窮其始末。有因無因等。既有計度。亡正徧知。計之一字。從幽隱中來。文云「觀彼幽清」。不能徹見源底也。如識陰中「顛倒妄想」。謂「同分生機。倐然隳裂」。「六根虗靜。無復馳逸」。虗靜為不馳逸。不馳逸為行陰盡耳。行陰既盡。「見聞通鄰。互用清淨」。故云「窮諸行空」。尚依識元。乃至精妙未圓。便生勝解。此十種悉以識心而生勝解。既作勝解。違遠圓通。生諸種類矣。禪門中。善用心者。俱不相涉。思大云:「十方諸佛。被我一口吞盡。何處更有眾生可度。」此是佛祖位中。留渠不住。邪魔外種。其奈爾何。欲得不受其蝕。但全身入理。不待遣、不待護。妄想念盡。則魔業自盡矣。古德云:「便好和根下一斧。免教節外又生枝。」

(摘錄自:卍續藏第 72 無異元來禪師廣錄)

回目錄

  來問。禪學之流有一聞而頓悟者。有久參久修而不獲悟證者。其所聞所參之法有難易者耶。又有謂「時節既至。其理自彰」。然則不勞參學。但待其悟時之自至耶。余甞聞教中道:「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惟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觀其反掌之喻。則取證容易。論其心垢。則非修不滅。只者滅之一字。易在剎那而難在累劫也。當知法無難易。難易在人。在人者何。由其汙染有厚薄。修治有勤怠。垢滅有頓漸。是故悟證有難易。而時節有遲速遠近之不同也。所云「時至理彰」者。是其參修功行既成。則心垢既滅之時至。而悟證之理自彰也。非曰不參不修而有自悟之時至也。以耕者譬之。有種時、有熟時、有脫時。種而至於熟。熟而至於脫。是其工作收成之時至也。不種而望其熟。不熟而望其脫。其可得乎。人徒見其一聞頓悟之易。而不知其未悟之先。其功行亦未甞不難也。人徒畏其久參久修之難。而不知其總是刮磨心垢。功不浪施之時也。儒典亦云「先難而後獲」。茍不從事乎難。而妄希其易。則易者終不可得。而難者愈覺其難矣。是猶惰農廢種而妄希熟脫。不亦難乎。望足下莫問心垢染汙之厚薄。莫計悟證時節之遲速。但就所參處加功進行。顛沛造次必於是。先辦一種耐勤苦之心。甘守其難。不圖速効。則其頓悟之易不期至而驀然至矣。所以道:「不因汗馬奔馳力。安得全收蓋代功。」(摘錄自:卍續藏第 70 天如惟則禪師語錄)

回目錄

坐斷知解,直下領略

示密因上人
  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教中道。祇是箇妄明一生。便見有山河大地。妄明不生。則山河大地。無非清淨本然。這箇道理。教中太煞明了。當時長水難道不知。如何竟抱疑不釋。往參瑯琊覺。便問云:「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瑯琊便憑陵答云:「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問也恁麼問。答也恁麼答。因甚長水便悟去。須知宗門中。別有長處。無非要坐斷你知解。脫釋你名言。令你直下領略。現量親證。若祇如教中恁麼道。雖解得十分明白。怎奈山河大地。依舊障塞眼睛。清淨本然。依舊白雲封褁。正如說食不能飽人。何以故。為渠祇以比量識心。依著名言揣擬。如隔墻見角。比之為牛。隔山見煙。比之為火。豈是真實哉。

(摘錄自:卍續藏第 72 永覺元賢禪師廣錄)

回目錄

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司空山本淨禪師
  唐玄宗詔師到京。勅住白蓮亭。而後召兩街名僧碩學。赴內道場。與師闡揚佛理。時有遠禪師。抗聲謂師曰:「今對聖上。校量宗旨。應須直問直答。不假繁詞。只如禪師所見。以何為道。」師曰:「無心是道。」遠曰:「道因心有。何得言無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虗然。窮心既無。道憑何立。二俱虗妄。總是假名。」遠曰:「禪師見〈註一〉有身心。是道已否。」師曰:「山僧身心本來是道。」遠曰:「適言無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是道。豈不相違。」師曰:「無心是道。心泯道無。心道一如。故言無心是道。身心本來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窮源無有。」遠曰:「觀禪師形質甚小。卻會此理。」師曰:「大德只見山僧相。不見山僧無相。見相者。是大德所見。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其道」。若以相為實。窮劫不能見道。」遠曰:「今請禪師。於相上說於無相。」師曰:「《淨名經》云「四大無主。身亦無我。無我所見。與道相應」。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見。窮劫不可會道也。」遠聞語失色。逡巡避席。師有偈曰:「四大無主復如水。遇曲逢直無彼此。淨穢兩處不生心。壅決何曾有二意。觸境但似水無心。在世縱橫有何事。」復云:「一大如是。四大亦然。若明四大無主。即悟無心。若乃無心。自然契道。」

  志明禪師問:「若言無心是道。瓦礫無心。亦應是道。」又曰:「身心本來是道。四生十類皆有身心。亦應是道。」師曰:「大德。若作見聞覺知解會。與道懸殊。即是求見聞覺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經云「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無。見聞覺知。憑何而立。窮本不有。何處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礫。」明杜口而退。師有偈曰:「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捨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摘錄自:卍續藏第 85 禪宗正脈)

〈註一〉見:古同「現」字。

回目錄

於此四句無用心處,方始可以提撕此箇消息也

示張太尉(益之) 


  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佛境界即當人自心現量。不動不變之體也。佛之一字向自心體上亦無著處。借此字以覺之而已。何以知之。佛者覺義。為眾生無始時來不信自心現量本自具足。而隨逐客塵煩惱流轉三界受種種苦。故苦相現時。自心現量之體隨苦流蕩。故諸佛愍眾生流蕩之。故借佛字以覺之。既已覺則佛之一字亦無用處。佛是眾生藥。眾生病除。則佛藥無用。凡看經教及古德因緣。當如是學。


  眾生日用現行無明。順無明則生歡喜。逆無明則生煩惱。佛菩薩則不然。借無明以為佛事。為眾生以無明為窟宅。逆之則是破他窟宅。順之則隨其所著而誘導之。淨名云:「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便是這箇道理也。


  此事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於此四句無用心處。方始可以提撕此箇消息也。佛說「世出世間功德。無如無心功德最大而不可思議。」不見釋迦老子在般若會上。問文殊師利菩薩云:「汝入不思議三昧耶。」文殊云:「弗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如今思惟實無心想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則更無心想。常與定俱。」得到這箇田地。方始可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所以佛說。無心功德直是殊勝。直是無較量處。今說無心。非如世間土木瓦石頑然無知之無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可不諦審觀察也。

(摘錄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回目錄

華林善覺禪師


  觀察使裴休訪之。問曰:「還有侍者否。」師曰:「有一兩箇。祇是不可見客。」裴曰:「在甚麼處。」師乃喚大空小空。時二虎自庵後而出。裴覩之驚悸。師語二虎曰:「有客且去。」二虎哮吼而去。裴問曰:「師作何行業。感得如斯。」師乃良久曰:「會麼。」曰:「不會。」師曰:「山僧常念觀音。」

(摘錄自:卍續藏第 85 禪宗正脈)

回目錄

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

示妙智居士(方敷文務德) 


  從上諸佛諸祖。真實為人處。先教立決定志。所謂決定志者。決欲此生心地開通。直到諸佛諸祖無障礙大休歇大解脫境界。無決定之志。則無決定信矣。佛不云乎:「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又云:「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如來地即大休歇大解脫境界是也。在昔歸宗拭眼禪師。曾有僧問:「如何是佛。」宗云:「我向汝道。汝還信否。」僧云:「和尚誠言焉敢不信。」宗云:「只汝便是。」僧聞宗語諦審思惟。良久曰:「只某便是佛。卻如何保任。」宗曰:「一翳在目。空華亂墜。」其僧於言下忽然契悟。這僧初無決定信。聞歸宗直指之言。猶懷疑惑。欲求保任。方能自信。歸宗老婆心切。向他所乖執處。以金剛王寶劒。用事劈面便揮。這僧方在萬仞崖頭獨足而立。被歸宗一揮。始肯放身捨命。又羅山法寶大師。嘗致問於石霜普會曰:「起滅不停時如何。」石霜云:「直須寒灰枯木去。一念萬年去。函蓋相應去。全清絕點去。」羅山不契。復持此語問巖頭。問聲未絕。被巖頭震威一喝曰:「是誰起滅。」羅山於言下大悟。又教中說:「菩薩修行從初地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謂從初地至菩薩第八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謂不起第二念。又怕人理會不得。更引喻云:「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度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寤。既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第八地菩薩佛心、菩薩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世間心既滅。寂滅心即現前。寂滅心既現前。則塵沙諸佛所說法門一時現前矣。法門既得現前。即是寂滅真境界也。得到此境界。方可興慈運悲作諸饒益事。是亦從決定志乘決定信。成就者也。若無決定志。則不能深入如來大寂滅海。無決定信。則於古人言句及教乘文字中不能動轉。如六祖大師為江西志徹禪師說常無常義。徹問祖曰:「弟子嘗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師慈悲略為宣說。」祖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善惡一切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祖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祖曰:「涅槃經吾昔者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甚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也。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此亦徹禪師決定志中。乘決定信。而感報祖師決定說之一也。又記得。安楞嚴看《楞嚴經》。至「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處。不覺破句讀了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沈吟良久。忽然大悟。後讀是經。終身如所悟。更不依經文。此亦決定志中。乘決定信。依義而不依文字之一也。

(摘錄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回目錄

真實有所契證之人麤言細語皆契禪心

  或問。間有言教與禪家直指之說同者。如《華嚴》謂:「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如《法華》謂:「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如《金剛般若》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及「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如《圓覺》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如《楞嚴》謂:「根塵同源。縛脫無二。」及知見立知等。以至諸經諸論中。其相似之語。層見疊出。亦豈待達磨直指而後然耶。幻曰。余不云乎。此文字顯總持者也。茍不曾向自心中真實契證一回。徒說藥不療病也。若是真實有所契證之人。豈惟大乘經論之語能契達磨之禪。但是麤言細語。至若風聲雨滴未有不與達磨所指之禪相契者。茍不能妙契自心於言象之外。但將大乘經論相似之語記憶在心。古所謂依他作解。障自悟門。又以金屑入眼。為喻甚明。宜深思之。勿自惑也。豈惟經教文字不同達磨所指之理。且如禪宗門下。自二祖安心〈註一〉、三祖懺罪〈註二〉、南嶽磨甎〈註三〉、青原垂足〈註四〉。至若擎叉〈註五〉輥毬〈註六〉。用棒使喝〈註七〉。及一千七百則機緣。莫不皆是八字打開。兩手分付。直下更有何物為間為礙。儞若不曾向己躬下透脫得過。擬將情意識領覽一箇元字腳記憶在心。是謂雜毒入心。如油入麵。又云:「醍醐上味。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毒藥。」蓋知此事無人用心處。無人著意處。無人措足處。無人下手處。直須親向自己躬下。蹉步一踏到底。始解相應。凡咳唾掉臂。一一從自己胸中流出。如師子兒。不求伴侶。始知前面一千七百則。皆脫空妄語。狐涎雜毒。焉肯涉他毫髮。

(摘錄自:佛教大藏經第 73 中峰和尚廣錄)

〈註一〉二祖安心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覔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註二〉三祖懺罪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來設禮而問師曰:「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師曰:「將罪來與汝懺。」居士良久云:「覓罪不可得。」師曰:「我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師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大師深器之。即為剃髮。云:「是吾寶也。宜名僧璨。」

〈註三〉南嶽磨甎有沙門道一(即馬祖也)。在衡嶽山常習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甚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甎。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甎豈得成鏡邪。」師曰:「磨甎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又問:「道非色相。云何能見。」師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一曰:「有成壞否。」師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一蒙開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奧。

〈註四〉青原垂足師令希遷持書與南嶽讓和尚曰:「汝達書了速迴。吾有箇斧子。與汝住山。」遷至彼未呈書。便問:「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讓曰:「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遷曰:「寧可永劫沈淪。不慕諸聖解脫。」讓便休。遷迴至靜居。師問曰:「子去未久送書達否。」遷曰:「信亦不通。書亦不達。」師曰:「作麼生。」遷舉前話了。卻云:「發時蒙和尚許斧子。便請取。」師垂一足。遷禮拜。

〈註五〉擎叉五臺山秘魔巖和尚常持一木叉。每見僧來禮拜。即叉卻頸曰:「那個魔魅教汝出家。那個魔魅教汝行腳。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死。速道速道。」學徒鮮有對者。霍山通和尚訪師。纔見不禮拜。便攛入懷裏。師拊通背三下。通起拍手曰:「師兄。三千里外賺我來。三千里外賺我來。」便回。

〈註六〉輥毬雪峰義存禪師上堂。眾集定。師輥出木毬。玄沙遂捉來安舊處。又一日。師因玄沙來。三箇一時輥出。沙便作偃倒勢。師曰:「尋常用幾個。」曰:「三即一。一即三。」

〈註七〉用棒使喝編者云:臨濟宗接機常用棒喝。古有濟宗四喝、八棒之別,亦屬方便之言,不若中峰禪師直言「用棒使喝已是八字打開。兩手分付。」探囊取物,但在來機。

濟宗四喝

臨濟一日問僧:「我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麼生會。」僧擬議。濟便喝。

 

濟宗八棒
一.觸令支玄棒。

二.接機從正棒。

三.靠玄傷正棒。

四.印順宗旨棒。

五.取驗實棒。

六.盲枷瞎棒。

七.苦責愚癡棒。

八.埽除凡聖棒。

回目錄

 

 

賓主相見事如何

  參學之人大須子細。如賓主相見。便有言論往來。或應物現形。或全體作用。或把機權喜怒。或現半身。或乘師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學人。便喝。先拈出一箇膠盆子。善知識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樣。學人便喝。前人不肯放。此是膏肓之病不堪醫治。喚作賓看主。或是善知識不拈出物。隨學人問處即奪。學人被奪抵死不肯放。此是主看賓。或有學人。應一箇清淨境出善知識前。善知識辨得是境。把得拋向坑裏。學人言:「大好善知識。」善知識即云:「咄哉不識好惡。」學人便禮拜。此喚作主看主。或有學人。披枷帶鎖出善知識前。善知識更與安一重枷鎖。學人歡喜。彼此不辨。呼為賓看賓。大德。山僧如是所舉。皆是辨魔揀異。知其邪正。

(摘錄自:大正藏第 47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回目錄

  或問:「善惡二言已嘗聞矣謂善惡之理世或未能辨有以鞭笞怒罵為惡能忍是惡而不加報者為善有以持刃殺人為惡以順受其害而不形諸念慮者為善有以淫蕩暴亂貪多務得為惡以安舒靜默齋戒誦持為善」。幻曰:「斯說皆善惡之跡也謂理則未然也使盡言善惡之理無他凡起念動心所期之事無大小無優劣但欲利人皆善也唯欲利己皆惡也事或可以利人雖怒罵擯斥皆善也事或可以利己雖安徐承順皆惡也以故聖賢垂教立化汲汲於濟世而無食息之暇者皆至善之心也惟眾人反是雖聖賢其衣冠文藻其言行茍不有利人之心已不勝其惡矣況暴怒之氣搖動而不息者乎以若所為而望善之一言猶隔霄壤豈至道云乎哉。」

(摘錄自:佛教大藏經第 73 中峰和尚廣錄)

回目錄

覺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并州承天嵩禪師 

  上堂云:「全眾生之佛性寂寂涅槃。便得心心寂照。法法虗融。物物是道。佛佛密契。祖祖潛通。三世坦然。十方不泯。只為眾生不了。迷己認他。便乃塵勞擾擾。妄想攀緣。即相離真。迷己逐物。都為一念不覺。便見空裏花生。不覺眼中有翳。此迷無本。性畢竟空。覺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所以經云:「諸法如是生。諸法如是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誰復釋迦、毗盧、文殊、普賢。是有是無。若道是有。作何面目。若道是無。諸上座向什麼處行立。諸上座。何不外遺於法界。內脫於身心。心不繫身。身如虗空。身不繫心。心同法界。且道喚作虗空即是。喚作法界即是。若喚作虗空。又不與諸人說話。若喚作法界。三界無法。何處求心。衲僧分上還怎生得。若於本分。猶是葛藤。」

(摘錄自:卍續藏第 68 古尊宿語錄)

回目錄

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甦欺君不得

  更有一般底。說「靜是根本。悟是枝葉」。靜得久自然悟去。山僧敢道他亂道。又引「淨極光通達」為證。且莫錯會好。先聖不奈何說箇「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譬如良醫應病與藥。如今不信有妙悟底。返道「悟是建立」。豈非以藥為病乎。世間文章技藝。尚要悟門。然後得其精妙。況出世間法。只恁麼了得。這裏一千二百衲子。箇箇有一知半解。每來室中。道得諦當者甚眾。跳得兩跳後。更與一拶。便去不得。蓋卒未能拚身捨命。所以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甦。欺君不得」。莫道無恁麼事。嘗記得張無盡有言:「先佛所說。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是真實義。法華會上。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文佛。過去佛現在佛同坐一處。實有如是事。非謂表法。」天臺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悟得法華三昧。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山僧常愛。老杲和尚每提唱及此。未嘗不歡喜踴躍。以手搖曳曰:「真箇有恁麼事。不是表法。」

(摘錄自:大正藏第 47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回目錄

西京荷澤神會禪師者 

  師尋往西京受戒。唐景龍年中。卻歸曹谿。閱大藏經。於內六處有疑。問於六祖。第一問戒定慧曰:「所用戒何物。定從何處修。慧因何處起。所見不通流。」祖曰:「定即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見自知深。」第二問:「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不見有無〈註一〉義。真似騎驢更覓驢。」祖曰:「前念惡業本無。後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後代人天不久。汝今正聽吾言。吾即本無今有。」第三問:「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不了生滅義。所見似聾盲。」祖曰:「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未即離二邊。自除生滅病。」第四問:「先頓而後漸。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裏常迷悶。」祖曰:「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第五問:「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後初。何生為正。」祖曰:「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第六問:「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祖曰:「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

(摘錄自:卍續藏第 80 五燈會元)

〈註一〉:五燈會元、傳燈錄、五燈全書、五燈嚴統為〝無〞。

     禪宗正脈為〝何〞。

回目錄

     

佛菩薩皆具神通,此神通還屬修證否

  或問:「佛菩薩皆具神通此神通還屬修證否。」幻曰:「神通亦屬修證亦不屬修證也夫神通者是諸佛菩薩於久遠劫中純以四無量心六波羅密及種種善行之所熏習而然也言屬修證者茍不因如上種種熏習則不具也言不屬修證者當知佛菩薩所行諸波羅密及眾善功德等非為求具神通而然乃其大悲熏心本已願行之當然者使佛菩薩茍有一念欲求神通則當頭被此一念障住縱盡修諸善行等皆成有漏之因安得具此自在解脫變化之神通耶或未曾契證諸佛心宗及種種無作願行而至自餘二乘小果及外道等亦各有神通變化非神通也乃幻力變現皆有作思惟成就實顯異惑眾之生滅因也夫佛菩薩大悲熏心無作願力所現之神通殊勝與法性平等雖於一毛孔現出百千光明百千莊嚴。具充塞法界隨其欲樂皆獲滿足而佛菩薩解脫心中不見有具是神通者亦不見有現是神通者亦不見有依是神通而獲受用滿足者何以知之蓋神通與法性平等然法性無一異自他能所分別之差則知神通亦爾也。」或謂:「佛菩薩神通不可謂之全不屬修證若果不屬修證則凡夫緣何不有耶。」幻曰:「凡夫於法性之神通亦未嘗不具而凡夫及異類皆昧略而不自知也但凡夫闕於無作願行諸波羅密所證之威德莊嚴之神通耳前不云乎佛菩薩以大悲熏心而然非為求神通設也請以喻明之世有造十大惡業不思懺悔之眾生此人命終由業力故直入地獄受種種苦此人政當造業時但為迷妄入心恣情而作決不曾有一念謂我業熟時決入地獄也蓋地獄無自性亦無實法乃由自己妄業之所致爾當知佛菩薩解脫神通亦無自性亦無實法寔由戒定慧諸波羅密等成熟之所至爾復何疑哉。」

(摘錄自:佛教大藏經第 73 中峰和尚廣錄)

回目錄

禪者是否要斷惡修善

  或問:「禪者有不斷惡。不修善。不捨貪瞋癡。不習戒定慧。是謂一性平等之說。有諸。」幻曰:「此余平生深欲辯而未暇也。今既有所問。當略而言之。夫達磨悟諸佛心宗。不與外道二乘同轍。惟一心法界中。無佛無眾生。至於生死涅槃。皆名剩語。又何惡可斷。何善可修。及捨貪等。而習戒定耶。今之學禪者於一心之要旨曾未悟入。遽以此極理之談竊為己見。妄興狂解。恣逐凡情。破壞律儀。自投籠檻。是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若必欲要知斷惡修善之底蘊。不必廣尋文義。但只勤究自心。究到無可究處。心眼洞開。始知惡之可斷不可斷。善之可修不可修等。當如啞子得夢。所以極理之談者。謂惡與貪等。皆是自心。則自心無可斷可捨之理。所以云。不必斷。不必捨也。」或謂:「既曰不必斷與捨。則行之可無礙乎」。幻曰:「爾作是說。誠佛祖之所哀矜而不已者。謂惡貪等皆是自心。尚不許起心斷。又焉得許伊起心行之也。」或曰:「今雖悟知惡貪等是自心。既不許斷又不許行。其惡貪等必向何處安著。」幻曰:「爾甚惑也。當知一切惡業及貪瞋癡。與無明煩惱種種塵勞等。俱無自性。皆由迷自心故。依妄而有。如水因寒結而為冰。此心既悟。則諸妄乘其所悟而消。如冰因慧日所照。復化為水。既化水已。今云冰復向何處安著。此實迷中倍人也。」或謂:「某人者。已嘗有所悟入。而惡貪等。對境遇緣亦猶自若。此又何如。」幻曰:「此有二種。一者、悟心未盡。諸妄尚存。茍不進修。則終歸顛倒。一者、悟心已圓。洞視諸法。了如昨夢。因示現世間行。同事攝法。似有惡貪等。殊不知其真心了然超越。當知此行。或力量不及者。少加勉強。俱不免過失矣。」

(摘錄自:佛教大藏經第 73 中峰和尚廣錄)

回目錄

此心既明,如人到家,自能隨時作活

  或問:「永嘉以惺惺寂寂為藥。昏住亂想為病。此說與達摩所傳之禪如何。」余曰:「《永嘉集》中十篇大指。所明修證之說。大約取止觀法門。首則息念忘塵。次則境智冥寂。至於別立觀心十門。至玄至妙。深達無生。惟達摩只教人直下明取自心。此心既明。如人到家。自能隨時作活。更不廣引言教者。良有以也。其曲引神光處。唯言「外絕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乃可入道」。此外不聞別有言說。但真實於自心中有所契證者。則知循階級、歷涯岸。與直指之說大不侔矣。豈唯永嘉然。至若天臺之三觀。賢首之四法界觀。皆曲盡此心之至理。使過去諸佛再現世間演說心法。逆知其無有過於此者。然不與達摩同者。蓋即言教離言教之別耳。盡理言之。如《圓覺》以三觀互分為二十五輪〈註一〉。及《楞嚴》以十八界七大性證為二十五圓通。豈止此二經。但涉經教中所陳修證法門。亦皆不與達摩所傳直指之禪同途共轍也。何則。使茍涉言教。則不得為教外別傳也。」或謂:「若然。則達摩之禪與諸佛言教異耶。」對曰:「我於佛祖之道。覓同相尚不可得。而何異之可見耶。爾不聞教中謂「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之說乎。然「總持無文字」。則達摩契之而直指也。「文字顯總持」。則諸宗即之而引導也。且達摩之道異於諸宗者。非其尚異而私出乎自己之胸臆也。乃遠繼靈山最後獨付大迦葉之心法也。其獨付大迦葉之道。亦非靈山一人之私有者。即盡法界眾生共稟之靈心也。故世尊興慈運悲。垂教設化之際。曲徇眾生利鈍等差之根器。其所謂大小偏圓、同異顯密之方便。不容自己也。」

(摘錄自:佛教大藏經第 73 中峰和尚廣錄)

〈註一〉二十五輪:即圓覺經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後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及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境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在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回目錄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淨土心也禪亦心也體一而名二也。迷者執其名以昧其體悟者達其體以會其名。豈特淨土然。如教中謂:「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又云:「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但悟自心之禪。即其三界萬法混入靈源。舉必全真。初無揀擇。既無東西兩土之殊。安有淨穢二邦之異。促十萬億土於跬步。寶池金地充塞寰區。延一剎那頃於永年。翠竹黃花皆歸正受。四大海目塵塵獨朗。五須彌毫處處分輝。老達磨頓忘明月珠。阿彌陀失卻黃金印。禪門皆剩語。淨土亦虛名。名體見消。是非情盡。丈六身、一莖草。何劣何優。三千界、半點塵。孰多孰少。是謂一味平等法門。茍非真正全身悟入。安有解脫之理哉。且參禪要了生死。念佛修淨土亦要了生死。聖人設教雖千途萬轍。一皆以決了生死為究竟。然破生死根塵。惟尚一門深入。古人謂:「毫釐繫念。三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兼修云乎哉。或不如此。談禪說淨土。沸騰識浪。鼓扇情塵。卒未有已也。余所以不能無辨。

(摘錄自:佛教大藏經第 73 中峰和尚廣錄)

回目錄

  或問:「西天二十七祖皆有神通。洎達磨亦有神通自達磨已降何以不具神通中間或聞一人半人亦不多見。」幻曰:「聞西天外道皆具有作思惟變化神力佛燈初傳將照明世間非具神通者不能攝彼外道蓋西天皆化佛化菩薩應身為祖以傳命燈故達磨謂是觀音應身自達磨已降中間或有一人半人亦具神通者乃聖賢間世而起助揚宗教耳其不具者惟以悟佛心宗為本蓋佛心宗乃百千三昧神通之正因也安有果報不自因而著者凡真實悟心之士或偶生神異則當念遣除決不肯滯此為奇也茍以為奇則失本心矣且悟者尚爾況未悟耶今之學者不求正悟而妄興一念神通三昧之心乃外道眷屬永背正因必矣或有人謂神通亦有傳受至東土恐致顯異之譏故不傳此說不惟自惑又且惑人豈至理也。」

(摘錄自:佛教大藏經第 73 中峰和尚廣錄)

回目錄

禪者臨終之要

  或問:「禪者臨終坐脫或不能者不知平昔以何所守而然。」幻曰:「無所守也此多係緣業不可茍也夫悟心之士情消境寂見謝執忘初不以此為介其或臨終不嬰疾苦及諸障難則了了分明超然獨脫因行掉臂復何為哉且世有不學道修行之人亦間有坐脫者乃至傾動敬心光揚末後此非報緣而何凡學道之士不力窮心要預思末後不能獨脫恐人譏誚而孜孜以此為重者則有一種外魔乘其所重而入令汝預知時節作種種奇特殊不知為魔所著流入三途何益於理間有真實悟心之士臨終或中毒或遇難或久嬰異疾至若四體莫支一語莫吐而其平昔道力不能奪者但只堅持正念以待其盡未嘗不與至理契合也臨此之際或自照世間不破或為生人以言激仵或強生一念欲如之若阿則利害不小也宗門中有尊宿指期坐脫體香襲人飛走哀嗚草木衰落火光散彩舍利流輝至若種種神異不測之事聳動四眾者此皆世世生生住善知識位中以定慧資熏其勝因不味感斯異報亦非尊宿著意而然或地位中菩薩來展化權現斯勝相非一生參學能如是也係乎報緣之說盡矣。」

(摘錄自:佛教大藏經第 73 中峰和尚廣錄)

回目錄

正悟與相似悟

  圓常之道。非佛一人獨有之。眾生各各具足而不自悟也。然悟有兩途。有正悟者焉。有相似悟者焉。謂正悟者。如久暗遇明。大夢俄覺。一了一切了。更無纖毫憎愛取舍之習滯于胸中。如老龎所謂心空及第〈註一〉」者是也。謂相似悟者。多以相似極理之言。記憶于懷。於四大身中。影影響響。妄認箇不生不滅之神性。用聰利之資領納在心。似與道會。實未曾也。豈真誠求決死生大事者當如是耶。唐宋名賢大有樣子。雖混身於功名富貴。子女玉帛之間。然其為道之正念。與彼世間富貴等相了不相觸。久久純熟。一念洞明。轉萬物歸自己。如壯士屈臂。不假他力也。古今聖賢入道之徑。雖萬不同。未有不由此而致者。參政相公主一居士。簪纓累世。為時名公。於性命之學體究尤力。乃欲追跋前賢了明自己。須知此事。一切語言。一切義理。一切奇特。一切玄妙。總該不著。必欲要與正悟相親。既未能脫略於迷悟之先。但將箇「四大分散時。向何處安身立命」話。置之案牘幾席之上。默默參究。正當參時。於靜於鬧。於順於逆。不生忻厭。如失至寶。欲見相似。不問年深歲遠。一旦工夫熟。知見消。如久忘忽記。於斯時也。正不待主一。而至敬之道充塞宇宙。左右逢源。又何生死輪迴之復論哉。

(摘錄自:佛教大藏經第 73 中峰和尚廣錄)

〈註一〉心空及第龐居士云:「十方同聚會。箇箇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回目錄

湖南長沙景岑號招賢大師

  僧皓月問:「天下善知識證三德涅槃未。」師曰:「大德問果上涅槃因中涅槃。」曰:「問果上涅槃。」師曰:「天下善知識未證。」曰:「為什麼未證。」師曰:「功未齊於諸聖。」曰:「功未齊聖。何為善知識。」師曰:「明見佛性亦得名為善知識。」曰:「未審功齊何道。名證大涅槃。」師示偈曰:
 摩訶般若照  解脫甚深法
 法身寂滅體  三一理圓常
 欲識功齊處  此名常寂光

  又曰:「果上三德涅槃已蒙開示。如何是因中涅槃。」師曰:「大德是。」

(摘錄自:大正藏第 51 景德傳燈錄)

回目錄

菩提達磨大師

  後值異見王輕毀三寶。因問波羅提尊者 (無相宗首) :「何者是佛。」者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徧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王聞偈已。心即開悟。悔謝前非。

(摘錄自:卍續藏第 85 禪宗正脈)

回目錄